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氏消毒法到狂犬疫苗:跨界达人巴斯德的3个成功秘诀

从巴氏消毒法到狂犬疫苗:跨界达人巴斯德的3个成功秘诀

如果你生活在19世纪的欧洲,有两件事情会让你倍感诧异。

第一件事情是,当时外科医生的制服是黑色的,而且通常沾满血迹与脓污,看起来与屠宰场里的屠夫别无二致;每当手术进行到关键时刻,你甚至还会看到医生从制服口袋里迅速掏出一把手术刀,用挂在脖子上的擦汗巾胡乱擦了一下,就径直伸进了患者的伤口处。

第二件事情是,如果你是个饮酒爱好者,那你肯定不止一次地买到过口感独特的葡萄酒,它们有的是酸得倒牙,有的是味淡如水,有的甚至浑浊如油。这对习惯了医生穿白大褂和红酒的口味只与其品牌挂钩的当代人来说,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不过,这的确就是当时的普遍现象,而且人们大都习以为常。直到一位科学家横空出世。

这位科学家就是路易·巴斯德,生于1882年的法国。

虽然如今的媒体宣传中很少会提及到他的名字,但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对他都非常熟悉。还记得经常出现在乳制品宣传语中的“巴氏消毒法”吗?这个“巴”指的就是巴斯德。当然,身为微生物学领域的奠基人,巴斯德跟我们生活的关系远不止于此。比如,他是制服狂犬病的第一人,而且还研究出了疫苗,极大地延长了世界人口的平均寿命;再比如前段时间热销的减肥产品——左旋肉碱,追根其理论根源,就是巴德斯发现的分子不对称理论,即左旋和右旋结构。我们今天讲的这本书,不仅梳理了巴斯德一生的这些研究成果,而且科普了那个时代的科学发展史。它让我们在深入了解这位科学巨匠的同时,还让我们看到了巴斯德身上所具有的独特品质,使我们可以从中汲取营养,鞭策和激励自己的人生。

本书作者帕特里斯·德布雷,出生于法国的医生世家,是欧洲最大的医院——萨尔佩特里医院生物免疫学实验室的主任。与此同时,他也在巴斯德研究院授课。但是,德布雷在书中对巴斯德的讲述毫无偶像化痕迹。他辩证地展示了巴斯德的一生,文笔幽默,叙述详尽。

纵观巴斯德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出,他身上的3种特质助力他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功。分别是:坚忍不拔的性格、严谨较真的科学素养,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坚韧不拔的性格

如果有人告诉20岁之前的巴斯德说,以后他将成为一名化学家或者微生物学家,估计所有认识巴斯德的人都会笑掉大牙。事实上,巴斯德20岁之前的生活不仅乏善可陈,而且与他后来所获得的声誉相去甚远。因为在那时,他只是一个恋家的文科生。然而坚忍不拔的性格却使他最终成为了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16岁时,为了让小巴斯德获得更好的教育,他的父亲曾将他送往巴黎。然而,极度思念家乡的小巴斯德在巴黎仅待了1个月,便在思乡病的折磨下匆匆返回了故乡。

回乡后的小巴斯德选择了以绘画来平衡情绪。他画的非常不错,而且在17岁时轻松取得了文学业士学位。如此看来,小巴斯德今后的发展应该更倾向于艺术或者文学。但现实情况却是,他的梦想是进入师范学校,而在法国,进入师范学校的条件是,要同时具备文学业士和理学业士学位。

在当时,小巴斯德的理科学业非常一般,为了获得理学业士学位,小巴斯德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额外付出了两年的努力,才最终如愿以偿。这次失败对他来说虽然苦涩,却也第一次挖掘出了他性格中坚韧不拔的潜质。

在继续剖析巴斯德的性格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业士学位,它其实就相当于我们国内的高中毕业文凭,而文学业士和理学业士则相当于我们的文科和理科。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巴斯德的坚韧不拔,首先就表现在他对失败的态度上。纵观他的一生,他似乎从来都不害怕失败,甚至愈挫愈勇,有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倔强。

举个例子。1856年,已经成为里尔学院化学教授和院长的巴斯德,第一次提出了参加法兰写科学院矿物学和地质学专业院士竞选的申请。然而,尽管他已经因为对结晶学的研究获得了伦敦皇家协会颁发的奖项,却依然落选。评选失利对巴斯德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但却没能使他放弃。接下来的几年中,他更加努力地进行研究,并不断地提出申请,但直到6年后,他才最终当选矿物学专业的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如果说上述例子仅可以被归纳为一种为自己名誉而战的奋不顾身,那么接下来我们要讲述的这个例子,则表现了巴斯德在捍卫科学真理上的坚定不移。

在19世纪60年代,自然发生说还是当时解释生命起源的主要思想。这种思想强调生物可以从他们所在的物质元素中自然发生,而不是通过上代此类生物繁衍产生,这就是自然发生说。听上去有点难以理解,没关系,我来给你举个例子。当时的人们认为生产老鼠是有配方的,只要将谷粒和破衬衫塞入瓶中并放在暗处,那么21天后老鼠就会被“生产”出来。然而,巴斯德却因为之前对发酵的研究而坚持认为,生命并不是从物质元素中产生的,而是通过繁衍而来的。具体说来就是,诸如老鼠等生物,并不是靠配方制造出来的,而是由老鼠妈妈生出来的。现在这一理论听上去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在当时却极为轰动。很多当时的学者都大肆批判巴斯德,不肯接受这一理论。为此,巴斯德用了多种实验方式加以证明,甚至在大清早带着33只圆底烧瓶登上了阿尔卑斯山,只为证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其坚持捍卫科学理论的精神可见一斑。

你说巴斯德固执也好,死脑筋也好,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确实让他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而且还不断推动着他在既得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也正因如此,巴斯德在70余年的生命中,才得以不断发现一个又一个新领域,打开了一扇又一扇通往新领域的大门。

比如他在研究隶属于化学领域的双分子理论时,没有满足于仅仅指出两种物体的不对称性,而是对分子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正是这一研究,让人们第一次认识到,分子才是构成细胞和组织的单位,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介质。而巴斯德所提出的分子不对称原理,更是开启了整个现代生物学的大门。

严谨较真的科学素养

坚忍不拔的性格为巴斯德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作为一名科学家,仅有坚忍不拔的性格显然不够,还需要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接下来我们要聊的,就是巴斯德身上所具有的这第二个特质,严谨较真的科学素养。

如今的我们,生活在一个讲求跨界的时代,或者说生活在一个对综合能力要求格外严格的时代。明星们通常被训练不仅要会演戏、会唱歌,最好还能会跳舞、会画画。而作为普通人,则被要求能够同时胜任多项工作。比如作为一名产品经理,你最好还能懂点财务,要是再能懂点法律就更好了。

但事实上,跨界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它要求你必须能够快速深入一个领域,能都迅速达成目标,甚至有所作为。而在这一点上,巴斯德可谓是科学领域的跨界达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最初进入研究领域时,巴斯德的研究方向是结晶学,研究的是分子不对称性。但很快巴斯德就从结晶学跨界到微生物学,开启了微生物学的大门,发明了著名的“巴氏消毒法”;后来他又从微生物学跨界到了免疫学,研究出了沿用至今的疫苗免疫法……在巴斯德身上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纵观巴斯德的多次“跨界”壮举,可谓惊心动魄且卓有成效,而他的跨界成功秘籍就是,要有严谨较真的科学素养。

巴斯德的科学素养首先体现在快速进入一个新领域的能力上。我们不妨以巴斯德以化学家身份介入养蚕业并取得重大成功为例,来剖析一下巴斯德是如何快速进入一个新领域的。

18世纪养蚕业已成为法国农业的支柱产业,蚕丝产量曾一度占据世界总产量的十分之一。但是到了1865年,蚕病席卷了法国的养蚕业,蚕丝产量锐减。巴斯德临危受命,去拯救这个原本在法国极其兴旺的产业。令所有人无比惊讶的是,在接受这个挑战之前,巴斯德对蚕一无所知。到什么程度呢?他甚至不知道蚕的生长过程要经历毛虫、茧再到蛹的变形。很不可思议吧?但是,从没接触过蚕的巴斯德,很快就成为了这个领域的专家。他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拯救法国养蚕业的任务,而且还更进一步,对传染病也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看法,并开始着手进行研究。

他当时快速进入养蚕领域的做法可以大致分为三步。第一步就是虚心学习基础知识,在短时间内形成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比如在当时,他就重回课堂学习与蚕有关的基础知识,认真做课堂笔记,并多次参加皇家养蚕业委员会的会议。这让他迅速获得了大量关于养蚕的书本知识。严谨较真的巴斯德当然不满足于第二手资料,于是接下来的第二步,便是通过实地观察来获取第一手资料。在对养蚕的基础知识有了全面的了解之后,巴斯德便立即奔赴郊区养蚕场,不断收集不同蚕房的详尽数据,将其一一记录下来。在基础知识与数据均已顺利获得之后,巴斯德就开始了他的第三步,也就是开始进行反复的实验。他这三步可谓有条不紊、一步一个脚印,正是这种快速进入一个领域的有效方法,使他最终取得了理想的结果。

这听起来似乎挺容易,但事实上,要想真正如巴斯德一般完成跨界,是件很困难的事情。正如我们经常说的一句古语,隔行如隔山。即便严格遵循巴斯德上述的三步走战略,有时也会囿于自己认识或知识的局限性,而不能顺利进入其他领域。但对于此,巴斯德自有一套办法。当我们梳理巴斯德的研究历史时不难发现,巴斯德在跨界过程中遇到的“山”不在少数,但他绝对不会效仿愚公移山,他有自己的方法,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巴斯德科学素养第二点——迅速转换思路以达成目标。

1859年到1865年期间,巴斯德的三个孩子相继因传染病去世,这让他看到了医学的无能,因而开始对人类传染病研究产生了兴趣。那时对人类传染病还所知甚少的巴斯德决定转换思路。他先是一头扎进了兽医学中,相继解决了羊炭疽和鸡炭疽等动物传染病,然后才在此基础之上,找到了对付人类传染病的通用预防办法,比如给健康人注射狂犬疫苗以防止狂犬病等。事实上,绕道其他领域只是巴斯德多角度达成目标的手段之一。他的很多研究成果或者研究方向,来源于对前人既有研究成果的综合,或者是自己已有成果的类比。

说到科学素养,巴斯德最具突破性的一点就是,第一次将科学研究与商业利益联系在了一起。在他之前,科学家就是一心沉浸于纯理论研究,两耳不闻窗外事。而当我们回顾巴斯德的一生时却能清晰地看到,他的绝大部分研究都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比如为了保障著名的法国红酒质量而研究发酵,为了拯救法国养蚕业而研究动物传染病,为了制服人类传染病而研究出了疫苗等。这些科学研究在促进了科学发展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对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然而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成功的人很多,毕竟360行,行行出状元。但是,能让人们肃然起敬的成功者却少之又少。巴斯德就是那种可以让全世界人肃然起敬的成功者。人们对他的敬意并不仅仅是因为他对全人类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更是因为他身上所具有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巴斯德身上的第三种性格特质——爱国主义情怀。

在具体分析巴斯德的爱国主义情怀之前,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都知道,巴斯德是法国人。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1871年,普鲁士国王在法国首都巴黎的凡尔赛宫加冕称帝。对法国人而言,这简直就是奇耻大辱,普鲁士不仅打败了法国,而且在法国的残躯上完成统一。在这种情况下,巴斯德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口号,那就是,“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这个口号一直沿用至今,不仅影响了一大批成功人士,而且使得许多国家在对待其他国家科学家的态度上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巴斯德。巴斯德的爱国情怀可以说是从小被培养的。他的父亲是拿破仑军团老兵,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有意培养他对祖国的热爱,很关心他是否已经全面了解了自己祖国,也就是法兰西的伟大。父亲的爱国情绪始终影响着小巴斯德,而当我们纵观巴斯德的一生就会发现,爱国主义情怀可谓贯穿始终,几乎称得上是他所有研究及行动的指南。

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巴斯德的研究是如何受其爱国主义影响的。

我们知道,巴斯德的科学研究涉及面非常广。从结晶学到微生物到免疫学,都有涉及且成果颇丰。但事实上,他的绝大部分跨界,都是奉命而为的。他不仅欣然接受政府的命令,认认真真地将命令执行到位,甚至完全不拘泥于命令本身,将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转化成超额完成任务的无限动力。

比如1863年7月,41岁的巴斯德接到拿破仑三世的任命,开始着手研究葡萄酒变质的问题。在此之前,他仅从化学角度研究过分子结构。临危受命后,巴斯德通过不懈的研究,不仅成功保证了葡萄酒质量的稳定性,同时也创造出了一直沿用至今的“巴氏消毒法”。再比如1877年初,炭疽病爆发,造成家畜大量死亡,农业部部长立即要求巴斯德着手解决炭疽问题。在此之前,巴斯德对动物医学可谓知之甚少。接到命令的巴斯德又一次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跨界转型,还将研究进一步深入,研制出了能够制服传染病的疫苗,从根源上解决了传染病的大面积扩散问题。

如果说以上的研究可以归类为接受命令,是被动为之,那么巴斯德为复仇而进行的啤酒改良,则是他出于对祖国的热爱,主动寻求为祖国强盛而尽自己最大努力的最好范例。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一心想为国家复兴作出贡献的巴斯德迫不及待地希望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尽一份力。那时他所在的地区主要产业为啤酒酿造,于是他便开始着手啤酒酵母的研究。经过不断地尝试,他终于研究出了提高法国啤酒产量的方法,为提振法国战后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也因此预言,经济战将成为建立国家威望和稳定的新斗争形式。在这之后,他的研究便开始更加注重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以期为自己的祖国做出更多力所能及的贡献。

除了用研究成果来证明自己的爱国情怀之外,在普法战争期间,巴斯德的一系列行动更是让人肃然起敬。

普法战争爆发前的1868年,巴斯德历经多次失败终于获得了普鲁士波恩大学的名誉医学博士证书。然而当普法战争爆发时,巴斯德毫不犹豫地在第一时间将证书寄还给了波恩大学的校长。

普法战争爆发时,巴斯德已经因为自己的研究成果而蜚声海外。战乱和炮火正极大地威胁着这位科学家的人身安全。在这当儿,意大利政府向他发出了邀请,建议他离开法国,去米兰领导一个实验室和一个养蚕机构。而巴斯德坚决地拒绝了这一邀请,他甚至在公开场合表示,如果他在祖国危难之时离开,那么他便与战场上的逃兵无异,是一种应当被重罚的犯罪。这些不起眼的细节举动,却真实地展现了他内心对祖国法兰西诚挚的热爱。


本书可以说是对巴斯德的一生以及19世纪的科学史进行了一次综合的梳理,以此展示出了巴斯德身为一名被世界人民所敬仰的科学家,其身上所具有的3种伟大特质。作为历史人物的佼佼者,他曾以自己的拼搏和努力立于时代的风口浪尖,以自己的睿智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影响了人类的历史进程。

巴斯德所处的时代正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夕。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为像巴斯德一样的科学家们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巴斯德,正是因为拥有上述3种特质,才最终在这一时代舞台上展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成为了世人所敬仰的成功者。

今天,我们正处在另外一个大变革时期,也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一时期,我们所拥有的舞台甚至比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更为宽广。因此,我们不用单纯仰望如巴斯德一样的成功者,我们完全有机会学习和借鉴他们的成功秘籍,并将它们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与实践中去。

巴斯德终其一生都特别信奉一句话,就是:机会永远青睐有准备的人。处于新一轮大变革时代潮流中的我们,更应从巴斯德的成功中汲取经验,准备好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机会来临之时,牢牢将其抓住,从而抵达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