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一分钟教你了解一下早期印度的佛教

一分钟,一分钟教你了解一下早期印度的佛教

佛教的创始人叫释加牟尼,是如今的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王子。

王子生于公元前566年,大概就是春秋时代周灵王6年、鲁襄公7年、陈哀公、楚共王、晋悼公、郑僖公这个时候。王子比老子小5岁,比孔子大15岁。

佛陀死于公元前486年,这一年吴国开建京杭大运河,孔子在卫国,老子坐青牛一路去函谷关。大流士一世死。七年后孔子去世。十五年后老子去世。

王子29岁出家,35岁得道成佛,释加牟尼是双子座或双鱼座,说法不一,和古代圣人一样,其母亲梦巨象入怀而孕生悉达多。释加牟尼是他得道成名后的称号,意思就是圣人。这期间孔子立志读书、娶了媳妇、开始上班、学礼于老子、楚灭陈。

老子双鱼座,孔子天枰座。

佛教最初是作为反对派反对婆罗门教出现的,婆罗门教有种姓制度,佛教认为各种姓的人都可以修道,都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求得解脱,不需要婆罗门,也用不着求神。

佛教不承认种姓区别,提倡众生平等,这下子不得了了……

早期佛教有四谛,就是四种真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苦谛大家都知道,就是人生的八种痛苦。

集谛说明了人生产生痛苦的原因,他说,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有“欲爱”,人们总是有追求淫乐的欲望,有希望长生的欲望,有掌握权力的欲望……可是,这世界变化无常,甚至连“我”都是不一定真实存在的,因此人的欲望总是会落空,落空就痛苦。

灭谛就是如何消灭痛苦,消灭苦因和消灭欲望。他称这种境界为涅槃,就是灭度或圆寂,这是不生不灭永远超脱轮回的一个永远寂静的地方,是全部修行要达到的最高理想。

灭谛直观一点实际上就是死。

道谛就是方法、手段和规矩。教义、戒律等就是行为规范,就是“法治化建设”。

后来,佛教传播过程中对教义理解和解读的不同,形成不同教派,无法达成共识,公元一世纪分裂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主张自救,不承认神的存在,不崇拜偶像,大家都通过修道得到解脱,而且不一定是人人都能成佛。

鼓励创业,但明确告诉你:没人帮你,一切只能靠自己,创业也不一定会成功。

而大乘佛教则认为存在神,而且将释迦牟尼也变成了神进行崇拜,认为解脱不只是自己修行,借助别人也可以实现梦想。于是,出现了菩萨,菩萨可以普渡众生,帮助所有人,还可以让放下屠刀的人立地成佛。大乘佛教的激励机制更加灵活。

意思就是:去吧,努力就会有结果,有导师指导,保证没问题……保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