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李渊的禁军哪里去了?消灭太子就夺权了吗?

于帅历史与诗歌


怎么说呢?其实李渊的所谓禁军,本来是控制在太子李建成手上,后来禁军首领被李世民收买了。

可以这么说,正是由于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才引发了大唐一系列的奇怪事情,比如武则天登基,比如唐玄宗的清洗,比如安史之乱……

因为李世民此举破坏了自古以来的一个传统,那就是自古帝王立太子,都是从嫡长子开始的,除非嫡长子干了大逆不道,或者是没等到皇位就一命呜呼,否则,只要嫡长子活着,老二永远是老二,做不了老大。

而因为李世民此举打破了传统,还要名正言顺的表明自己打破传统的正义,那么武则天登基就顺理成章了,既然太宗皇帝都没有遵守规矩,我为什么要遵守规矩?

这世道,不就是谁实力强,谁就是老大吗?

包括后来的各位长公主,不是也标着武则天为榜样,一个个的叛乱吗?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的气数也终于走到了死胡同。

那么回到玄武门事件本身,这是一次挑战规矩的事件,作为皇上的李渊到底是什么态度呢?

其实很好理解,如果李渊有意扶持太子李建成的话,他就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给李世民加官进爵,也不会一次次派他出征,这样势必造成功高盖主的现象发生。一旦太子即位,怎么镇得住李世民,而李世民这么大的军功,又怎么会安心在太子李建成手下?

可以说,时间越往后移,李渊就越痛苦,按照规矩就是立嫡长子为太子,李建成前期也多次带兵去立功,几乎没有败绩,包括李渊起兵的第一战就是他去打的,来回只用了九天,奠定了自己“义师”的形象。

后来因为做了太子,没有办法再带兵出征,一方面为了安全,另一方面京城也需要他处理政事,更重要的是那时候的李建成已经开始学做皇帝了,哪能随便出征。

这时候李世民才展现出超凡的打仗天赋,随着位置越来越高,一个“秦王”头衔,显然盖不住他的野心!

按照李世民登基后写的史书记载,原本是太子李建成要害秦王李世民,李世民还跑到老爹李渊处哭泣,控告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跟后宫嫔妃淫乱:

“儿臣丝毫没有对不起皇兄和皇弟,现在他们却打算杀死儿臣,这简直就像要替王世充和窦建德报仇。如今我快要含冤而死,永远地离开父皇,魂魄归于黄泉,如果见到王世充诸贼,实在感到羞耻!”

这个老爹回答的是,明天喊李建成和李元吉到宫里来问罪。

可是如果明天他俩真的到宫里来问罪了,反而是李世民不希望看到的事情,于是他就在玄武门设下了十面埋伏,只等明天李建成和李元吉上钩。

前面也提到了,此时的禁军已经被李世民买通了,里里外外都是自己的人,甚至连李渊都没有办法调动军队。

而李建成和李元吉本来就得到消息,李世民要害他,但是毕竟做了这么多年太子,对宫里的情况还是比较自信的,这才害了他们俩。

虽说李世民上位之后,对国家的发展做出过贡献,但是他的行为注定不能被人推崇,如果仅仅是自保而已,为什么玄武门事变之后,还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孙赶尽杀绝?

为什么李渊在玄武门事变几天后,就赶紧下诏退位,躲起来当了太上皇?

而人们都是趋炎附势的,一看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杀身亡,大势已去,也就默认了这个结局,包括皇上李渊。

毕竟一个杀气腾腾的尉迟敬德手持兵器跑到皇帝面前,周围的大臣没有一个敢出大气的:

“现在东宫人马还在抵抗,请皇上下令让他们停止作乱,全部听从秦王号令!”

他还能怎么办?

继续抵抗?

那他很可能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下场,岁数都大了,自己也只剩下一个儿子了,没得选啦,索性认了吧!

这就是整个问题的答案!


杨角风发作


玄武门事变并不是一件孤立的事,实际上它是唐初内部权力分配失败后,矛盾的集中爆发。当然消灭太子李建成是夺取大唐权力最关键的一步,但却并不是最重要的一步,最重要的就是拿下李渊所控制的禁卫军。




首先说一下,李渊被夺权实际上从唐初定都长安城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公元616年七月初四,李渊在山西晋阳誓师起兵,四个月后的十一月初九,李渊顺利攻入长安城。第二年五月,李渊登基称帝,李建成被立为皇太子,此时距离李渊起兵仅仅过去了10个月。

战争出奇的顺利使得李渊过早的称帝,当然早早的称帝也有好处,一来可以牢牢的占领大义,吸引人才,二来也还可以有效的管理国家,制定法令。但在战争频繁的时候过早称帝,国君留守国都就出现了大问题,那就是国君会逐渐的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权。



李渊当时也发现了这一问题,由于李世民军功威望的提升,自己逐渐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权。为了制约李世民,李渊采取了制衡的策略。即在外由李世民、李元吉共同带兵作战,双方共同牵制。另外赋予太子李建成一定的权力,让李建成有足够的实力制约李世民。

很可惜李元吉不争气,李世民基本上是百战百胜,而李元吉则是百战百败。留守太原老家时把老家都丢了,最后由李世民给他擦的屁股。之后李渊又派李元吉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李世民将刘黑闼的主力打败后被调回长安,这是一个明摆着给功劳的机会,结果李元吉还是没抓住,被刘黑闼的败军追着跑。

军队内以李元吉制衡的手段失败了,李世民的权威也顺利达到了顶峰,官职也做到了司徒、尚书令、中书令。最后封无可封的时候,李渊将李世民封为了天策上将军,并且允许了李世民开府治事,位置在诸王之上。



李世民开府治事后,唐廷内部出现了重大的问题,那就是大部分优秀的将领进入了秦王府,一时间李世民似乎掌握了长安以外大半的军权。

为了再次制衡李世民,李渊无奈选择分割权力给李建成,让李建成有能力去制衡李世民。李建成有了父亲李渊的支持后如虎添翼,在长安城内面对李世民时有压倒性的优势。

当时在长安城内,李氏父子四人共计控制士兵33800人,其中李渊掌管3万禁卫军,号城“元从禁军”,负责玄武门周围的守卫。元从禁军是李渊控制长安城的重中之重,李渊为了安抚他们的军心,李渊将渭水北岸最肥沃的土地赏赐给了他们,因此元从禁军也称北门屯营兵。

李建成有长林军2000人,另有300名骁勇骑兵,李世民有800府兵。李建成有700府兵。

▲唐长安平面图▲


实力的差距过于明显,李世民知道在长安城内无法有大的发展,于是向李渊请命镇守洛阳,目的在于交往关东豪杰,以备将来反攻关中。

李渊最初同意,但李建成看清楚李世民的计划后苦苦哀求李渊,最终李渊听了李建成的建议后否定了李世民的要求。与此同时,李渊做出了一件非常昏庸的事情,那就是调任李建成手下将领常何做了玄武门三把手,掌管一定的数量的屯营兵。

或许李渊的想法是增加李建成的权威,让李世民在太子之争中知难而退。但这一招确实非常昏庸,可以说是一个没有经过大脑的想法。

第一、人都是有私心的,而且富贵这种东西让人上瘾。当时的李渊已经60岁高龄,其部下已经为了自己将来的荣华富贵开始结交年轻的太子或者秦王。此时的李渊应该做的是防备他们的势力向自己的核心权力渗透,以避免自己的权威衰落。但李渊却反其道而行之,让太子的人进入元从禁军,掌管屯营兵。最终屯营兵其他将领开始在各大势力间摇摆不定,这就包括屯营兵一把手主将敬君弘,二把手中郎将吕世衡。

第二、常何身份复杂。最初常何是瓦岗寨将领,后来追随了李世民打天下,在李建成攻打刘黑闼时成为了太子府的人。让一个身份如此复杂的人管理重中之重的玄武门,难道就不怕常何是双面间谍吗?




李世民眼看自己无法逃往洛阳,于是策反了身份复杂的常何[也有一说,常何本就是安排在李建成身边的卧底],策反后的常何成为了李世民的间谍。李世民也因此有了抗衡李渊、李建成最关键的资本。于是李世民在公元626年7月2日乘着夜色埋伏在了玄武门附近。

之后的事情就简单了,李世民迅速做掉大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后,并且派尉迟恭逼宫李渊。

这时北门屯营兵在干什么呢?当时屯营兵主将敬君弘、中郎将吕世衡看到太子、齐王被杀后,知道太子大势已去。所以在太子府、齐王府士兵来复仇时,都选择帮助李世民,后来这两位没有准备的将领还被太子府的人给砍死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李渊的权威已经衰落到了极限。



李渊当时也知道了情况,至此明白了过早称帝使得自己丧失了军权,令常何进入军权核心确实是一个混招。如今制衡手段彻底失败,自己根本无法控制核心的北门屯营兵。于是在裴寂等人的建议下果断放弃了名义上的权力,下令让屯营兵和太子府的人放下武器接受李世民的调遣。至此,李世民接管了长安城内所有的军队,夺取了大唐最高权力,开启了贞观之治。


我是越关


玄武门之变的真相扑朔迷离,只能说是事发突然,李渊猝不及防。李渊有三万禁军,大部分驻扎在皇城北面,少部分驻扎在城南。如果从禁军的部署来看,显然防御的重点在北面,因为北面是抵御突厥或是其他军事入侵的屏障。而南面全是大唐的势力,防守自然薄弱,即便是真有国内的叛军来攻,也能从容应对。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所谓的禁军能保卫皇城的安全,但对皇宫是鞭长莫及。


所以,李渊的个人安全应该由城内的侍卫提供,而李世民展开的恰好是一次斩首行动,极有可能这些侍卫已经被提前解决掉了。所以,当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杀后,尉迟敬德凶神恶煞一般闯到李渊身边的时候,李渊已经知道大势已去,只好顺着梯子赶忙往下爬,要不然外面已经有了儿子两颗血淋淋的人头,也不差再多他这一颗。

那么消灭太子之后,就算夺权了吗?

这要看李渊的态度了,李渊可以不交,那么有两个结果,一个是被杀,另一个是反抗。但第二种可能不大,因为一方面李世民不给他这个机会,另一方面是李渊折腾不起。要知道当年他已经是个行将就木的六旬老人了,如果和儿子去硬拼一把,显然不符合双方的利益,到时候即便李渊灭了儿子李世民不但没有丝毫意思,而且还会把大唐江山推入万劫不复之地。所以李渊选择了交权。

当尉迟敬德手持长矛,浑身是血闯入的时候,李渊先是惊慌失措,后又故作镇定的问:“外面何人在作乱?”

尉迟敬德回答:“你的两个宝贝儿子造反,已经被秦王杀死,微臣前来护驾!”李渊忙问左右大臣应该怎么办,而他们各怀心事,因为此时的选队的关键时刻,稍出差错后果不堪设想。



后来大臣裴寂出来打圆场说:“秦王李世民有能力,太子、齐王犯上作乱罪有应得,皇上只需立秦王为太子就会相安无事”。

李渊明白这是赤裸裸的逼宫,但是面对杀气腾腾的尉迟敬德,只能做顺水人情,说他早有此意。随后,尉迟敬德又请命道:“现在东宫人马还在抵抗,请皇上下令让他们停止作乱,全部听从秦王号令”!李渊一一答应。这样一来,李世民已经掌握了大唐的核心主动权,所以接下来怎么做李渊只能充当一个顺从的旁观者。

玄武门之变的第二天,李世民将10个侄子推上了断头台。李渊老泪纵横,苦苦哀求,李世民无动于衷,因为李世民只坚信一个斩草不除根,后患会无穷的真理。李渊无可奈何。

玄武门之变的第三天,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大小事全由太子决断。其实,李渊已经让出皇位。

之所以导致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李渊有不可推脱的责任。首先李渊没有意识到事情会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其次李渊太过自信,认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他在两个儿子之间周旋的游刃有余。所以当李世民突然袭击的时候,李渊毫无防备,只能束手就擒。


最终,李渊的作法是明智,非常具有全局意识,这样一来等于把损失降到了最低。

感谢朋友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玄武门之变”里有个致命的因素长期被忽略了,皇宫里专门负责保护皇帝即唐高祖李渊的禁军在唐代史书里居然没提一个字。玄武门关上后,秦王李世民的伏兵攻杀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这可是在皇宫的宫墙里面了,现场至少也是百十人的生死搏杀了,李渊居然不知情,还和大臣们在游湖泛舟。尉迟敬德全副戎装甲胄手持兵器来见李渊,李渊还很吃惊,身边也没有拿武器的禁军卫兵阻拦尉迟敬德。只有一个原因,皇宫里的禁军已经提前让李世民给控制了,至于怎么控制的尽可以推测发挥想象。李渊的生死就看他本人怎么表明态度了,否则以禁军的实力不可能控制镇压不住玄武门内流血死人的现场。而且事情恶劣到了这一步,李渊必须要表态支持哪个儿子了,李世民的前程生死可全在李渊一念之间了,所以必须要先控制住禁军,控制了禁军就控制了李渊。唐代史书清晰的记载了李世民杀兄弟的情况,为的就是掩盖李世民曾经逼父夺权的情况


立志成虫


其实李渊早就被控制了。

武德九年六月的一个清晨,李建成带着李元吉骑着马进了玄武门,天地间寂静如雪,只有清冷的风微微在吹。兄弟二人并辔而行,有说有笑,丝毫没有感觉到一丝丝危险,走到临湖殿,忽然感觉不对劲,因为前面冲出一骑,正是李世民,兄弟俩打马回头赶紧就跑,李世民紧追其后边追边喊。

李世民为何会出现在临湖殿,因为李渊带了一帮重臣在海池划船等他们来对质,非常休闲。胡三省注引《太极宫图》:太极宫中凡有三海池,东海池在玄武门内之东,近凝云阁;北海池在玄武门内之西;又南有南海池,近咸池殿。大家看上图,从玄武门进来,无论是东海北海还是南海,都离玄武门很近,而李世民所在的临湖殿则在三海的里面。就是说,李建成和李元吉并没有直接去三海和父亲见面,那么他们想去哪里。

明明前天晚上李渊决定让兄弟三人前来对质,看看是否有淫乱后宫的事发生。还让李世民早点来。现在李世民早点来了,可是却没去海池划船,而是在临湖殿等着。李渊肯定也通知了李建成,所以李建成李元吉也来了,但是两人也没去海池见李渊,而是直接往里面走,结果在临湖殿碰到了李世民。只能说,李渊通知李建成的对质地点并不是海池,而是大明宫内的宣政殿。因为宣政殿才是开会议事的地方。

那么李渊为啥会去海池划了船呢,答案只有一个,李渊已经被李世民控制了。至于为什么控制在离玄武门一步之遥的海池,就是为了下一步对付李建成李元吉做准备。对于李渊划船,新旧唐书都没有记载,资治通鉴却凭空有了这一说法。如果说司马光不是在创造历史的话,那么他就是看到了一些当时的解密资料,而前些年出土的敦煌碎简就有李渊被李世民控制的记载。所以司马光愿意采纳李渊被控制这一说法,否则一切就解释不通。

于是一切真相大白,就在玄武门之变前夜,李渊和朝中重臣已经被李世民控制在海池,李世民的第一方案并非杀死李建成搞兵变,而是等李建成李元吉前来对质的时候让李渊宣布李建成李元吉的罪状,把二人拿下,然后自己当太子当皇帝,进行一场不流血的兵谏。所以李世民见了李建成才要单骑匹马追在后面大喊,就是想把他稳住一起去见李渊,肯定边追边喊有话好商量之类的话。但是李建成拔马就跑李元吉还张弓搭箭射了李世民三下,可惜没射中。李世民看看李建成要跑出玄武门,那样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不得已才张弓搭箭,将李建成一箭穿心。


唐风宋月



确实很多人会疑惑为什么李世民能顺利发动政变,而李渊作为一个开国皇帝竟然没有掌握足够的禁军来防下政变。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把镜头拉远一点,先来看看唐朝的兵制和军权,再来看看李世民何以能一击成功。


首先,唐朝开国之初实施的还是从北周沿承下来的府兵制,所谓府兵制简单来说就是北周把原来鲜卑人当兵、汉族人务农的规制进行融合,实行兵农合一,让鲜卑汉族人都既当农又当兵,平时耕作,战时训练作战,自备马匹武器,划分各个府进行选兵统兵。这套制度在当时极大地挖掘了民众的战斗力,成为北周-大隋一统天下的重要力量。顺便一提,李渊本身能取代隋朝也是得益于这一套制度的,他的家族是北周八柱国之一,担任太原留守时某种程度也是掌握府兵权力的。所以我在另一个问答里有特地提到,玄武门之变有一个根子原因是李渊的治国思路基本上还是旧贵族思路,而不是我们所理解的皇权思路,欢迎参看: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682196737009926414/


在府兵制下,长期统兵的军事贵族在军权上有很大的比重,皇帝的军权基本上是靠着大族共治的模式大家服膺于你的时候你就有军权,大家不服你的时候你就掌握不到足够的军权,所以才会有隋炀帝征高丽失利后,杨素、宇文、李渊这些大族几乎相继地理所当然地认为你失去了政治威望了,不够格来掌我的军了,然后谋反。


当然,府兵制到了隋唐时期也有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皇权的一些设置,比如不再以开府大将军来对应,而是设置了直属皇帝统辖的十二卫府,并增加了东宫六卫率。这些卫府的统兵权是轮流调换的,而皇宫禁卫和东宫卫率则是从府兵中抽调,每隔几年换防。这样的体制下,皇帝是能慢慢地营造出军队的直接忠诚观念的。东宫六率是禁卫的最大力量,在慢慢的培养过程下,是能产生一种对储君体系的尊重和服从的。


但是李渊是没机会慢慢来走这个过程了,而且他的老贵族思路也窒碍了他走这个过程。首先在开国过程中,他给了李世民统兵权之外,还有开府建制的权力,最后还让他在东都建天子旌旗,这些都使得皇权-军权体系的分薄和模糊,这也是为什么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能迅速地掌握军权,进而掌握政权,因为军队对于谁来代表皇权-军权正统的观念是很淡薄的。


其次,在禁卫体系中所使用的基本上还是军功阶层的人,这批人和李渊一样沿承北周旧贵族思路,这些人更关心的是自己家族的利益,对于谁来担任他们的皇帝没有那么高的忠诚度,更何况这批军功阶层的人长期都曾在李世民麾下征战,加之李世民的身份正统性和政治威望也不弱,所以当他率领一帮曾经南征北战的将领发动玄武门之变,最后软性逼宫李渊的时候,以李渊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性格是能感到一种大势已去的感觉的。


最后,必须得说,李渊这种政治智慧和政治性格对初创的唐王朝是有利的,最大化地保证了这场政变的伤害能降到最低,让唐王朝能很好地集中力量巩固领导中心,既然我的路线走到了某种尽头了,那么让它按李世民的路线走下去看看,这又何尝不是李渊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胸怀和格局呢?

而且,也就是这种胸怀格局,使得李渊在玄武门之后又活了十年时间,每天美酒佳人,安享天年,还又生了不少王子。


而李世民在即位后,也对府兵制进行了不断地调整和改革,最终慢慢形成了一种中央直属体系的战力,这虽是后话,也显见他的路线和个人魅力确实是得到军队相当程度的拥护的。


回答完毕,手打不易,走过路过戳个赞点个关注呗~


曲江家学


1.说来话长,李世民是有备而来,之前,能征惯战的李世民在众谋士的谏议下,已收买了了李渊的众多将领,大部分都认财作父、见利忘义、讨好秦王,早沉默缴械了!

2.名义上禁军都是高祖李渊的,但暗地里都是李世民掌控的;李唐王室半壁江山,都是李世民身先士卒、纵横驰骋、南征北战打出来的,军中豪杰有目共睹,心中有数。

3.禁卫军也是李世民一手创建起来的,李渊远离战火弥漫的沙场,茶余饭后仰望明月,与后宫佳丽三千娱乐、潇洒、坐亭其成;没顾虑军心所向,其实,禁卫军的中心指挥权力早归秦王了,他自己还沉溺轻歌曼舞、天下太平之中。

4.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前,早收买死士潜入长安以备不测,花血本拉拢玄武门武将以随机应变,自己亲莅后宫赚起众嫔妃的眼泪与同情以造声势;并非冒险昏招,而是集思广益、运筹帷幄、谋定而动的举措。

5.玄武门之变是经过精心预谋、祥细策划的军事行动,后世并无异议;而李渊显然注重太子李建成的威仪与能力,而忽略秦王的草根势力与雄心壮志。


希望星晨58298869


首先说,李渊的禁军,听命于皇帝,也听命于太子,唯独不会听命于秦王。

玄武门政变可以说非常顺利,主要原因还是李世民买通了玄武门禁军头领。至于说有没有买通其他方面的禁军,我了解的不多,不过李世民的计划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快。

李世民拿到太子和齐王的人头以后,尉迟敬德带了一百到二百人的样子进宫找李渊,李渊的贴身护卫我认为有数百人,不过尉迟敬德做到了两点,一点是提着两个重要的人头,另一点是只身进内廷,所以沿途的禁军一看形势,也知道没必要阻拦尉迟敬德。

其他方面的禁军得到消息是需要时间的,集结军队也是需要时间的,当然最重要的是,观望更是需要时间的。李世民是皇子又不是外人,皇家的事,禁军谁也不想当炮灰。

其实禁军的表现,不仅是在这一次做墙头草,而是几乎次次做墙头草。

比如明朝夺门之变,太上皇朱祁镇被抬出来,送到太和殿,禁军大喊:什么人?这边一说:太上皇驾到!禁军就闪到一边去了。


microkof


首先说禁军。唐高祖李渊登基后,从太原起义的军队中选拔出三万,负责皇宫的守卫工作,称为“元从禁军”,驻扎在皇城北面的禁苑中。

玄武门是皇帝住所宫城最北面的一道门户,往北过了西内苑就是禁苑,往南过了玄武门就直达皇帝所在的太极宫,所以这里守卫最严密,也最安全。



玄武门之变之所以发生在这里,是李世民和秦王府众人仔细商议后的结果。玄武门是宫城北门,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面见李渊,不可能带领太多护卫;北面的禁苑中驻扎着禁军,沿着宫墙往东,穿过西内苑就是太子东宫,若有事,护卫可及时到达,所以太子和齐王没有做过多准备,警惕性也很低。

武德九年,突厥南侵,太子推荐齐王统兵出征,并要求调动李世民手下大将秦琼、程知节、尉迟恭等,李渊同意了;太子和齐王计划在践行宴上杀掉李世民,并寻机杀掉几员大将,结果这一计划被东宫官员王晊密报给李世民。

而玄武门守将之一的常何是李世民早就安插进去的,是他关闭大门,挡住了东宫援军。

仅从这两点来看,太子和齐王的情报工作就比李世民差很多。

常何关闭玄武门,挡住的不仅是东宫援兵,还有北面的禁军,更是断绝了禁军和李渊之间的直接联系,没有李渊的命令,禁军不敢擅动。

李世民同时派尉迟敬德带兵逼宫,李渊毫无防备,又调不来禁军,若有迟疑恐怕性命不保;何况太子、齐王被杀,法理上能接班的只有李世民,不答应也得答应了。

这里要提一下秦王妃,也就是后来的长孙皇后。她尽心孝顺公公李渊,同时交好宫中妃嫔,施恩于宫女太监,在宫中支持者众多。在政变发生前,很容易就锁定了李渊的位置,尉迟敬德也才能那么快、那么突然的出现在李渊面前。


用户790593241163


唐朝建立以后,李渊从太原起兵的军队之中选拔了3万人作为京城的禁卫军。禁军驻守在长安皇城北面,又称为“北衙”。“北衙禁军”由皇帝直接管辖,其他人无法调动。然而“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李渊还被蒙在鼓里,他根本不知道李世民会在玄武门将李建成和;李元吉射死。所以,直到太子和李元吉被射死以后,李渊才被告知发生了“玄武门之变”。

其实,太子和李元吉死后,李世民是唯一的人选。两个最强势的儿子都被杀了,自己已经垂暮之年,调兵再攻打自己的儿子已经毫无意义。所以,李渊并没有调动禁军,他能做的只能叹息!

其实,李渊知道太子和李世民之间有矛盾,但是这种矛盾又无法调和。一个嫡长子,且又没有犯错,按照“嫡长子继承制”肯定是李建成做太子。另一个是次子,文武双全,功绩卓越,为唐朝的江山立下汗马功劳。所以,李渊在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之间举棋不定。其实, 李渊最想看到的是太子做了皇帝,驾崩之后再立李世民做皇太弟。但是,太子眼中肯定容不行李世民?俗话说:“卧榻之侧,岂能容忍他人酣睡!”即便是李渊死后,太子李建成做了皇帝也会把李世民除掉。所以,李世民和李建成两人,非死一个不可。

只是,这种变化来得太快,李渊估计想后面的事情,在其死后发生。没想到在李渊有生之年经历了兄弟相残的局面,这也是让他始料未及的。太子被杀,李渊还是有些权力,毕竟自己是皇帝。但是,军权依旧在李世民手里掌握着。要不然,李建成和李元吉,不会这么苦心积虑的去夺李世民的权了。

从“玄武门之变”来看,当时唐朝80%以上的武将,都加入了秦王李世民的阵营。即便没有“玄武门之变”只要李世没死,还掌握着兵权。李渊死后,估计也会再来一个“靖难之役”。只是,那时的唐朝会更乱,如果内部来一次火并,不知道有没有后来的“贞观之治”。

总之,“玄武门之变”以后,李渊知道大势已去,调动禁军打自己的儿子已经毫无意义。以前本来也想立李世民做皇帝,这下好了,三个强势的儿子,就剩下一个。所以,李渊不得不硬着头皮,把皇位禅让给自己的儿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