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境界不够

庄子: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境界不够

人生在世,难免有看不惯的人和事。

庄子说:“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万物都有其存在价值和存在根据,没有什么不可以存在,没有什么没有价值。所以世间善恶美丑,从道的观点来看是可以相通为一而存在的。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角度、立场不同,人生的境界也不同。不必随意就对别人的行为、言语看不惯,处处都要挑人刺,不要总想去改变别人,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修好自己这颗心。庄子说:“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告诉我们,要遵从自己的内心,不为世俗所累。“看不惯”的东西、人和事越多,这个人的境界也就越低,格局也就越小。

从世俗的角度讲,“看不惯”不仅是境界不够,更会为自己树敌无数,招致怨恨。在这方面,曾国藩做的就非常到位。

曾国藩升为二品官员后,可以乘八人抬的绿呢轿,但他一向节俭低调,就决定依然乘坐四人抬的蓝呢轿。按照例制,蓝呢轿见到绿呢轿必须让路,否则,抬绿呢轿的人就可以惩罚坐蓝呢轿的人。

一次,曾国藩乘着蓝呢轿出门,轿子走到一条窄路上,后面来了个绿呢轿。这种情况下,蓝呢轿可以不让路。但曾国藩还是命人靠边走,即使如此,绿呢轿依然不能通过。

庄子: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境界不够

抬绿呢轿的人见状奔过来,不由分说,掀起蓝呢轿帘,一把揪出曾国藩就是两耳光。可笑的是,乘绿呢轿的只是个三品官员,曾国藩还比他大一级呢,此官员吓得不轻,赶紧赔礼道歉。所有人都等着曾国藩打对方两耳光解气,没想到,曾国藩扶起对方,诚恳地说:“确实是我的轿子挡了大人的路,大人赶紧上轿,赶路要紧。”莫名其妙挨了打,居然没事儿人一样,而且,还再三叮嘱轿夫,凡是见了绿呢轿,不管对方是否官比自己大,都必须让路。

曾国藩说:“士有三不斗:勿与君子斗名,勿与小人斗利,勿与天地斗巧。”不计较,就不会将自己拉入争斗的漩涡,不被尔虞我诈所累;不计较,就不会树立太多的敌人,不会时时遭人陷害;不计较,就能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充沛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因为事事不计较,所以事事看得开,看得顺。曾国藩一门心思做实事,创下了九年内连升十级的官场奇迹。

庄子: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境界不够

看别人不顺眼的时候,要懂得换位思考。

庄子曾经讲过一个故事:朝三暮四。宋国有个养猴子的人,打算限制猴子们的食物,就跟猴子说,早上给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橡子,这样可以吗?猴子们很生气。养猴人就改口说,早上给四个橡子,晚上给三个橡子,这样可以吗?猴子开心地接受了。

这个故事现在常用来形容反复无常。但是庄子讲这个故事的本意,是说对事物的不同看法就像“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一样,本质上没有不同,只是反映了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在智者眼里,不同的看法都只是反映了事情的一个方面,都存在以偏概全。

南怀瑾在《论语别裁》里有这么一句话:人号称万物之灵,是人自己在吹,也许在猪、牛、狗、马看起来,人是万物中最坏的了,“专吃我们猪、牛、狗、马”。

世间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立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起来天经地义的事情,易地而处,可能看起来并不那么顺眼。所以,境界高的人,从不乱下判断,他们懂得换位思考,从不把自己的评价强加给别人。

庄子: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境界不够

自己看不惯,只是自己看不惯,和别人没关系,和当事人也没关系,是自己的境界没到家。所以,境界高的人,懂得尊重不同。

庄子说:“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圣人把是与非混同起来,优游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里,这就叫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这便是悠然自得的物我平衡。

不遣是非,与世俗处。庄子不是要人们是非不分,而是说要从多个角度去看问题,从而懂得尊重不同。有的人很喜欢吃榴莲,有的人就觉得榴莲臭不可闻。有的人喜欢吃香菜,有的人觉得香菜奇臭无比。庄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兴趣爱好,面对那些自己不能理解的人或事,要以宽容的心态包容。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场,看别人不顺眼,可能只是理解不同,角度不同。境界低的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标准当成唯一的标准,和自己不同的就是错的。境界高的人,懂得换位思考,理解不同,尊重不同。所以,他们很少评判别人,指摘别人。所以境界高的人看谁都顺眼,这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修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