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聚焦:龙陵山歌,你听过吗?

一曲民间山歌,从明清时期流传至今仍焕发着无穷的生命力,从隔山而唱到搬上舞台,如今通过微信对唱“千里传音”,山歌成了龙陵县许多乡镇家喻户晓、备受追捧的娱乐形式,它究竟有怎样的独特魅力?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龙陵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县级传承人杨兰仙和一众山歌爱好者,探寻龙陵山歌历久弥新的奥秘所在。

社交生活“调味剂”

龙川江与邦腊掌温泉交汇孕育了龙陵县龙山镇一代又一代民间山歌艺人,户孔村村民杨兰仙就是其中之一。

对杨兰仙来说,山歌填充了她人生的大半光阴。小时候,杨兰仙上山放牛,经常听到别人唱山歌,一来二去的熏陶下,五六岁时她已经会哼不少调子。加之父母和爷爷都是唱山歌的一把好手,杨兰仙自然也不逊色。

12岁那年,她陪着村里的大姑娘去和小伙子对山歌,男方唱“一片叶子花又花,就怕小妹早成家。要是小妹不成家,要你小妹嫁给哇(我家)。”弄得大姑娘哑口无言。杨兰仙见状赶紧对唱:“大路不平石板镶,石板头上栽高粱。高粱年小不结籽,小妹年小不成双。”即兴创作的几句歌词立马让对方败下阵来。

靠着天赋和热爱,杨兰仙的山歌一唱就是30多年,就连她的丈夫,也是通过山歌“唱来的”。在龙山镇,因为山歌而喜结良缘的夫妻不在少数。

提起山歌,今年50岁的杨兰仙眼睛格外有神,几度即兴表演。她介绍道,龙陵山歌通常7字一句,4句一段,且1、2、4句必须押韵,山歌以固定不变的乐腔即兴配词,可独唱也可以对唱。无论是在田间地头、农家庭院,还是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都能融进山歌,成为记录生活、表达情感的一种形式。“在村里,随处可见村干部、村医、小学教师通过山歌跟人交流,山歌已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短短几句话,流露出无事不歌,无处不歌的情怀。

为了把本地的山歌文化发扬光大,今年春节,杨兰仙牵头组织了一场“龙山镇民间山歌传承”活动。大年初一那天,龙山镇芒麦村尖山寺下面的山坡上人山人海,青年人端着板凳、老人家拄着拐棍,村民们扶老携幼,纷纷赶来参加这场山歌盛会。“我们原计划唱到下午六点,没想到表演者和观众都很热情,于是顺延了两个小时,从山上转战山下的餐馆,又唱了十来首歌。”杨兰仙激动地描述起当天的盛况。

当天活动结束后,很多老人家跟杨兰仙说,希望他们再组织一场。杨兰仙和弟弟杨永康商量之后,决定大年初三到附近学校的操场再办一场山歌会。那天,有四五十位歌手前来助阵,有些歌手特意从瑞丽、梁河、陇川赶来参加活动。虽然场地、设备差强人意,可观众的热情丝毫不减,喝彩声此起彼伏,山歌从早上10点唱到了晚上11点,大家似乎还意犹未尽。

放在以前,村民们过年的娱乐活动无非是打麻将、喝酒、玩扑克,而今,一场欢乐的山歌会取代了过去不和谐、不文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乡风民俗在山歌中悄然改变。

朋友圈辟出“新阵地”

不同于一些陷入传承困境的民间文化,乘着科技的东风,山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散。

2015年,女儿陈学燕将杨兰仙拉进了一个名叫“龙陵文明山歌群”的微信群。群里都是山歌爱好者,大家互不相识,却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语音对唱山歌。一夜之间,杨兰仙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原来山歌还能这样唱!

受此启发,杨兰仙摸索着创建了自己的微信群:祝福姐妹潇潇洒洒山歌群。一传十,十传百,几年的时间,群里聚集了348个热爱山歌的人,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山歌爱好者被这根纽带紧紧联系在一起,每天都有成百上千条山歌借助移动数据飞梭于偏僻乡村和繁华都市之间。

“以前山歌要么隔着山唱,要么当面唱,现在方便多了!不管你在北京上海还是云南农村,只要连上网络,就能用微信‘千里传音’。”杨兰仙告诉记者,群里最远的群友在深圳、浙江一带打工,茶余饭后甚至走路、做饭的间隙,大家都会借助山歌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诉说在外打工的酸甜苦辣。

大塘子村的董咪菊丈夫去世早,她只身一人把两个孩子拉扯大,平常这些艰辛无处诉说,董咪菊就把自己的情绪融进山歌里,调子一出来,什么忧愁都烟消云散了。

采访过程中,杨永康、段菊梅、赵仙菊等山歌爱好者相继点开群聊唱了起来,语音消息发出去几秒钟,微信那头随即有人接过话茬对唱起来,来来去去几个回合,山歌群热闹开了,丝毫不用担心冷场。

赵仙菊说,要是平常让自己当众发言,兴许还会为难,但换作让她唱山歌,她压根儿没有拘束,张嘴就来,想表达的内容全包含在歌里了。

网络时代,微信山歌群俨然成了“社交新阵地”,村民已经将它视为最基本的交流方式。

山歌架起“连心桥”

在龙山镇,类似的山歌群有七八个,这种新颖的沟通方式也被沿用到了村务管理当中。

2017年,户孔村团坡园小组创建了户主微信群,可小组长杨永康发现,群里的有些村民不识字,用文字发通知,宣传效果欠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杨永康第一时间想到了唱山歌。既然大家看不懂文字,何不试着把通知内容换成山歌唱出来?想法一经实践,果然事半功倍,既实现了告知信息的目的,又调动了户主的积极性。

其实,早在2011年,山歌就曾在社会治理中发挥过功用。

龙山镇文化站站长陈凤芸回忆,当时芒麦村烤烟工作难开展,开会的人没几个,讲政策也没人听。她就组织着大家开会前唱山歌,得知这个消息,原本头天晚上只来了十多个人的户主会,第二天晚上村委会就被坐得满满当当。大家兴致高昂,烤烟工作突击队趁机宣传烤烟知识,解读相关政策,在其乐融融的氛围里圆满完成了工作。

与芒市接壤的董华村也面临过同样的问题:政策难宣传,工作难开展。2013年10月,镇文化站到那里组织了两场山歌会,起初,场地选在村上,大家很害羞,谁也不好意思张口。为此,陈凤芸说:“走,到山上唱!”气氛一下就起来了。两场唱完,老百姓增进了对村干部工作性质的了解,办事配合度也提升了。逢年过节,他们常常自发演唱山歌,歌词内容也从最初的情歌不断丰富拓展。2016年,董华村还专门以唱山歌的形式组织了一台党建专场演出。

2018年7月,有村民在户孔村团坡园户主微信群唱山歌,质问为什么自己家没能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杨永康看到后唱歌回复:“我的兄弟你听我说,建档立卡莫争着。你有车有钱样样有,人家能得是贫寒着。”

这样的状况在2018年时有发生,有些贫困户不愿脱贫摘帽,谎报自己的家庭收入,有村民经常借故不参加脱贫攻坚大会,还有的懒汉争当建档立卡户等着国家来扶持。

碰上这些老大难问题,文化站和各村组的小组长就变着花样的用唱山歌的方式来解决。“扶贫扶志要先行,先根除脑中等靠要,懒惰伸手遭耻笑,勤劳致富光荣骄傲……”在户主群里唱,在山歌里宣传自立自强的思想,唱得懒汉无地自容,山歌宣传增强了村民自觉脱贫的意愿。龙山镇宣传委员还创作了一曲《龙山明天更美好》作为该镇脱贫攻坚战战歌,先教学生唱,学生回家又教家长唱,口口相传,自强观念在镇里蔚然成风。龙山镇能顺利完成脱贫攻坚工作,山歌在中间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中央开了十九大,国家本是大变化。宣传政策一到位,脱贫致富赚到家……”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古老山歌被赋予了新生命,一支支有感而发的原创歌曲传颂开来。

除了歌颂十九大外,文化站在山歌原有的地方特色文化基础上,紧扣时代主题,紧贴百姓生活,以独特的艺术视角歌颂党、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农村建设、传统美德和中国梦,独树一帜,唱响了整个龙山镇。

不只在龙山,在龙陵的很多乡镇村寨,人们对山歌情有独钟。对他们而言,山歌不仅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也是一剂生活调味料,是开启社会治理的一把钥匙,更是人际沟通间架起的一道桥梁。

图:傅华平

编审:李显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