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面对鬼子重炮狂轰,连长只带着迫击炮,奇袭阵地四两拨千斤

小说:面对鬼子重炮狂轰,连长只带着迫击炮,奇袭阵地四两拨千斤

第六十五章 南京南京(二)本章节完全免费,欢迎读者朋友们订阅

高连门的战斗很快打响了,12月份南京已经有些冷了。可战士们仍然穿着单衣,王延文他们并没有等到火炮支援和粮食弹药的支援,战斗就已经打响。

面对日军疯狂的火炮轰击,王延文所部乱作一团,伤亡十分惨重。

这次日军显然已经总结了在之前战斗的经验,他们依托强大的炮火优势,将无数的的钢铁炮弹砸在阵地上,整个高连门一片火海。

王延文知道如果再继续下去,城防司令部交给他们的守卫的任务坚持不了多久。韩综听取了王延文的建议之后,立刻说道:“团长,这事交给我吧,我亲自去执行!”随后,李文道和韩综便准备去偷袭日军的炮兵阵地。日军的重炮应该是在距离我方阵地8公里之外的地方,想要分析出日军火炮的具体位置,就必须要对日军的火炮弹道和时间进行分析。

李文道是战场上的老兵,韩综又是军校的高材生,两个人在一块通过判断日军发炮时间和位置仅仅用了一个多小时时间就分析了日军炮兵阵地所在的具体位置。

这两个人首先从地图上开始划分日军炮兵阵地可能出现的位置,随后再根据日军火炮飞行的时间描述及用日军炮弹落下位置的经验来判断。

在得知日军的重炮位置之后,王延文想到:日军的重炮阵地,必然有日军士兵进行阻拦射击和警卫看护,所以想用突击队冲到阵地前冲锋的办法去消灭他们是不可能的。

因此,王延文让韩综和李文道携带迫击炮,在远距离范围内进行炮火攻击,用国军装备的八二式迫击炮远距离炮击炸掉鬼子的炮兵。

韩综和李文道带着全团所仅有的四门八二迫击炮准备作战。

82迫击炮,顾名思义口径是82.55毫米,有效射程达2000多米,但是没有精确的操纵手,是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的。因此,他们又叫了几个懂炮而且技术比较高超的人,这一行炮兵和一些负责突击作战的士兵带着4门82迫击炮准备袭击日军炮兵阵地的炮手们。

李文道和韩综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找到了日军的炮兵所在位置,这是一个破旧的村落。

村外,韩综说道:“没错,就是在前面的村子里,一定有日军的炮兵阵地!”

几个人沿着村口路慢慢的抵达住日军的炮兵阵地。

在远处的小山上,韩综说道:“咱们旁边的一个小山,距离日军的炮兵阵地,大概有300米的距离,我们占据了那个小山头的话,再使用4门迫击炮攻击的话,效果一定会很好。”

李文道也表示同意。但这时候李文道问道:“那你想好怎么撤退么?我们这样开炮进攻,势必会造成日军炮兵阵地的反扑,一旦日军将炮口调过来打我们,我们可就无路可逃了。”

韩综笑笑说道:“怎么,你怕了?怕了就我自己去,你别去了。”

“怕什么?只是你有没有想好,我们有没有这个把握。我们得为兄弟们的安全考虑啊!”

不到300米的距离啊!”

“鬼子的炮兵阵地压根就不会想到我们会在这进攻,只要我们兄弟能够一分钟内之内解决在山上的鬼子警卫,我们4门炮同时先发制人,同时向山下射击,一定会炸毁日军的炮兵阵地的。”李文道也没有再说什么,点了点头后随即命令士兵开始做好战斗准备,向这个无名小山村旁边的山头扑去。

负责观察的日本警戒士兵正在用高倍望远镜来观察,怎么也不会想到在山脚下,一伙中国军队悄悄地扑向了他们敢于奇袭他们的炮兵阵地。

在韩综带领突击队战士们抵近的时候,警卫的士兵也根本没有注意到。

就在这些日本兵麻痹大意的时候,韩综一声令下,几十名士兵迅速向着十几名负责警戒的日本兵发动了突袭,不到三十秒,十几个鬼子迅速被打死了。

李文道知道,在这时候,时间就是生命,你更快的发射出炮弹,你也可能更快的保全自己,消灭敌人。他率先装好了炮填装炮弹,一发炮弹就已经飞向了日军阵地。

炮弹在日军炮兵阵地当中炸开了花。随后,韩综和其他其余几门迫击炮也纷纷向山下的日军炮兵阵地开始急速射击,炮兵们以每分钟将近四十发的炮弹急速向山下的日军射击,这已经大大超过了八二迫击炮的最高射速了。

然而就在炮击开始一分钟的时候,日军炮兵阵地的警卫机枪开始向山上进行疯狂扫射。不巧李文道的左腿也同时被击中了。山脚下日军士兵也开始组织向山上发起突击,携带的迫击炮基本被打光了,日军的炮兵阵地上的炮兵也死伤大半。

韩综看到李文道受伤,连忙说道:“李连长,快撤吧,你的腿受伤了。”

李文道一把甩开韩综的手,大声的说道:“我对王团长说过,他给了老子一个副连长的官当,老子一定死出个样子,我腿受伤了走不了了,把炮弹留给我,让我打完吧!”

韩综还在一旁劝说李文道,李文道突然暴怒,破口大骂,大声怒吼道:“妈的叫你快走啊,再不走,鬼子就把咱们这山给先平了。到时候一个都活不了。咱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了,日军的重炮也被咱们摧毁了很多,这几门炮都给劳资带回去,咱门缺少重火力。”

韩综也没说什么,他含着泪马上带着其余的三门迫击炮和其他的官兵撤离。

阵地上,李文道仍然在不停的开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