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豫园是上海的著名园林景观,也中国古典园林历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九曲桥原来属于豫园,现在变成了园外景观。

豫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最初的园主人潘允端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曾官至四川布政使。潘允端自述构建此园意在“愉悦老亲”,故有“豫园”之名。潘氏去世后,豫园归入其孙婿之手,并几度易主。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在豫园东新辟“灵苑”,与豫园仅隔一墙。习惯上把“灵苑”叫东园,将原豫园称西园,合称豫园。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时期,豫园多次遭到破坏,景观大多不存。从1956年开始,豫园建筑陆续得到恢复。按照建造年代和区域划分,豫园大致分为6个部分,即大假山景区、万花楼景区、会景楼、玉玲珑景区、点春堂景区和内园。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全园的开始部分为大假山景区。入得园门,迎面是一块刻有“海上名园”字样的巨石,题字者是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刻石背后是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的“三穗堂”。“三穗堂”堂名取自《后汉书·蔡茂传》中“梁上三穗”的故事,寓意祈盼丰收;堂门扇和窗户上的浮雕稻穗、黍稷、麦苗和瓜果形象地呼应了堂名。堂内梁枋上悬有“城市山林”、“灵台经始”和“三穗堂”三块匾额;匾额下为由豫园主人潘允端亲撰、当代书法家潘伯鹰书写的《豫园记》。潘允端和潘伯鹰均姓潘,有没有宗族关系不得而知。“三穗堂”匾的题写者凌存淳是清乾隆年间上海松江附贡生,以善写大字在当时颇有声名。“城市山林”匾由清道光朝重臣、两江总督陶澍题写,点出豫园虽身处高楼林立的大都市,却有山林之趣。“灵台经始”匾典出《诗经·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之句,单纯的意思就是营造一处游乐场所。至于后人给予的各种引申解释,应属一家之言。堂联“秋水藕花潭蟾窟流辉楼台倒影涵金粟;晓风杨柳岸莺梭织翠村巷随声纬木棉。”的撰写者是清咸丰年间的上海虹桥人王萃馨;书写者殷宝龢书承赵孟頫,楷书尤工,其父曾设“得月楼扇店”于豫园。三穗堂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是在明代遗构乐寿堂的原址上兴建的。三穗堂四周廊下,摆放了多盆正在盛开的红梅,让我等东北人兴奋不已。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三穗堂东面侧后,一道龙墙上辟有一门,门前有两尊铁铸狮子。这座小门的顶部为一攒尖顶半亭,与门里的游廊自然衔接,浑然一体。两尊铁狮子铸造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原在河南安阳县县衙前,抗战中曾流落日本;日本将其归还后,辗转至上海,1956年恢复豫园时放置在现在的位置。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进入游廊,左手边可见一池碧水;水池南岸为临水而建的一幢飞檐翘角两层楼阁,北岸是一座气势宏伟的黄石大假山。两层楼阁始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底层称“仰山堂”,顶层称“卷雨楼”。仰山堂面阔五楹,北有回廊,曲槛临池,为夏季赏荷、四季观山之妙处。卷雨楼为五楹敞厅,楼内悬“此处有崇山峻岭”匾额,当取唐王勃《滕王阁序》中“珠帘暮卷西山雨”之意境。与仰山堂和卷雨楼隔池互为对景的大假山,由明代上海著名造园家张南阳设计监造,以数千吨产于浙江武康的黄石堆砌而成,最高处虽仅为14米,却营造出重峦叠嶂、峰回路转的磅礴气势;为江南园林黄石假山的杰出作品,也是多灾多难的豫园基本保持明代原貌的少有景观。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游廊封闭的东壁和向北延伸的夹道两壁,嵌有“武举夺魁”、“连中三元”、“梅妻鹤子”等多幅精美石雕、砖雕和泥塑,雕工细腻,栩栩如生,生动传神。游廊末端一洞门的门额为“溪山清赏”,题写者竟然是大名鼎鼎的明代书法大家、吴中四才子之一的祝枝山。夹道尽头粉壁上,镶有一方“峰回路转”刻石,落款是“过庭闻诗”,时间是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这“过庭闻诗”四个字,我读了好几遍,也没弄明白是啥意思。求助于百度,才知道这题字的人姓闻,名诗,字过庭,江苏江阴人;史料说他“工楷书,精行草,笔力雄健,功力深厚”。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从“峰回路转”刻石右转,开始进入万花楼景区。跨过一座小石桥,即是一个长约12米的复廊。复廊又称里外廊,即在双面空廊的中间隔一道墙,形成两侧单面空廊的形式,一般用来分隔不同的区域或障景。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以苏州沧浪亭的复廊最为著名。复廊东端有一面山临水小轩,置身其中,既可观山亦可赏水,观山赏水两相宜,故得名“两宜轩”。从两宜轩顺水望向西边,可见一攒尖顶重檐方亭临空筑于水上,名曰:鱼乐榭,为临水观鱼之所在。早春的上海,乍暖还寒,但池水中的锦鲤已经畅游其间。榭中的对联“此即濠间非我非鱼皆乐境;恰来海上在山在水有遗音”由陶澍撰写,上联中的“非我非鱼”语出《庄子·秋水》,而下联的“在山在水”则出自《孟子·汤问》。鱼乐榭之类的观鱼建筑在古典园林中比较常见,其中的匾额、联语多引用《庄子·秋水》中的相关典故。在鱼乐榭傍,有一株树龄已达300多年的紫藤,是豫园可以排进前几名的老住客。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万花楼”在鱼乐榭东北,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是这一区域的主体建筑。该楼的前身是明代的“花神祠”,现存建筑为清道光年间重建。楼前有两株古树,右边一株银杏相传为潘允端的父亲手植,树龄已逾400年;左边一株广玉兰,也有超过200年的树龄。每当我看到这种“树”是“物”非的场景,都会心生感慨:一株树可以默默地生长数百年,乃至上千年,但又有几座建筑可以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平平安安地存在?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本来从万花楼东面的石板小道就可以进入点春堂景区,但我却鬼使神差地先转到会景楼景区,又转回来,三转两转,把点春堂景区的北半部分给漏掉了,只游览了和煦堂、听涛阁和涵碧楼。和煦堂为正方形四面厅,单檐歇山顶,面山背水,四面开窗,堂名当取“春风和煦”之意。堂内所悬“和煦堂”匾额的题写者是鲍源深,题写时间是清光绪八年(1882年)。鲍源深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探花,曾官至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山西巡抚。匾额下的对联为一副毛泽东诗词集联,上联“喜看稻菽千重集自《七律·到韶山》;下联“寥廓江天万里霜”集自《采桑子·重阳》。堂内陈列的根雕家具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古朴典雅、天然成趣。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绕过已经变成工艺品商店的老君殿,西侧龙墙下一株正在盛开的茶梅吸引了我。在此之前,我的脑海里还没有“茶梅”的概念,是路旁一位清洁女工给我补上了一课。听涛阁位于积玉水廊中部的转折处,为两层楼阁,重檐歇山顶,南面出比较少见的重檐攒尖顶亭式抱厦。黄浦江在豫园之东,而听涛阁在豫园的最东面,是豫园所有建筑离黄埔江最近的,因此以“听涛”为其命名可以说是恰如其分。当然,在今天于此听涛估计是不大可能了,林立的高楼和嘈杂的环境已经让听涛成为了一种梦想。听涛阁的后半部分现在辟为展厅,不定期举办一些书画展。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听涛阁的南面,积玉水廊的最南端是另一座两层楼阁涵碧楼。涵碧楼面阔三间,重檐歇山顶,四出抱厦,以产自缅甸的上等楠木建造而成,各种木雕精品装饰其间,故又称“楠木雕花楼”。楼名源自朱熹的诗句“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在涵碧楼北墙檐下,悬有一块“鳶飞鱼跃”匾额,年款是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该匾额原来悬挂在旁边的城隍庙中,后移至此处。涵碧楼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后毁圮,现在的涵碧楼为2003年重建。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点春堂景区的西侧,是全园最核心、也是面积最大的会景楼景区。该部分以湖池为中心,环绕湖岸分别建有九狮轩、会景楼、流觞亭、浣云假山和积玉水廊等建筑。这些亭台楼阁,或临水泊岸而居,或跃水跨池而建,在绿树、湖石的映衬下,既可独立成景,也可相互借景,营造出豫园最为娟秀的山水田园景色。特别是湖池西岸那一排在城市园林中比较少见的高大笔直的杉树,让整个园林平添了许多城市山林的味道。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九狮轩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单檐卷棚顶,前置探入水中的月台,始建于1959年,属于豫园中比较年轻的建筑。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会景楼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三面临水,为全园高点之一,登楼可观全园景色,因此得名“会景楼”。会景楼周围植有香樟、石榴、紫薇、红枫、罗汉松等多钟树木,环境优雅。二楼太师壁上有陶澍题撰的一副对联:“曲槛遥通沧海月;虚檐不隔泖峰云”。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积玉水廊是连接会景楼和内园的一条重要通道,前半段建在陆上,后半段架于水面,长达百米,是江南古典园林中最长的一条水廊。积玉水廊因廊中有一块名为“积玉峰”的湖石而得名。将湖石置于廊中是豫园的一大特点,之前提到的另一处游廊中也有湖石矗立其中,几乎塞路。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浣云假山背南面北而筑,与池北的九狮轩互为对景。该假山与前文所说的大假山以黄石砌筑不同,采用湖石堆叠,虽气势稍逊,但秀气更浓。浣云假山依得月楼后墙而建,从得月楼北檐下可见由清末书法家、“海派”书画代表人物高邕题写的“海天一览”匾额。高氏的书法飘逸洒脱,柔美之中充满豪气。相传,光绪帝为邓世昌所作的挽联:“此日漫恢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实为高扈捉刀,亦足见他的文采。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流觞亭是会景楼景区体量最小的一座建筑,单檐六角攒尖顶,是九狮轩和浣云假山之间的一个小眼障,在视觉上避免了两景彼此的一览无遗。“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非常中意的雅事,而自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起,“曲水流觞”更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一大意境——有“曲水”必有亭。我在流觞亭对面取景的时候,在我和流觞亭之间有一位白人姑娘正面向流觞亭让同伴给她拍照。白人姑娘发现我在取景,非常滑稽地做了几个踢腿动作,让她的同伴和我都忍不住发出了笑声。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进入浣云假山旁边嵌有“引玉”门额的月亮门,即来到了那块著名太湖石“玉玲珑”所在的玉玲珑景区。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玉玲珑高约4米,其上有72个孔洞,孔孔相连,洞洞相通,实为大自然的杰作。该石在隋唐时期已颇有名气,至北宋被徽宗列入“花石纲”征集目录,但在转运京师途中遗失。此后数百年,玉玲珑几易其主,至明代流入上海浦东一储姓家中;后来储家嫁女到豫园潘家,玉玲珑作为陪嫁来到了豫园。据说当时运送玉玲珑的渡船曾经在黄埔江中翻沉,而打捞时还发现了另一块石头,也就是今天玉玲珑下面的底座。两块石头素昧平生,竟然机缘巧合偶然相遇,且结合的天衣无缝,实在令人称奇。玉玲珑与前面说到的元代铁狮子、400年银杏和鱼乐榭旁边的300年紫藤合称为“豫园四古”,又与苏州留园冠云峰、杭州西子湖畔绉云峰并称江南三大名石。玉玲珑自进入豫园,就一直矗立在现在的地方,400多年未曾移动。就是在玉华堂被日寇飞机炸毁的情况下,仅一池之隔的玉玲珑也不曾伤到分毫。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玉玲珑的背后,是一座青砖照壁,壁心书“寰中大快”四字篆书。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玉玲珑对面的玉华堂原为潘允端的书斋及晚年主要起居之所,因其酷爱玉玲珑,故以玉玲珑上的“玉华”二字为其书斋命名。至清代,玉华堂仅存残址。清道光年间在玉华堂残址上另建的香雪堂,在抗战中被日寇炸毁。现在的玉华堂重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临水的北面出有卷棚顶抱厦。堂内匾额“玉华”二字集自文征明手迹。

玉华堂西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院落,原为明代醉月楼故址。现在的格局形成于清道光时期,为前后两进厅堂,中间隔凿有小池的庭院。前进楼阁面阔五间,称藏书楼,是当年高邕、王俊发、吴昌硕等“海派”书画家的雅集之地。后进底层称绮藻堂,上层为得月楼。“绮藻”在这里代指纺织,因为该堂曾经是上海布业总公所的办公场所,而当时的各业公所类似今天的行业协会。“得月”则取“近水楼台先得月”诗意,指得月楼为全园赏月佳处。从一篇研究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在上海驻军情况的文章里了解到,绮藻堂曾被当作英军步兵的司令部,而那些所谓来自文明世界的士兵竟然将“许多精巧的装饰品拆下来当柴火烧饭”!连接前后两进的西廊中间嵌有一座名为“跂织亭”的半亭,是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为元代纺织革新家黄道婆修建的纪念亭。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离开照壁南行,跨过一座名叫环龙的小石桥,即进入内园部分。内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时为西侧城隍庙的庙园,兼做娱神和道场之用,称灵苑或东园。内园面积只有1400多平方米,但亭台楼阁具备,假山池沼充斥其间,给人以处处局促的感觉,想给一座建筑或一个景观拍张完整的照片都比较困难。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静观厅初名晴雪堂,为内园的主体建筑,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厅名“静观”源自道教教义“万物静观皆自得”,意思是说,只有保持人的纯真本性,才能认识自然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厅内还有一块匾额为“灵昭渟峙”。关于这“灵昭渟峙”的含义,有专家给过非常详细的解释,非数百字不能尽,但归纳起来就是八个字:善事奉行,恶事莫做。静观厅前面是一座小型假山,其山石大多象形。据说,如果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可以看出一百多种动物形象。这恐怕是静观厅取名“静观”的另一层含义。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静观厅东有一内有龙形小池的小巧庭院。小池周边以湖石砌筑,岸壁东西各有两个龙头,四个龙头加上其在水中的四个倒影,再加上龙形小池本身,共九龙,小池因而得名九龙池。相传,这九龙池由当年小刀会的支系九龙党人所建,意在纪念小刀会起义。九龙池东岸由北至南,依地形走势,分别建有凤凰亭、洞天福地、可以观和别有天等亭榭。这些亭榭既各自独立,又通过游廊彼此沟通,在窄小的空间里创造出不断变幻的景致,在让你流连忘返的同时,也常常让你在很小的范围内打转转,就像进了迷宫。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在别有天西面的假山上,筑有一六角重檐攒尖顶小亭,因其耸立在绿树环抱中,故曰:耸翠亭。亭内“林木披芳”匾额系清代名臣左宗棠游览豫园时所题,与亭名珠联璧合、互为表里,堪称上佳之作。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城市山林——上海豫园

游览中国古典园林,只要是稍大一点的,我们往往会在游览后突然发现漏掉了某个景观,留下些许的遗憾。这次游览豫园就漏掉了藏宝楼、古井亭、点春堂等一系列景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