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中国的治沙成就从这里走向世界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中国的治沙成就从这里走向世界

2018年6月14日,在榆林市举行的“第24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指出:“榆林防沙治沙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的治沙就是从榆林走出来的,目前对全国防沙治沙工作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中国的治沙成就从这里走向世界

治沙英雄石光银:“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建国初期,榆林市定边县的森林覆盖率仅为0.5%;到2018年底,全县林木保存面积达到303.2万亩,林草覆盖率达到了29.2%。

在定边县,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的名字家喻户晓。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中国的治沙成就从这里走向世界

1967年,石光银担任海子梁同心干村党支部书记期间,带领全村人种活了1.4万亩树木,使海子梁有了第一片绿洲。1984年,他响应国家发出的允许农民承包治理“五荒地”的号召,毅然辞掉了原定边县海子梁乡农场场长的“铁饭碗”,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股份治沙公司——新兴林牧场,干起了治理荒沙、植树造林的事业。石光银承包治理了集体荒沙地3500亩,全部栽上旱柳、沙柳、杨树,成活率达到85%以上。1985年春,陕西省林业厅邀请石光银在全省林业局长会议上介绍治沙经验,并受到省厅领导的肯定和赞扬,这更坚定了他进一步治沙的决心。之后,石光银与国营长茂滩林场签订了承包治理5.8万亩荒沙的合同。1986年春季,他带领100多人,打响了“三战狼窝沙”的战斗。他采用障蔽治沙的科学治沙方法——在迎风坡画格子搭设沙障,使沙丘不流动,在沙障间播撒沙蒿,栽沙柳固定流沙,在沙丘间地栽植杨柳树。通过这个办法,树木的成活率稳定在80%左右。

1994年,石光银又与海子梁同心干村签订了合同,承包治理了4.5万亩盐碱滩;1996年、1998年承包治理了定边盐化厂苫湖地7.5万亩,湖区植被状况得了明显改善,盐湖受风沙危害得到了有效遏制,盐产量、质量得到了保证;1997年,承包治理了国营长城林场荒沙4.55万亩;2003年春,石光银按照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的标准,一季造林5万亩。

通过上级技术人员实地核查、验算,石光银带领群众累计栽植杨树11745亩,乔灌混交林16650亩,沙柳花棒、柠条29500亩,活立木积蓄量26609.4立米,植被率达92.5%,林木总价值3086万元,以每年净增值5%计算,年增值154.3万元。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2008年,石光银唯一的儿子在调运树苗时不幸遭遇车祸身亡。他处理完孩子的后事,抹掉眼泪,毅然决然地回到治沙种树第一线。

石光银的治沙业绩得到了党和人民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并先后获得了国家、省、市60多项荣誉奖。其中,国家授予他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治沙英雄称号;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他世界林农杰出奖。2012年,石光银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石光银说:“我这一辈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治沙种树。”

志愿者张应龙:像“疯子”一样扎在沙漠中

在毛乌素沙漠深处的榆林神木市西南百余华里处,有一条圪丑沟。在这充满神秘色彩的山沟里,年轻有为的张应龙带着一群充满梦想的生态爱好者,组成了一支生态团队,累计投资1亿元承包建设了生态保育区。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中国的治沙成就从这里走向世界

1963年出生的张应龙是土生土长的神木人。上世纪90年代,他离开家乡到北京打拼,很快从一名普通的营销员成长为一家外企的副总,年薪20多万元。2002年春天,他硬是带着资金回乡,承包了神木市秃尾河源头南北长约30公里、宽约10公里的42.8万亩荒沙,走上了艰难坎坷的治沙之路。

刚刚踏上治沙之路时,张应龙曾独自困守沙区48天,不到一年时间就花光了个人的全部积蓄,被迫卖掉了神木的房产。最窘迫的时候,他口袋里只剩下不到50元钱。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张应龙依然一根筋地像个“疯子”一样扎在沙漠里不回头。从2003年开始,他在全国各地寻求科学治沙的良方。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果树研究所专家的帮助下,张应龙将神木和榆林沙区当地到处可见的原始树种——长柄扁桃与治沙事业联系到了一起。

据介绍,长柄扁桃根系发达,主根垂直入地2米多,匍匐根横向延伸20多米,保持水土和固沙能力非常强,存活期可长达400年,成林以后能够永久性地发挥生态效益。同时,它还是一种木本油料植物,经济价值大于其他树种,无论从生态习性和生产推广角度,都可以作为当地植树造林的生态与经济兼用型树种。业界分析认为,长柄扁桃是一种“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乡土树种。

治沙与科研相互作用产生了显著的良性互动效应,有效地推动了治沙事业发展。2014年,国家林业局在神木生态保护建设协会造林基地举办了全国长柄扁桃产业发展现场会。当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木本油料发展的意见》,将长柄扁桃列入北方地区重点发展的油料树种。此后,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基金“榆林毛乌素沙地荒漠化土地综合治理技术推广”项目、陕西省毛乌素沙地生物质能源基地建设示范推广项目、德国贷款造林项目以及联合国环境署GEF项目等一大批国家、省、市及国际性的科学研究与生产推广项目,相继在这里落户实施。

如今,圪丑沟生态保育区的生态条件已发生根本性改观,植被覆盖率由最初的3%提高到70%,局部小气候明显改善,野生动植物种群逐年增加,水源涵养能力逐渐提高。

神木市林业局副局长高峰对记者说,经过几代神木人的攻坚努力,神木境内的流动性沙地得到全面治理。昔日的荒山、荒漠变成了绿洲、绿带、绿网,步入了生态植被“整体好转,局部优化”的阶段。截至2018年底,全市各类林木保存面积达413.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3%上升到目前的36.1%。

由黄变绿 榆林治沙经验传天下

据统计,经过多年治沙种树实践,榆林市的林木保存面积如今达2157万亩,林木覆盖率由建国初的0.9%提高到目前的33%,治沙造林工作取得了五大成就。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中国的治沙成就从这里走向世界

一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市沙化土地治理率93.24%,荒漠化土地面积比1999年减少472万亩。沙区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和半固定,实现了区域性的荒漠化逆转。沙漠腹地营造万亩以上的成片林165块,防沙治沙的质量和水准大大提高。沙尘暴不再发生。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明显,年减少入黄泥沙2.4亿吨。

二是陕北地区植被覆盖情况大幅改善。2000年至2012年,植被覆盖度由31.21%上升为52.84%。2018年,榆林市林草覆盖面积占全省20.4%,居全省第二位;全市空气质量指数连年位居全省前列。从“陕西北大门”到“全秦要户”,从“三边”到晋陕峡谷,从城市到乡村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城市园林化、通道林荫化、庭院花果化,实现了由黄变绿的历史性转变。

三是森林资源增加的同时,生态环境的持续好转,使榆林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得到有效恢复,动植物种群与数量不断丰富,全市现有野生植物470种,野生脊椎动物208种。湿地面积达到67.65万亩,新引进栽培绿化植物90多种。目前,全市有国家Ⅰ级及Ⅱ级保护野生动物37种,省级保护野生动物11种,古树名木2212株,生物多样性指数显著提高。

四是经济效益十分显著。通过防沙治沙,有效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条件,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全市形成了以防护林为屏障,节水灌溉农业为基础,粮、油、肉、奶为主导产品的绿洲农业新格局。形成了170万亩玉米、320万亩小杂粮、280万亩马铃薯和8万亩设施蔬菜的生产规模。旱地春玉米、地膜花生、谷子等6大类作物连创全国高产纪录。目前,全市各类经济林面积达到400多万亩,初步架构起红枣、核桃、“两杏”、山地苹果、长柄扁桃、海红果等独具特色的经济林果产业主框架,建立起集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的经济林果产业新体系。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中国的治沙成就从这里走向世界

五是社会效益稳步提高。防沙治沙使沙区自然面貌大为改观,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加快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屏障。

编 辑:王林军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中国的治沙成就从这里走向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