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名校硕士啃老7年 :教会孩子独立,比考第一更重要

48岁名校硕士啃老7年 :教会孩子独立,比考第一更重要

48岁名校硕士啃老7年 :教会孩子独立,比考第一更重要
48岁名校硕士啃老7年 :教会孩子独立,比考第一更重要

文 | 塞柏

48岁名校硕士啃老7年 :教会孩子独立,比考第一更重要

真正的教养不是在温室里栽培植物,而是帮孩子建立完整的人格,同时教会他们独自面对世界。

48岁名校硕士啃老7年 :教会孩子独立,比考第一更重要

父母不是永远的天,

孩子终究要独自面对这个世界

之前看《都挺好》,每次苏明成出场,我都恨不得上去打一巴掌。

小时候他不好好学习,整天偷懒耍滑,最擅长的就是哄他妈苏母开心。不想洗衣服,说几句好话,苏母就指派他妹妹明玉去洗。

长大了没考上好大学,苏母花钱帮他找关系,后来毕业没工作,还是靠苏母。

甚至结婚了,钱不够花的时候,依然伸手问苏母要。

苏母呢,从来只要苏明成开口,宁可委屈自己,也不会委屈了他。

就这样一味宠爱,一味地为儿子着想,顺其自然就养成了苏明成事事依赖父母,从不替旁人着想的性子。

48岁名校硕士啃老7年 :教会孩子独立,比考第一更重要

结果苏母突然去世,苏明成来不及反应,生活就彻底乱了套。

家里他管不住老爸,搞不定媳妇,工作上想投资却被骗光了全部资产,整个就是鸡飞狗跳。

有时苏明成也在想,为啥苏母在的时候一切都好好的,妈一走就啥都乱了。

一直到结局,苏明成才幡然醒悟,决定去非洲工作,重新开始人生,学着不靠父母,不靠兄弟姐妹,学着自己独立面对生活。

而苏明成这样“啃老妈宝男”,不止电视剧中有,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

48岁名校硕士啃老7年 :教会孩子独立,比考第一更重要

教会孩子独立,比考第一更重要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新闻,说得是48岁的大卫。

他是一名海归硕士,同济大学毕业后,又在加拿大名校滑铁卢大学拿到了工程硕士学位。

48岁名校硕士啃老7年 :教会孩子独立,比考第一更重要

一直以来,大卫都是母亲的骄傲,母亲也一直尽心尽力地满足儿子的一切要求。

然而,这个本该有着大好前途的“别人家的孩子”,自从2012年回国后就一直窝在家里,再没有出去工作过。

生活基本是白天睡觉,晚上打游戏,如此循环往复,仅仅靠着母亲给的一点生活费苟活。

但大卫的母亲已经82岁了,还患有尿毒症,因为经济拮据,她每周3次透析都只能挤公交车去。

万般无奈之下,大卫母亲将儿子告上了法庭,要求他赡养自己,想以此逼迫儿子出来工作。

事实是就算母亲赢了诉讼,大卫也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他无力养活自己,更不要说赡养母亲了。

这个诉讼只能是一纸空文,最后,母亲只能撤诉。

48岁名校硕士啃老7年 :教会孩子独立,比考第一更重要

面对如今的困局,镜头前的这位老人不禁流下了懊悔的泪水。

她说:

“我教育不对,样样自己包办,他从小样样都是现成的,依赖惯了。是我毁了他的前途,我有罪。”

或许做父母都一样,永远会担心给孩子的爱不够,所以处处付出、处处包办。

希望他们专注学习就好,希望他们的路走得顺当一些,希望他们能得到最好的……

但父母的“事必躬亲”往往会害了孩子。

不经历风雨,怎知世事艰难。

一个人唯有走过弯路,摔过跟头,才能真正获得成长。

清华大学社科院院长彭凯平也说:真正的教养不是在温室里栽培植物,而是帮孩子建立完整的人格,同时教会他们独自面对世界。

所以作为父母,教会孩子独立,比考第一更重要。

48岁名校硕士啃老7年 :教会孩子独立,比考第一更重要

成人,才是最大的成功

在新书《21招,让孩子独立》中,叶壮老师就说:

我们养孩子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孩子拥有足够的能力离开我们。

在采访现场,他又一次重申:成人,才是最大的成功。

他认为人的成功只有一种,就是以自己期待的生活方式过完这一生。

而这个成功的前提是首先要成人,成为一个身心独立自主的人。

这也正是叶壮老师出版《21招,让孩子独立》的初衷。

此次采访中,就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独立”方面存在的一些困惑,我们也请叶壮老师一一进行了解答。

Q:相对独立的孩子有哪些方面的优势?

叶壮: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叫做爱德华·德西,他提出来一个很著名的理论,简称叫做“SDT”,也就是自我决定论。

他认为独立意味着人生中有三个基本需求能得到满足。

第一个是你的自主需求,简单说就是你想做什么,你能自己做决定,你买双袜子也是自己决定买哪双,你去哪个城市也是自己想去。

第二个是你的胜任需求

,人除了说我想做之外,还有一条非常重要,就是我能做到。从胜任开始,一个独立的人才有可能去通过各种各样任务的完成,来体验到胜任的感觉。

第三个需求叫做归属需求,我们今天的人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就是归属需求。实际上如果一个人一直都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也谈不上什么归属需求,他一直是他爸爸妈妈的宝宝,他一直不是自己,他一直不存在我自己的一个属性。

如果一个孩子自己不独立,这三个需求就达不到,这三个需求达不到,按照自我决定论的角度讲,这孩子的幸福感就会低,他自己的人生状态相对而言会显得更加低迷。

所以独立对于孩子来说是有相当的红利的。

48岁名校硕士啃老7年 :教会孩子独立,比考第一更重要

Q:如何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叶壮:我觉得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最重要的方向有几个。

  • 给孩子界定良好的规则,让孩子对规则本身有足够的敬畏或者尊重

比如我们说一个人不独立,他最典型的一个表现就是,对于规则缺乏敬畏,这事该你做,他说我就不做,我妈帮我做,然后他妈帮他做了。

想让一个孩子独立,第一点就是需要给他界定良好的规则,让他对于规则本身保持敬畏,唯独这样他才能在一个良好的框框里面,真正做到独立本身。

  • 你来自外界良好的、积极的支持

独立并不意味着我谁的帮助都不需要,恰恰相反,独立往往有另外一个东西就是支持,有人支持你,你才有资本独立。

因为有人支持,这种坚定的感觉会让你更有信心一个人往前走。

  • 个人良好的习惯

除了这两点之外,放在我们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角度来讲,一个人还必须得有很好的习惯和性格,才能够足够独立。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就是这三点:

对于规则本身的敬畏,来自外界良好的、积极的支持以及个人的良好习惯,这是独立的三个核心要素。

父母可以从这三个核心要素出发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48岁名校硕士啃老7年 :教会孩子独立,比考第一更重要

Q:阅读在培养孩子独立能力上有哪些帮助?

叶壮:不管是对于小孩还是对于大人,能够让一个人持续成长,走向独立,最主要的帮扶点是三点:一个是阅读,一个是笔记,一个是思考。

只有阅读和笔记没有思考,这个人就变成了一个复读机;只有阅读和思考没有笔记,这个人就会老走回头路,老走弯路;只有笔记和思考没有阅读,这个人就缺乏站在前人肩膀上看世界的基础。

所以唯独这三样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人进步的阶梯。

当然,阅读会帮助人变得更加的独立,因为如果你没具备阅读的能力,就没有储备,没有储备就没有笔记的素材,没有笔记就没有办法提炼出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独立的思想,没有独立的思想就只能随波逐流。

48岁名校硕士啃老7年 :教会孩子独立,比考第一更重要

Q:父母不是天生的父母,养育孩子方面父母应该做哪些改变呢?

叶壮:不同的父母要做不同的改变。

很多家长认为养育孩子是有所谓正确答案的,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每一个家庭以及每个孩子都有适用于他的独特的养育手段和教育方法。

家长应该做的是去学习大量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然后选择你能接受、对孩子有用、能产生好结果的去用。

很多家长会发现现在市面上各种各样的养育书籍,然后家长就会说“这个专家跟那个专家说的不一样”,一样就麻烦了,一样就真的家长能考级了。最怕的就是家长对一个专家可劲儿信,这反而是更容易出问题的。

看更多的,有自己的选择,决定一个养育孩子的手段,这是今天打开养育模式正确方法的钥匙,而不是信一个人就全向着他。

48岁名校硕士啃老7年 :教会孩子独立,比考第一更重要

Q:比较好的养育书籍推荐?

叶壮:我是学心理学的人,坦诚地讲我从十八岁开始就开始学怎么教孩子,因为我既学心理学又学师范,我当过中学老师,养过我们自己家的小朋友,我老婆也是学心理学的。

我们两口子在养育的过程中会极大程度上求助于各种理论,以及各种已经被验证的模型来提供支持。

比如说孩子的语言发展到哪个节点,他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为了评估他正常不正常,我们就会去考虑相关的数据和研究的成果。这起码证明了一件事情,就是你得先知道那个研究的成果以及正确的情况是什么,所以其实我会建议很多家长可能有一些书是要看的。

比如说《发展心理学》这样的书,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是人的毕生发展的心理脉络。

这样的书看了有什么意义呢?你大概心里有谱,你们家孩子在不同的阶段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有哪些能力,在社交的过程当中怎么怎么样。

比如说一个两岁半的孩子,家长说两岁半的孩子跟其他孩子玩过家家,就融入不到群体中,老师怎么办?他融入群体就麻烦大了,因为过家家一般是三岁八个月到四岁两个月中间的孩子才能培养出来的技能,到这个时候这个孩子才拥有这样的能力去假装成一个社会角色,比如说老师。

所以我是非常建议家长去看《发展心理学》,这是我的第一类建议。

48岁名校硕士啃老7年 :教会孩子独立,比考第一更重要

我的第二类建议,是要阅读一些具体的书籍,比如说我们家孩子做事老是崩不住,你让他忍耐一会儿,他就忍不下来,耐性不行,那你就得看专门这方面的研究。

比如说斯坦福大学的沃尔特·米歇尔教授写了一本叫做《棉花糖实验》,专门是讲儿童自控力的,你说我们家孩子自控力不行,你就看这本书。

我们家孩子特悲观,你就看《教出乐观的孩子》,这是马丁·塞利格曼,积极心理学家写的。孩子啥事都依赖父母,不独立,就可以看看我的《21招,让孩子独立》。

我觉得父母应该有的放矢的去给自己家孩子选择书,因为不同的孩子短板是不一样的,长板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总结一下是两句话,第一句话是基础知识得恶补,第二句话是针对问题针对解决。

48岁名校硕士啃老7年 :教会孩子独立,比考第一更重要

孩子是风筝,

父母是放风筝的人

《目送》里有段话说得特别好: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教育学家说,作为父母,如果你能帮孩子一辈子,那么你就事事包办,如果不能,就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走。

其实父母和孩子,就像风筝和放风筝的人。

小的时候,适时地松松手中的风筝线,让孩子学会独立,学会自己走,他才能趁着风飞得更高更远。

等到孩子大了,必要的时候,就要狠心剪断那根线,这样孩子才能无所顾虑地远走高飞。

这才是养育的最终目的。

《21招,让孩子独立》

↓↓↓

点击上图可购买图书

围绕3个人生维度,

打造21个日常妙招,

从生活习惯到社交能力,

告诉你省心孩子不难养。

点击文字即可阅读全文

☞抖音“流浪大师”爆红:随意僭越别人的生活,是一种病

☞“我活了30年,从没生过气,得癌了。”

☞什么叫做格局?遇到烂人不计较,碰到破事别纠缠

☞太用力的人生,是一场灾难

☞婚姻好不好,称一下体重就知道

☞如何废掉一个人?就是让他忙到没有时间成长

48岁名校硕士啃老7年 :教会孩子独立,比考第一更重要
48岁名校硕士啃老7年 :教会孩子独立,比考第一更重要48岁名校硕士啃老7年 :教会孩子独立,比考第一更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