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飆副局長離“專業對話”有多遠

然玉

近日網友爆料,吉林省長春市南關區教育局副局長譚某在接待群眾時出言不遜,稱群眾“聽不懂話”,並讓人調查發言群眾是哪個小區的。長春市南關區政府4月28日發佈通報,對該副局長在全區範圍內通報批評,責令本人向來訪群眾誠懇道歉,並作出深刻檢查。

一場旨在溝通、協商的“座談會”,卻因為副局長的失態、失言而橫生枝節,當事雙方不歡而散不說,就連代入其中的圍觀者也是氣憤難平。當然,我們可以將之歸因為個體情急之下的口不擇言,但隻言片語背後,是不是也對應著某種一貫如此的傲慢呢?官方回應表示,針對此事已要求相關幹部“進一步轉變作風,樹立為民意識”,這種“舉一反三”而非“大事化小”的應對姿態,無疑是值得肯定的。

副局長在群眾座談會上出言不遜,這固然是“工作作風”“工作態度”的問題,但同時也是“技巧”“能力”的問題。一直以來,在我們的社會文化中,一些公職人員的自我設定都是“官員”“領導”,而不是“公共管理者”“公共服務者”,他們其實缺乏公共管理者必需的專業素養。就拿譚某發飆一事來說,群眾座談會本質上就是一次公共對話,必須要以一系列專業能力作為支撐,比如說目標評估、情緒管控、博弈思維等等,而譚某顯然不具備這些。

事實上,一些基層官員很難算得上是合格的“對話者”,更不用說是現代社會的公共治理者。當他們默認與民眾對話已算“額外開恩”,甚至認定必須是“我說你聽”,這種高姿態下自然容易談崩。現實中,一些基層公職人員僅僅只能適應那些“走劇本”式的偽座談,而無法應對那些真槍實彈的真對話。他們無法把控局面、引導對話、謀求共識,反倒容易因為“突發情況”被激怒乃至氣急敗壞。就此而言,譚某發飆一事可以說極具代表性。

從傳統官員到現代社會的公共管理者,從官腔官勢到“對話專家”,我們的公務員群體要補的課還很多。先要有好的作風和態度,再加之必要的專業能力與技巧,“群眾座談”“官民對話”才能最大程度求同存異、得償所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