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遮蔽的美国教育真相:为了读名校美国家长比中国人更拼

被遮蔽的美国教育真相:为了读名校美国家长比中国人更拼

来源:精英说(ID:elitestalk)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里,“严父慈母”通常被视作是最符合儒学传统的家庭模式,但不知从何时起,“慈母”的形象俨然已被“虎妈”代替。

在这个现象背后,一本红透全球的畅销书《虎妈战歌》不得不提。

自2011年起,这本被《洛杉矶时报》描绘为“像病毒一样蔓延”的著作,不仅讲述了一个母亲如何严苛地教育两个女儿,更是将战火引向了中美两国教育观和文化传统的差异。

彼时,大多数美国人并不认同蔡美儿的教育方式,更有甚者将对这种教育模式的批评,扩散到整个亚裔群体:亚裔学生被打上“死读书的书呆子”烙印;亚裔家长更成为很多人眼中罔顾孩子心理和尊严的恶魔。

在此起彼伏的嘲讽声中,人们仿佛忽视了,在一个社会经济日益不平等的当下,家庭教育的“散养时代”早已过去,全世界中产阶级的家长们,或许都在“鸡血育儿”的大道上一路狂奔。

告别“散养时代”的一代父母

美国社会学家安妮特·拉鲁(Annette Lareau)曾用10年时间采访美国88户家庭,并着重跟踪其中12户来自贫困、工人阶级、中产阶级及富有家庭的孩子,观察他们在学校和在家里的生活。

彼时,她已经发现:美国不同社会经济阶层的父母,在育儿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

举个例子,工人家庭通常奉行“放养”的育儿理念,拉鲁将其称为“自然成长”,中产家庭则会有组织地去培养孩子的认知、天赋、能力,这种教育方式被称为“协作培养”。

安妮特·拉鲁这样描述她所看到的贫困和工薪阶层家庭:“父母认为儿童的发展是自发展开的,只要他们有吃的、有住所、有其他基本支持就可以”,他们认为子女可以自然而然地成长,给他们更多自主权和自由玩耍的时间。孩子们被教导要顺从成年人,对成年人要尊敬。

但与此同时,那些受过大学教育的父母则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更加雄心勃勃的角色。

“在这些家庭,父母积极培养和评估孩子的才能、观点和技能”,拉鲁在其论文《时间、工作和家庭生活》中写道,“他们进行了刻意和持续的努力,以刺激儿童发展,并培养他们的认知和社交技能。”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一项调查也发现,富裕家庭的父母会花大量时间陪子女读书,并完全按照日程安排子女跳芭蕾、踢足球、学编程、参加课外项目等等活动。要是遇上多子女的富裕家庭,光是处理孩子们上下学的接送,就是一项需要精细化管理的作业。

两者在育儿方式上的差异,既跟育儿理念、成长环境有关,当然也跟经济能力有关,毕竟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钱有闲,能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到子女的成长中去。

就这样,不同社会层级的群体占有资源的不同,不仅表现在了养育子女的点滴日常上,并逐渐对孩子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实现美国梦的机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可以说是历史上“宽容养育”的黄金时代。

当时,一张大学文凭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收入差距,也很少会有家长花18年时间,絮絮叨叨地插手子女的学习,从而也让孩子得到了很大的自由。

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以及社会分工的日益专业,大学生与高中生的收入差距急剧扩大到70%,教育回报率比1950年高出50%。

与此同时,获得大学文凭的难度并没有降低,这也就意味着把孩子送进大学,是一件虽然艰难但值得的投资。

自此调查人员发现,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美国父母每周陪伴孩子的时间增加了约12小时,并且荷兰、西班牙、加拿大和英国的家长也出现了类似趋势。

尽管美国的中产父母们工作很忙,但他们对子女们参与各类活动的投入程度依旧很高,而其中一个诀窍就是,评估这些活动是否对孩子未来工作与生活有帮助。比如,音乐可以帮助建立“自信心”和“镇定自若”的能力,而体育活动则可以培养团队协作与领导能力。

当研究人员在多年后对这些孩子进行回访后发现,受过良好教育、对子女教育极为重视的中产家长似乎确实看到了成果:

美国一项对数千名青少年进行随访的国家研究数据发现,“协作培养“下成长的后代更有可能从大学和研究生院毕业。

这个结果甚至在全球也适用。2012年,全球各地针对15岁国际学生进行的评估计划测试(PISA)显示,这些孩子获得的分数更高。

强者利用教育的力量,令子女(至少在学业上)更强,这是当下不平等的时代的冷酷现实,这在任何国家都很常见。

确保后代阶层跃升的最可靠途径

同样的状况也在中国发生。

安妮特·拉鲁的调研,集中在1995年左右进行,调研中孩子的父母多是50、60后,这一代美国人的成长过程中,几乎都是以自然成长模式为主。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对人才的需求的变化促使“协作培养”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时隔20多年,当人们再来看书中的案例,正惊奇地发现这一切正在中国大规模重演。

和美国50、60后父母一样,中国大多数70、80后父母在“放养”式的童年下成长起来,但随着中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新一代的父母教育理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这些受益于教育的家长对于子女教育的投入,早已不局限于时间、金钱、精力和高质量的陪伴,养育方式也同样在不断进阶。

现如今,中产阶级的教育焦虑在媒体笔下被渲染得愈演愈烈,但这些压力并非今天的中国社会独有。

在北京海淀黄庄的一栋写字楼,这里聚集着各类辅助孩子完成K-12阶段全部课程的培训机构,鲜红的优惠促销条幅印衬着焦虑的家长和疲惫的娃,组成一幅奇异的场景。

在韩国首尔的大峙洞,鳞次栉比的补习班广告牌,在漆黑夜色中闪耀着荧光,迎接着刚刚放学的孩子,来到这里上课、辅导直至深夜。

在印度拉贾斯坦邦东部科塔的补习学校,一个教室可以挤满了200多个全神贯注地学生,为了考上印度最好的大学,丝毫不敢懈怠。

不仅仅是亚洲孩子的课余时间被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充斥,美国的学生同样也穿梭于各种补习班,甚至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被遮蔽的美国教育真相:为了读名校美国家长比中国人更拼

《美国家长望子成龙很焦虑:彻夜排队报名补习班成常态》

《纽约时报》的记者就曾描述过纽约街头大批家长们冒着零下7摄氏度的寒风,赶来为子女们排队报名补习班的场景。

自2008年经济衰退以来,虽然美国其他行业在苦苦挣扎,但补习辅导行业却增长了50%以上。如今,美国补习服务市场已经高达70亿美元规模,出现了近50家特许连锁辅导公司,最大一家是源自日本的公文(Kumon)数学和阅读辅导中心,旗下拥有约1400家连锁机构。

被遮蔽的美国教育真相:为了读名校美国家长比中国人更拼

位于纽约法拉盛的学术补习中心

但美国家长和孩子们对常春藤盟校等精英学校的追求,导致补习风愈演愈烈。简而言之,收入前20%的家长都梦想把子女送进排名前50的名校——至少学校排名不能逊于自己当年。

除了拼成绩,还有一种方式便是拼特长。过去50年,美国大学的学费及其他费用已经上涨3倍多,其中还没有包括支持孩子参加统考辅导、夏令营、社交活动等等项目的费用。

众所周知,在美国这个非常重视体育文化的社会,高中生通过体育特长特招进入名校,是一种常见的方式。而想要选择那些诸如曲棍球、花样滑冰、击剑等小众又受名校青睐的项目,则又是一笔耗费精力和财力的巨大开销。

但这一切,统统都阻止不了中产家长们对于名校的趋之若鹜。

随着美国阶级固化日益严重,生于1950年的人有80%的机会比父母挣更多的钱,生于1970年的,超越父母的机会降至61%,到1980年出生的人只能勉强与父母维持相似的水平。

在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名校被视作是确保后代世袭阶层的最可靠上升通道,以及未来优质社交圈、稳定婚姻的起点。

被遮蔽的美国教育真相:为了读名校美国家长比中国人更拼

在美国参加课后补习班的学生

教育是人们保证阶级向上流动的希望。

不管在美国、英国、韩国还是印度,在这个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想要出类拔萃,都要付出异于常人的努力。

要知道在不远的未来,我们的孩子面对的将不仅仅是学校的竞争、全国的竞争,他们终将面对世界的竞争。

作者:小林君,精英说作者,英国文化研究领域海归小硕,用心码字。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