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朝以後,中原民族就打不過北方遊牧民族了?

古代時常會有戰爭發生,這是歷史的必然發展。古時社會經濟發展不夠充分,所以常常重武輕文,以武力論英雄。同時,為了擴充國家的領土,征戰也就成為了國家發展進步的必要過程。戰爭除了包括為了爭奪國家的皇權而進行的內部戰爭,還有為了擴張國力或者抵禦外敵而發生的戰爭。對這些戰爭總結後發現了一個特別有趣的共同點。那就是外部戰爭,多為中原民族與遊牧民族的戰爭。更有趣的是在唐朝以前,兩個民族之間的戰爭大多數以前者失敗而告終,而在唐朝以後,而在唐朝以後,兩者之間的戰爭,則通常以遊牧民族的勝利為最終結果。經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為什麼唐朝以後,中原民族就打不過北方遊牧民族了?

第一,唐朝之前,遊牧民族的經濟發展不夠充分,與中原民族的經濟發展形成了巨大的差距,眾所周知古往今來,戰爭比的就是國家的綜合實力,國家的綜合實力是以經濟實力為基礎為支撐的,如果經濟實力不夠強,國家沒有好的發展,軍隊沒有好的裝備,沒有好的糧食儲藏,不可能打得贏勝仗,而在唐朝以前中原地帶地大物博發展充分,擁有充實的糧草後備而遊牧民族生於較為荒涼的地帶,糧食儲備不夠充足,經濟發展不夠充分,自然不可能在與中原民族的戰爭中取得勝利。

第二,唐朝之前,人們常常會受到自然災害的威脅。古時候,人民的知識有限,無法應對眾多的天災,而遊牧民族又生活在天災頻發的草原等地區。草原通常會發生旱災、暴風雪、雷暴、蝗災、瘟疫等等。旱災給人們帶來的後果是草木乾枯,水源斷絕,這些對於遊牧民族來說都是致命的打擊。除此之外,這些災難還可能是人以及牲畜凍死,是遊牧民族來生存的草原被蝗蟲大量毀滅,牲畜大量死亡,嚴重威脅他們的牧野生產。試想一下,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用於生存的糧食來源被破壞掉,國家民族的人民吃的不飽,穿的不暖,連最基本的生存都是問題,又如何去抵禦一個吃得好,穿的暖,經濟發展極為進步,物資及其豐富的國家呢?這根本就是在異想天開。因此,遊牧民族在戰爭中常常會失敗。與其恰恰相反,同為古代,同樣的知識匱乏,不知如何面對自然災害。中原民族選擇在自然災害來臨的時候,不在發起戰爭,而是先解決由於災荒而出現的種種問題,搞好物資儲備,為戰爭打下良好的基礎,平定安撫好民眾因災荒而惶惶不安的人心,等到機會成熟的時候在出兵。

為什麼唐朝以後,中原民族就打不過北方遊牧民族了?

第三,唐朝之前遊牧民族的騎兵優勢無法充分的發揮出來。眾所周知,遊牧民族的最重要的優勢在於騎兵,這是因為他們的族人,不論性別,不論老幼都能夠在馬背上熟練的馳騁。而由於他們經濟發展的不充足,沒有足夠的馬匹供他們使用,也沒有馬鞍馬具等裝備,因此他們的優勢無法充分的發揮出來。而中原民族人口眾多,又以步兵為主,由於騎兵的優勢無法發揮人口眾多的中原民族在人數上便對他們形成了碾壓。因此在唐朝之前,遊牧民族與中原民族的戰爭中,中原民族以人數的優勢,通常能夠戰勝遊牧民族。

第四,由於遊牧民族的綜合國力,也就是經濟能力比不上地大物博的中原民族,所以沒有馬鞍馬具等裝備,又正是因此在戰爭中騎兵只能夠打游擊戰,因為如果正面衝鋒的話,步兵的衝擊力可以直接把騎兵從馬背上撞下來,受到極大的傷害,因此騎兵的主要優勢反而無法發揮出來,在這種戰爭中騎兵反而成了劣勢的一方,而在人數上游牧民族也處於劣勢,因此。遊牧民族與中原民族的戰爭,常以失敗告終。

為什麼唐朝以後,中原民族就打不過北方遊牧民族了?

第五,在唐朝以後遊牧民族的經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不僅人口數量有了明顯的增多,而且還給騎兵裝備上了馬具馬鞍,騎兵的戰鬥力因此大大提升,在戰爭中可以進行衝鋒,相反的中原民族騎兵極少,在戰爭中即使有百萬步兵,也無法抵禦配備上全套裝備後的騎兵,因為他們可以直接將步兵推倒在地,因此即使中原民族有百萬雄兵,也無法在戰爭中發揮出自己真正的實力,因此在唐朝以後,戰爭中的中原民族既沒辦法在綜合國力上取勝遊牧民族,又無法在兵力上戰勝他們,自然也就無法在戰爭中取勝了。

為什麼唐朝以後,中原民族就打不過北方遊牧民族了?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在戰爭中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幾點,第一就是國家的綜合實力,如果國家的經濟不夠發達,那麼戰爭就沒有堅實的後盾,肯定無法長久的持續下去,也就會在戰爭中處於劣勢。第二就是兵種的使用以及其合理的運用,在合適的地方使用合適的兵種,制定合適的戰術,同時努力做到知己知彼,客觀分析自己與對方的優勢劣勢,才能夠在戰爭中取勝。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需要有群眾的支持,古話說兄弟和心,其利斷金,更何況是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的人團結起來呢。因此如果有群眾的支持,在戰爭中自然能夠發揮出最大的能力,而如果得到了民眾的反對,則國家無法常勝的發展下去,戰爭也就自然不可能取得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