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李斯是怎樣的一個人?

feng569661700


其實每個人都應該多幾個面去看待,對於李斯,我覺得也應該多幾個方面去看。

用幾件事情闡述一下我對李斯的看法吧。

1.廁鼠倉鼠論

李斯年輕時在楚國擔任一個小吏,也算是公職人員,衣食無憂,媳婦漂亮,還有兩個乖巧的兒子,閒來無事時喜歡帶著兩個兒子牽著黃狗到野外抓兔子,可以說是家庭美滿,生活幸福了。

李斯的工作是看守糧倉,是糧倉就少不了有老鼠,李斯看著糧倉裡的老鼠一個個肥頭大耳,在糧倉裡橫行霸道,見人也不害怕,很是猖狂;又想起在廁所看見的老鼠,天天哀怨的吃著糞便,見人來了便嚇得驚慌逃竄,怎一個可憐了得。李斯就想啊,同樣是老鼠,怎麼差別就這麼大呢?

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這是李斯在歷史舞臺上的第一句話,也是這位千古一相的轉折點。

恩恩,覺醒了咋辦呢,就得去實行。要說李斯也是一個極其果斷之人,辭去鐵飯碗,告別嬌妻幼子,踏出了小小的上蔡郡,拜在了荀子門下。

“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過於貧窮。久處悲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託於無為,此非士之情也”

如此果斷,此等志節,值得我輩學習。

2.廢分封,立郡縣

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前,秦國實行“縣郡制”,縣大於郡,千里百縣,縣有四郡。

當秦始皇一統河山,糾結如何管理這偌大的帝國時,很多大臣包括李斯原來的上司王綰都向始皇帝建議,繼承周王朝的傳統,主張實行分封制(周朝有800多年的歷史,可以說是很長久了)。但唯有李斯力排眾議,力薦廢除分封制,在全國範圍內實行郡縣制,而這一制度最終也被秦始皇的採納,自此成為日後各朝地方制度的基礎,拋開郡縣制自身的優勢和貢獻不說,單單從李斯個人的利益角度出發,這是何必?

按李斯的功勞,若是分封的話,絕對少不了他一杯羹,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一個獨立的國中國,令由己出,土地賦稅皆歸己有,子子孫孫長享富貴,何樂而不為?而推行郡縣制,不僅於己無利,更是將哪些嗷嗷待封的重臣們得罪了個遍。

如此看來,李斯先公後私,高瞻遠矚,又豈是追名逐利、趨炎附勢之輩?只此一點,我敬佩他。

3.關於焚書坑儒

一說起焚書坑儒,不免會有人拍案而起,破口大罵,迂腐!殘暴!慘絕人寰!!!

......嗯嗯,別急,坐下咱慢慢掰扯掰扯。

對對對,焚書是李斯提出來的,要說這件事沒毛病,做得很好,那肯定是不行的,但要是說這件事對我國的文化產生了多大的摧殘,如何如何阻擋了歷史的進步,我就不敢苟同了。

關於“焚書”,如下:

“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館所職,天下敢有藏有《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者,以吏為師。”

且看,私藏禁書不交的,黥面(在臉上刺字)修長城,嚴重嗎?恩,在今天看來無疑是嚴重的,但在法律苛刻的秦朝,這並算不得什麼;再看,談論《詩》《書》的棄市,也就是殺頭,腦袋沒了就有點嚴重了;以古非今者滅族....不用多說什麼了。

再者說,天下之書何其之多,怎麼可能焚的盡呢,這樣的道理李斯跟嬴政自然知道,焚書只是一種手段而已。所以說焚書之行只為愚民,至於說那些六國典籍,儒家經典之類的書籍,政府皆有備份,所以說這次焚書所帶來的影響,遠沒有後世所誇大那麼嚴重。而項羽入咸陽的一把大火,才可謂是真正的焚書,諸多古籍從此湮滅無蹤。所以劉大櫆說:“書之焚,非李斯之罪,實項羽之罪也。”

再說“坑儒”,學術界一直有爭議,有人認為秦始皇並未坑殺儒生,坑殺的是一些江湖術士,這一看法也漸漸被人們認同,至於坑殺術士是怎麼漸漸變成坑儒的?曹三公子在《流血的仕途》中的坑儒考解釋的很透徹,見下:

首先提出坑儒的,是在東晉年間。梅頤獻《古文尚書》,附有孔安國所作的《尚書序》,其中有云:“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書於屋壁。”這時,坑術士第一次被變性為坑儒。後來,隨著《古文尚書》被定為官書,坑儒的說法於是沿襲下來,遂成定論。 對於梅頤所獻的《古文尚書》及孔安國所作《尚書序》,前人多有辨疑,到了清代,其偽書的身份已成蓋棺定論。 偽造者雖千差萬別,心態卻完全一致,那就是莫不希望以假當真,成功矇蔽世人。譬如,造假書畫的人,在造假完畢之後,總會不憚辛苦,再偽造出名家的印章和題跋,以標榜名家品鑑,流傳有緒。《古文尚書》的偽造者雖已不能得知,但其心態卻也同樣如此,所以才會多偽造出《尚書序》來,並假託在孔安國名下,以形其真。 偽造者將坑術士改為坑儒,其實也只是為了引出下句“我先人用藏其家書於屋壁”,從而表示《古文尚書》其來有自。考其最初用意,大概也只是欲售其偽,並無心向嬴政潑髒水。後世卻據此將坑儒判為鐵案,想必是大大出乎其意料之外的了。 作為掌握了主流話語權的儒者,他們也無意糾正這一錯誤。一方面,他們高唱復古師古之調,另一方面,他們卻又深諳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道理,只要歷史有利於當下,則其真偽又有什麼要緊的呢? 從理智上,他們也許懷疑坑儒是否確有,但從利益和感情上,他們卻寧願相信坑儒是為必有。 坑術士變成了坑儒,對他們無疑是有利的。這樣一來,嬴政就成了一個負面典型,可以被他們經常拿來唸叨,他們唸叨的目的,還是不外乎給當時的帝王聽。你看,嬴政就因為坑了儒生,帝國迅速土崩瓦解不說,還落下了千古罵名。所以,陛下英明,不用微臣再多提醒…… 坑術士變成了坑儒,也可以滿足他們的感情需求。這倒不是說他們患有“被迫害妄想症”,而是他們作為一個群體,要維持自己的團結和信仰,除了聖賢經典之外,同樣需要一些殉道者,一些聖徒。而話語權在握,自然可以為本群體追認烈士,即使這些烈士並不存在,那也可以通過修改史料創造出來。而有了這些殉道者的存在,他們這一儒家群體也就添加了無限的榮耀和光輝。 儒者將坑術士攬到自己頭上,心安理得地將自己打扮成受害者,並從中得到了莫大的安慰。如果你說坑的其實不是他們,他們一準得跟你急,你幹嗎不坑我們儒生,你瞧不起我們還是怎麼的?

恩恩,曹三說的真的是太好了,那麼坑儒這口大鍋,我家李斯至少可以放下大半了。

(當然,坑殺術士這種事情到底對不對,再另說)

4.沙丘變節

貌似人們總喜歡將沙丘變節的原因歸成是李斯貪戀權貴,給人一種權錢交易,李斯陰謀得逞的感覺。在大多數歷史劇中,李斯的形象

其實吧,現在的人總喜歡把自己放在一個很高的位置上去評判古人,雖說人無完人,但那些能夠名垂青史的人,那一個不是當代豪傑,人中龍鳳?此等人物,僅憑史書上的隻言片語便要來評判他的一生,給他定性,我感覺是很荒謬的,又豈是我們這些阿貓阿狗之輩所能真正瞭解的,總之,未見其人,終歸難述其身。對古人,要持有一種敬仰之心,正所謂以史為鑑,若沒有前人踏的這些路,你怎麼知道這些路是錯的呢。

總之,世事紛雜,人心似海,豈忠奸二字可能包括?李斯一生,我還是比較佩服的。


星海棠歷史


李斯是大秦帝國的見證者,也是締造者之一,秦始皇能夠統一六國離不開李斯的協助,但令人感到可惜就是他在沙丘變節,選擇和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不然也不至於招來那麼多的罵名,可是世事紛雜,人心似海,豈貪戀權利四字概況得了的?

李斯(約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楚國上蔡人,早年曾經做過一名小吏,負責掌管一些文書。在這裡發生的一件事情深深的影響了李斯的一生,據《史記·李斯列傳》中記載:李斯一次看到廁所裡驚慌失措的老鼠瘦骨嶙嶙,但是在糧倉裡面的老鼠卻在優哉遊哉地吃著官糧,而且長得白白胖胖的,於是發出了“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的感慨,通俗點說就是:一個人能不能成就一翻事業是由他所處的環鏡所決定的。於是李斯辭去職位,拜荀子為師學習”帝王之術“,學成之後的李斯去了秦國。

輔佐秦始皇統一六國:

去了咸陽的李斯快得到了呂不韋的器重,並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得到秦始皇的賞識。李斯向秦始皇獻上離間各國君臣之計,對於六國,李斯還提出了“先滅韓,以恐他國”的吞併順序,這些計策都極大促進了六國的滅亡速度。

統一六國、建立秦朝後李斯的功勞:

1.廢分封制、立郡縣

秦始皇一統六國後,首先就面臨著如何管理這偌大帝國的問題,要知道經過六國的擴張,此時天下已經比周朝時大得多了。不少大臣都向秦始皇帝建議實行分封制,但李斯卻力排眾議,主張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最終秦始皇採納這一建議。

2.上書秦始皇建議: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修馳道車同軌等等!

這樣一個人物怎麼可能是忠奸、貪戀爵祿幾個字就概況得了的呢?試想一下,如果實行分封制,以李斯的功勞,絕對少不了他那一份,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李斯將有一個諸侯國,政令、土地賦稅等都歸他自己管,何樂而不為?而推行郡縣制,不僅於己無利,更是將哪些想要犒賞的功臣們都得罪了個遍。如果單單從李斯個人的利益角度出發,這又是何苦呢?

李斯晚年會選擇跟趙高合謀,或許是他想繼續做秦朝集權制度的設計師和掌舵人吧?因為李斯知道跟自己歷來政見不同的扶蘇繼位的話,他是不會像秦始皇那樣支持自己的,但是同樣信奉法家的胡亥就不同了。說白了李斯就是為了自己的志向,而不是貪戀爵祿!可惜他失算了,既得不到胡亥的支持,還被趙高陷害致死!


0度寒風


聰明一世,糊塗一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