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入党比建党还早的革命家——王维舟

【红色记忆】入党比建党还早的革命家——王维舟

【红色记忆】入党比建党还早的革命家——王维舟

导读

1945年,毛泽东称他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还没有成立中国共产党,他就是共产党员了”。

【红色记忆】入党比建党还早的革命家——王维舟

王维舟

王维舟,原名王天祯,1887年6月10日诞生于宣汉县清溪场王家坝农民家庭。

1894年入读私塾,3年后因家贫辍学务农。19岁那年,王维舟经大哥介绍到县城资本家冉立三的烟土店当学徒,从早到晚给人端茶送饭,扫地抹桌,被人呼前唤后,累得精疲力竭却只有一日三餐淡饭。三年学徒生涯,王维舟受尽剥削凌辱,看到社会的腐朽残酷,他从心底喊出

“只恨手无三尺剑,斩尽天下有钱人”。

1909年,王维舟只身前往成都,几经周折,考人工兵学校半工半读结交了不少因失地失业失学而进入该校的青年农民、城市贫民和学生。他亲身参与了四川“保路同志会”组织的示威游行和罢课罢市活动,目睹了清政府血腥镇压四川保路运动的“成都血案”,觅得一条重要启示:

要推翻清朝政府的反动统治,

争得平民百姓的生活权利,

就必须把群众组织起来,

拿起枪杆,

用武装斗争去打倒它。

王维舟决定潜回宣汉,发动群众,组织青年“义军”,开展武装斗争,以实际行动投身于辛亥革命的洪流。回到宣汉的王维舟与参加过成都保路斗争返回宣汉的冉立三、石体元、冉淮瑞取得联系,在同盟会员景昌运指导下,以龚权山、冉雨生、宋更新等10多人为骨干,组建起由他担任总指挥的东乡(宣汉)保路同志军,于辛亥年十月初十举行武装起义,攻占宣汉县城,迫使知县吴巽投降,交出印章、公物、档案及全部枪械,释放犯人。两天后即召开各阶层代表和士绅大会,成立东乡军政府。王维舟任警备队长,并挑选500余名起义军人员编成5个连。随后又率队向缓定府进,与大竹县“孝义会”同心协力合围绥定府,迫使朝廷府官广厚打开城门,举白旗俯首迎接义军。接着成立了绥定军政府,选举王郁南为绥定地方司令官兼知事。

光复后的四川为彻底推翻清朝统治,积极组织北伐军抗御企图南进镇压军的清军。王维舟在东乡挑选6000余精悍士兵组成北伐大队并任大队长提出

“直捣幽燕,驱逐鞑虏”

的口号,制订北上作战计划,待令出征。后因帝宣布退位而作罢。王维舟的北伐大队被缩编为500余人的一个营。他被任命为宣汉县知事兼团练局长。面对社会动乱,散兵游勇流窜,土匪蜂起危害乡里,他亲自率队剿匪安民,平定匪患,深得民众赞颂。北洋军阀窃取辛革命果实,宣汉新任知事无视百姓疾苦,面对社会乱象毫无作为,王维舟愤至极,愤然弃甲归田。然而心怀远大抱负的他,不甘满腹报国热情就此结,便于1913年再赴成都,进入成都警备军官学校学习军事知识,以图再举。两年后毕业,被省警备司令卢锡卿委任为绥定警备司令兼达县警备队长。

【红色记忆】入党比建党还早的革命家——王维舟

四川保路运动

讨袁护国战争爆发后,王维舟参与组建护国讨袁军,担任第一纵队司令,率部英勇作战,击溃袁军一个旅,攻克营山;接着回师川东抗击袁军。护国军改为“靖国军”后,王维舟在颜德基师任营长,转战宣汉、开江等地,与北洋军阀部队激战,连克开县、巫山、云阳、奉节,遂升任步兵三团团长,率部进驻奉节后,又被任命为边防司令,镇守夔门。继续指挥部队向秭归、巴东、利川、建始一带进击,追歼北洋军阀残部,大获全胜。王维舟积极拥护孙中山推翻帝制,实行共和的革命主张,提倡“减刑法,薄赋税,重生产”的政策。他心系民众,治军严明,屡以爱民为教。部队每驻一地,他都要安民告示,约法三章,规定部队不扰民、不抽丁、不拉夫,减轻劳苦大众负担。而对土匪、恶霸和军阀,他绝不留情,坚决打击和消灭。因而被百姓誉为“仁义之师”,奉节、万源、宣汉等地百姓先后为其树立了“爱国爱民”、“除暴安民”、“兆民赖之”、“东乡屏障”等德政碑。

1920年4月,率部驻扎万源的王维舟所属营长周绍轩、王永修受妄图夺取师长权力的郑启和收买,悍然发动兵变,杀害与王维舟关系密切的营长杨继中,宣布全团投奔郑启和。支持王维舟的连长王彬如持枪对抗,脱离叛军,拉伍上山(后扩充到一个营)。

四川军阀独霸一方,为争地夺利而勾心斗角,混战不休;国家破碎,百姓凄惨的现实,使王维舟推翻封建,实现民主,救民于水火的理想彻底破灭。他毅然决定弃官出走,奔赴上海,寻找一条真正的救国救民之路。1920年5月的一天夜里,王维舟挂冠而辞,独身前往上海,结识了国际共产主义组织的金笠、李某某二同志,开始接触并如饥似渴地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了一生的信仰和追求。经金笠介绍加入旅华朝鲜共产党组织,成为中国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同年冬,他受派前往苏俄学习。在苏联建国四周年庆祝大会上,亲耳聆听了革命导师列宁的教诲,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才是被压迫被剥削的劳苦大众翻身解放的真理,苏联革命的道路才是拯救中华民族的正确道路。

1922年春,王维舟怀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明确的革命目标回到北京,与吴玉章同志在北京共同组织了“赤心社”,宣传马列主义。1923年返回家乡创办“新群女子高小”,接任“宏文小学”校长,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传播马列主义,培养革命力量,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革命活动,推进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红色记忆】入党比建党还早的革命家——王维舟

宣汉县清溪镇宏文学校工字楼

1923年春回清溪创办新群女校,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秋在校后木鱼山创建川东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1925年秋接办清溪宏文校,将女校并入,建“工”字形教学楼,寓意面向工农兴学育才。冬摆脱反动军警搜捕,赴开江、万县等地继续撒播革命火种。在开江针对军阀刘存厚、梁干英掀起“打梁驱刘”斗争。

1927年1月赴革命中心武汉,随吴玉章从事统战工作,由朝共党员转为中共党员。在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聆听了毛泽东、彭湃等的授课。

大革命失败后,响应党的“八七”会议号召返川组织斗争。途经万县与周伯仕等人绘就川东武装斗争蓝图:依托大巴山,夺取宣(汉)、达(县)、开(江)、万(源),再图夔巫,封锁长江。

1928年在开江联络进步人士、收集民间武器组建“特务队”,发动群众掀起对军阀杨森的“反杨倒杨”运动。

1929年4月与李家俊等人建立四川红军第一路游击队(亦称川东游击军第一路),发动万源固军坝起义。后遭敌三次重兵围剿,翌年夏分散隐蔽。

1930年7月底奉四川省委指示赴梁山与李光华等人组建四川红军第三路游击队(亦称川东游击军第三路),东征湖北,任副司令兼前敌总指挥。因多次正确建设被否决,东征失败。后返宣、开、梁、达边境继续坚持斗争。

【红色记忆】入党比建党还早的革命家——王维舟

川陕革命根据地区域图

1931年夏按省委指示在宣汉大山坪重组川东游击军,任川东革军委书记、游击军总指挥兼第三支队支队长。总结经验教训,确定对敌战术策略,川东游击军迅速发展壮大。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入川后,率游击军配合红军作战,促成解放通(江)南(江)巴(中)后顺利南进。

1933年10月,协同红军取得宣(汉)达(县)战役重大胜利,解放宣汉、达县、万源3座县城。

11月2日游击军改编为红33军,任军长,率部投入川陕苏区反敌“六路围攻”战场,取得杨柳关阻击战、血战峰城、打“神兵”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继而攻占城口和镇巴部分地区,拓展苏区200余里。

【红色记忆】入党比建党还早的革命家——王维舟

1934年春当选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二届中央执行委员,11月被极左“肃反”政策推行者张国焘剥脱对红33军的指挥权(翌年7月公开免职),后随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做“参谋”工作。

1935年春随红四方面军长征,10月、11月相继任红军南下部队纵队参谋长、大金省抗日救国军总指挥。

1936年1月被张国焘任命为“中央”第五局局长;11月在保安拜会毛泽东,汇报张分裂党中央和残害红33军的罪行;12月任中革军委委员兼第四局局长。

1937年1月入红军大学学习,同年8月、翌年6月和1939年先后任八路军129师385旅副旅长、政委兼副旅长、旅长(任副旅长期间被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军衔),1940年4月、1941年1月相继兼任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行政公署专员、警备司令员。1943年1月作为在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22位干部之一,受到中共中央西北局表彰。亲民爱民,把群众疾苦放在首位,节衣缩食救济穷苦百姓,被传颂为“王善人”

1946年4月到重庆任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与省委书记吴玉章等一道,大力发动群众并广泛争取上层人士反内战、反独裁,为和平解放四川创造条件。

1947年初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与司令员王世泰等同志组织军民,协同彭德怀、习仲勋领导的西北野战军击溃国民党军主力胡宗南部。

1948年9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副司令员,与司令员贺龙、政委习仲勋共谋战事,主要负责军区第7、8两个纵队的指挥工作。

1949年2月当选陕甘宁边区政府委员。

4月任西北军区副司令员,与司令员贺龙、政委习仲勋指挥部队鏖战西北,解放西安等地。5月任解放成都前进部队副司令员,随后与司令员贺龙等率解放军第18兵团由陕南入川,会同第2野战军解放成都,继而解放西南。

1950年7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常委、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2月改任西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后兼任西南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西南民族学院院长。与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一道,为西南地区社会改革、经济恢复和民族团结进步做出了显著贡献。

【红色记忆】入党比建党还早的革命家——王维舟

1949年11月入川解放大西南时,贺龙、周士第、王维舟(右一)同志在进军途中

1953年9月与贺龙、康克清等同志率团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和朝鲜人民,任慰问团副总团长。

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

1956年调任中共中央监委专职常委,秋当选中共八大代表、八届中央委员。经常深入各地调研,严肃批评一些地方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共产风”,教育党员干部做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不做浮报虚夸的“牛克思”。

1959年当选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秋率中国老红军代表团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参观访问,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1960年参与领导对“大跃进”中错处理干部的甄别平反工作,一大批公道正派的干部获得了继续为党和人民工作的机会。

1964年当选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

“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反革命集团诬陷和迫害,1970年1月在北京含冤逝世。

1979年12月中共中央为其补开追悼会,平反昭雪。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政协全国委员会、中央军委和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邓颖超、习仲勋等40余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敬献花圈,李先念、王震、彭真、宋任穷等领导同志、各届人士及其亲属共800余人参加追悼会。

参考文献:宣汉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红三十三军》、宣汉县党史办党史资料

【红色记忆】入党比建党还早的革命家——王维舟
【红色记忆】入党比建党还早的革命家——王维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