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為什麼要投降劉邦,韓信又為什麼要強行滅掉已經投降的齊國?

歷史提問官——不死太


劉邦平定齊國之事,必須要提一下楚漢爭霸時期最出色的說客之一——酈食其(音立意基),他是一個可以超越陳平,比肩張良的人。

雖然酈食其與劉邦首次相見時的場面非常尷尬,並且劉邦一直看不起他這樣的儒生,但是酈食其依然憑藉自己出色的政治能力取得了劉邦的重用。而他關鍵的一計就是在遊說齊國之時。

當時是漢三年秋,劉邦多次觸怒項羽,引來了項羽的全面打擊,而此時,劉邦的得力干將韓信正率領精兵攻破趙國、代國等地,封劉邦的命令向東進軍,出擊齊國。劉邦出於孤立無援的狀態,在項羽的持續打擊之下,他準備放棄成皋以東的地區,固守鞏、洛之地以抵禦楚國。

而酈食其勸說劉邦,守住成皋以東的地區是才是取得全面勝利的關鍵,此時漢軍的重點就是繼續向東進軍而不是退守,等“據敖倉之粟,塞成皋之險,杜大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馬之津”的形勢形成之後,任何人都不能阻攔大漢奪取天下。

現在,燕國、趙國等地已經臣服於大漢,只剩下一個齊國了,而齊國地方千里,兵強馬壯,即便是派最能打的將領率領數十萬部隊,也不可能在朝夕之間拿下齊國(田廣據千里之齊,田間將二十萬之眾,軍於歷城,諸田宗彊,負海阻河濟,南近楚,人多變詐,足下雖遣數十萬師,未可以歲月破也),所以,還不如派我過去遊說,讓齊國俯首稱臣,只是一句話的事。

劉邦聽從了酈食其的建議繼續硬著頭皮向東進軍,而酈食其則來了個“單刀赴會”,直接找到了齊王田廣。對田廣的遊說,酈食其從兩個方面下手:

首先就是證明項羽此人不可輕信,並且跟著他乾沒什麼好處,比如項羽負約,把與自己關係好的人分封為諸侯王,關係不好的人就得不到封賞。比如項羽過於殘忍,殺了秦王子嬰、燒燬秦朝宮室、坑殺二十萬降兵、追殺義帝等等。比如項羽對有功之人不能賞,對有罪之人卻必罰。這就導致了項羽眾叛親離,逐漸出於孤立無援的狀態。其次就是證明天下遲早屬於劉邦:首先劉邦的性格與項羽完全不同,他是一個喜歡雙贏的人,更為關鍵的是,他現在已經做到了“據敖倉之粟,塞成皋之險,守白馬之津,杜大行之阪,距蜚狐之口”,大局已定,明白人都知道將來天下是誰的。

齊王田廣覺得酈食其說得非常有道理,於是下令撤銷對大漢的戒備,天天與酈食其喝酒,就等著劉邦來收編齊國了。

但是這個消息並未傳達到劉邦那裡,韓信倒是先聽說了齊國投降的消息,便準備放棄出征齊國。而韓信的謀士蒯徹卻說:“漢王只讓你出征齊國,現在齊國雖然投降了,但是漢王卻從來沒下令讓你停止進攻啊!再說了,您率兵幾十萬長途奔襲,耗費這麼大的人力物力反立下的功勞反而比不上酈食其的三寸不爛之舌,這也太丟人了!”於是,韓信決定繼續向東進軍,沒有防備的齊國最終還是沒有抵擋住韓信的進攻,齊國最終再次落入劉邦手中。

在攻破齊國之後,韓信決定自封為齊王,而處於窘境中的劉邦不得不承認了韓信的地位,但是這個事件也讓劉邦震怒不已,給日後韓信之死埋下了伏筆。


國史通論


話說劉邦像一個混混一樣徑自闖入韓信營帳搶走韓信兵符,調走韓信大軍時,還是給韓信留了一點兵力,讓其自行發展,攻打齊國。

韓信沒有辦法,兵權被奪,也沒有資格講條件了,於是自行募兵,攻打齊地。待韓信帶兵抵達齊國邊境,才傳來酈食其已經與齊王和談成功的消息。此時的韓信弄的有點進退兩難,只好下令暫時停止對齊國的軍事行動。

韓信帳下有一名叫作蒯徹的謀士提出了不同的意見,蒯徹是因為敬佩韓信的軍事才華才過來投奔韓信的,成為了韓信帳下最重要的幕僚之一。蒯徹勸韓信道:“將軍接受漢王的詔令出兵討伐齊國,雖然漢王又派出了使臣前去和談,但是漢王也沒有通知將軍停止對齊國進行軍事攻擊。這酈食其只不過是一個說客,憑藉著三寸不爛之舌,居然瞬間獲得了齊國的七十多座城池。想想將軍以前率領著數萬軍隊,費時數年才攻下了趙國的五十多城。相比較而言,將軍的功勞卻比不上一個腐儒酸丁,漢王將來如何看待將軍?”

韓信原本就對劉邦搶走兵符、調動自己訓練的軍隊心裡很是不爽,如果再讓酈食其搶了自己的功勞,韓信確實難以接受。再說,自己攻齊本來做了這麼久的準備,眼見到嘴的肥肉不吃,實在不甘心。於是,韓信假裝不知道有和談這件事,下令全軍渡過黃河攻打齊國。

齊國軍隊完全沒有料想到漢軍會來這手,一邊和談一邊偷襲,被打了個措手不及。韓信的部隊毫不客氣,一鼓作氣就攻擊到了齊國的首都臨淄,齊王惱怒異常,烹殺了倒黴的酈食其。

所以,韓信在明知道劉邦派酈食其勸和了齊國還以武力攻打了齊國的罪魁禍首就是這個謀士蒯徹。說來這個蒯徹也算是個人物,他謀齊地其實還有一步棋,就是拿下齊國,韓信就有了自己的根據地。齊國沃野千里,物阜民豐,瀕臨大海,如果韓信肯聽蒯徹的謀劃,與劉邦、項羽成三足鼎立之勢,進可攻,退可守,也不至於有後來的殺身之禍。

原本也算是千古奇謀,奈何韓信專注軍事,不懂政治,失去大好良機,也埋沒了一個優秀的謀士。


明德山人6998


當時的齊國其實是屬於一種微妙的中立狀態,既不從屬楚,也不投靠漢。田廣這個齊王不是項羽封的,是他們幾代人通過流血犧牲奮鬥出來的。

算起來,齊王田廣和項羽有殺父之仇,奪國之恨,怎麼就成了在楚漢之間的搖擺人了呢?反秦起義時,田儋田榮田橫兄弟三個在齊地起兵反秦,響應陳勝。後來田儋戰死,田榮頂上。滅秦之後項羽主持分封,齊地被項羽一分為三,田儋田榮兄弟和項家有矛盾,所以沒被封王。田榮認為自己反秦出力大,反而得不到應有的封王,就在齊地起兵,把項羽封的三齊王都幹掉或者趕走,自立為齊王。田榮又支援了陳餘,趕跑了常山王張耳,又聯絡了入三秦的劉邦,儼然一個反項聯盟的盟主。

這必然遭到項羽的重點打擊,項羽徵齊,田榮不敵,戰敗逃到平原,被平原的百姓殺死,獻頭給項羽。然而田榮之死並沒有平息項羽的怒氣,他重新立田假為齊王,並開始在齊地大肆屠城,“燒夷城郭、室屋,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所過多所殘滅。齊民相聚叛之。”(資治通鑑 漢紀一)

田榮的弟弟田橫,利用齊地百姓的反項情緒,又拉起了部隊,立自己的侄子,田榮的兒子田廣為齊王,再次反項,最後擊敗了田假,田假逃到了項羽處,項羽此時正在專心打劉邦呢,無力再管田假的破事兒,他也對無能的田假失去了耐心,殺掉了田假,默認了田廣田橫對於齊地的統治。

劉邦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對於這些個諸侯王的態度,其實是有很明確的定位的。劉邦明白,自己的首要打擊目標是項羽,他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去打擊項羽,因此他可以拉攏諸侯王,承認他們的統治權。這就有了說服英布;容納臧荼;韓王信曾投降項羽,但是隻要他願意回來,劉邦依然封他為韓王;就連魏豹,劉邦也曾經派酈食其去遊說過。對於齊王田廣,劉邦也做了兩手準備,武力征服和外交遊說。

酈食其對於齊王的遊說是有效的,首先他講了“義”,項羽殺義帝,毀約,屠百姓,劉邦祭奠義帝,廢秦法。其次,他講“利”(這是重點),他抓住了田廣心中最看重的一點:地盤。田廣幾代人為了齊地這塊地盤,是流血犧牲不懈奮鬥,他最害怕丟掉這塊地盤。而酈食其對田廣直切利害,漢王劉邦是“收天下之兵,立諸侯之後;降城即以侯其將,得賂即以分其士;與天下同其利,豪英賢才皆樂為之用”。項羽呢?“項王有倍約之名,殺義帝之實;於人之功無所記,於人之罪無所忘;戰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項氏莫得用事”(資治通鑑 漢紀二)。看看,劉邦是不計前嫌,捨得封賞,而項羽是有功不封,而且記仇。

田廣被說動了,他明白自己田家和項羽有什麼矛盾和仇怨,他也知道項羽之所以默認自己對齊地的統治,是因為項羽要專心對付劉邦,暫時無暇對付自己,一旦項羽擊敗劉邦,下一個收拾的就是自己。而劉邦願意許諾自己的地盤,投靠劉邦有利有理。

按照史書的記載,酈食其在說服田廣後,韓信是知道的,“信引兵東,未渡平原,聞漢王使酈食其已說下齊,韓信欲止。”(史記 淮陰侯列傳)。明知道田廣已經投靠劉邦,為什麼韓信還要繼續打?

到底要不要停止軍事行動,韓信已經有了自己的判斷,既然外交手段成功了,那麼自己的軍事行動就要暫停。蒯通則採用詭辯的方式迴避了這個問題:既然漢王叫你攻打齊國,現在沒有叫你終止,你就應該繼續打。那蒯通為什麼不對韓信說:這事兒你是不是向劉邦請示一下呢。為什麼蒯通不這麼說?因為他的目的就是要挑唆韓信打這一場戰爭!

為什麼蒯通要挑唆韓信發動這一場戰爭?有好處啊,不打,功勞是酈食其的,以口舌說下七十餘城,多大的功勞啊,同樣身為辯士的蒯通眼紅啊。打了,功勞是韓信的,是誰讓韓信有這麼大的功勞的?是蒯通勸的,那他在韓信那裡的地位就會蹭蹭的上升。

韓信呢?蒯通怎麼勸說他的,你辛辛苦苦打了一年多,也就拿下五十多座城,酈食其用口舌就拿下七十多座城,你還不如一個豎儒嗎?一番說辭,激起了韓信的好勝心,嫉妒心,憑什麼我那麼辛苦打了一年多的功勞還不如酈食其這個老書生?結果就是“於是信然之,遂渡河。”(資治通鑑 漢紀二)

什麼滅齊比降齊更有利,這都是事後諸葛亮,從結果反推起因。韓信攻齊的原因很簡單:被蒯通挑唆,被激起了嫉妒心,為了自己的功勞,就坑一把酈食其吧。

對於劉邦為什麼沒有給韓信下達停止攻擊齊國的命令,我補充點個人看法。我認為,劉邦和韓信知道田廣降伏的信息,時間是有先後的。酈食其彙報結果的使者同齊王的使者一起從齊地出發,先到了齊軍駐紮的歷下,先對齊軍下達瞭解除備戰的命令。然後繼續向西,韓信兵臨齊國邊境,他離齊國最近,使者先到他那裡,告知他田廣已降,所以韓信命令部隊停止進軍。接著使者繼續趕路,去河南滎陽前線找劉邦彙報。然而使者沒走多久,蒯通就來找韓信挑唆了。劉邦這時要不就還沒見到來彙報的使者,要不就是停止攻擊的命令還沒來得及送到韓信軍帳中,韓信就已經渡河,對已經解除備戰的齊軍發起了突襲。


寂寞空虛的空巢老人


劉邦的謀士酈食其勸降了齊王,韓信嫉妒他的功勞,趁機突襲齊國,奪取了勝利的果實。況且齊國是牆頭草,投降還會反叛的,只有滅了齊國,兼併齊國土地和人民,才能真正壯大漢國的實力,政權更加穩定。

詳情如下:

公元前204秋天,漢王劉邦在滎陽被項羽打敗,逃到鞏義,洛陽一帶。韓信無暇顧及劉邦,正在攻打齊國,卻久攻不克。謀士酈食其向劉邦獻策說:“滎陽敖倉糧草很多,又是戰略要地,項羽卻不重兵守護,大王應該收復滎陽。齊國兵多地廣,就算有10萬大軍,也不能一年半載攻破。我想奉大王的命令,前去說服齊王,讓他投降,成為大王的藩國。”劉邦高興地答應了。


史料來源《史記·酈生陸賈列傳》:漢三年秋,項羽擊漢,拔滎陽,漢兵遁保鞏、洛……淮陰方東擊齊,漢王數困滎陽、成皋……酈生因曰:“……夫敖倉,天下轉輸久矣,臣聞其下乃有藏粟甚多……原足下急復進兵,收取滎陽,據敖倉之粟……今田廣據千里之齊,田間將二十萬之眾……足下雖遣數十萬師,未可以歲月破也。臣請得奉明詔說齊王,使為漢而稱東籓。”上曰:“善。”


酈食其出使到齊國,對齊王說:“大王知道民心所向麼?”齊王見楚漢相爭,難分上下,便老實回答說不知道。

酈食其嚇唬齊王說:“大王如果知道民心所向,還能保留齊國,否者,齊國就沒了!”齊王慌了:“那麼民心向誰呢?”酈食其回答:“民心向漢。”齊王不解地問:“先生為何這樣說?”

酈食其分析道:“當初約定,先入咸陽的可以在咸陽稱王,漢王先入,但項王不守信用,更改漢王封地。項王又作亂殺了義帝,漢王聽說義帝有危險,起兵討伐項王,去營救義帝。漢王攻下城池就封給功臣,得到財寶就賞給士兵,有福同享。所以,賢材豪傑都願意輔助漢王。而項王不守信用,又殘殺義帝。別人有功他不封賞,別人有過他不原諒,項王任人唯親,天下人都背叛怨恨項王,不願幫助他。漢王攻城略地,誅殺不服之人,取得巨大的成果,是受到上天的祝福。如今漢王已佔據天下嚥喉要道,最後臣服的諸侯會先滅亡。大王要趕緊向漢王投降,齊國才能保住,不然,齊國很快就滅亡了!”


史料來源《史記·酈生陸賈列傳》:酈生說齊王曰:“王知天下之所歸乎?”王曰:“不知也。”曰:“王知天下之所歸,則齊國可得而有也;若不知天下之所歸,即齊國未可得保也。”齊王曰:“天下何所歸?”曰:“歸漢。”曰:“先生何以言之?”曰:“……王疾先下漢王,齊國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漢王,危亡可立而待也。”

酈食其這段話將劉邦和項羽的優劣分析的有理有據,直中要害。所以,齊王十分信服,便聽從了酈食其的話,撤下了城池兵防,天天和酈食其吃喝玩樂。

史料來源《史記·酈生陸賈列傳》:田廣以為然,乃聽酈生,罷歷下兵守戰備,與酈生日縱酒。

韓信聽說酈食其已經勸降了齊國,想停止前進。韓信的謀士蒯通勸說韓信:“將軍奉命進攻齊國,而漢王同時又派使者勸降齊國,漢王難道下詔讓將軍停止進攻了嗎?為何不前進呢?況且酈食其一個人坐著馬車去齊國跑一趟,三言兩語就把齊王忽悠傻了,取下了齊國70多個城池。而將軍您率領千軍萬馬,攻打了很久,兵士死傷無數,才拿下趙國50多城。您當了幾年的將軍,難道還不如一個臭儒生的功勞大嗎?”韓信覺得蒯通說的很有道理,於是趁著夜色率兵襲擊齊國。

史料來源《史記·淮陰侯列傳》:信引兵東,未渡平原,聞漢王使酈食其已說下齊,韓信欲止。范陽辯士蒯通說信曰:“將軍受詔擊齊,而漢獨髮間使下齊,寧有詔止將軍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之舌,下齊七十餘城,將軍將數萬眾,歲餘乃下趙五十餘,為將數歲,反不如一豎儒之功乎?”於是信然之,從其計,遂渡河。


因為酈食其已經說服了齊王降漢,所以齊國沒有一絲防備。齊王聽說韓信已經兵臨城下,以為酈食其欺騙和出賣了自己,憤怒的對酈食其說:“你如果能阻攔漢軍進攻,還能活命,不然,我活煮了你!”

酈食其明白,如果阻攔漢軍,無論成敗,不但前功盡棄,而且會留下汙名,並且都難逃一死。況且,韓信是鐵了心要爭功和害人,一定不會退兵。

酈食其自知必死無疑,便慷慨地說“成大事不拘小節,建大功不推託辭讓,我不管你了!”齊王大怒,將酈食其活煮了,然後向東方逃竄了。

史料來源《史記·酈生陸賈列傳》:淮陰侯聞酈生伏軾下齊七十餘城,乃夜度兵平原襲齊。齊王田廣聞漢兵至,以為酈生賣己,乃曰:“汝能止漢軍,我活汝;不然,我將亨汝!”酈生曰:“舉大事不細謹,盛德不辭讓。而公不為若更言!”齊王遂亨酈生,引兵東走。

韓信明知酈食其已經勸降了齊國,還要發兵襲擊齊國,會給酈食其造成什麼惡劣後果,韓信心裡想必是清楚的。顯然,韓信嫉妒酈食其的功勞,想要搶功,結果置酈食其於死地。


戰爭是殘酷的,酈食其勸降齊王,齊王未必是真心投降,況且當時諸侯都是牆頭草,在楚漢間搖擺不定。所以,只有真正滅了齊國,才能讓劉邦放心。這個道理,善於用兵的韓信懂,精通權謀的劉邦也懂。韓信雖然懂得此理,但他不知道劉邦的態度,所以在原地等劉邦的命令。劉邦派酈食其勸降齊王,卻沒有下詔讓韓信停止進攻,不得不懷疑劉邦的居心。韓信的謀士蒯通正是看透了劉邦的心思,一語點醒韓信。


所以韓信出兵滅齊,一是因為當時的局勢推動,也是劉邦的願望;二是嫉妒酈食其的功勞,想要搶功。


參考史書:《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史記·淮陰侯列傳》

流年簷下雨,浮世階上苔。我是作者【簷雨階苔】,歡迎關注。


簷雨階苔


           前204年十一月,漢王劉邦派使者酈食其赴齊講和,田廣與田橫同意和漢王共同對付項羽。韓信趁齊國懈備,攻入齊國。田橫、田廣大怒,立即烹殺了酈食其。

            韓信既然知道酈食其己說服齊國歸順漢王,為什麼還要進攻?是因為蒯通的勸說嗎?先來看看攻齊前韓信的處境和當時形勢。

         劉邦採納韓信“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對楚實施戰略包圍的建議,前205年,劉邦封韓信為左丞相,命其率軍東進,開闢北方戰場。韓信與張耳一舉平定魏、趙、代、燕。隨後按李左車的建議,先穩定趙地,再圖其他。前204年六月,劉邦出成皋向東渡過黃河,單獨與夏侯嬰跑到了修武的張耳軍中,奪二人軍隊,命令張耳守趙地,韓信為相國。隨後拔部分兵士由韓信去攻打齊國。

       不管因為什麼原因,自己的軍隊輕而易舉就被劉邦奪了軍權,作為主帥的韓信不知作何感想,但肯定意識到沒有自己嫡系部隊的危機。沒有勢力,那就是隨時可能被掃地出門。

        再看齊國,齊國之所以願意歸順漢王,不是因為被漢王打敗了,而是因為有共同的敵人項羽。若不是劉邦聯軍改彭城,田橫也許早被項羽砍殺或打跑到海島上了。形勢逼齊國和劉邦結為統一戰線。但雙方都明白,這個聯盟象窗紙一樣薄。一旦劉邦或項羽分出勝負,就象原來隨漢共同反抗項羽的三秦和魏趙一樣,彭城一敗,全部叛漢歸楚。所以,當劉邦知道酈食其完成使命後,並沒有下令讓韓信停止。蒯通說的對,沒有命令就是命令!

       所以,當劉邦再次派韓信出征齊國時,韓信的內心已有為自己打算的想法:打出一塊地盤,建立自己可掌握的軍隊,從而壯大自己實力。所以,當韓信知酈食其己說服田廣田橫,歷下已不設防,毫不猶豫下達進攻的指令。必竟,這樣的機會可遇而不可求啊。當拿下齊國後,立刻要求劉邦封其為假王,這就是明證。

         


史志鉤沉


因為即使齊國投降!也會因楚漢局勢而左右搖擺不定!並非完完全全歸屬漢、只有徹底拿下齊國才能確保萬無一失、得齊國是關鍵不能有片刻差池!只有把齊國控制住才能抽兵去攻項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