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房遇奇葩買家,差點被腳臭薰暈——樓市有風險,入市須謹慎

為什麼一定要買房?

成家立業,人生兩件大事似乎都與房子有關,為了買房,甚至不惜一切代價。而且從理論上來看,瘋狂買房的原因很簡單:房子是耐用品,可以住到生老病死,只要房價一直漲,就是穩賺不賠的投資品。

於是乎順利辦下移民的小學渣也加入了北美買房大軍。2012年,我以$22.7萬的價格在地鐵站旁買了一套2室1廳。

賣房遇奇葩買家,差點被腳臭燻暈——樓市有風險,入市須謹慎

2016年加拿大房地產火了,火的程度到足以讓人瞠目結舌。我們部門七個人,五個人都換了房,出門和朋友吃飯,大家談論的也多是在哪投資買了房,什麼時候又賣了房,全世界的人都在說房價不會跌,加幣會貶值,房貸要降息,大家都蜂擁著擠破頭的貸款買房,因為房租足可以還貸,房子還可以升值呢!

賣房遇奇葩買家,差點被腳臭燻暈——樓市有風險,入市須謹慎

於是乎我也加入了瘋狂換房的大軍中,在我把買房的要求告訴經紀後,經紀就給我發了信,介紹了幾間房屋,讓我初步考慮和感覺一下。因為我不太懂行,又和經紀來回討論了幾次,還去了她辦公室詳細看了她給我們的資料。說實話,在買房過程中和經紀的溝通非常重要,一方面,我把自己買房的詳細要求完整地告訴她,甚至包括未來的計劃;另一方面,經紀會根據我提出的要求,在最合適的範圍內,提供最合適的房源來供我參考和選擇。同時她還解釋和糾正了一些我在買房過程前已有的錯誤的理解和誤區。

老爸老媽是金主,肯定要尊重他們的意見。老媽只想著住新房,還想住有人管理的新房。夏天不要除草,冬天不要剷雪,24小時要有保安,安全安全,老媽一再的強調。經濟好不容易才幫我們找到現在住的新房樓花(樓花是指尚未開工或建築完工的房地產物業,開發商拿出設計圖給購房者認購,這時的房價是最便宜的,也是公認的最佳投資時機),一種我從沒聽說過的戶型:condo-townhouse, 嚴格來說就是在condo裡面的townhouse, 2層樓的,一面的有較大的空間,一面也要交管理費,享受大樓所有的公共設施,24小時都有保安,下了定金,成埃落定。

賣房遇奇葩買家,差點被腳臭燻暈——樓市有風險,入市須謹慎

簽下新房後,我就把原有的房子粉刷了一遍,之後就掛到了市場。房子在地鐵站附近,雖不像市區那樣熱得燙手,但也算是較好的區域。房子面積80平方米,中規中矩的2室1廳,6月初掛出,來看房的買家絡繹不絕,1周後,兩個有意向買家浮出水面,因為買家之間的競爭,最後合同簽署的價格和要價十分接近,買家向我提供了銀行能貸下買價房貸的證明,雙方簽下了買賣合約,1周後就正式過了戶。2016年,非熱銷區域,如此短時間出手,再一次證實加拿大房地產那個時候還是“賣家市場”。想乘著2016年房價大好的時候多賺一筆,我從父母給我的買房錢中,挪了$10萬在Richmond Hill的中心地帶,又投資買了一個condo的小樓花。

在自住房CLOSE前,我有兩個月的時間尋找MORTGAGE,尋找貸款真是一件非常需要耐心和細緻的工作,我幾乎諮詢了所有的五大銀行(A行),希望能得到最好的貸款利率。後來一調查,我的首付因為差了這10萬,加上信用分根本不夠申請A行,無奈之下,我只有選擇了B行(就是除5大行以外的小銀行,利率會高不少)。我的貸款額是房屋價格的75%,加上利率,每個月貸款差不多要$2800(其中差不多$2000都是利息)。

賣房遇奇葩買家,差點被腳臭燻暈——樓市有風險,入市須謹慎

在預定交工前3天,建築商通知我們去驗房。陪同驗房的,是一個文質彬彬頭戴安全帽的小夥,左手一個ipad,全記大事情,右手一疊綠色不乾膠,專貼那些小缺陷。記的事,大到壁櫃缺板洗手間龍頭缺件,小的缺陷,從壁面麻點到地板不平。等一小時轉完,這房子已經滿是綠條了。1周後,當我入住時,整個房子潔淨一新,那些綠貼,全沒了。想來匪夷所思,如此折騰,為什麼不把活兒幹利索再找我驗房?

賣房遇奇葩買家,差點被腳臭燻暈——樓市有風險,入市須謹慎

住進去以後,才發現真正的問題來了,因為是在condo的一二樓,所以採光普遍有點差,雖然我們朝向是南,白天的時候仍然需要開燈。管理費也是按面積算的,一年漲3次,從最初的$450一直到了現在的快$700,地稅也是年年漲,從每月的$400,到現在差不多快$600,管理費只包了氣,水電費每月自己還要付$150左右,自己越來越覺得力不從心。

賣房遇奇葩買家,差點被腳臭燻暈——樓市有風險,入市須謹慎

從此以後,我開始小心翼翼的工作,再也不敢提起那句我常放在嘴邊的“老孃不做了”。真是應驗了那句扎心的話——不要大聲責罵年輕人,他們會立刻辭職的;但是你可以往死裡罵那些中年人,尤其是有車有房的那些。心扎得透透的!

賣房遇奇葩買家,差點被腳臭燻暈——樓市有風險,入市須謹慎

2018年是加拿大房市一個關鍵轉折點

,其中最大的變化是加拿大房市不再是全球最火爆市場之一。從2018年開始到今年年初,加拿大政府意識到海外購房團帶來的負面壓力,通過一些排外政策,來防止虛高的房價。收緊按揭,銀行加息,增加海外買家稅,這無疑都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買家最大買房擔負能力。

因為生活的壓力,我不得不考慮開始賣房,因為新投資的小樓花還沒有收房,所以只能住在家裡,一邊等,一邊賣。為了讓客人有個更好的看房空間,每天我都要把屋子收拾的樣板間一樣,屋裡所有的燈都得開著,晚上有客人來,我還得躲出門去。從那天開始,前前後後也有大半年的時間了,因為現在房勢大跌,大部分看房者都抱有觀望的態度,來我家看過房子的人超過百家,只有1個offer, 最後居然還黃了。

賣房遇奇葩買家,差點被腳臭燻暈——樓市有風險,入市須謹慎

上週有個經濟帶客人看房,約好了6點,為了讓客人有更自由的空間,5點我就去了星巴克,到了8點才回家,剛準備吃飯,咚咚咚,巨大的敲門聲響了,客人來看房了,一進門經濟就一頓道歉,說週末路上堵車,他們來晚了,不好意思等等,沒辦法,只能讓客人進來啊,進來沒多久,我就聞到了一股奇醜的味道,那種味道難以準確形容,想象一下這種味道:下雨天踩到水坑溼潤的襪子,在厚厚的旅遊鞋裡捂了一天,晚上脫鞋要是天冷還冒著熱氣,汗腳的臭味加淡淡的騷味快速散開。對!!就是那種味道。

賣房遇奇葩買家,差點被腳臭燻暈——樓市有風險,入市須謹慎

OMG, I smell your shit.

看房者和經濟走後,我突然爆發了,絕望的坐在沙發上,哭了,真的是那種傷心的默默抹眼淚,然後哽咽,突然覺得自己活的很失敗,賣個房子都快1年了,都還沒有賣出去,我活著有什麼意思,我真的很失敗,然後在這強大的靈壓下再次陷入沉思,事後我才反應過來我這是被臭的開始懷疑人生了。

賣房遇奇葩買家,差點被腳臭燻暈——樓市有風險,入市須謹慎

記得去年,我看過一篇新聞,一位自稱是去年底剛剛登陸的華人青年,因為今年3月在多倫多樓市最高點買了一套房,結果不到一年就賠了60萬加元(約300多萬人民幣)。因為無法忍受巨大壓力,準備自殺,並且在網上發帖,提醒大家引以為戒。

賣房遇奇葩買家,差點被腳臭燻暈——樓市有風險,入市須謹慎

在國內買買買房,在國外也買買買房。先下手的海外買房團確實賺到了不少,因為下手海外的基本上都是發達國家和地區啊。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英國,

然而,海外購房並不能永久保證收益,國外買房出現坑爹的情形已經在多個國家地區輪番上演,加拿大買房自殺的並不是個例。

有了現在賣房的痛苦經歷,我都開始不敢投資房產了,儘管2017年我投資的小樓花到現在應該是賺了有$10萬,但在我腦海裡始終會出現一種房屋沒人要的景象,因為現在大多家庭都不僅擁有一套住房了,除了這些用於投資的閒置房以外還有房地產公司沒有售出的空房,空城頻現,一旦房價雪崩,所有人都是買漲不買跌啊,到時會不會房子就像破磚爛瓦一樣沒人要呢?爛在手裡一文不值的時候誰會接盤?

賣房遇奇葩買家,差點被腳臭燻暈——樓市有風險,入市須謹慎

下面是以小學渣自己的血淚史給大家買房的一點忠告:

1. 雖然爸媽是金主,但是他們並不是十分了解北美的市場,一年最多也是來住幾個月,所以還是要隨自己的心,買自己覺得最適合自己房屋。

2. 首付能力是在買房之前必須要計算的。如果你是貸款買房,你每月的月供最好控制在你月收入的30%左右,千萬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因為你不但要考慮到貸款利率上升的因素,還要考慮到你收入減少的因素。

3. 要了解購房時的各項稅費,稅費在購買房產時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如果是condo的話,物業費一般都是按照建築面積的每平米來收取的,主要包括小區衛生、綠化養護、電梯、治安等。物業費每個月大概幾百甚至幾千,要考慮好自己每個月是否可以承擔這樣的費用。

4. 買房切忌盲目跟風,你在啥都不瞭解的情況下就跟著別人去買房,這是對自己不負責的行為。

5. 當然房貸也似一把雙刃劍,用好了使自己更強,用不好則傷己。

因為負債了,每個月都得考下一個月的月供在哪,不得不努力工作往前走。

伴隨著一年以來房地產市場泡沫的逐漸破裂,很多投機者正在面臨各種嚴峻的問題:入不敷出地虧錢養房、賠錢賣房、以及毀約賠償。

樓市有風險,買房需謹慎。

不過,這樣的話,在房價飆升的時候誰又能聽的進去呢。有時候我在想:什麼時候中國人能不再日思夜想著房子房子,能真正追逐自己的夢想,乾點喜歡的事情那該多好,希望我的孩子們能跳出這個怪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