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澎湃“中国心”

先有梦想,后有远方。

一年飞行40万公里、与家人吃饭不足10次、看望父母只有2次……这是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在奋斗中追赶着梦想的写照。

21年前,他在潍柴工人文化宫拉开了潍柴改革的序幕,21年后,他获得意大利工商业领域的最高奖“莱昂纳多国际奖”,是本届唯一荣获“莱昂纳多国际奖”的外国企业家。4月29日,他被省委宣传部授予“齐鲁时代楷模”称号。

从风筝之都潍坊走出的企业家谭旭光,一直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飞出去但根在潍坊的风筝。风筝的灵魂和使命是追风,谭旭光将人生的精彩写在了潍柴的全球产业版图上,他是潍坊制造业的一张名片,也是潍坊的一张名片。

不管是在德国亚琛、美国的硅谷、芝加哥、日本东京等地的潍柴全球研发中心,美国纽约伊斯特河上疾驶的装配潍柴博杜安发动机的城市轮渡上,还是罗马的巴贝里尼宫意大利莱昂纳多奖颁奖典礼上……他脸上的平静、喜悦和自豪让潍柴人更加自信。

潍柴工人文化宫,是潍坊人熟悉的地标之一。当年他在这里立下了“约法三章”的铿锵誓言,在以后的二十年里,带领潍柴走上了一条高速成长之路,把一家濒临破产的地方国企,发展成为营业收入超过2300亿元的跨国集团,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潍柴速度”“潍柴奇迹”。

他不负总书记嘱托,不负新时代机遇,带领潍柴擎起大国重器民族脊梁,扛起潍坊打造国际动力城的大旗,身兼山东重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潍柴控股集团董事长,潍柴动力董事长多个职务,成为身挂中国两大汽车豪门帅印、掌控重卡与客车全球前三大产能的企业家。

“我是在为国家看门,没有条件也没有生态允许我犯错误”

今天的潍柴,涅槃于1998年,一场改革巨变实现了一个传统国企的华丽逆袭。时至今日,当年“谭大胆”的重磅改革还让人记忆犹新。

1998年,潍柴已陷入破产边缘——工厂拖欠了上万职工6个月工资和水电公司一年以上的水电费,内外债高达3.6亿元,累计亏损3亿多元。全厂不停地被断水、断电、断原料,连正常的生产都保证不了。

在潍柴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时刻,年仅37岁的谭旭光临危受命,成为万人国企的掌舵者。在潍柴这艘岌岌可危的大船上,他发出了改革突围的呐喊:“不改革,潍柴只有死路一条!只有改才有出路。”

谭旭光向全体员工作出“约法三章”的承诺:坚持原则,敢抓敢管,不做老好人,不当太平官;扑下身子,真抓实干,为企业干实事,为职工办好事;以身作则,清正廉洁,要求职工做到的我们首先做到,不允许职工做的我们坚决不做。

朴素的“约法三章”,只有72个字,却是谭旭光掷地有声的改革“宣言”,拉开了潍柴改革爬坡的序幕。

如何带领企业走出计划经济的温床,迎击市场经济的风浪?这是20世纪90年代末每一个国企掌门人都面临着共同的难题,也是时代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

在谭旭光看来,市场化说来很简单,就是企业一切围着市场转。他把潍柴所有市场人员全部动员起来,号召“每一个销售人员都要出去跑,从‘坐商’变为‘行商’。谁去争取到订单,谁就是英雄;谁争取到大订单,谁就是大英雄。”

改革是一场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交锋,也是老国企与新机制的碰撞,旧观念与新思想的冲击。狭路相逢勇者胜。谭旭光从1998年开始,在潍柴率先开展了“三三制改革”、三项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建立了市场化机制。

时任副厂长的刘祥伍,顺应改革,带着零部件厂800多名职工成立盛瑞传动,成功研制出国内首款8挡自动变速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盛瑞也在新三板上市。多年以后,他这样评价这场改革,“只有改革国企才能生存,只有像谭总这样的国企干部,国企才能生存。”

“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的市场化机制逐步在这老国企中建立和完善,潍柴这台年久失修、满是锈迹的发动机重新加速运转。

谭旭光上任第二年,潍柴销售收入突破7亿元,利税4000万元,其中利润500多万元,濒临倒闭的潍柴终于脱离了险境。

资本运作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谭旭光做了别人不敢做的事情。2005年,潍柴动力收购湘火炬,并于2007年实施吸收合并,成为第一家通过换股吸收合并方式回归内地A股的上市公司。

“约法三章”后,潍柴的领头羊谭旭光以后又在不同发展时期提出“四提倡、四反对”“六项准则”“五做五不做”、领导干部“八不用”“四个永葆”“四个珍惜”,共同构成了潍柴的团队文化,他带领潍柴的各级管理团队不忘初心,干干净净为企业服务,堂堂正正与团队共事,兢兢业业对岗位负责,为全体员工作出了表率。

改革必然要付出代价,为什么别人不敢改,谭旭光却敢改、会改?曾有人称他为“谭大胆”。谭旭光这样回应:不是我胆大,这是一个担当和责任的问题。我带领潍柴几十年,没有一项重大错误决策。因为我是一名国有企业负责人,我是在为国家看门,没有条件也没有生态允许我犯错误。坚决不能犯错误,坚决维护国有资产,就是我的责任。

没有敢于担当的勇气,改革不可能成功,绝对不可能。每一次改革让潍柴的着力点和兴奋点更加集中到技术、人才上,集中到坚持不懈打造核心竞争力上。这正是谭旭光“敢改革、善改革”的初心和目标所在。

“潍柴每一次重组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与潍柴的主业相关联,都沿着动力的主轴进行延伸。”

在2005年,“产业链”还是一个陌生的词汇。谭旭光却在产业界伸出了并购的橄榄枝,让产业链、资本链、创新链环环相扣,激发出了新的生产力。

谭旭光坚持花钱给潍柴作“体检”,一家国际知名的咨询公司说:如果固守现有柴油机业务,不出五年,潍柴就会重新陷入困境。就在这时,资本市场上德隆系崩盘,旗下湘火炬正拥有潍柴梦寐以求的动力总成资源。谭旭光决定冒险一搏,湘火炬股权转让时,有人喊价6亿,有人出8个亿,志在必得的谭旭光一把拍上了10个亿。而后来事实证明,收购湘火炬的战略价值,远远高于这个数字。

“当时我们提出来要势在必得,他提出要志在必得,别看这是一字之差,却是天壤之别的并购布局路径。”潍柴动力执行总裁徐新玉说。其时,最有实力的两个竞争者,一个是有着“商界常青树”之称的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一个是刚刚在香港股市崭露头角的潍柴动力董事长谭旭光。

最终,在20多个竞标对手中,潍柴投资以10.2338亿元,一举夺魁。当时,万向集团看重的是资产能不能增值,而谭旭光看重的是战略价值。湘火炬旗下不仅拥有法士特变速器、汉德车桥等核心零部件,还有陕汽重卡这样的整车终端企业。潍柴,一下子打通了整条产业链,构建起“发动机+变速器+车桥”的动力总成系统,形成了全球重卡市场唯一一条“黄金产业链”,潍柴形成独一无二的核心竞争力,牢牢占据了中国市场,为全行业服务,成功阻击了外资巨头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

改革定力,坚如磐石!在谭旭光身上有着这样的品格,作为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军,他是潍柴改革创新发展的推动者、见证者、贡献者,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创业企业家”“第四届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装备中国功勋企业家”“2011年中国十大创新人物”“中国杰出质量人”“刘源张质量技术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潍坊是潍柴民族动力梦想起航的地方。2013年谭旭光提出实现百年潍柴梦,这个潍柴人共同的梦想,再次让全市人民关注。

今天我们看潍柴,不只看曾经创造了多少物质财富,更为其经年累月沉淀所形成的厚重文化底蕴所感染和感动。今天我们再看谭旭光,已经不再是看他在企业的成就,不再看他获得多少荣誉,更多地为他能够凝聚一支激情干事、无往不胜的钢铁团队、虎狼之师而撼动。

“我的血液里流淌着发动机的油”

“不争第一,就是在混”,这是谭旭光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正是20多年来的创新求变,把潍柴打造成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排头兵,潍柴现在已完全摆脱模仿、跟随,是按照企业自身对未来的判断在进行发展。这也许正是被称为“疯子”式的企业家的独到之处。

“我们潍柴几十年来坚守着发动机不动摇,不被任何的事情所动摇,特别是经过了几十年整个行业的跌宕起伏始终围绕着发动机这个主轴不变。”谭旭光四十年来专注发动机,打造“中国动力心”,做好中国动力,不仅收获了市场的肯定,更收获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点赞——“心无旁骛攻主业”。

“我的血液里流淌着发动机的油”,16岁就走进潍坊柴油机厂的谭旭光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试验工,一干就是十年。这段特殊的经历让他有着不一样的科技创新情结,也最终让潍柴捧回了中国质量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今年1月8日的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潍柴动力“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谭旭光作为一等奖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代表上台领奖。受奖归来,他在博客刊发文章,向8万潍柴人致谢致敬。“谭总把荣耀归于大家,这就是我们可爱的谭总”,潍柴人点赞如潮。

“潍柴集团蓝擎动力第100万台发动机下线!”2019年4月1日,谭旭光铿锵有力地宣布蓝擎百万台纪录的诞生。

蓝擎(Land King)取意“陆地之王”,正是它开启了“中国动力”时代。

2002年,改革突围、涅槃重生的潍柴开始在市场上崭露头角,斯太尔发动机经过持续升级,在重卡、工程机械市场一路披靡。但潍柴并不满足,提出要打造新一代自主“中国心”,潍柴发动机要做中国的“英特尔芯”,这一年蓝擎动力正向研发项目正式启动。

2005年3月13日,潍柴率先推出中国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蓝擎大功率高速欧Ⅲ发动机,彻底终结了重型商用车长期依赖“外国心”的历史,标志着中国内燃机行业正式迈入了自主创新的“中国动力”时代。自此,源于自主创新的蓝擎动力创造了无数的奇迹、树立了诸多行业标杆。

2015年,潍柴蓝擎家族推出大马力WP13产品,引领中国重卡跨入“500+”大马力时代……

十几年来,潍柴矢志不移打造“中国动力心”,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引领。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潍柴动力“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2018年度全国机械行业唯一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企业,也是山东省2018年度唯一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企业,潍柴交出了一份满意的创新和产业答卷。

“这个项目彻底扭转了我国缺少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核心技术的困局,支撑中国重型商用车自主品牌占据了国内99%的市场。”谭旭光在评审现场坚定有力地回应个别评委的质疑。

“谭总对于技术人员,特别是研发人员非常重视。”潍柴集团副总裁佟德辉说。在谭旭光看来,一流设备还需要一流人才来管理,一流企业更需要一流人才来建设。谭旭光求贤若渴,在20年前就三顾茅庐请回张纪元。当时,张纪元是潍柴仅有的两名硕士研究生之一,曾一度离开了潍柴,1998年谭旭光刚刚担任厂长就千方百计找到并请回已经离职2年的张纪元,张纪元如今是潍柴动力的副总裁、总设计师。张纪元说:“谭总给了我希望,就是事业心、干劲。”

年仅36岁的陈文淼今天是潍柴动力总裁助理、新科技研究院院长,走进潍柴十个年头。他是谭旭光利用在北京开会的半小时间隙约请到潍柴的。

2009年12月,即将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博士毕业的陈文淼没有想到,谭旭光会亲自找到他,约他谈了企业未来发展等问题。进入潍柴后,陈文淼主动要求下车间锻炼,然而,还没等实习期结束,他就被任命为一个项目的负责人,搞开发,成长为潍柴科研团队的中坚力量。

“创新是企业走向全球化的必由之路,创新离不开人,潍柴所有引进的高端人才我都一个一个亲自看。”谭旭光的话语背后有着企业家的感性人格魅力。

今年4月20日,潍柴开展“博士开放日”活动,60名知名高校博士研究生及家属走进潍柴,潍柴遍布全球的多元化业务结构、协同研发平台、博士后工作站,以及行业优秀的创新生态,成为他们签约加盟潍柴的最大吸引力。

“潍柴,是每一个愿意扎根这里、敬业奉献的奋斗者的潍柴!是每一个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创新者的潍柴!是每一个心怀梦想、勇于挑战的创业者的潍柴!”营造这一创新生态的恰恰是谭旭光。

“潍柴发展的根基在员工,力量也在员工。”今年54岁的王世杰,见证了谭旭光创新创业的历史。当年还是“小王”的王世杰,从1985年参加工作至今,始终工作在普普通通的模具钳工岗位,现在已有了自己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提前一年定级、出徒,晋升为工人技师,这一系列“破格”待遇就是因为技术好。

在潍柴生产车间以员工名字命名的设备单元成为企业的一道风景;在潍柴,首席工程师、首席设计师、项目工程师成为人人眼热的岗位;收入最高的就是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办公条件最好的是研发大楼。

拿到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后,谭旭光再出豪言:“把今天的成绩归零,把眼光盯紧下一场战斗,矢志不渝、不懈奋斗,力争在全集团内涌现出更多的一等奖、二等奖,并向特等奖、发明奖发起冲锋。”

“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到最好,潍柴人就是要有这种精气神。我们要用更大的努力、更多的成果,让全国人民感受到潍柴人不争第一、就是在混的豪情!”我们感受到了谭旭光那颗动力澎湃的“中国心”的力量。

谭旭光40年没离开过潍柴,潍柴40年没离开过主业。他心无旁骛攻主业,让潍柴从最初连年亏损到年产值突破2300亿元,建造起一个以动力总成为核心的产业帝国,奏响了“中国动力”时代最强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