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出臺現代高效農業新舊動能轉換五年行動計劃

□本報記者鄧靜本報通訊員王長江張磊鄧美平

“緊扣省委提出的‘在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中率先突破’主題,我市出臺《現代高效農業新舊動能轉換五年行動計劃(2018-2022年)》,全面實施農業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堅持規劃引領,創新驅動,全力打造京津冀‘生態德州·放心農場’。”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郭平銀表示。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我市農業結構調整、科技創新、一二三產融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等工作穩紮穩打,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日益強勁。

調優結構,加減法中謀效益

眼下,我市790餘萬畝小麥長勢良好。4月22日,站在自家田間地頭,夏津縣鄭保屯鎮珠東村種糧大戶牛洪海難掩臉上喜悅。他說:“還有1個多月,就能開機收割。我種了160.67畝優質麥,預計每畝比普通小麥增收145元。 ”

挖掘結構調整新動能是我省提出的農業新舊動能轉換六大重點任務之首。糧食種植方面,我市把調優品種結構,大力發展強筋、弱筋等專用小麥作為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的重點工作之一。今年全市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增加至31.3萬畝。糧食生產事關全局穩定,調優結構絕不意味著放鬆糧食生產。挖掘糧食生產新潛力、培育糧食生產新動能,我市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在糧食綠色高質高效發展上下功夫,堅持數量質量一起抓、產量產能一起抓、生產生態一起抓。“三夏”生產即將到來之際,走訪種植大戶,結構調整的亮點處處可見。在做好麥田田間管理的同時,禹城市房寺鎮子軒家庭農場負責人孫永生,積極聯繫購買優質大豆種子,為夏種作準備。去年,孫永生參與禹城市5萬畝省級非轉基因大豆玉米輪作試點,種植了1000餘畝大豆,畝均收益1025元。算上節省的肥料、人工等成本,與種植同等面積的玉米相比,多收10萬餘元。像孫永生一樣,良好的收益,增加了不少農戶的自發種植意願。

除了經濟效益,長遠看,輪作還能產生良好生態效益。以玉米大豆輪作為例,每畝大豆可固氮8公斤,相當於尿素18公斤。每兩年或三年,輪作倒茬一次,既能提高土壤肥力,又能減輕病蟲害發生程度。今年,我市還將在陵城區實施5萬畝大豆種植計劃,在臨邑縣實施2.5萬畝花生玉米間作種植計劃。“抓好糧食綠色高質高效發展的同時,我們將立足周邊城市需求,全力支持雜糧、蔬菜、果品、食用菌、中草藥等高效特色產業發展,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郭平銀說。

2017年,我市調減籽粒玉米20萬畝,目前種植面積穩定在758萬畝左右。 2018年,發展青貯玉米18.1萬畝,發展豆類、薯類等作物18.6萬畝,種植效益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今年,在保證玉米產量穩定的同時,我市將繼續鼓勵發展飼用玉米、糯玉米、鮮食玉米等專用玉米,積極推廣夏玉米大豆、夏玉米花生

等立體間作種植模式。

聚焦“四新”經濟,狠抓三產融合

日前,在東君乳業的全資子公司——山東君君乳酪有限公司,工人正忙著加工發往北京的奶酪。公司從美國、德國引進先進生產線,設計年加工奶油奶酪製品3萬多噸。據介紹,每公斤奶酪由10公斤鮮奶提煉而成,售價30至40元,產品附加值大大提高。

東君乳業集飼草種植、奶牛養殖,飲料和乳製品研發、生產、銷售等為一體。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實現種養加一體化,東君乳業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

是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業“新六產”的典型代表。圍繞“四新”經濟,我市全力培育農業跨界融合新動能,實現從單一產業向全鏈條、多功能、新業態發展的動能轉換。臨邑、陵城智慧農業項目紮實推進;水發集團等124家田園綜合體和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穩健發展;禹城溫氏集團40萬頭生豬一體化項目、齊河縣雅培醇源牧場、臨邑壹號土蛋雞養殖項目等重大畜牧項目陸續投產……通過招商引資、招大引強,一批農業大項目、好項目相繼落地我市,產業資本的介入,激活了農業發展全產業鏈。與此同時,本土農業項目產業鏈條不斷拉長。武城中椒英潮辣業發展有限公司打造了“研發、育種、種植、精深加工、倉儲、物流、銷售、服務”八位一體的全產業鏈模式;夏津黃河故道森林公園把桑產業與文化、旅遊有機結合、融合發展;各縣市區水肥一體化示範項目,形成完整的農業生物產業鏈,提高了資源綜合利用率。

“從‘新六產’示範主體看,它們都在農業‘四新’經濟上有創新突破或在行業內處於領先地位,終端型、體驗型、循環型、智慧型業態蹚出了三產融合的新路子,形成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發展格局。 ”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連臣說。截至目前,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861家,創建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4個、省級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3個、山東省美麗休閒鄉村2個、齊魯美麗田園5個、山東省生態休閒農業示範園區5個。

得益於“新六產”主體的科技示範帶動,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悄然改變。夏津縣瑞豐源果蔬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建說:“只需按指令操作就行,用高科技種大棚真省心,能讓我騰出更多精力去琢磨怎麼把休閒採摘農業搞得更好。 ”合作社安裝了物聯網綜合平臺,作物在不同生長期所需的各項環境參數,可由智能監控系統精確把關。

根據《德州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將重點實施農業多功能拓展行動、農產品加工業提升工程、“智慧農業創新谷”田園綜合體項目等農業“新六產”重點項目,到2022年,培育5個市級及以上田園綜合體,帶動形成百億級以上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集群5個。

創新機制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撐起現代農業脊樑

“我們與山東良星種業合作,搞小麥良種繁育,每斤小麥比市場價高出0.2元左右。”臨邑縣德平鎮富民小麥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魏德東說。合作社入社農戶達700戶,實行統一供種、統一購肥、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技術服務、統一機械作業、統一銷售農產品的“六統一”服務,並輻射帶動了133個村的6萬餘農民增收致富。

如今,在穩定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在我市,數以萬計的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讓農業經營方式發生深刻變化。通過示範、組織和服務功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支持了廣大普通農戶,撐起現代農業發展脊樑。

截至目前,全市發展各類農民合作社1.6萬家、家庭農場3603家,農村黨支部領辦創辦土地股份合作社913家,並評選推出京津冀魯及周邊城市“放心農場”67家。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壯大,直接原因是農村土地流轉的規範有序推進,讓經營者吃上“定心丸”。土地流轉現象在我市早已存在,張連臣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農村各項改革不斷深化,我市積極響應中央和省號召,深入推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土地確權頒證、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農業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在全省乃至全國創造了不少好經驗好做法。這些改革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進一步規範了土地流轉,成為農地“三權分置”的有效實現形式,釐清了農村土地集體的所有權、農戶的承包權、經營者的經營權,讓承包戶能放心流轉土地、經營者能放心投資土地。

目前,我市農村土地流轉總面積達到365萬畝,佔到農戶承包土地的44%,其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土地面積達到199.8萬畝。通過深化農業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到2022年,我市將培育各類示範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分別達到80家和300家,新引進和培育市級及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60家以上,全面引領小農戶“進會、入社、上鍊”。“農業農村體制機制改革複雜而敏感,實踐探索中,我們會始終以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為目標,促進土地資源合理利用,實現從小規模分散經營向新型經營主體適度規模經營,尋求農業農村發展新增長點、新驅動力。”郭平銀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