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烽烟的图腾战争:《庄子·秋水》中的商周神话之战

这几天,在头条号上关注了一些有趣的、和我一样对夏商周三代古史感兴趣的朋友。他们在头条号上发一些对商周青铜和古代神话的研究文章,我偶尔读读,也有收获。

不过,我坚持认为,只有从图腾角度,才能解释上古史。离开对图腾的认识去研究各类上古流传下来的材料,很可能流于表面。

一百年前,胡适在北京大学讲中国哲学史,因为古史资料玄妄,不可作考证材料,所以他从东周、从《诗经》讲起,认为对东周以前要以怀疑的态度。其实东周以前虽然没有可以严格考据的成篇成章文字史,但起码有甲骨文和金文作参考。

以图腾角度来解释东周以前的夏商之事,会很有趣。比如商代动不动伐人方、土方,商代时龙为地神,土方是龙图腾或倾向龙图腾无疑了。人方,有人解释为东夷,东夷是鸟图腾的大本营,不大可能让帝辛伐十次。我倒以为,人这个字恰如带角游龙之象,想想红山文化的玉龙吧,那不是人字么?人方应当也是龙图腾部族,很可能就是红山文化之后。如果说春秋无义战,那么我认为,夏商到西周中期以前,统统是图腾战争,或者说,在图腾掩盖下的利益战争。

看不见烽烟的图腾战争:《庄子·秋水》中的商周神话之战

玉龙,红山文化(约公元前4700-前2900年),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赛沁塔拉出土,中国国家博物

如果从图腾角度来解释上古史的话,我可以举一个小小的例子,即《庄子》内篇第十七《秋水》篇一则“鸱鸮吃腐鼠”的寓言。如果读过《庄子》或者听过古代文学相关的课程、讲座,对这个故事应该不会陌生。我转引原文如下:

看不见烽烟的图腾战争:《庄子·秋水》中的商周神话之战

民权县庄子文化馆前庄子像,网络图片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简单翻译一下:

惠子做了梁惠王的宰相,庄子去看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想来夺你的位子!”……庄子见惠子的时候说:“南方有一种鸟叫鹓鶵(凤的一种),这鸟从南海飞到北海,一路上非梧桐不栖,非竹食不吃,非甘泉不饮。鹓鶵路过一只刚搞到死老鼠的鸱鸮时,鸱鸮(担心食物被夺走),仰头盯着鹓鶵“嘎”地大叫一声。你现在是不是也想为了你这个位置‘嘎’我一声?”

可能有人会想,这个故事这么简单,有什么好解释的呢?

我们来仔细看看,它其实涉及到商周王权的正统之争

商族为鸟图腾之部族,这一点大约不会有什么非议。天降玄鸟,降而生商,殷商子民认为自己是玄鸟的后裔,这是典型的图腾思想。我个人以为,其崇拜的神鸟最初原型大约是鸡一类,甲骨文中“鸡”字与体现商族始祖传说的“玄鸟妇壶”的图案近似(从甲骨文来看,通常认为“”的左半部分表示捆绑,但单纯看图案,也类似于鸟交卵于人的形象)。甲骨文有句话说“之日夕出鸣鸡”,鸡天亮打鸣,恰可以与太阳崇拜相联系。

看不见烽烟的图腾战争:《庄子·秋水》中的商周神话之战

玄鸟妇壶图案

看不见烽烟的图腾战争:《庄子·秋水》中的商周神话之战

经过不断地变形和演化,到了商王武丁时期的妇好墓,妇好的祭奠之器青铜鸮尊很显然是个鸮的模样了——身体敦实、大爪、大眼、喙下弯,与现实中的有所不同,可能杂合了其他一些动物的特征。我们可以看出,猛禽鸱鸮正是此时商代之神鸟。

看不见烽烟的图腾战争:《庄子·秋水》中的商周神话之战

“妇好”青铜鸮尊,商王武丁时期,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此器内口壁铸铭文“妇好”

到了周代,文化形态骤变,原有的图腾信仰在周代受到了严重打击,但是周王朝又不得不利用原本已经很风靡的图腾信仰来安抚民心。周王朝的做法是在原有图腾信仰上加以损益,这就是《论语》中孔子所说的:“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武王胜利之后立刻着手从各类仪式规范中清除商王朝的痕迹,有的因为太深入人心而暂时清除不了的,比如青铜器花纹,也要加以改进,想办法用龙纹代凤纹。下图分别为记述武王伐纣事件的利簋和记述周天子赏赐追的西周中期的追簋,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簋的耳部和纹饰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很抱歉我的拍摄效果不佳),具体体现为鸟纹饰向龙纹饰的转换。

看不见烽烟的图腾战争:《庄子·秋水》中的商周神话之战

利簋,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看不见烽烟的图腾战争:《庄子·秋水》中的商周神话之战

追簋,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有商一代鸟图腾大大地兴旺了,深入人心,已经难以根除。周王朝利用了民众以鸟为图腾的心理,破除商代神话、构建周代神话以建立自身的合理性和国家理念:

第一,声称他们的氏族是黄帝曾孙帝喾和元妃姜嫄的儿子后稷。

王国维考证出商人祖先高祖夔与帝喾、帝俊同为一人,也就是说,周人的祖先和商人的祖先是一样的,大家份属帝喾一脉。周人是帝喾的后代,那他们起来闹革命的感觉,就像是刘备被渲染为“皇叔”,足以暗示其正统地位。

看不见烽烟的图腾战争:《庄子·秋水》中的商周神话之战

第二,周人的祖先为后稷,其母姜嫄,“为帝喾元妃”,而商人始祖传说中的简狄,为帝喾的

次妃。毫无疑问,这俩始祖传说在周代经过了篡改,姜嫄这个人物很可能是模仿简狄造出来的。简狄吞卵怀孕,姜嫄踩踏巨人足迹而怀孕,这俩正妃、次妃置你们老公帝喾于何地?跟老公好好生个孩子不行吗?——这其实是在明确以后的宗法制,周人要做正妻所生的大宗,而商族只是次妃所生,周族执政比商族更合理

看不见烽烟的图腾战争:《庄子·秋水》中的商周神话之战

陕西咸阳市武功县的姜嫄水乡“后稷拜母”雕塑

第三,简狄吞鸟卵而怀孕的传说太深入人心,以至于商代许多部族崇奉鸟祖,政权残暴昏暗,理性的、务实的周人为了扫清这种迷幻的图腾信仰,当然不能再把自己编成龙啊牛啊的直接后裔了,踩巨人的脚印怀孕,肯定了人生而为人的价值,而并非托庇于各种动物图腾才能生存。

看不见烽烟的图腾战争:《庄子·秋水》中的商周神话之战

吴道子《孔子行教图》,“子不语怪力乱神”

第四,后稷为姜嫄感孕而生,姜嫄担心突然生个孩子有污自己名誉(不是很理解为什么有污名誉,除非天下人都知道她和帝喾没同过房),就把这个孩子丢弃了,“弃于阨狭之巷,牛马过者折易而避之。复弃于林中,适会伐木之人多。复置于泽中冰上,众鸟以羽覆之,后稷遂得不死。姜嫄以为神,收而养之。”为何被鸟羽覆之就以为神了?可能因为当时还比较流行的鸟图腾崇拜,体现了鸟祖之护佑。

第五,周人声称“凤鸣岐山”,按《竹书纪年》,“文王梦日月著其身,又鷟鸑鸣于岐山。”鷟鸑,即凤属神鸟。注意,周文王梦见凤鸟的时候,还是在鸟图腾的商代,所以为什么梦见凤而不是什么别的动物就很明白了——这就是赤裸裸地说,他们周王朝也是受到鸟祖保佑的。

看不见烽烟的图腾战争:《庄子·秋水》中的商周神话之战

陕西岐山县的凤鸣岐山雕塑,网络图片

总之,在周人的神话之中,周人才是受到鸟祖保佑的

周人的凤是赤凤,这很容易让人想起朱雀。《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赤璋礼南方”,南方之神即为朱雀

看不见烽烟的图腾战争:《庄子·秋水》中的商周神话之战

回到《庄子·秋水》中的这则寓言:鵷鶵是什么鸟?凤属。不过对其明确解释的文字材料不多,《小学绀珠》说,凤象者五,五色而赤者凤;黄者鵷鶵;青者鸾;紫者鸑鷟,白者鸿鹄。鵷鶵长得像凤一样,这是共识,说黄色的凤是鵷鶵,我恐怕这是《小学绀珠》胡说八道。这本书是元代才编的,解释一千七百年前的《庄子》,都解释到“黄者鵷鶵”这么细的程度了,基本可以确定是牵强附会……只能肯定说,这是凤的一种。

看不见烽烟的图腾战争:《庄子·秋水》中的商周神话之战

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凤,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鸱鸮是什么?如前文所述,商代鸟图腾崇拜的神鸟。但是商周鼎革以后,周代抬高自己部族的吉鸟形象,污蔑前朝神鸟从周代开始,原本是神鸟的鸱鸮在民众心中成为吃死老鼠、带来不祥的邪鸟、恶鸟,出于政权需要对自然生物肆意污蔑,其影响直到今日,竟绵延了两千余年。

为什么庄子要给惠施讲这个故事?这得看惠施本人的背景:

惠施,战国中期宋国商丘(今河南商丘)人。

商丘是哪里?正是商代的旧都。宋国地位特殊,是周公旦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封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于商丘而建立的国家,周公旦特准宋国用天子礼乐奉商朝宗祀。

所以这个故事其实可以这样读:

我们周人,就像是鵷鶵一样的凤凰,发于南海(朱雀为南方之神,鵷鶵居南海很正常),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我们周人是多么的高贵,看看你惠施这个商代的遗民,蝇营狗苟,就像成天惦记腐鼠的鸱鸮!

庄子对惠施讲这个故事,在现在看来其实是专戳他人的出身,一拳掏了个心窝子,其故事是有趣的,但如果我是惠施,恐怕会觉得这种语言攻击性很强。惠施能忍庄子,也不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