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敏感“玻璃心”,動不動就哭,家長怎麼辦?

有位家長說自己6歲大的女兒特別敏感,特別玻璃心。

比如,孩子有時候遇到些一點小事而傷心難過,大人可能只是簡單說了幾句,也不是批評,但是孩子就會以為大人在批評她,就好像很委屈的樣子,甚至會哭。

前天練習鋼琴沒有跟上而傷心,我們只是說了下需要多注意些什麼,也不是批評她哪裡做得不好,但孩子就悶悶不樂許久。有時候甚至感覺跟女兒說話要很小心謹慎,害怕說錯一兩句話都可以讓她心靈受傷,而且也害怕指出缺點,怕孩子就會接受不了,然後就哭。

該怎麼辦?

孩子敏感“玻璃心”,動不動就哭,家長怎麼辦?

首先,作為父母,我們儘量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我們經常習慣性的會給孩子一些標籤,比如有的家長會孩子不聽話,我的孩子就是淘氣,我的孩子就是…。我們經常會用一些標籤給孩子貼上,包括我在諮詢工作中,有的家長帶著孩子一來就說,自己家孩子是個什麼樣的孩子。

有時候,我會和這些家長開玩笑說,你家孩子是不是生下來臉上就寫了4個字,學習不好。這個時候家長們往往才開始說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

我們好像習慣了用標籤來把孩子套上,因為我們見面的時候,你都沒介紹說孩子名字年齡喜好等等具體情況,而是直接就說這是我孩子他就是學習不好。

我們可以想象,說當一個人被貼上某個標籤的時候,他是不舒服的。同時,這也限制住了這個孩子其他可能性的發展。

貼標籤很容易能讓我們用一種定式思維去看孩子,這時,我們往往容易忽略孩子細微的情緒和感受。

孩子敏感“玻璃心”,動不動就哭,家長怎麼辦?

當我們覺得孩子是“玻璃心”的時候,假如孩子真的遇到委屈、傷心的事情時,我們成年人第一反應不是說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不是去理會孩子的心理有些什麼難受的情感,而變成第一反應跳出來說孩子就是“玻璃心”。

比如說,孩子從學校放學回來告訴父母,說老師不公平,那可能有的父母就會說,就是你玻璃心;孩子說同學欺負我了,那我們也會第一反應說孩子玻璃心。那這樣的話,孩子的所有的細微的情緒和感受都被這個玻璃心的標籤給掩蓋住了,長此以往的話,孩子就會不願意去跟我們表達他真實的感受。

我們常常說孩子和自己不親,但是我們也要去反觀一下自己,當孩子和你表達情緒的時候,你是否有去理解他的感受,你又是否允許和接納他的表達?

第二、我們需要結合孩子的年齡來理解孩子的成長狀態。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共情能力也在快速的發生變化。共情能力也叫同理心,正常情況下,孩子是在4歲以後的共情能力快速的發展,他能夠更多的從別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了,這也是我們常常說到的,孩子察言觀色、揣測揣摩別人的能力,在這個時期有個快速的發展,孩子會去看大人的表情、語言語氣或是觀察大人的行為,通過這些去揣摩大人心裡的想法,這是正常的狀態。

也有的孩子一兩歲就特別會察言觀色,特別擅長觀察大人的表情和語言。那是因為這個孩,他的成長環境是比較惡劣的,他必須要在那個家庭環境裡,隨時去揣摩、捕捉成年人的變化,才能更好的生存,這是非正常的狀態。

孩子敏感“玻璃心”,動不動就哭,家長怎麼辦?

在一個正常、穩定安全的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一般會在4歲左右,這個共情能力才有比較明顯的提高,所以孩子的同理心發展起來後,他就變得比以前更敏感了。這個敏感的就是,可能以前你用同樣的方式說他,他無所謂,現在你還用同樣的方式說了,孩子就會很在意。

孩子的敏感,也是智力的標準組成部分之一。因為他對事情的反應比較快,那麼智力發育比較早的孩子們就更顯得比同齡人敏感。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不是因為家庭環境比較惡劣,練出來的敏感。而是正常發育的,突然她變得敏感起來了,那麼這是好事,恰恰證明他的智力發育水平起來了。

因為孩子有了這個共情能力,他們往往更容易發現大人語言背後的東西。

有的時候,成年人雖然嘴上沒去指責,但背後可能確實有那麼一點點批評孩子的味道。孩子會準確敏感的捕捉到那個你批評他的點,所以他不開心,所以他容易哭。

孩子敏感“玻璃心”,動不動就哭,家長怎麼辦?

第三,孩子為什麼要用哭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情緒?

很有可能,這是家庭成員互動產生的結果。

比如,孩子平常跟大人相處的時候,可能在父母說的東西孩子覺得有壓力,他也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又或是成年人在嘮叨,孩子聽著不舒服。但是,我們成年人並沒有感覺到孩子難受的情緒,這時候孩子開始是偶然的哭出來了,孩子一哭大人,大人馬上口氣變了,“好了不說你了,不要哭了。”

我們成年人可能會有類似這樣的反應,那麼孩子會發現,哭是解決問題或處理問題的好辦法。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發現,好像這是個很好的解決問題的途徑。我一哭,你們就不會勉強我一定要去做某件事情,我一哭你們正在說我的話題就會打住。

所以,孩子很容易哭,哭就成了一個直接的條件反射式的,最快最好的處理問題的方式。

孩子敏感“玻璃心”,動不動就哭,家長怎麼辦?

其實這個時候,父母需要去反觀自己,父母是否給了孩子過大的壓力,比如對孩子的練琴或作業的要求很高,雖然沒有明著批評指責,但是孩子卻感受到了父母的高壓。

關於這個部分,父母可以花些時間觀察下,看看你的孩子是不是這樣。如果是的話,我們需要留意自己和孩子的互動過程,你是否不經意的引導了孩子變成這樣,父母可以調整自己來引導孩子,別讓孩子習慣用這樣的方式去處理問題。

同樣的,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用哭來處理事情也是非常正常的。孩子本身情感就比成年人豐富,然後這個年齡也是這種情緒變化非常快的起伏不定,可能上一秒還在哭,下一秒又哈哈笑。這都很正常,不需要簡單的就給孩子貼上“玻璃心”的標籤。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對於一個6歲的孩子來說,我們在家庭裡的互動,往往會影響到孩子性格的成長。

這不是我們和孩子說說道理就能解決的。

因為我們成人的道理和孩子的道理中間有很大的差別,我們不能要求孩子總是去符合我們成人的社會規則,或者我們成人理解的所謂的道理。

我們更多的是希望,孩子能夠在他的心理發育的正常的階段,表現出正常的狀態就可以了,我們不要把這個孩子過早的約束在一個成年的人視角標籤裡。

父母和孩子在互動中的情感,才是孩子成長最好的支持和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