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为什么要投降刘邦,韩信又为什么要强行灭掉已经投降的齐国?

历史提问官——不死太


刘邦平定齐国之事,必须要提一下楚汉争霸时期最出色的说客之一——郦食其(音立意基),他是一个可以超越陈平,比肩张良的人。

虽然郦食其与刘邦首次相见时的场面非常尴尬,并且刘邦一直看不起他这样的儒生,但是郦食其依然凭借自己出色的政治能力取得了刘邦的重用。而他关键的一计就是在游说齐国之时。

当时是汉三年秋,刘邦多次触怒项羽,引来了项羽的全面打击,而此时,刘邦的得力干将韩信正率领精兵攻破赵国、代国等地,封刘邦的命令向东进军,出击齐国。刘邦出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在项羽的持续打击之下,他准备放弃成皋以东的地区,固守巩、洛之地以抵御楚国。

而郦食其劝说刘邦,守住成皋以东的地区是才是取得全面胜利的关键,此时汉军的重点就是继续向东进军而不是退守,等“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大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的形势形成之后,任何人都不能阻拦大汉夺取天下。

现在,燕国、赵国等地已经臣服于大汉,只剩下一个齐国了,而齐国地方千里,兵强马壮,即便是派最能打的将领率领数十万部队,也不可能在朝夕之间拿下齐国(田广据千里之齐,田间将二十万之众,军于历城,诸田宗彊,负海阻河济,南近楚,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十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所以,还不如派我过去游说,让齐国俯首称臣,只是一句话的事。

刘邦听从了郦食其的建议继续硬着头皮向东进军,而郦食其则来了个“单刀赴会”,直接找到了齐王田广。对田广的游说,郦食其从两个方面下手:

首先就是证明项羽此人不可轻信,并且跟着他干没什么好处,比如项羽负约,把与自己关系好的人分封为诸侯王,关系不好的人就得不到封赏。比如项羽过于残忍,杀了秦王子婴、烧毁秦朝宫室、坑杀二十万降兵、追杀义帝等等。比如项羽对有功之人不能赏,对有罪之人却必罚。这就导致了项羽众叛亲离,逐渐出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其次就是证明天下迟早属于刘邦:首先刘邦的性格与项羽完全不同,他是一个喜欢双赢的人,更为关键的是,他现在已经做到了“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守白马之津,杜大行之阪,距蜚狐之口”,大局已定,明白人都知道将来天下是谁的。

齐王田广觉得郦食其说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下令撤销对大汉的戒备,天天与郦食其喝酒,就等着刘邦来收编齐国了。

但是这个消息并未传达到刘邦那里,韩信倒是先听说了齐国投降的消息,便准备放弃出征齐国。而韩信的谋士蒯彻却说:“汉王只让你出征齐国,现在齐国虽然投降了,但是汉王却从来没下令让你停止进攻啊!再说了,您率兵几十万长途奔袭,耗费这么大的人力物力反立下的功劳反而比不上郦食其的三寸不烂之舌,这也太丢人了!”于是,韩信决定继续向东进军,没有防备的齐国最终还是没有抵挡住韩信的进攻,齐国最终再次落入刘邦手中。

在攻破齐国之后,韩信决定自封为齐王,而处于窘境中的刘邦不得不承认了韩信的地位,但是这个事件也让刘邦震怒不已,给日后韩信之死埋下了伏笔。


国史通论


话说刘邦像一个混混一样径自闯入韩信营帐抢走韩信兵符,调走韩信大军时,还是给韩信留了一点兵力,让其自行发展,攻打齐国。

韩信没有办法,兵权被夺,也没有资格讲条件了,于是自行募兵,攻打齐地。待韩信带兵抵达齐国边境,才传来郦食其已经与齐王和谈成功的消息。此时的韩信弄的有点进退两难,只好下令暂时停止对齐国的军事行动。

韩信帐下有一名叫作蒯彻的谋士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蒯彻是因为敬佩韩信的军事才华才过来投奔韩信的,成为了韩信帐下最重要的幕僚之一。蒯彻劝韩信道:“将军接受汉王的诏令出兵讨伐齐国,虽然汉王又派出了使臣前去和谈,但是汉王也没有通知将军停止对齐国进行军事攻击。这郦食其只不过是一个说客,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居然瞬间获得了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想想将军以前率领着数万军队,费时数年才攻下了赵国的五十多城。相比较而言,将军的功劳却比不上一个腐儒酸丁,汉王将来如何看待将军?”

韩信原本就对刘邦抢走兵符、调动自己训练的军队心里很是不爽,如果再让郦食其抢了自己的功劳,韩信确实难以接受。再说,自己攻齐本来做了这么久的准备,眼见到嘴的肥肉不吃,实在不甘心。于是,韩信假装不知道有和谈这件事,下令全军渡过黄河攻打齐国。

齐国军队完全没有料想到汉军会来这手,一边和谈一边偷袭,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韩信的部队毫不客气,一鼓作气就攻击到了齐国的首都临淄,齐王恼怒异常,烹杀了倒霉的郦食其。

所以,韩信在明知道刘邦派郦食其劝和了齐国还以武力攻打了齐国的罪魁祸首就是这个谋士蒯彻。说来这个蒯彻也算是个人物,他谋齐地其实还有一步棋,就是拿下齐国,韩信就有了自己的根据地。齐国沃野千里,物阜民丰,濒临大海,如果韩信肯听蒯彻的谋划,与刘邦、项羽成三足鼎立之势,进可攻,退可守,也不至于有后来的杀身之祸。

原本也算是千古奇谋,奈何韩信专注军事,不懂政治,失去大好良机,也埋没了一个优秀的谋士。


明德山人6998


当时的齐国其实是属于一种微妙的中立状态,既不从属楚,也不投靠汉。田广这个齐王不是项羽封的,是他们几代人通过流血牺牲奋斗出来的。

算起来,齐王田广和项羽有杀父之仇,夺国之恨,怎么就成了在楚汉之间的摇摆人了呢?反秦起义时,田儋田荣田横兄弟三个在齐地起兵反秦,响应陈胜。后来田儋战死,田荣顶上。灭秦之后项羽主持分封,齐地被项羽一分为三,田儋田荣兄弟和项家有矛盾,所以没被封王。田荣认为自己反秦出力大,反而得不到应有的封王,就在齐地起兵,把项羽封的三齐王都干掉或者赶走,自立为齐王。田荣又支援了陈余,赶跑了常山王张耳,又联络了入三秦的刘邦,俨然一个反项联盟的盟主。

这必然遭到项羽的重点打击,项羽征齐,田荣不敌,战败逃到平原,被平原的百姓杀死,献头给项羽。然而田荣之死并没有平息项羽的怒气,他重新立田假为齐王,并开始在齐地大肆屠城,“烧夷城郭、室屋,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所过多所残灭。齐民相聚叛之。”(资治通鉴 汉纪一)

田荣的弟弟田横,利用齐地百姓的反项情绪,又拉起了部队,立自己的侄子,田荣的儿子田广为齐王,再次反项,最后击败了田假,田假逃到了项羽处,项羽此时正在专心打刘邦呢,无力再管田假的破事儿,他也对无能的田假失去了耐心,杀掉了田假,默认了田广田横对于齐地的统治。

刘邦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对于这些个诸侯王的态度,其实是有很明确的定位的。刘邦明白,自己的首要打击目标是项羽,他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去打击项羽,因此他可以拉拢诸侯王,承认他们的统治权。这就有了说服英布;容纳臧荼;韩王信曾投降项羽,但是只要他愿意回来,刘邦依然封他为韩王;就连魏豹,刘邦也曾经派郦食其去游说过。对于齐王田广,刘邦也做了两手准备,武力征服和外交游说。

郦食其对于齐王的游说是有效的,首先他讲了“义”,项羽杀义帝,毁约,屠百姓,刘邦祭奠义帝,废秦法。其次,他讲“利”(这是重点),他抓住了田广心中最看重的一点:地盘。田广几代人为了齐地这块地盘,是流血牺牲不懈奋斗,他最害怕丢掉这块地盘。而郦食其对田广直切利害,汉王刘邦是“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项羽呢?“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实;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资治通鉴 汉纪二)。看看,刘邦是不计前嫌,舍得封赏,而项羽是有功不封,而且记仇。

田广被说动了,他明白自己田家和项羽有什么矛盾和仇怨,他也知道项羽之所以默认自己对齐地的统治,是因为项羽要专心对付刘邦,暂时无暇对付自己,一旦项羽击败刘邦,下一个收拾的就是自己。而刘邦愿意许诺自己的地盘,投靠刘邦有利有理。

按照史书的记载,郦食其在说服田广后,韩信是知道的,“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史记 淮阴侯列传)。明知道田广已经投靠刘邦,为什么韩信还要继续打?

到底要不要停止军事行动,韩信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既然外交手段成功了,那么自己的军事行动就要暂停。蒯通则采用诡辩的方式回避了这个问题:既然汉王叫你攻打齐国,现在没有叫你终止,你就应该继续打。那蒯通为什么不对韩信说:这事儿你是不是向刘邦请示一下呢。为什么蒯通不这么说?因为他的目的就是要挑唆韩信打这一场战争!

为什么蒯通要挑唆韩信发动这一场战争?有好处啊,不打,功劳是郦食其的,以口舌说下七十余城,多大的功劳啊,同样身为辩士的蒯通眼红啊。打了,功劳是韩信的,是谁让韩信有这么大的功劳的?是蒯通劝的,那他在韩信那里的地位就会蹭蹭的上升。

韩信呢?蒯通怎么劝说他的,你辛辛苦苦打了一年多,也就拿下五十多座城,郦食其用口舌就拿下七十多座城,你还不如一个竖儒吗?一番说辞,激起了韩信的好胜心,嫉妒心,凭什么我那么辛苦打了一年多的功劳还不如郦食其这个老书生?结果就是“于是信然之,遂渡河。”(资治通鉴 汉纪二)

什么灭齐比降齐更有利,这都是事后诸葛亮,从结果反推起因。韩信攻齐的原因很简单:被蒯通挑唆,被激起了嫉妒心,为了自己的功劳,就坑一把郦食其吧。

对于刘邦为什么没有给韩信下达停止攻击齐国的命令,我补充点个人看法。我认为,刘邦和韩信知道田广降伏的信息,时间是有先后的。郦食其汇报结果的使者同齐王的使者一起从齐地出发,先到了齐军驻扎的历下,先对齐军下达了解除备战的命令。然后继续向西,韩信兵临齐国边境,他离齐国最近,使者先到他那里,告知他田广已降,所以韩信命令部队停止进军。接着使者继续赶路,去河南荥阳前线找刘邦汇报。然而使者没走多久,蒯通就来找韩信挑唆了。刘邦这时要不就还没见到来汇报的使者,要不就是停止攻击的命令还没来得及送到韩信军帐中,韩信就已经渡河,对已经解除备战的齐军发起了突袭。


寂寞空虚的空巢老人


刘邦的谋士郦食其劝降了齐王,韩信嫉妒他的功劳,趁机突袭齐国,夺取了胜利的果实。况且齐国是墙头草,投降还会反叛的,只有灭了齐国,兼并齐国土地和人民,才能真正壮大汉国的实力,政权更加稳定。

详情如下:

公元前204秋天,汉王刘邦在荥阳被项羽打败,逃到巩义,洛阳一带。韩信无暇顾及刘邦,正在攻打齐国,却久攻不克。谋士郦食其向刘邦献策说:“荥阳敖仓粮草很多,又是战略要地,项羽却不重兵守护,大王应该收复荥阳。齐国兵多地广,就算有10万大军,也不能一年半载攻破。我想奉大王的命令,前去说服齐王,让他投降,成为大王的藩国。”刘邦高兴地答应了。


史料来源《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汉三年秋,项羽击汉,拔荥阳,汉兵遁保巩、洛……淮阴方东击齐,汉王数困荥阳、成皋……郦生因曰:“……夫敖仓,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藏粟甚多……原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今田广据千里之齐,田间将二十万之众……足下虽遣数十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籓。”上曰:“善。”


郦食其出使到齐国,对齐王说:“大王知道民心所向么?”齐王见楚汉相争,难分上下,便老实回答说不知道。

郦食其吓唬齐王说:“大王如果知道民心所向,还能保留齐国,否者,齐国就没了!”齐王慌了:“那么民心向谁呢?”郦食其回答:“民心向汉。”齐王不解地问:“先生为何这样说?”

郦食其分析道:“当初约定,先入咸阳的可以在咸阳称王,汉王先入,但项王不守信用,更改汉王封地。项王又作乱杀了义帝,汉王听说义帝有危险,起兵讨伐项王,去营救义帝。汉王攻下城池就封给功臣,得到财宝就赏给士兵,有福同享。所以,贤材豪杰都愿意辅助汉王。而项王不守信用,又残杀义帝。别人有功他不封赏,别人有过他不原谅,项王任人唯亲,天下人都背叛怨恨项王,不愿帮助他。汉王攻城略地,诛杀不服之人,取得巨大的成果,是受到上天的祝福。如今汉王已占据天下咽喉要道,最后臣服的诸侯会先灭亡。大王要赶紧向汉王投降,齐国才能保住,不然,齐国很快就灭亡了!”


史料来源《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郦生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王曰:“不知也。”曰:“王知天下之所归,则齐国可得而有也;若不知天下之所归,即齐国未可得保也。”齐王曰:“天下何所归?”曰:“归汉。”曰:“先生何以言之?”曰:“……王疾先下汉王,齐国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汉王,危亡可立而待也。”

郦食其这段话将刘邦和项羽的优劣分析的有理有据,直中要害。所以,齐王十分信服,便听从了郦食其的话,撤下了城池兵防,天天和郦食其吃喝玩乐。

史料来源《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田广以为然,乃听郦生,罢历下兵守战备,与郦生日纵酒。

韩信听说郦食其已经劝降了齐国,想停止前进。韩信的谋士蒯通劝说韩信:“将军奉命进攻齐国,而汉王同时又派使者劝降齐国,汉王难道下诏让将军停止进攻了吗?为何不前进呢?况且郦食其一个人坐着马车去齐国跑一趟,三言两语就把齐王忽悠傻了,取下了齐国70多个城池。而将军您率领千军万马,攻打了很久,兵士死伤无数,才拿下赵国50多城。您当了几年的将军,难道还不如一个臭儒生的功劳大吗?”韩信觉得蒯通说的很有道理,于是趁着夜色率兵袭击齐国。

史料来源《史记·淮阴侯列传》: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范阳辩士蒯通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馀城,将军将数万众,岁馀乃下赵五十馀,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於是信然之,从其计,遂渡河。


因为郦食其已经说服了齐王降汉,所以齐国没有一丝防备。齐王听说韩信已经兵临城下,以为郦食其欺骗和出卖了自己,愤怒的对郦食其说:“你如果能阻拦汉军进攻,还能活命,不然,我活煮了你!”

郦食其明白,如果阻拦汉军,无论成败,不但前功尽弃,而且会留下污名,并且都难逃一死。况且,韩信是铁了心要争功和害人,一定不会退兵。

郦食其自知必死无疑,便慷慨地说“成大事不拘小节,建大功不推托辞让,我不管你了!”齐王大怒,将郦食其活煮了,然后向东方逃窜了。

史料来源《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淮阴侯闻郦生伏轼下齐七十馀城,乃夜度兵平原袭齐。齐王田广闻汉兵至,以为郦生卖己,乃曰:“汝能止汉军,我活汝;不然,我将亨汝!”郦生曰:“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齐王遂亨郦生,引兵东走。

韩信明知郦食其已经劝降了齐国,还要发兵袭击齐国,会给郦食其造成什么恶劣后果,韩信心里想必是清楚的。显然,韩信嫉妒郦食其的功劳,想要抢功,结果置郦食其于死地。


战争是残酷的,郦食其劝降齐王,齐王未必是真心投降,况且当时诸侯都是墙头草,在楚汉间摇摆不定。所以,只有真正灭了齐国,才能让刘邦放心。这个道理,善于用兵的韩信懂,精通权谋的刘邦也懂。韩信虽然懂得此理,但他不知道刘邦的态度,所以在原地等刘邦的命令。刘邦派郦食其劝降齐王,却没有下诏让韩信停止进攻,不得不怀疑刘邦的居心。韩信的谋士蒯通正是看透了刘邦的心思,一语点醒韩信。


所以韩信出兵灭齐,一是因为当时的局势推动,也是刘邦的愿望;二是嫉妒郦食其的功劳,想要抢功。


参考史书:《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史记·淮阴侯列传》

流年檐下雨,浮世阶上苔。我是作者【檐雨阶苔】,欢迎关注。


檐雨阶苔


           前204年十一月,汉王刘邦派使者郦食其赴齐讲和,田广与田横同意和汉王共同对付项羽。韩信趁齐国懈备,攻入齐国。田横、田广大怒,立即烹杀了郦食其。

            韩信既然知道郦食其己说服齐国归顺汉王,为什么还要进攻?是因为蒯通的劝说吗?先来看看攻齐前韩信的处境和当时形势。

         刘邦采纳韩信“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对楚实施战略包围的建议,前205年,刘邦封韩信为左丞相,命其率军东进,开辟北方战场。韩信与张耳一举平定魏、赵、代、燕。随后按李左车的建议,先稳定赵地,再图其他。前204年六月,刘邦出成皋向东渡过黄河,单独与夏侯婴跑到了修武的张耳军中,夺二人军队,命令张耳守赵地,韩信为相国。随后拔部分兵士由韩信去攻打齐国。

       不管因为什么原因,自己的军队轻而易举就被刘邦夺了军权,作为主帅的韩信不知作何感想,但肯定意识到没有自己嫡系部队的危机。没有势力,那就是随时可能被扫地出门。

        再看齐国,齐国之所以愿意归顺汉王,不是因为被汉王打败了,而是因为有共同的敌人项羽。若不是刘邦联军改彭城,田横也许早被项羽砍杀或打跑到海岛上了。形势逼齐国和刘邦结为统一战线。但双方都明白,这个联盟象窗纸一样薄。一旦刘邦或项羽分出胜负,就象原来随汉共同反抗项羽的三秦和魏赵一样,彭城一败,全部叛汉归楚。所以,当刘邦知道郦食其完成使命后,并没有下令让韩信停止。蒯通说的对,没有命令就是命令!

       所以,当刘邦再次派韩信出征齐国时,韩信的内心已有为自己打算的想法:打出一块地盘,建立自己可掌握的军队,从而壮大自己实力。所以,当韩信知郦食其己说服田广田横,历下已不设防,毫不犹豫下达进攻的指令。必竟,这样的机会可遇而不可求啊。当拿下齐国后,立刻要求刘邦封其为假王,这就是明证。

         


史志钩沉


因为即使齐国投降!也会因楚汉局势而左右摇摆不定!并非完完全全归属汉、只有彻底拿下齐国才能确保万无一失、得齐国是关键不能有片刻差池!只有把齐国控制住才能抽兵去攻项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