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當年最賣座的電影,吸引近四分之一的法國人前往影院觀看

法國當年最賣座的電影,吸引近四分之一的法國人前往影院觀看

豆瓣評分為9.1分,好於99%的喜劇片。連續十週的票房冠軍,使之成為法國當年最賣座的電影之一,吸引了近四分之一的法國人前往影院觀看!這部電影就是《觸不可及》!電影改編自一名法國富翁的自傳《第二次呼吸》,從字面上來說有一種第二次生命的寓意。

法國當年最賣座的電影,吸引近四分之一的法國人前往影院觀看

《觸不可及》容易讓人想起《遺願清單》,但卻走的更遠。一個殘疾富人,一個貧窮黑人,兩個人的世界千差萬別,卻因為友誼碰撞出各種玄妙的火花。這得益於法國人天生的浪漫藝術特質,故事講述起來哀而不傷,反而滿溢著幸福的微笑。這點說起來又好像《抗癌的我》,可是無疑《觸不可及》中的各個元素都還要更上一層樓,做到了精緻完美。《觸不可及》雖說是喜劇,但這部片子能讓人在歡笑過後眼含淚水。是一部有溫度,有深度的電影。

法國當年最賣座的電影,吸引近四分之一的法國人前往影院觀看

故事的開端緣起於那場看似鬧劇的招聘會。除了德瑞斯,剩下的應聘者無不是有著各種證書作為敲門磚的專業護工。說實話作為一個不殘疾的人,看這部電影的前半部分時我一直都想不明白為什麼菲利普會單單留下這個有犯罪前科的、一進門就把他亡妻禮物偷走的黑人遊民。從階級到性格,這兩個人一開始在方方面面都完全是水火不容的。對此,電影中用菲利普和他朋友的對話解釋了一切:他要的就是沒有同情心的德瑞斯。

法國當年最賣座的電影,吸引近四分之一的法國人前往影院觀看

導演找的這個理由看似荒誕,但站在一個殘疾人的角度講卻是簡單的不能再簡單了:他只想別人和他接觸時忽略他高位截癱的特殊性,單純把他當做一個普通的正常人朋友,不要以憐憫之心傷害他的心靈,或是自尊。雖然他可以大方的侃侃而談自己花錢買命的可悲命運,表面上好像完全不在乎這打擊,但實際內心裡還是無法接受自己殘疾身軀的心理,或者可以說是是某種程度的自卑:在面對自己心愛的筆友時他會違心的偷換照片,面對那些穿著白大褂的專業看護他會憤怒的絕食,因為在他們面前他找不到那種平等,他們的存在和行為時刻在提示他自己是個病人,和別人不一樣。

法國當年最賣座的電影,吸引近四分之一的法國人前往影院觀看

德瑞克最特別的地方,就在於他把病人抱上跑車兜風,哪怕那樣會使他的安全缺乏保障;他會問病人關於性慾的問題,哪怕他自己也知道菲利普的身體狀況如何。這一切源於德瑞克在與菲利普相處時是出於一種平等的人與人的狀態,像朋友一樣的相處,沒有過多的考慮他的身體狀況,給了他一個做正常人的機會,而這正是菲利普苛求的。

法國當年最賣座的電影,吸引近四分之一的法國人前往影院觀看

隨著劇情進展,我們也不難發現截然不同的兩人開始互相影響對方:生活在上流社會的菲利普開始吸菸、找小姐按摩、肆意大笑,德瑞克也由一開始那個沒有藝術欣賞能力的無業遊民變成了可以欣賞古典音樂、對繪畫詩歌有所涉獵的“文化人”,更重要的是,他開始主動找工作,成了一個上進的人。電影也最終在這種美好的大團圓氛圍裡結束,讓人在感動之餘又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在電影結束後,德瑞斯與菲利普的原型出現在熒幕上。當德瑞斯推著坐在輪椅上的菲利普漫步在山道上,一起看著遠處緋色的夕陽時,我們開懷大笑一整場,最後卻驀然落淚,私以為是不是有時候越是平淡的故事反而越能讓人感動呢?

法國當年最賣座的電影,吸引近四分之一的法國人前往影院觀看

我覺得影片的動人之處是這一點:明明永遠觸不可及的兩個人,因為推己及人,始終秉持平等與真誠,各自都勇敢往前邁了一步,最終完成了對彼此的救贖。菲利普對朋友說,我要的就是他這點,沒有同情心。他同樣也從未同情過德瑞斯。是的,如果我始終能看到你的好,如果我還能讓你變得更好,為什麼要施以那些居高臨下的關愛與同情?不同情,不憐憫,我想這才是人性當中,最高級的善良。

……

明天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