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如此愛才,為何還要殺掉才華橫溢的孔融?

一提起孔融,可能我們最熟悉的故事就是孔融讓梨。孔融作為建安七子之一,其天賦在幼時就有所顯露。

曹操如此愛才,為何還要殺掉才華橫溢的孔融?

孔融,自文舉,為孔子第二十世孫,是東漢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孔融在四歲時,就已經能夠背誦許多辭賦,而且懂得了不少禮儀,深得父母喜愛。據說有一日,孔宙買梨回家,專門挑了其中最大的梨給這個討喜的兒子。沒想到,孔融卻推脫說:"我年齡最小,應該吃最小的梨。您那個梨就給哥哥吧!"說著,孔融便從一堆梨裡挑出了最小的一個梨。

但也許老天爺不夠喜歡這個懂禮數、有才華的少年。

曹操如此愛才,為何還要殺掉才華橫溢的孔融?

在孔融十三歲時,孔融的父親孔宙去世,家裡頓時失去了頂樑柱。面對父親突然的撒手人寰,年幼的孔融悲痛欲絕,難過到甚至無法自己站立,需要別人扶著。在強調孝道的古代,孔融這種為父離去而難受到無以復加的行為,是人們非常褒獎的。

孔融正因為自己的孝舉,在州里受到廣泛讚譽。年少的孔融不僅把孝踐行的很好,還把仁義施行的很到位。

當時,名士張儉被中常侍侯覽記恨,而張儉是孔融的兄長孔褒的好友。侯覽因為個人恩怨無處消解,便密令州郡暗中抓捕張儉。張儉為了避難,前去孔褒家,請求孔褒庇護。但不巧的是,當張儉到孔褒家時,孔褒有事外出,並不在家。反倒是孔融為張儉開了門。

此時的孔融,只有十六歲。在張儉看來,孔融還不過是一個小孩子,不懂事。所以張儉難以開口告訴孔融自己的處境。孔融見張儉一臉窘迫,便主動開口說:"哥哥雖然在外未歸,我難道不能為您的東道主嗎?"最終,孔融還是把張儉收留在了自己家中。

後來,收容張儉一事敗露,孔融、孔褒一家人都被逮捕。在國相等一眾官員的干涉之下,張儉全身而退,但孔融一家卻沒這麼幸運。

孔融一家人被問詢,但上頭卻遲遲不能給兩人定罪。正如孔家人自己的申辯所言:孔融說:"收容匿藏張儉的是我,有罪歸我。"孔褒說:"張儉來找我,不是弟弟的罪過,罪在我,我心甘情願。"官吏問他們的母親,母親說:"年長的人承擔家事,罪責在我。"

正如我們所見,孔融一家人都為人正直且講求仁義。正是在這樣的家庭之中生活,在這樣的家風薰陶下成長,孔融,成為了一個極其堅持己見,講仁義,一身正氣的人。

後來,孔融受司徒楊賜徵兆,成為司徒掾屬,正式步入仕途。也正是因為身在官場,孔融才和曹操有了交集,最終命喪曹操手中。

孔融最初的工作,是暗訪、檢舉貪汙腐敗的官吏。被孔融列入黑名單的人,大多數是當朝宦官的親族。當時的尚書為了避免得罪宦官,惹禍上身,便把孔融等一眾司徒召集起來,斥責他們行事不當。正直如孔融,他哪裡受得了尚書這樣為權貴折腰的做法,便當著大家的面陳述這些宦官子弟的違法行為,毫不隱瞞。

其實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發現:孔融其實並不適合官場。雖然他有才華,能踐行仁義,但他太銳利,不懂得在官場中調和關係。孔融不是個外圓內方的人,他更像是由內而外的"方"。

後來,孔融被新晉大將軍何進提拔為大將軍掾屬,後又輾轉至侍御史、司空掾屬。在孔融為官早年他還沒和曹操鬧矛盾,反倒是和董卓結下了樑子。當時,董卓總攬朝中大事,權傾一時,想要廢掉漢少帝。看清董卓心思的孔融忍不住了,在他看來,董卓這樣是大不敬。於是孔融便經常與董卓爭辯,也因此被董卓記恨在心。

後來,袁紹和曹操坐大。孔融心知二人終將取代漢天子,所以不願與他們為謀。即使孔融的門客百般建議,孔融也始終拒絕加入他們。

所以對曹操而言。孔融雖然頗有才華,但並不是自己門下為自己效力的人。其實我們很容易想明白,"得不到,就毀掉",只有這樣,孔融才不會在未來成為曹操的威脅。

但正如問題所說的那樣,曹操是個惜才的人。他其實還不會因為人才選擇中立,選擇不加入自己一方而輕易殺掉一個人。讓曹操對孔融痛下殺手的,其實還是孔融自己。

曹操如此愛才,為何還要殺掉才華橫溢的孔融?

我們前面說過,孔融是個極其正直的人。在孔融眼裡,容不下那些有違仁義的狼子野心的做法。

孔融曾拐彎抹角地罵曹操的兒子曹丕私自迎娶袁熙的妻子。他還直白地譏諷曹操討伐烏桓。孔融和曹操的不對盤,還不止這麼一次兩次。在國家處於饑荒和戰爭中時,曹操上表請求禁酒。結果孔融多次寫信給曹操,用傲慢失敬的語言表達反對意見。

我們今天為孔融慘死於曹操手下而惋惜,但在曹操心裡,他已經是忍無可忍了。

就像現在,人們常說"不作死就不會死"。孔融為人過於剛硬,不重視社交之道,還三番五次去拔曹操這老虎屁股上的毛,自然,也就被曹操視為得除去的對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