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断钟乳石”背后是景区保护意识不足

4月21日,山东沂水县的天然地下画廊景区发生一起钟乳石被敲断事件,三名男子用石头对洞内的钟乳石进行敲打,从现场监控视频中可以看到,其中一名男子用手中的石头连敲七下,敲断了一根钟乳石。随后,当地警方介入调查。4月30日,山东省临沂市公安局在官方微博发布通报称,2人已被警方刑拘,1人被上网追逃。

经过400万年才缓慢生长而成的钟乳石,硬生生被人用石头敲断,让人不免扼腕叹息。偶然被敲断的钟乳石,其后也有着必然的责任因素。只有以此为教训而补强保护措施,才能避免类似破坏行为的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之前,景区是用铁丝网对钟乳石进行保护,从未发生过破坏钟乳石的事件,后来,为了让游客有更好地观赏体验,就移除了铁丝网,直接将珍贵的钟乳石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下,呈现在触手可及之处,最终导致了被破坏行为的发生。“敲断钟乳石”事件的发生,固然跟少数游客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有关,但根本上还是由于保护措施跟进不到位所致。

目前,三人中的两人已被刑拘,但相较于其破坏的损失而言,这样的事后追溯无法让被破坏的景观恢复。就景观保护而言,预防胜于惩戒,虽然事后追究也是强化保护意识的一种手段,但却是代价最昂贵的办法。

基于体验舒适度的需要,将珍贵的钟乳石不加防护的暴露在公众视野下,如此举动本身就蕴含着极大的风险。天然钟乳石可遇而不可求,首先应当坚持“保护大于一切”的原则,采取人、技、物的综合手段,再辅以法律手段的跟进,才能让保护机制走在破坏的前列。早在10多年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就颁布了《钟乳石资源保护条例》并做出明确规定:“钟乳石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破坏或者擅自开采。”通过立法来保护钟乳石资源,是最高层级保护意识的体现。用法律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这样的保护手段值得期待,其做法也值得其他地方借鉴。

除立法推进外,保护钟乳石还有其他更多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比如通过布控铁丝网,或者隔离带,或者报警装置,或者安排专人保护和加大巡逻,这些举措都可以有效避免人为的破坏概率的发生。钟乳石被敲断也好,被踢断也罢,这些个案都暴露出一个共同的问题,即保护意识弱化下,经济需求优于保护考量。若是景区开发者一开始就有强烈的保护意识,并始终坚守“保护第一”的原则,防护措施才会被系统性的利用起来,并避免陷入形式化的窠臼。

总之,只有把保护措施落到实处,让钟乳石真正得到保护,免于被破坏的风险,其经济价值才会因观赏功能而不断延续。不可复制的自然景观得不到有效保护,其所衍生的一切价值都会消失,唯有弄清了“蛋与鸡”的关系,珍贵的钟乳石才会有坚实的“责任防控”。

(作者 堂吉伟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