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有哪些讓人細思極恐的細節?

眾所周知,漢武帝時期四處用兵,其中與匈奴的各場大戰吸引了後世人的大部分關注。而位於漢朝東部的一個國家,衛氏朝鮮,聽過的人則沒有多少。

武帝滅衛氏朝鮮的原因,《史記 朝鮮列傳》中有如下敘述:

“傳子至孫右渠,所誘漢亡人滋多,又未嘗入見;真番旁眾國欲上書見天子,又擁閼不通。元封二年,漢使涉何譙諭右渠,終不肯奉詔。何去至界上,臨浿水,使御刺殺送何者朝鮮裨王長,即渡,馳入塞,遂歸報天子曰“殺朝鮮將”。上為其名美,即不詰,拜何為遼東東部都尉。朝鮮怨何,發兵襲攻殺何。”

總結而言就是三點:1、朝鮮王衛右渠招攬漢朝亡人頗多。2、不僅自己不遣使朝貢,還阻斷東北其他小國向漢朝進貢。3、襲殺漢朝遼東東部都尉涉何

《史記》中有哪些讓人細思極恐的細節?

關於涉何事件,《史記》中的原委是這樣的:漢武帝派了涉何去諭令朝鮮王改過自新,朝鮮拒不奉詔。沒有完成任務的涉何,就在回程的路上把負責送他出境的朝鮮官員,文中的“朝鮮裨王長”給刺殺了,然後上報欺騙漢武帝說自己殺了朝鮮的大將,由此將功折罪,還做了遼東東部都尉。朝鮮之後就因為這事出兵將他襲擊殺死。

看到這裡,漢朝與朝鮮的戰爭,導火索就是這個虛報功勞的小人涉何。可是這段話中的一個詞值得引起我們的注意,也就是被涉何殺死的朝鮮官員的稱號“裨王”。

檢索《史記》全書,用到“裨王”這個官位稱呼的,除了朝鮮,只有一個國家——匈奴

然至冒頓而匈奴最強大,盡服從北夷,而南與中國為敵國,其世傳國官號乃可得而記雲。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匈奴謂賢曰“屠耆”,故常以太子為左屠耆王。自如左右賢王以下至當戶,大者萬騎,小者數千,凡二十四長,立號曰“萬騎”。

諸左方王將居東方,直上谷以往者,東接穢貉、朝鮮;右方王將居西方,直上郡以西,接月氏、氐、羌;而單于之庭直代、雲中:各有分地,逐水草移徙。而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最為大,左右骨都侯輔政。諸二十四長亦各自置千長、百長、什長、裨小王、相、封都尉、當戶、且渠之屬。——《史記 匈奴列傳》

史記裡已經明確提到,匈奴的諸位“左方王”領地都在東方,勢力範圍緊挨著朝鮮一帶。

如此一來,衛氏朝鮮出現的那個“裨王”官位,很可能就是在匈奴官制的影響下設立的。

那麼,漢武帝滅朝鮮的深層原因,會不會是因為朝鮮的種種舉動,都是因為在親近匈奴的方針下做出的,而漢朝滅朝鮮,其實也有定匈奴東方,斷其右臂的意圖呢?

《史記》另一端的描述,可以證實這樣的猜想應當無誤:

“是時漢東拔穢貉、朝鮮以為郡

,而西置酒泉郡以鬲絕胡與羌通之路。漢又西通月氏、大夏,又以公主妻烏孫王,以分匈奴西方之援國。又北益廣田至胘雷為塞,而匈奴終不敢以為言。”——《史記 匈奴列傳》

匈奴列傳裡,司馬遷將漢武帝滅朝鮮之舉,與漢朝設置酒泉郡隔斷匈奴與西羌的交流、派細君公主與烏孫王和親分化匈奴在西域的勢力併為一談。

還提到包括滅朝鮮在內,對於漢朝的諸多舉動,此時匈奴“終不敢以為言”。

按照司馬遷的寫法,意思其實也就是說,在正常情況下,漢朝這些行動,都是對匈奴非常明顯的挑釁和侵犯,匈奴應該會大怒反擊。

也就是說,“朝鮮”,在當時,是屬於匈奴“應當為言”的範圍。

可見,當時的朝鮮國,應該也是和受匈奴擺佈的西域諸國一樣,乃是匈奴的盟友。朝鮮王斷絕和漢的朝貢,還阻止其他東北部族聯絡漢朝等等做法,很可能是在向匈奴示好或者乾脆就是在匈奴指揮下做出的。

只是,朝鮮王沒想到自己一下子玩脫了之後,匈奴居然對自己不管不顧。自己直接就身死國滅了。

《史記》中有哪些讓人細思極恐的細節?

而匈奴,和當時存在的另一個強國之間的交往,《史記》中寫的更加讓人容易忽視。

在《史記 匈奴列傳》裡記載了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帶兵18萬巡邊的一次壯舉。這次行動自然目的是為了威懾北方的匈奴。因此,武帝派遣了一位叫做郭吉的使者,前去告訴匈奴單于:

單于見吉,吉曰:“南越王頭已懸於漢北闕。今單于即前與漢戰,天子自將兵待邊單于即不能,即南面而臣於漢。何徒遠走,亡匿於幕北寒苦無水草之地,毋為也。”語卒而單于大怒,立斬主客見者,而留郭吉不歸,遷之北海上。

“南越王已經被我們大漢搞死了,頭正掛在長安北闕示眾。你們匈奴還想來打就來,我們皇帝正親自在邊境等著你們呢,要是不敢打,那就乖乖向我們大漢稱臣......”

《史記》中有哪些讓人細思極恐的細節?

話說的這麼露骨,一點面子也不給,難怪匈奴單于大怒了。

但是,大家有沒有想到一個問題,你威脅匈奴單于,舉出南越王的例子幹什麼?人家一個在草原一個在嶺南,匈奴能知道南越是個怎樣的國家嗎?

事實上,這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國,還真在某些大事件裡一齊出現過:

吳王劉濞敬問膠西王、膠東王、淄川王、濟南王、趙王、楚王、淮南王、衡山王、廬江王、故長沙王子......敝國雖狹,地方三千里;人雖少,精兵可具五十萬。寡人素事南越三十餘年,其王君皆不辭分其卒以隨寡人,又可得三十餘萬......燕王、趙王固與胡王有約,燕王北定代、雲中,摶胡眾入蕭關,走長安,匡正天子,以安高廟。願王勉之。——《史記 吳王濞列傳》

當年漢景帝時爆發了吳楚七國之亂,吳王劉濞給黨羽們所發的“告諸侯書”裡提到過自己的戰略設想。其中向外國求援的部分就指明由吳國向南越借兵,燕國和趙國向匈奴借兵。

而趙王之後也的確響應吳王的戰略,派人去匈奴求聯合:

趙王遂亦反,陰使匈奴與連兵。——《史記 吳王濞列傳》

可以想見,匈奴與南越之間是有機會通過漢朝自身內部存在的某些機會,產生比較直接的溝通。就拿這裡趙王來說,去遊說匈奴出兵相助,肯定要將吳王廣而告之的戰略和盤托出,這樣才能讓匈奴放心的出手。

如此一來,匈奴知道漢朝南邊還存在著一個強大的南越國,也是情理之中。

除此之外,匈奴和南越還可能通過甘肅到四川及雲貴間存在的商路之類進行往來。華東師範大學周永衛副教授在《匈奴與南越關係新考》中就提到“匈奴與嶺南的交往路線”:

(公元前121年之前)整個河西走廊在匈奴人的控制之下,沿河西走廊南下,經今天四川西部地區,可以直達今雲南、貴州境內的西南夷地區,再經過西南夷地區到達南越國。

而在《史記 西南夷列傳》中,也明確提到當時西南夷的強國“夜郎國”為南越國所籠絡。在南越可以吃到蜀地的特產杞醬,可見這條道路是完全可通行的。

南越食蒙蜀枸醬,蒙問所從來,曰“道西北牂柯,牂柯江廣數里,出番禺城(今廣州)下”。蒙歸至長安,問蜀賈人,賈人曰:“獨蜀出枸醬,多持竊出市夜郎。夜郎者,臨牂柯江,江廣百餘步,足以行船。南越以財物役屬夜郎,西至同師,然亦不能臣使也。”

《史記》中有哪些讓人細思極恐的細節?

《史記》中有哪些讓人細思極恐的細節?

《史記》中有哪些讓人細思極恐的細節?

幸運的是,雖然存在足夠讓兩國產生聯絡的渠道。但在漢朝時期這樣長距離的一來一往,恐怕也是要按年計數的大行動。

所以匈奴與南越如果想要聯合對付大漢,在沒有如七國之亂那種漢朝內部不軌人士的策應下,也是很難成功的。大漢南北的兩大敵手始終也沒有等到能夠聯手的契機。

不得不說,匈奴當時還真像如今的美帝,若是條件再方便一些,朝鮮,西域諸國,西羌,南越,這簡直就是戰略性包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