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烽煙的圖騰戰爭:《莊子·秋水》中的商周神話之戰

這幾天,在頭條號上關注了一些有趣的、和我一樣對夏商周三代古史感興趣的朋友。他們在頭條號上發一些對商周青銅和古代神話的研究文章,我偶爾讀讀,也有收穫。

不過,我堅持認為,只有從圖騰角度,才能解釋上古史。離開對圖騰的認識去研究各類上古流傳下來的材料,很可能流於表面。

一百年前,胡適在北京大學講中國哲學史,因為古史資料玄妄,不可作考證材料,所以他從東周、從《詩經》講起,認為對東周以前要以懷疑的態度。其實東周以前雖然沒有可以嚴格考據的成篇成章文字史,但起碼有甲骨文和金文作參考。

以圖騰角度來解釋東周以前的夏商之事,會很有趣。比如商代動不動伐人方、土方,商代時龍為地神,土方是龍圖騰或傾向龍圖騰無疑了。人方,有人解釋為東夷,東夷是鳥圖騰的大本營,不大可能讓帝辛伐十次。我倒以為,人這個字恰如帶角游龍之象,想想紅山文化的玉龍吧,那不是人字麼?人方應當也是龍圖騰部族,很可能就是紅山文化之後。如果說春秋無義戰,那麼我認為,夏商到西周中期以前,統統是圖騰戰爭,或者說,在圖騰掩蓋下的利益戰爭。

看不見烽煙的圖騰戰爭:《莊子·秋水》中的商周神話之戰

玉龍,紅山文化(約公元前4700-前2900年),1971年內蒙古翁牛特旗賽沁塔拉出土,中國國家博物

如果從圖騰角度來解釋上古史的話,我可以舉一個小小的例子,即《莊子》內篇第十七《秋水》篇一則“鴟鴞吃腐鼠”的寓言。如果讀過《莊子》或者聽過古代文學相關的課程、講座,對這個故事應該不會陌生。我轉引原文如下:

看不見烽煙的圖騰戰爭:《莊子·秋水》中的商周神話之戰

民權縣莊子文化館前莊子像,網絡圖片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鵷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簡單翻譯一下:

惠子做了梁惠王的宰相,莊子去看他。有人對惠子說:“莊子想來奪你的位子!”……莊子見惠子的時候說:“南方有一種鳥叫鵷鶵(鳳的一種),這鳥從南海飛到北海,一路上非梧桐不棲,非竹食不吃,非甘泉不飲。鵷鶵路過一隻剛搞到死老鼠的鴟鴞時,鴟鴞(擔心食物被奪走),仰頭盯著鵷鶵“嘎”地大叫一聲。你現在是不是也想為了你這個位置‘嘎’我一聲?”

可能有人會想,這個故事這麼簡單,有什麼好解釋的呢?

我們來仔細看看,它其實涉及到商周王權的正統之爭

商族為鳥圖騰之部族,這一點大約不會有什麼非議。天降玄鳥,降而生商,殷商子民認為自己是玄鳥的後裔,這是典型的圖騰思想。我個人以為,其崇拜的神鳥最初原型大約是雞一類,甲骨文中“雞”字與體現商族始祖傳說的“玄鳥婦壺”的圖案近似(從甲骨文來看,通常認為“”的左半部分表示捆綁,但單純看圖案,也類似於鳥交卵於人的形象)。甲骨文有句話說“之日夕出鳴雞”,雞天亮打鳴,恰可以與太陽崇拜相聯繫。

看不見烽煙的圖騰戰爭:《莊子·秋水》中的商周神話之戰

玄鳥婦壺圖案

看不見烽煙的圖騰戰爭:《莊子·秋水》中的商周神話之戰

經過不斷地變形和演化,到了商王武丁時期的婦好墓,婦好的祭奠之器青銅鴞尊很顯然是個鴞的模樣了——身體敦實、大爪、大眼、喙下彎,與現實中的有所不同,可能雜合了其他一些動物的特徵。我們可以看出,猛禽鴟鴞正是此時商代之神鳥。

看不見烽煙的圖騰戰爭:《莊子·秋水》中的商周神話之戰

“婦好”青銅鴞尊,商王武丁時期,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此器內口壁鑄銘文“婦好”

到了周代,文化形態驟變,原有的圖騰信仰在周代受到了嚴重打擊,但是周王朝又不得不利用原本已經很風靡的圖騰信仰來安撫民心。周王朝的做法是在原有圖騰信仰上加以損益,這就是《論語》中孔子所說的:“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周武王勝利之後立刻著手從各類儀式規範中清除商王朝的痕跡,有的因為太深入人心而暫時清除不了的,比如青銅器花紋,也要加以改進,想辦法用龍紋代鳳紋。下圖分別為記述武王伐紂事件的利簋和記述周天子賞賜追的西周中期的追簋,我們可以看出,這兩個簋的耳部和紋飾都發生了很大改變(很抱歉我的拍攝效果不佳),具體體現為鳥紋飾向龍紋飾的轉換。

看不見烽煙的圖騰戰爭:《莊子·秋水》中的商周神話之戰

利簋,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看不見烽煙的圖騰戰爭:《莊子·秋水》中的商周神話之戰

追簋,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有商一代鳥圖騰大大地興旺了,深入人心,已經難以根除。周王朝利用了民眾以鳥為圖騰的心理,破除商代神話、構建周代神話以建立自身的合理性和國家理念:

第一,聲稱他們的氏族是黃帝曾孫帝嚳和元妃姜嫄的兒子后稷。

王國維考證出商人祖先高祖夔與帝嚳、帝俊同為一人,也就是說,周人的祖先和商人的祖先是一樣的,大家份屬帝嚳一脈。周人是帝嚳的後代,那他們起來鬧革命的感覺,就像是劉備被渲染為“皇叔”,足以暗示其正統地位。

看不見烽煙的圖騰戰爭:《莊子·秋水》中的商周神話之戰

第二,周人的祖先為后稷,其母姜嫄,“為帝嚳元妃”,而商人始祖傳說中的簡狄,為帝嚳的

次妃。毫無疑問,這倆始祖傳說在周代經過了篡改,姜嫄這個人物很可能是模仿簡狄造出來的。簡狄吞卵懷孕,姜嫄踩踏巨人足跡而懷孕,這倆正妃、次妃置你們老公帝嚳於何地?跟老公好好生個孩子不行嗎?——這其實是在明確以後的宗法制,周人要做正妻所生的大宗,而商族只是次妃所生,周族執政比商族更合理

看不見烽煙的圖騰戰爭:《莊子·秋水》中的商周神話之戰

陝西咸陽市武功縣的姜嫄水鄉“后稷拜母”雕塑

第三,簡狄吞鳥卵而懷孕的傳說太深入人心,以至於商代許多部族崇奉鳥祖,政權殘暴昏暗,理性的、務實的周人為了掃清這種迷幻的圖騰信仰,當然不能再把自己編成龍啊牛啊的直接後裔了,踩巨人的腳印懷孕,肯定了人生而為人的價值,而並非託庇於各種動物圖騰才能生存。

看不見烽煙的圖騰戰爭:《莊子·秋水》中的商周神話之戰

吳道子《孔子行教圖》,“子不語怪力亂神”

第四,后稷為姜嫄感孕而生,姜嫄擔心突然生個孩子有汙自己名譽(不是很理解為什麼有汙名譽,除非天下人都知道她和帝嚳沒同過房),就把這個孩子丟棄了,“棄於阨狹之巷,牛馬過者折易而避之。復棄於林中,適會伐木之人多。復置於澤中冰上,眾鳥以羽覆之,后稷遂得不死。姜嫄以為神,收而養之。”為何被鳥羽覆之就以為神了?可能因為當時還比較流行的鳥圖騰崇拜,體現了鳥祖之護佑。

第五,周人聲稱“鳳鳴岐山”,按《竹書紀年》,“文王夢日月著其身,又鷟鸑鳴於岐山。”鷟鸑,即鳳屬神鳥。注意,周文王夢見鳳鳥的時候,還是在鳥圖騰的商代,所以為什麼夢見鳳而不是什麼別的動物就很明白了——這就是赤裸裸地說,他們周王朝也是受到鳥祖保佑的。

看不見烽煙的圖騰戰爭:《莊子·秋水》中的商周神話之戰

陝西岐山縣的鳳鳴岐山雕塑,網絡圖片

總之,在周人的神話之中,周人才是受到鳥祖保佑的

周人的鳳是赤鳳,這很容易讓人想起朱雀。《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赤璋禮南方”,南方之神即為朱雀

看不見烽煙的圖騰戰爭:《莊子·秋水》中的商周神話之戰

回到《莊子·秋水》中的這則寓言:鵷鶵是什麼鳥?鳳屬。不過對其明確解釋的文字材料不多,《小學紺珠》說,鳳象者五,五色而赤者鳳;黃者鵷鶵;青者鸞;紫者鸑鷟,白者鴻鵠。鵷鶵長得像鳳一樣,這是共識,說黃色的鳳是鵷鶵,我恐怕這是《小學紺珠》胡說八道。這本書是元代才編的,解釋一千七百年前的《莊子》,都解釋到“黃者鵷鶵”這麼細的程度了,基本可以確定是牽強附會……只能肯定說,這是鳳的一種。

看不見烽煙的圖騰戰爭:《莊子·秋水》中的商周神話之戰

殷墟婦好墓出土玉鳳,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鴟鴞是什麼?如前文所述,商代鳥圖騰崇拜的神鳥。但是商周鼎革以後,周代抬高自己部族的吉鳥形象,汙衊前朝神鳥從周代開始,原本是神鳥的鴟鴞在民眾心中成為吃死老鼠、帶來不祥的邪鳥、惡鳥,出於政權需要對自然生物肆意汙衊,其影響直到今日,竟綿延了兩千餘年。

為什麼莊子要給惠施講這個故事?這得看惠施本人的背景:

惠施,戰國中期宋國商丘(今河南商丘)人。

商丘是哪裡?正是商代的舊都。宋國地位特殊,是周公旦遵循“興滅繼絕”的傳統,封商紂王的兄長微子啟於商丘而建立的國家,周公旦特准宋國用天子禮樂奉商朝宗祀。

所以這個故事其實可以這樣讀:

我們周人,就像是鵷鶵一樣的鳳凰,發於南海(朱雀為南方之神,鵷鶵居南海很正常),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我們周人是多麼的高貴,看看你惠施這個商代的遺民,蠅營狗苟,就像成天惦記腐鼠的鴟鴞!

莊子對惠施講這個故事,在現在看來其實是專戳他人的出身,一拳掏了個心窩子,其故事是有趣的,但如果我是惠施,恐怕會覺得這種語言攻擊性很強。惠施能忍莊子,也不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