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張華綠色家園:讓殘缺的生命在“家園”裡飛翔

滄州張華綠色家園:讓殘缺的生命在“家園”裡飛翔

《滄州驕子》叢書徵稿選登之九十二

滄州張華綠色家園:讓殘缺的生命在“家園”裡飛翔

殘缺的生命在“家園”裡飛翔

張徽貞 楊金麗

投訴舉報

戰勝不幸,堅強生存,努力地把光和熱奉獻給社會,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張華綠色家園面對殘病,超越小我,讓卑微的生命屹立挺拔,也為社會扶殘助殘探索出具有獨創意義的路徑。

在河北,甚至全國,張華綠色家園都是一個頗有影響力的病殘人群體。經過一批又一批家園人“掙命”般的努力,他們用最微薄又最昂揚的草根力量,艱難探索社會扶殘助殘路徑,不僅讓殘缺的生命活出了精彩,也用自己的行動淨化著人們的心靈。

11年裡,本報記者數十次深入其中,真實記錄了他們的每一步成長。從集體捐獻遺體,到連續舉辦四屆殘疾人聯誼會;從獲得省委領導關注,到接受央視主持人柴靜的專訪;從互相取暖,活出生命的燦爛,到超越小我,以公益情懷溫暖更多弱勢人群……

11年後,張華綠色家園發生了哪些變化?盛夏時節,記者再赴任丘,重訪家園。

滄州張華綠色家園:讓殘缺的生命在“家園”裡飛翔

人走了,氣息卻留在家園

他們的世界很小,他們的苦難很多。輪椅、黑暗、病痛,命運對他們那樣苛刻,他們別無選擇。

無法選擇命運,卻可以選擇怎樣面對命運。張華綠色家園,這個由殘疾人、尿毒症病人和志願者組成的群體,在2002年8月25日成立時,定下了這樣的人生格言:“不求生命的長度,而求生命的寬度和厚度。”成立不到一年,就因集體捐獻遺體,受到時任省委書記白克明的關注。

11年過去了,集體志願捐獻遺體的人數,從最初的9人,陸續在增加,目前已達20人。其中,李先碧、張華、王泉等5人去世後,已經捐獻了遺體。

“在我們心中,甚至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他們雖然走了,但我們卻感覺他們就在身邊。”家園會長文革說。李先碧是離開家園的第一個人,也是滄州第一個捐獻遺體的人。在她56歲生日那天,她對趕來看望自己的家園朋友們說:“我是一個有著36年黨齡的黨員,生病這些年,沒做什麼貢獻,反而給社會添了不少麻煩。我對生與死已想得很明白,我要把自己的遺體無償捐獻出來。”而這,開啟了家園集體志願捐獻遺體的先河。

張華,是家園的創辦者,更是領路人。她是中國第一支女子石油隊隊長,因過度勞累身患尿毒症,被醫生斷言活不過30歲。可是,她卻在45歲時成立了張華綠色家園。她有太多的事情想做,但身體已經不允許了。她把家園的重擔交到文革手上,並留下遺言:“我死後不開追悼會,不收禮金和花圈,不放哀樂。我最大的心願就是讓妹妹和家園成員們為我唱歌送行。他們都是我的親人,我希望能和他們最後相聚在一起。一旦我不行了,把我的遺體及時送往河北醫科大學,盡我所能,為社會再做一點事。”

象徵著團圓和快樂的平安夜,在家園人心中卻充滿苦澀。那是因為2010年的那一天,他們的副會長王泉走了。去世當天,他連續工作11個小時,中午1點了,才在小攤上吃了一碗涼皮;去世前,他已經一個月沒有回家,一直在為家園的事情、為墩布廠的事情四處奔波。

在為他舉行的捐獻遺體告別儀式上,四面八方趕來的殘疾朋友們淚眼模糊——他們眼前,還時時晃動著那個拄著雙柺蹣跚行走的“公益行者”——王泉大哥,以及他曾經說過的一段話:“做公益7年了,看起來我只是在付出,但我們幫助過的殘疾人被社會認可,獲得世人稱讚,無異於稱讚我王泉。‘我’的含義有兩種,一個是大我,一個是小我,超越小我,就能達到大我。”

他們的精神,已經融入到家園中。他們雖然走了,但在家園,卻能時時感受到他們的氣息。

“我們曾經笑言,等以後死了,我們到那邊再辦一個家園。”文革說,嘴角浮著微笑,眼裡卻有晶瑩的淚珠。

滄州張華綠色家園:讓殘缺的生命在“家園”裡飛翔

抱團取暖,激發生命正能量

重訪家園這天,氣溫達37攝氏度。讓人意外的是,大家齊刷刷地都來了。“那麼高的氣溫,你們腿腳又不方便……”“家園就是咱的家,下刀子也得來!”於大體說。

於大體家住北辛莊鄉堤東村,離墩布廠十幾公里的路程,她愣是拖著殘腿,倒車、步行趕了來。她的故事,頗有代表性。沒來家園前,她生活在自卑、封閉中,幹農活兒,她都是早晨3點去,6點回,就怕別人笑她瘸。自從來到家園,她愛說了,愛笑了,朋友越來越多。家園成立殘疾人柔力球俱樂部,她報名參加。一次,大家去北京參加柔力球比賽,為了活躍氣氛,有人提議唱歌。從來沒在人前唱過歌的她,第一次開了口。從此,隱藏了大半輩子的藝術細胞爆發了,人也越活越年輕。現在,村裡人見了她,都誇她時髦了。她說:“我這一身的衣服總共才幾十塊錢,這叫氣質!”

“自從到了家園,文姐帶我們去過宜昌、北京、石家莊。走的路多了,視野也開闊了。今年還代表滄州,在全國柔力球比賽上得了第三名!在宜昌參加完比賽,別人都吵著出去玩兒,我沒錢,就說不去了。文姐說,好不容易出來一趟,我給你出錢,一起去!在那,我還學了一首湖北小調!”說著,於大體唱了起來。旁邊,李德鳳也跟著對唱。唱到高興處,兩人高呼:“我們是快樂大本營!”

家園好像一個大磁場,吸引了138名成員。都說100個人100條心,可在這裡,138條心緊緊地拴在一起。

志願者馮鵬飛告訴記者,他一輩子都忘不了一位殘疾叔叔的眼神。當時,他和那位叔叔獨處。他目光中滿是戒備與敵視。直到別的殘疾朋友來了,互相說說笑笑,那位叔叔才快樂起來,眼神和緩了許多。聽談吐,還是個幽默風趣的人。

這讓馮鵬飛更深地瞭解到殘疾人的真實生存狀態。殘疾叔叔目光中流露出的戒備與敵意,是自我保護的一種表現,說明他害怕傷害,想保護自己。這也說明,在個人空間裡,殘疾人是自卑的,但當他們在一起時,顯得那麼快樂、陽光、自信,還能奉獻社會。

這,就是張華綠色家園的價值,以及她存在了11年,還有那麼強的生命力的原因。

生命陽光,普照需要幫助的人

從自助到互助再到投身社會公益,在張華綠色家園成員身上,體現的不只是自強不息,更多的是如何讓人生更有意義。

今年“六一”,家園一行人在文革的帶領下,一起去看望白血病女孩兒丁丁。他們為她準備了20多本課外讀物,還送給她一個大大的加菲貓。文革還把別人送給自己的一盒幸運星轉送給丁丁。“你能戰勝病魔,重返學校,好孩子,你真棒!”文革摟著丁丁高興地說。

“奶奶,是您把好運給了我呀!我的病好啦!”丁丁開心地笑了。

丁丁是張華綠色家園“愛心基金”今年的受益人之一。知道她的情況後,文革從“愛心基金”裡拿出1000元錢,放到小丁丁手中。自從2007年設立“愛心基金”幫助貧困人群開始,文革的稱呼一直在變,從最初的“文姐”、到“文阿姨”,直到“文奶奶”,歲月流逝,不變的是那份情懷。

撫著丁丁的頭,文革想起了6年前見到的那個貧病男孩。11歲的孩子,躺在炕上,兩個小屁股上一邊一個碗口大的褥瘡。殘疾的父親魏雙平為他花光了家裡所有的積蓄,連給孩子買止痛藥的錢都沒了。文革、王泉等四人湊了200元錢,讓老魏給孩子買點藥和喜歡吃的東西。魏雙平哭了,文革也哭了,她永遠忘不了那種眼睜睜看著一個生命慢慢消逝,想伸手挽救又力不從心的疼痛。從那時起,她就發誓:等有了錢,一定設立一個愛心基金,幫助那些無助的人。

2007年12月31日,文革拿到了自己在墩布廠的第一個月工資300元,她當場將工資卡交給相關人員。當時,王泉說:“你家生活也不富裕,愛人治病已借了3萬元,好不容易有點收入,全都放到愛心基金裡,家人怎樣想?”但文革還是堅持這麼做。如今,“愛心基金”共收到各界捐款1萬多元,文革捐了3000多元。錢不多,卻給很多弱小的生命帶去愛的溫暖。

文革雖然雙腿殘疾,但每次出行,她都拄雙柺。2010年,她不幸再次摔傷,只得坐上了輪椅。這時,魏雙平給文革打來電話:“文姐,我看到你坐輪椅的照片了。你出了什麼事?可要千萬保重!我現在在外面打工,等我以後有錢了,一定要報答你!”

“姐姐沒事。只要你生活得好,姐姐就滿足了,不需要你來報答。”“那我就報答那些更困難的人!”

魏雙平的話代表了很多得到過家園幫助的人的心聲。曾經,他們都是弱小的生命,生活在社會邊緣,一杯水一句話就令他們心生感恩。

其實,在家園設立“愛心基金”前,2005年,在沒有資金的情況下,他們就開始實施“陽光工程”,希望生命的陽光能普照更多的人:貧困學生、孤兒姐妹、服刑人員、素不相識的殘疾人、老人、病人……越來越多的人,因為他們的付出,而心存溫暖。

心懷夢想,凝聚更多愛的力量

身遭不幸,坦然面對,勇敢接受,不會沉淪其中,這就叫堅強。張華綠色家園的堅強,贏得了所有人尊敬的目光。不僅如此,他們在頑強生存的同時,還努力向社會輸送著營養。關愛他人,幫助他人,是他們的日常工作;志願服務,創造價值,是他們共同的快樂;捐獻遺體,造福醫學,是他們終極的追求……最近幾年,儘管很少出現在媒體上,但他們仍腳踏實地地做事。“殘疾人圖書室”是這樣,幫扶貧困學生是這樣,連續7年的“送溫暖下鄉”也是這樣。

2007年,張華綠色家園創辦殘疾人墩布廠。“我們不僅把它當成一個廠,它還是一個家,一所學校,一個實 現殘疾人夢想的實驗場。”通過這樣一個試驗場,文革把自己孜孜追求的平等與尊重意識,灌輸給更多的殘疾人。他們把墩布命名為愛心墩布,銷售都由殘疾人負責,利潤用於改善殘疾人生活狀況。即使放在全國考量,這個墩布廠的試驗性都是超前的。

他們開著殘摩去進貨,兩天跑近千里路,晚上舍不得住10塊錢一晚的旅館,就在殘摩上將就一宿。可再苦再累,他們都能品出一股甜滋味。墩布廠裡的殘疾人,大多數是有生以來第一次參加工作。第一個月發工資,一位殘疾女工哭了:“我要把這錢拿回去,讓我的老頭子看看,這是我勞動賺來的……”

“這些年來,家園一直在向前走,很慢,但很紮實。我們的墩布廠依然沒有擺脫艱難、貧困的現狀,好幾次差點兒走不下去了。好在,關鍵時刻,總有貴人相幫。”文革說。她說的“貴人”,太多了:華北油田為他們提供辦公場所和廠房,還把他們定為油田公司的定點採購單位;“滄州好人後援會”知道墩布滯銷的情況後,捐款1萬元,並聯系各單位買走6000多把庫存的墩布;任丘市委、市政府及各部門全力支持他們……

採訪當天,正趕上北京富機達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到墩布廠與文革商談合作的情況。這是一家總部設在北京的上市公司,怎麼會相中他們呢?工作人員說:“張華綠色家園在全國擁有良好的口碑。董事長李志安先生非常看重文革老師的人品和能力,期待能為殘疾人朋友切切實實做點事。”

現在的墩布廠讓她心力交瘁,勉力支撐。但是,她一直沒有忘記自己最初的夢想:讓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喚起人們對殘疾人群體的尊重。

令人欣喜的是,不斷有新鮮血液加入家園。龐大而富有愛心的志願者隊伍,就是其中之一。在張華綠色家園,他們的故事在繼續,愛的靈魂也在疊加。

影響:

2002年9月,《滄州日報》首發《四名尿毒症病人建起張華綠色家園》,從此開始了對張華綠色家園歷時11年的跟蹤報道。他們捐獻遺體,記者親赴現場,真實記錄;他們要辦圖書室,報社組織策劃“幫張華綠色家園捐建圖書室”活動,募集圖書和資金,幫他們建成全國第一個殘疾人圖書室;他們組織殘疾人聯誼會、舉行才藝展、開展助弱扶困的“陽光工程”……記者全程報道,用文字真實記錄下這個民間群體的愛心奉獻、自強不息,並上升為家園精神,以此感動世人,淨化人心。

2003年,時任河北省省委書記白克明及有關領導,就張華綠色家園的事蹟作出重要批示,號召學習家園精神,弘揚他們自強不息、熱愛生命的精神。張華獲得首屆“感動河北”人物稱號。張華去世後,“希望將軍”趙渭忠以她的名字命名了一所希望小學,並建議扶孤助殘的淶源三姐妹也取名為“張華綠色家園”。

家園先後獲得首屆“滄州好人”稱號、入選“中國好人榜”、華北油田“十佳好人”,副會長王泉獲得第四屆“滄州好人”稱號,家園會長文革獲得中國石油集團公司首屆“十大愛心人物”、華北油田道德模範等榮譽。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多次進行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