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贤孝《白鹦鸽盗桃》与凉州宝卷《鹦鸽宝卷》

编者按:在凉州宝卷中,有一部作品《鹦鸽宝卷》,而在凉州贤孝中也有一部作品《白鹦鸽盗桃》,二者情节基本相同,但又各具特色。

学者钱秀琴曾撰文《同源异流下的河西宝卷与凉州贤孝》,她认为河西宝卷和凉州贤孝是“同源异流”,笔者也深以为然。

河西宝卷是流传于河西走廊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和嘉峪关市等地区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2006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分别称作“河西宝卷•武威”,“河西宝卷•张掖”,“河西宝卷•酒泉”等,因为武威古亦称凉州,所以“河西宝卷•武威”也可以称作“凉州宝卷”。

凉州贤孝是流传于武威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通常由盲艺人用三弦或者二胡伴奏来演唱,用讲述古今故事的形式劝导人们“为贤行孝”,当地人称作“瞎弦”或者“瞎贤”。2006年,凉州贤孝亦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凉州贤孝与凉州宝卷有诸多相同之处,亦有许多差异。


凉州文化 | 凉州贤孝《白鹦鸽盗桃》与凉州宝卷《鹦鸽宝卷》

凉州贤孝省级传承人王月

一、历史渊源与演唱形式

诸多学者认为,凉州贤孝和凉州宝卷均起源于敦煌变文。敦煌变文,是唐代敦煌文书中说唱文学的总称,是脱胎于宗教宣传的俗讲活动世俗化而形成的曲艺形式。从形式上来说,敦煌变文散韵相间,说唱结合,从内容上来说,敦煌变文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对佛经的通俗化演讲。

凉州宝卷大多都有底本记载,念卷人是“照本宣科”,不需要记忆。宝卷底本既有古老的木刻本,手抄本,也有现代的油印本,打印本。由于有底本存在,宝卷在演化的过程中,与变文之间的承继关系表现更为明显。宝卷的宗教性、仪式感更为强烈。念卷人念卷要进行神圣的仪式:净手——漱口——焚香——念卷。念卷的人通常为当地文化水平高、德高望重的人,念卷时坐于上首,正襟危坐,表情严肃。念卷人唱韵词的时候,旁边的人要接佛声,也叫和佛声,还叫接下音子,和佛声的词一般为“阿弥陀佛弥陀佛”或“南无阿弥陀佛”。

凉州贤孝的表演则更为随意,娱乐性更强。凉州贤孝本来是盲艺人讨饭时依赖的一门技艺,其传承主要是靠盲艺人的口传心授,一般没有文字性的底本。盲艺人在演唱过程中,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就要增强故事的趣味性、生动性和戏剧性,他们往往会在原有基本情节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故事情节、利用宗教因果报应的思想、注入地方民俗风情、联系现实、增强细节描摹等手段进行大胆的创造。

二、结构特点与语言特色

凉州宝卷在开讲之前,要用“定场诗”来引起听众注意,提示听众认真聆听宝卷,这与敦煌变文的“押座文”、佛教宝卷的开经偈功能和形式都很相似。“定场诗”也叫作“开场词”或者“劝世歌”,大多数都套用七字句的固定格式,常见语句为:“XX 宝卷才展开,诸神菩萨降临来。心存诸佛听宝卷,保佑众生永无灾。”

宝卷正式演唱的时候,也是散韵结合,说唱相间,说一段,唱一段。宝卷说白的部分主要是叙述故事的基本情节,唱的部分主要以七字句或十字句格律,以吟唱的形式重复前段散说的故事内容。

宝卷在讲唱完毕时,往往用一首“劝善诗”来结尾。“劝善诗”一般是四句或者三句七言诗,主要是总括全篇主题,强调听宝卷劝人为善的功能。这与变文中的回向发愿又一致。由凉州宝卷的省级传承人赵旭峰整理的《鹦鸽宝卷》,其结尾的劝善诗为:西方路上一只鹅,口衔灵芝念弥陀。扁毛也有行孝意,人不修行奈若何。

凉州贤孝的演唱结构一般也分为开头、正文、结尾三个部分。在演唱前,都有一个开场白,也就是贤孝艺人所称的“诗条对句”、其主要作用是用于起兴,点出故事的主旨。

开场之后就是贤孝的正文部分,正文部分是贤孝故事的本文,开场白和正文之间一般有固定的语句结构来衔接,如“四句闲言了结后,提起正传表古人”或“把这些闲言碎语丢在后,提起正传来表古人”等承上启下。接下来就使用大量程式化套路化的语句来讲述故事。凉州贤孝可以一人演唱,也可以多人演唱。演唱过程中,一人或多人在必要时帮腔演唱某一曲牌的特定重复句,或者是最末一句,这称之为“接后音”。这种接后音的演唱形式类似变文、宝卷的“接佛声”。

结束语是凉州贤孝的结尾,一般告诉听众一个贤孝曲目唱完了,揭示“贤孝”的主旨,以古比今,教化人心,宣扬忠孝仁爱、惩恶扬善的思想,这种结尾方式不论是唱词结构还是教化内容,都与变文和宝卷之间有着很大的相似度。

三、《鹦鸽宝卷》与《白鹦鸽盗桃》

在凉州宝卷中,有一部作品《鹦鸽宝卷》,而在凉州贤孝中也有一部作品《白鹦鸽盗桃》,二者情节基本相同,但又各具特色。两者均为寓言类的作品,讲述的是“鸟”的故事,反映的还是社会生活,旨在劝导人们:扁毛(畜生)也有孝娘心,不孝父母枉为人。

凉州贤孝《白鹦鸽盗桃》讲述的故事大体如下:

在仙果山的一棵大沙柳树上,一对鹦鸽生下了三个儿子。雄鹦离家不归,母鹦只能含辛茹苦照顾三个孩子。老大和老二长大后竟然也离家不归,老大到了潼关城,老二到了雁门关,只留下小鹦鸽孝敬母鹦。母鹦日夜思念丈夫和两个儿子,病情一天天加重,想吃贵州张家园子里的鲜桃。

小鹦哥为救母亲历经千辛万苦飞到张家园,找到了桃子,无奈又困又乏,就在树上打盹休息。张家的姑娘张玉梅发现了小鹦鸽,就叫来张家三兄弟抓住鸟并且装到了柳条笼子里拿回家给母亲玩赏取乐。小鹦鸽求张三奶奶放它回去孝敬母亲,结果张三奶奶不讲情义,小鹦鸽就破口大骂。张三奶奶恼怒之下,就让让张三到东京汴梁城卖了小鹦鸽。而在此时,母鹦饥饿难耐,思念孩子,最后摔死在石崖中。

包公在汴梁城中巡视,恰好遇到了张三,就买了小鹦鸽给夫人消愁解闷。小鹦鸽能唱会道,说动包太太放它回家照顾母亲。不料包公回家后,坚持要把小鹦鸽进贡给宋仁宗皇帝。小鹦鸽又是一番大骂,但没能让包公改变主意。

小鹦鸽被包公进献给了皇帝,笼子挂在金殿上。小鹦鸽焦急万分,恰好达摩祖师被玉皇大帝降罪经过此地,小鹦鸽就央求达摩救命。达摩给小鹦鸽出了个计策,装死来躲过灾祸。

小鹦鸽依计而行,第二天清早就在笼子里装死。黄门官添食喂水时发现小鹦鸽死了,就打开笼子把小鹦鸽倒了出来。小鹦鸽抓住机会就飞到了高空,身上的绿毛也神奇地变成了白毛。小鹦鸽在空中对着仁宗皇帝大喊“谢主龙恩”,皇帝抬头不禁慨叹“真是神鸟”,于是白鹦鸽就被皇帝封为“神鸟”。

小鹦鸽飞到包公的南衙府,还不忘嘲弄包公一番。小鹦鸽飞到贵州张家园,又把张家兄妹四人痛骂诅咒一番,张家三兄弟又要抓鸟,小鹦鸽抓起石头砸死了张三,让他得了报应。小鹦鸽临走时还不忘在张家果园带了桃子李子给母亲吃,并且诅咒张家果园三年无收成。

小鹦鸽飞回到仙果山,发现母鹦鸽已经死去多日,不由得失声痛哭。小鹦鸽给母亲大办丧事,发帖子邀请远在潼关城的老大,远在雁门关的老二,以及凤凰山的鸟王凤凰。鹦哥的孝心感动了鸟王凤凰,凤凰就打发百鸟为母鹦送葬。小鹦鸽把赶来奔丧的大鹦鸽和二鹦鸽痛骂一番。丧事办理完,小鹦鸽就来到南海的普陀山念经修行。

作者简介:赵大泰,武威人,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硕士,挚爱凉州文化,致力于凉州贤孝的搜集整理和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