他是加速器物理学家,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加速器物理学家 1932年10月28日生于上海。原籍安徽省太平县。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主任,曾任该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主任。

20世纪60年代初,发现等时性回旋加速器中存在着一种由于自由振荡而引起的不等时性现象。1982~1983年在西欧联合核子研究中心工作,参加新型强流反质子积累环设计、负责聚焦结构设计,发展了一种适合于小中型环形加速器的消色散方法。1983~1986年参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储存环设计,对其理论设计作了改进。1986~1992年全面领导BEPC工程建设、运行及改进,按期完成投入运行,整机性能在国际同能区的机器中占领先地位。近期从事强流质子加速器、同步辐射光源、散裂中子源等前沿领域研究。 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他是加速器物理学家,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

1957年至1960年在苏联列别捷夫研究所实习,并在联合核子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兼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主任。

60年代初,发现了新型等时性回旋加速器中存在着一种由于自由振荡而引起的不等时性现象。

1982年至1983年,在西欧联合核子研究中心工作,参加了新中流反质子积累环设计,负责聚焦结构设计,发展了一种适合于小中型环形加速器的消色散方法。

1983年至1986年,参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储存环设计,对其聚焦结构作了改进。

1986年至1992年,全面领导BEPC工程建设、运行及改进,按期完成投入运行,整机性能在同能区的机器中国际领先。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重要新闻

用光找到SARS克星:同步辐射光源是继激光之后的又一代新光源。同步辐射装置实际上是一台电子环形加速器,当电子作回旋运动时会沿切线方向放射出光,称为同步辐射光。这种光的强度极高,频谱覆盖范围宽,可按需选取,还有脉冲结构等前几代光源所没有的性能。

以生命科学为例,当前SARS等很多变异病毒正在威胁人类健康,而利用同步辐射光就可以大大加速找到攻克这些

病毒的方法:

当人们研究物体的结构时,要求所用光的波长应当与被研究物体的尺寸相近或更短,这样才能"看清"这些物体的庐山真面目。SARS病毒的尺寸很小,只有几个纳米。而同步辐射光的频谱中就含有纳米级或更短波长的光,用它来照射病毒的蛋白质晶体,依靠光束在其中发生的衍射等现象,就能够探测出其蛋白质分子三维结构,破解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而通过对病毒外壳蛋白结构的详细了解,由此设计出能与该病毒结构相结合的药物小分子,以阻断病毒对细胞的感染,或抑制其致病的功能。这就是当前基于分子结构层次的药物设计新概念。 由于病毒及其蛋白质晶体体积都极小,要求所用的X射线光具有高亮度,即每秒射到晶体单位面积上的光子数要多,才能看清楚。如果用普通的X光机产生的X光来测量一套蛋白质晶体衍射数据,因亮度不够高,需要好多天,但应用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产生的同步辐射光,只需几十个小时;用二代同步辐射光源,仅需要几分钟;用第三代光源甚至只需要几秒钟!这就大大提高了效率。

目前,人类基因组测序已完成,但要从根本上掌握生命现象基本规律,必须了解基因产物--蛋白质分子的三维结构,测定结构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同步辐射光。另外,同步光源还具有短脉冲(小于100皮秒)时间结构,为实时观测生物分子结构动态变化过程提供了可能性。我相信,利用同步辐射光源装置,在不远的将来,人类就会研制出SARS病毒疫苗和治疗药物。这就是我们的"光之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