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紀曉嵐是個怎樣的人?

駐足小站看歷史


隨著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的熱播,紀曉嵐這一歷史人物的形象和名頭迅速走紅,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劇中張國立所飾演的紀曉嵐正直善良,風趣幽默,

和大貪官和珅鬥智鬥勇,相愛相殺,上演了一出出妙趣橫生的好戲,紀曉嵐的形象也由此深入人心,那麼,歷史上真實的紀曉嵐也是如此嗎?

紀曉嵐本名紀昀,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他是直隸獻城(今河北獻城)人,出生於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去世於嘉慶十年(1805)

二月,終年82歲。紀曉嵐祖籍應天府上元縣,後來遷居至獻縣景城,到紀曉嵐時,已在獻縣住了十四世,如今的滄縣崔爾莊便是紀曉嵐的故居。

紀曉嵐出生於書香門第,其祖上七世都是讀書人,他自幼天資過人,4歲讀書,有過目不忘的本領,在當時有著"神童"的美譽。12歲入京,就讀於生雲精舍,21歲中秀才,24歲中舉人,31歲中進士,入翰林院,一直到去世做到了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兼國子監事,官至一品的高位,又因他"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去世後的諡號文達。

紀曉嵐是有清一代屈指可數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曾自提一聯"沉浮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從似蠹魚",他一生的著力點和成績也都在宦海浮沉和書山墨海中。仕宦生涯中,他以才名顯,歷任要職,多次充任鄉試、會試的主考官,為國家選拔了一大批人才,他為官清廉,心繫百姓,根據《清史稿》記載,某年天災嚴重,紀曉嵐曾屢上奏摺,請求免除百姓的賦稅,並開倉放糧,救濟百姓,這樣的愛民舉措,頗足稱道。

除了為官上的政績,紀曉嵐在文化方面也有所建樹,最為人所知的便是他在乾隆皇帝的授命下,組織編撰的巨型圖書——《四庫全書》,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叢書,據統計,該書共收錄書籍3461種,79309卷,存目書籍6793種,93551卷,總計10254種,172860卷,這部全書幾乎囊括了前代乾隆以前中國歷史上的主要典籍,堪稱傳統文化的彙總,這部鴻篇鉅製費時十餘年才完成。然而該書的政治性目的也很明顯,乾隆皇帝組織下令編撰,用意卻是用來禁錮百姓的反滿思想,籠絡人才,因此文懷沙先生把它評價為是一部閹割中國古文化的集大成之作。

《四庫全書》以外,紀曉嵐晚年"追錄舊聞",還寫下了隨筆雜記《閱微草堂筆記》,"姑以消遣歲月",這部筆記雖然有24卷,1208則,合約40萬字,但作為他的消遣之作,有很明顯的《聊齋志異》風格,除了行文流暢,文采斐然外,在內容和思想性上並無太多新意,還是"因果報應"式的老套路。紀曉嵐作為當時文采風流,才智超群的才子,在文化方面本該有更大的貢獻,然而基於當時文字獄風行的高壓政治環境,紀曉嵐並沒有寫出更多有價值的東西。

雖然在文化上的成績不大,紀曉嵐卻博學多才,經史子集無所不通,而且善賦能文,尤其擅長聯語對句,入仕後,又常伴乾隆皇帝左右,君臣之間唱和應答,留下了不少趣聞軼事。其中就有這樣一則記載:有一天,紀曉嵐在翰林院和同事整理《四庫全書》,時值盛夏,天氣炎熱,屋內又堆滿書籍,密不透風,紀曉嵐向來怕熱,汗流浹背之下脫下衣服乘涼,不料乾隆皇帝突然駕臨,紀曉嵐來不及穿衣,只能躲在書櫥後面,然而乾隆帝早已看見,只是裝作不知,後來紀曉嵐聽得沒有聲音,以為乾隆帝已經離開,便探頭問道:"老頭子走了人?",嚇得眾人大驚失色,噤不敢言,紀曉嵐發現在一旁的乾隆帝后,也吃了一驚,隨即從容說道:"萬壽無疆職之謂'老',萬民之首之謂'頭',昊天之子之謂'子'。'老頭子'之稱,實為尊敬之意也。"乾隆帝一聽,便即轉怒為喜,紀曉嵐的機智和敏捷才思,由此可見。

嘉慶十年(1805)二月二十四日,82歲的紀曉嵐在北京病逝。一年後,屍骨被運回故鄉崔爾莊北村安葬。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崔爾莊的紀曉嵐墓被挖開,後來考古專家對墓室進行了考察,發現裡面有7具清朝女史,唯獨沒有男性屍骨,可見紀曉嵐的墓室另在別處,並沒有和妻妾一起合葬,然而從清朝的野史筆記中看,紀曉嵐除了文采出眾外,他超乎常人的"食慾"和"性慾"也讓人稱奇。


煮酒君


和坤權傾朝野,真實的紀曉嵐圓滑,不敢與和坤做對。真實的紀曉嵐性慾旺盛,異於常人。


跪射俑


傳說中,文采斐然,但因為清朝文字獄盛行,後面只能用酒肉和美女麻醉自己,著書立說,不過書大部分都被修改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