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李淵的禁軍哪裡去了?消滅太子就奪權了嗎?

于帥歷史與詩歌


怎麼說呢?其實李淵的所謂禁軍,本來是控制在太子李建成手上,後來禁軍首領被李世民收買了。

可以這麼說,正是由於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才引發了大唐一系列的奇怪事情,比如武則天登基,比如唐玄宗的清洗,比如安史之亂……

因為李世民此舉破壞了自古以來的一個傳統,那就是自古帝王立太子,都是從嫡長子開始的,除非嫡長子幹了大逆不道,或者是沒等到皇位就一命嗚呼,否則,只要嫡長子活著,老二永遠是老二,做不了老大。

而因為李世民此舉打破了傳統,還要名正言順的表明自己打破傳統的正義,那麼武則天登基就順理成章了,既然太宗皇帝都沒有遵守規矩,我為什麼要遵守規矩?

這世道,不就是誰實力強,誰就是老大嗎?

包括後來的各位長公主,不是也標著武則天為榜樣,一個個的叛亂嗎?直到安史之亂爆發,大唐的氣數也終於走到了死衚衕。

那麼回到玄武門事件本身,這是一次挑戰規矩的事件,作為皇上的李淵到底是什麼態度呢?

其實很好理解,如果李淵有意扶持太子李建成的話,他就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給李世民加官進爵,也不會一次次派他出徵,這樣勢必造成功高蓋主的現象發生。一旦太子即位,怎麼鎮得住李世民,而李世民這麼大的軍功,又怎麼會安心在太子李建成手下?

可以說,時間越往後移,李淵就越痛苦,按照規矩就是立嫡長子為太子,李建成前期也多次帶兵去立功,幾乎沒有敗績,包括李淵起兵的第一戰就是他去打的,來回只用了九天,奠定了自己“義師”的形象。

後來因為做了太子,沒有辦法再帶兵出征,一方面為了安全,另一方面京城也需要他處理政事,更重要的是那時候的李建成已經開始學做皇帝了,哪能隨便出征。

這時候李世民才展現出超凡的打仗天賦,隨著位置越來越高,一個“秦王”頭銜,顯然蓋不住他的野心!

按照李世民登基後寫的史書記載,原本是太子李建成要害秦王李世民,李世民還跑到老爹李淵處哭泣,控告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跟後宮嬪妃淫亂:

“兒臣絲毫沒有對不起皇兄和皇弟,現在他們卻打算殺死兒臣,這簡直就像要替王世充和竇建德報仇。如今我快要含冤而死,永遠地離開父皇,魂魄歸於黃泉,如果見到王世充諸賊,實在感到羞恥!”

這個老爹回答的是,明天喊李建成和李元吉到宮裡來問罪。

可是如果明天他倆真的到宮裡來問罪了,反而是李世民不希望看到的事情,於是他就在玄武門設下了十面埋伏,只等明天李建成和李元吉上鉤。

前面也提到了,此時的禁軍已經被李世民買通了,裡裡外外都是自己的人,甚至連李淵都沒有辦法調動軍隊。

而李建成和李元吉本來就得到消息,李世民要害他,但是畢竟做了這麼多年太子,對宮裡的情況還是比較自信的,這才害了他們倆。

雖說李世民上位之後,對國家的發展做出過貢獻,但是他的行為註定不能被人推崇,如果僅僅是自保而已,為什麼玄武門事變之後,還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孫趕盡殺絕?

為什麼李淵在玄武門事變幾天後,就趕緊下詔退位,躲起來當了太上皇?

而人們都是趨炎附勢的,一看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被殺身亡,大勢已去,也就默認了這個結局,包括皇上李淵。

畢竟一個殺氣騰騰的尉遲敬德手持兵器跑到皇帝面前,周圍的大臣沒有一個敢出大氣的:

“現在東宮人馬還在抵抗,請皇上下令讓他們停止作亂,全部聽從秦王號令!”

他還能怎麼辦?

繼續抵抗?

那他很可能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下場,歲數都大了,自己也只剩下一個兒子了,沒得選啦,索性認了吧!

這就是整個問題的答案!


楊角風發作


玄武門事變並不是一件孤立的事,實際上它是唐初內部權力分配失敗後,矛盾的集中爆發。當然消滅太子李建成是奪取大唐權力最關鍵的一步,但卻並不是最重要的一步,最重要的就是拿下李淵所控制的禁衛軍。




首先說一下,李淵被奪權實際上從唐初定都長安城就已經埋下了種子。

公元616年七月初四,李淵在山西晉陽誓師起兵,四個月後的十一月初九,李淵順利攻入長安城。第二年五月,李淵登基稱帝,李建成被立為皇太子,此時距離李淵起兵僅僅過去了10個月。

戰爭出奇的順利使得李淵過早的稱帝,當然早早的稱帝也有好處,一來可以牢牢的佔領大義,吸引人才,二來也還可以有效的管理國家,制定法令。但在戰爭頻繁的時候過早稱帝,國君留守國都就出現了大問題,那就是國君會逐漸的失去了對軍隊的控制權。



李淵當時也發現了這一問題,由於李世民軍功威望的提升,自己逐漸失去了對軍隊的控制權。為了制約李世民,李淵採取了制衡的策略。即在外由李世民、李元吉共同帶兵作戰,雙方共同牽制。另外賦予太子李建成一定的權力,讓李建成有足夠的實力制約李世民。

很可惜李元吉不爭氣,李世民基本上是百戰百勝,而李元吉則是百戰百敗。留守太原老家時把老家都丟了,最後由李世民給他擦的屁股。之後李淵又派李元吉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李世民將劉黑闥的主力打敗後被調回長安,這是一個明擺著給功勞的機會,結果李元吉還是沒抓住,被劉黑闥的敗軍追著跑。

軍隊內以李元吉制衡的手段失敗了,李世民的權威也順利達到了頂峰,官職也做到了司徒、尚書令、中書令。最後封無可封的時候,李淵將李世民封為了天策上將軍,並且允許了李世民開府治事,位置在諸王之上。



李世民開府治事後,唐廷內部出現了重大的問題,那就是大部分優秀的將領進入了秦王府,一時間李世民似乎掌握了長安以外大半的軍權。

為了再次制衡李世民,李淵無奈選擇分割權力給李建成,讓李建成有能力去制衡李世民。李建成有了父親李淵的支持後如虎添翼,在長安城內面對李世民時有壓倒性的優勢。

當時在長安城內,李氏父子四人共計控制士兵33800人,其中李淵掌管3萬禁衛軍,號城“元從禁軍”,負責玄武門周圍的守衛。元從禁軍是李淵控制長安城的重中之重,李淵為了安撫他們的軍心,李淵將渭水北岸最肥沃的土地賞賜給了他們,因此元從禁軍也稱北門屯營兵。

李建成有長林軍2000人,另有300名驍勇騎兵,李世民有800府兵。李建成有700府兵。

▲唐長安平面圖▲


實力的差距過於明顯,李世民知道在長安城內無法有大的發展,於是向李淵請命鎮守洛陽,目的在於交往關東豪傑,以備將來反攻關中。

李淵最初同意,但李建成看清楚李世民的計劃後苦苦哀求李淵,最終李淵聽了李建成的建議後否定了李世民的要求。與此同時,李淵做出了一件非常昏庸的事情,那就是調任李建成手下將領常何做了玄武門三把手,掌管一定的數量的屯營兵。

或許李淵的想法是增加李建成的權威,讓李世民在太子之爭中知難而退。但這一招確實非常昏庸,可以說是一個沒有經過大腦的想法。

第一、人都是有私心的,而且富貴這種東西讓人上癮。當時的李淵已經60歲高齡,其部下已經為了自己將來的榮華富貴開始結交年輕的太子或者秦王。此時的李淵應該做的是防備他們的勢力向自己的核心權力滲透,以避免自己的權威衰落。但李淵卻反其道而行之,讓太子的人進入元從禁軍,掌管屯營兵。最終屯營兵其他將領開始在各大勢力間搖擺不定,這就包括屯營兵一把手主將敬君弘,二把手中郎將呂世衡。

第二、常何身份複雜。最初常何是瓦崗寨將領,後來追隨了李世民打天下,在李建成攻打劉黑闥時成為了太子府的人。讓一個身份如此複雜的人管理重中之重的玄武門,難道就不怕常何是雙面間諜嗎?




李世民眼看自己無法逃往洛陽,於是策反了身份複雜的常何[也有一說,常何本就是安排在李建成身邊的臥底],策反後的常何成為了李世民的間諜。李世民也因此有了抗衡李淵、李建成最關鍵的資本。於是李世民在公元626年7月2日乘著夜色埋伏在了玄武門附近。

之後的事情就簡單了,李世民迅速做掉大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後,並且派尉遲恭逼宮李淵。

這時北門屯營兵在幹什麼呢?當時屯營兵主將敬君弘、中郎將呂世衡看到太子、齊王被殺後,知道太子大勢已去。所以在太子府、齊王府士兵來複仇時,都選擇幫助李世民,後來這兩位沒有準備的將領還被太子府的人給砍死了。從這裡可以看出李淵的權威已經衰落到了極限。



李淵當時也知道了情況,至此明白了過早稱帝使得自己喪失了軍權,令常何進入軍權核心確實是一個混招。如今制衡手段徹底失敗,自己根本無法控制核心的北門屯營兵。於是在裴寂等人的建議下果斷放棄了名義上的權力,下令讓屯營兵和太子府的人放下武器接受李世民的調遣。至此,李世民接管了長安城內所有的軍隊,奪取了大唐最高權力,開啟了貞觀之治。


我是越關


玄武門之變的真相撲朔迷離,只能說是事發突然,李淵猝不及防。李淵有三萬禁軍,大部分駐紮在皇城北面,少部分駐紮在城南。如果從禁軍的部署來看,顯然防禦的重點在北面,因為北面是抵禦突厥或是其他軍事入侵的屏障。而南面全是大唐的勢力,防守自然薄弱,即便是真有國內的叛軍來攻,也能從容應對。因此我們不難看出,所謂的禁軍能保衛皇城的安全,但對皇宮是鞭長莫及。


所以,李淵的個人安全應該由城內的侍衛提供,而李世民展開的恰好是一次斬首行動,極有可能這些侍衛已經被提前解決掉了。所以,當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被殺後,尉遲敬德凶神惡煞一般闖到李淵身邊的時候,李淵已經知道大勢已去,只好順著梯子趕忙往下爬,要不然外面已經有了兒子兩顆血淋淋的人頭,也不差再多他這一顆。

那麼消滅太子之後,就算奪權了嗎?

這要看李淵的態度了,李淵可以不交,那麼有兩個結果,一個是被殺,另一個是反抗。但第二種可能不大,因為一方面李世民不給他這個機會,另一方面是李淵折騰不起。要知道當年他已經是個行將就木的六旬老人了,如果和兒子去硬拼一把,顯然不符合雙方的利益,到時候即便李淵滅了兒子李世民不但沒有絲毫意思,而且還會把大唐江山推入萬劫不復之地。所以李淵選擇了交權。

當尉遲敬德手持長矛,渾身是血闖入的時候,李淵先是驚慌失措,後又故作鎮定的問:“外面何人在作亂?”

尉遲敬德回答:“你的兩個寶貝兒子造反,已經被秦王殺死,微臣前來護駕!”李淵忙問左右大臣應該怎麼辦,而他們各懷心事,因為此時的選隊的關鍵時刻,稍出差錯後果不堪設想。



後來大臣裴寂出來打圓場說:“秦王李世民有能力,太子、齊王犯上作亂罪有應得,皇上只需立秦王為太子就會相安無事”。

李淵明白這是赤裸裸的逼宮,但是面對殺氣騰騰的尉遲敬德,只能做順水人情,說他早有此意。隨後,尉遲敬德又請命道:“現在東宮人馬還在抵抗,請皇上下令讓他們停止作亂,全部聽從秦王號令”!李淵一一答應。這樣一來,李世民已經掌握了大唐的核心主動權,所以接下來怎麼做李淵只能充當一個順從的旁觀者。

玄武門之變的第二天,李世民將10個侄子推上了斷頭臺。李淵老淚縱橫,苦苦哀求,李世民無動於衷,因為李世民只堅信一個斬草不除根,後患會無窮的真理。李淵無可奈何。

玄武門之變的第三天,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大小事全由太子決斷。其實,李淵已經讓出皇位。

之所以導致玄武門之變的發生,李淵有不可推脫的責任。首先李淵沒有意識到事情會發展到如此嚴重的地步。其次李淵太過自信,認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他在兩個兒子之間周旋的遊刃有餘。所以當李世民突然襲擊的時候,李淵毫無防備,只能束手就擒。


最終,李淵的作法是明智,非常具有全局意識,這樣一來等於把損失降到了最低。

感謝朋友的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玄武門之變”裡有個致命的因素長期被忽略了,皇宮裡專門負責保護皇帝即唐高祖李淵的禁軍在唐代史書里居然沒提一個字。玄武門關上後,秦王李世民的伏兵攻殺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齊王李元吉,這可是在皇宮的宮牆裡面了,現場至少也是百十人的生死搏殺了,李淵居然不知情,還和大臣們在遊湖泛舟。尉遲敬德全副戎裝甲冑手持兵器來見李淵,李淵還很吃驚,身邊也沒有拿武器的禁軍衛兵阻攔尉遲敬德。只有一個原因,皇宮裡的禁軍已經提前讓李世民給控制了,至於怎麼控制的儘可以推測發揮想象。李淵的生死就看他本人怎麼表明態度了,否則以禁軍的實力不可能控制鎮壓不住玄武門內流血死人的現場。而且事情惡劣到了這一步,李淵必須要表態支持哪個兒子了,李世民的前程生死可全在李淵一念之間了,所以必須要先控制住禁軍,控制了禁軍就控制了李淵。唐代史書清晰的記載了李世民殺兄弟的情況,為的就是掩蓋李世民曾經逼父奪權的情況


立志成蟲


其實李淵早就被控制了。

武德九年六月的一個清晨,李建成帶著李元吉騎著馬進了玄武門,天地間寂靜如雪,只有清冷的風微微在吹。兄弟二人並轡而行,有說有笑,絲毫沒有感覺到一絲絲危險,走到臨湖殿,忽然感覺不對勁,因為前面衝出一騎,正是李世民,兄弟倆打馬回頭趕緊就跑,李世民緊追其後邊追邊喊。

李世民為何會出現在臨湖殿,因為李淵帶了一幫重臣在海池划船等他們來對質,非常休閒。胡三省注引《太極宮圖》:太極宮中凡有三海池,東海池在玄武門內之東,近凝雲閣;北海池在玄武門內之西;又南有南海池,近咸池殿。大家看上圖,從玄武門進來,無論是東海北海還是南海,都離玄武門很近,而李世民所在的臨湖殿則在三海的裡面。就是說,李建成和李元吉並沒有直接去三海和父親見面,那麼他們想去哪裡。

明明前天晚上李淵決定讓兄弟三人前來對質,看看是否有淫亂後宮的事發生。還讓李世民早點來。現在李世民早點來了,可是卻沒去海池划船,而是在臨湖殿等著。李淵肯定也通知了李建成,所以李建成李元吉也來了,但是兩人也沒去海池見李淵,而是直接往裡面走,結果在臨湖殿碰到了李世民。只能說,李淵通知李建成的對質地點並不是海池,而是大明宮內的宣政殿。因為宣政殿才是開會議事的地方。

那麼李淵為啥會去海池劃了船呢,答案只有一個,李淵已經被李世民控制了。至於為什麼控制在離玄武門一步之遙的海池,就是為了下一步對付李建成李元吉做準備。對於李淵划船,新舊唐書都沒有記載,資治通鑑卻憑空有了這一說法。如果說司馬光不是在創造歷史的話,那麼他就是看到了一些當時的解密資料,而前些年出土的敦煌碎簡就有李淵被李世民控制的記載。所以司馬光願意採納李淵被控制這一說法,否則一切就解釋不通。

於是一切真相大白,就在玄武門之變前夜,李淵和朝中重臣已經被李世民控制在海池,李世民的第一方案並非殺死李建成搞兵變,而是等李建成李元吉前來對質的時候讓李淵宣佈李建成李元吉的罪狀,把二人拿下,然後自己當太子當皇帝,進行一場不流血的兵諫。所以李世民見了李建成才要單騎匹馬追在後面大喊,就是想把他穩住一起去見李淵,肯定邊追邊喊有話好商量之類的話。但是李建成拔馬就跑李元吉還張弓搭箭射了李世民三下,可惜沒射中。李世民看看李建成要跑出玄武門,那樣後果不堪設想,於是不得已才張弓搭箭,將李建成一箭穿心。


唐風宋月



確實很多人會疑惑為什麼李世民能順利發動政變,而李淵作為一個開國皇帝竟然沒有掌握足夠的禁軍來防下政變。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不妨把鏡頭拉遠一點,先來看看唐朝的兵制和軍權,再來看看李世民何以能一擊成功。


首先,唐朝開國之初實施的還是從北周沿承下來的府兵制,所謂府兵制簡單來說就是北周把原來鮮卑人當兵、漢族人務農的規制進行融合,實行兵農合一,讓鮮卑漢族人都既當農又當兵,平時耕作,戰時訓練作戰,自備馬匹武器,劃分各個府進行選兵統兵。這套制度在當時極大地挖掘了民眾的戰鬥力,成為北周-大隋一統天下的重要力量。順便一提,李淵本身能取代隋朝也是得益於這一套制度的,他的家族是北周八柱國之一,擔任太原留守時某種程度也是掌握府兵權力的。所以我在另一個問答裡有特地提到,玄武門之變有一個根子原因是李淵的治國思路基本上還是舊貴族思路,而不是我們所理解的皇權思路,歡迎參看: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682196737009926414/


在府兵制下,長期統兵的軍事貴族在軍權上有很大的比重,皇帝的軍權基本上是靠著大族共治的模式大家服膺於你的時候你就有軍權,大家不服你的時候你就掌握不到足夠的軍權,所以才會有隋煬帝徵高麗失利後,楊素、宇文、李淵這些大族幾乎相繼地理所當然地認為你失去了政治威望了,不夠格來掌我的軍了,然後謀反。


當然,府兵制到了隋唐時期也有了有利於中央集權和皇權的一些設置,比如不再以開府大將軍來對應,而是設置了直屬皇帝統轄的十二衛府,並增加了東宮六衛率。這些衛府的統兵權是輪流調換的,而皇宮禁衛和東宮衛率則是從府兵中抽調,每隔幾年換防。這樣的體制下,皇帝是能慢慢地營造出軍隊的直接忠誠觀念的。東宮六率是禁衛的最大力量,在慢慢的培養過程下,是能產生一種對儲君體系的尊重和服從的。


但是李淵是沒機會慢慢來走這個過程了,而且他的老貴族思路也窒礙了他走這個過程。首先在開國過程中,他給了李世民統兵權之外,還有開府建制的權力,最後還讓他在東都建天子旌旗,這些都使得皇權-軍權體系的分薄和模糊,這也是為什麼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能迅速地掌握軍權,進而掌握政權,因為軍隊對於誰來代表皇權-軍權正統的觀念是很淡薄的。


其次,在禁衛體系中所使用的基本上還是軍功階層的人,這批人和李淵一樣沿承北周舊貴族思路,這些人更關心的是自己家族的利益,對於誰來擔任他們的皇帝沒有那麼高的忠誠度,更何況這批軍功階層的人長期都曾在李世民麾下征戰,加之李世民的身份正統性和政治威望也不弱,所以當他率領一幫曾經南征北戰的將領發動玄武門之變,最後軟性逼宮李淵的時候,以李淵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性格是能感到一種大勢已去的感覺的。


最後,必須得說,李淵這種政治智慧和政治性格對初創的唐王朝是有利的,最大化地保證了這場政變的傷害能降到最低,讓唐王朝能很好地集中力量鞏固領導中心,既然我的路線走到了某種盡頭了,那麼讓它按李世民的路線走下去看看,這又何嘗不是李淵作為一個政治家的胸懷和格局呢?

而且,也就是這種胸懷格局,使得李淵在玄武門之後又活了十年時間,每天美酒佳人,安享天年,還又生了不少王子。


而李世民在即位後,也對府兵制進行了不斷地調整和改革,最終慢慢形成了一種中央直屬體系的戰力,這雖是後話,也顯見他的路線和個人魅力確實是得到軍隊相當程度的擁護的。


回答完畢,手打不易,走過路過戳個贊點個關注唄~


曲江家學


1.說來話長,李世民是有備而來,之前,能征慣戰的李世民在眾謀士的諫議下,已收買了了李淵的眾多將領,大部分都認財作父、見利忘義、討好秦王,早沉默繳械了!

2.名義上禁軍都是高祖李淵的,但暗地裡都是李世民掌控的;李唐王室半壁江山,都是李世民身先士卒、縱橫馳騁、南征北戰打出來的,軍中豪傑有目共睹,心中有數。

3.禁衛軍也是李世民一手創建起來的,李淵遠離戰火瀰漫的沙場,茶餘飯後仰望明月,與後宮佳麗三千娛樂、瀟灑、坐亭其成;沒顧慮軍心所向,其實,禁衛軍的中心指揮權力早歸秦王了,他自己還沉溺輕歌曼舞、天下太平之中。

4.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前,早收買死士潛入長安以備不測,花血本拉攏玄武門武將以隨機應變,自己親蒞後宮賺起眾嬪妃的眼淚與同情以造聲勢;並非冒險昏招,而是集思廣益、運籌帷幄、謀定而動的舉措。

5.玄武門之變是經過精心預謀、祥細策劃的軍事行動,後世並無異議;而李淵顯然注重太子李建成的威儀與能力,而忽略秦王的草根勢力與雄心壯志。


希望星晨58298869


首先說,李淵的禁軍,聽命於皇帝,也聽命於太子,唯獨不會聽命於秦王。

玄武門政變可以說非常順利,主要原因還是李世民買通了玄武門禁軍頭領。至於說有沒有買通其他方面的禁軍,我瞭解的不多,不過李世民的計劃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快。

李世民拿到太子和齊王的人頭以後,尉遲敬德帶了一百到二百人的樣子進宮找李淵,李淵的貼身護衛我認為有數百人,不過尉遲敬德做到了兩點,一點是提著兩個重要的人頭,另一點是隻身進內廷,所以沿途的禁軍一看形勢,也知道沒必要阻攔尉遲敬德。

其他方面的禁軍得到消息是需要時間的,集結軍隊也是需要時間的,當然最重要的是,觀望更是需要時間的。李世民是皇子又不是外人,皇家的事,禁軍誰也不想當炮灰。

其實禁軍的表現,不僅是在這一次做牆頭草,而是幾乎次次做牆頭草。

比如明朝奪門之變,太上皇朱祁鎮被抬出來,送到太和殿,禁軍大喊:什麼人?這邊一說:太上皇駕到!禁軍就閃到一邊去了。


microkof


首先說禁軍。唐高祖李淵登基後,從太原起義的軍隊中選拔出三萬,負責皇宮的守衛工作,稱為“元從禁軍”,駐紮在皇城北面的禁苑中。

玄武門是皇帝住所宮城最北面的一道門戶,往北過了西內苑就是禁苑,往南過了玄武門就直達皇帝所在的太極宮,所以這裡守衛最嚴密,也最安全。



玄武門之變之所以發生在這裡,是李世民和秦王府眾人仔細商議後的結果。玄武門是宮城北門,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面見李淵,不可能帶領太多護衛;北面的禁苑中駐紮著禁軍,沿著宮牆往東,穿過西內苑就是太子東宮,若有事,護衛可及時到達,所以太子和齊王沒有做過多準備,警惕性也很低。

武德九年,突厥南侵,太子推薦齊王統兵出征,並要求調動李世民手下大將秦瓊、程知節、尉遲恭等,李淵同意了;太子和齊王計劃在踐行宴上殺掉李世民,並尋機殺掉幾員大將,結果這一計劃被東宮官員王晊密報給李世民。

而玄武門守將之一的常何是李世民早就安插進去的,是他關閉大門,擋住了東宮援軍。

僅從這兩點來看,太子和齊王的情報工作就比李世民差很多。

常何關閉玄武門,擋住的不僅是東宮援兵,還有北面的禁軍,更是斷絕了禁軍和李淵之間的直接聯繫,沒有李淵的命令,禁軍不敢擅動。

李世民同時派尉遲敬德帶兵逼宮,李淵毫無防備,又調不來禁軍,若有遲疑恐怕性命不保;何況太子、齊王被殺,法理上能接班的只有李世民,不答應也得答應了。

這裡要提一下秦王妃,也就是後來的長孫皇后。她盡心孝順公公李淵,同時交好宮中妃嬪,施恩於宮女太監,在宮中支持者眾多。在政變發生前,很容易就鎖定了李淵的位置,尉遲敬德也才能那麼快、那麼突然的出現在李淵面前。


用戶790593241163


唐朝建立以後,李淵從太原起兵的軍隊之中選拔了3萬人作為京城的禁衛軍。禁軍駐守在長安皇城北面,又稱為“北衙”。“北衙禁軍”由皇帝直接管轄,其他人無法調動。然而“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李淵還被矇在鼓裡,他根本不知道李世民會在玄武門將李建成和;李元吉射死。所以,直到太子和李元吉被射死以後,李淵才被告知發生了“玄武門之變”。

其實,太子和李元吉死後,李世民是唯一的人選。兩個最強勢的兒子都被殺了,自己已經垂暮之年,調兵再攻打自己的兒子已經毫無意義。所以,李淵並沒有調動禁軍,他能做的只能嘆息!

其實,李淵知道太子和李世民之間有矛盾,但是這種矛盾又無法調和。一個嫡長子,且又沒有犯錯,按照“嫡長子繼承製”肯定是李建成做太子。另一個是次子,文武雙全,功績卓越,為唐朝的江山立下汗馬功勞。所以,李淵在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之間舉棋不定。其實, 李淵最想看到的是太子做了皇帝,駕崩之後再立李世民做皇太弟。但是,太子眼中肯定容不行李世民?俗話說:“臥榻之側,豈能容忍他人酣睡!”即便是李淵死後,太子李建成做了皇帝也會把李世民除掉。所以,李世民和李建成兩人,非死一個不可。

只是,這種變化來得太快,李淵估計想後面的事情,在其死後發生。沒想到在李淵有生之年經歷了兄弟相殘的局面,這也是讓他始料未及的。太子被殺,李淵還是有些權力,畢竟自己是皇帝。但是,軍權依舊在李世民手裡掌握著。要不然,李建成和李元吉,不會這麼苦心積慮的去奪李世民的權了。

從“玄武門之變”來看,當時唐朝80%以上的武將,都加入了秦王李世民的陣營。即便沒有“玄武門之變”只要李世沒死,還掌握著兵權。李淵死後,估計也會再來一個“靖難之役”。只是,那時的唐朝會更亂,如果內部來一次火併,不知道有沒有後來的“貞觀之治”。

總之,“玄武門之變”以後,李淵知道大勢已去,調動禁軍打自己的兒子已經毫無意義。以前本來也想立李世民做皇帝,這下好了,三個強勢的兒子,就剩下一個。所以,李淵不得不硬著頭皮,把皇位禪讓給自己的兒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