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朱元璋假意臣服小明王,实则动了杀机,刘伯温看出了端倪

小说:朱元璋假意臣服小明王,实则动了杀机,刘伯温看出了端倪

刘伯温出山后,向朱元璋献上“财务十八策”,制定“先灭陈友谅,再平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之战略,朱元璋依计行事,并打着明王旗号,南征北伐,所向披靡,统一江山大势已定,朱元璋自封吴王,意欲登上皇位。

然义军之主明王死后,其子韩林儿承袭父位,成为天下义军共主,人称“小明王”。当日小明王被困,刘伯温曾极力劝阻朱元璋前往营救,否则后患无穷,且应天必受敌袭,但朱元璋一意孤行,率兵救出小明王,将其安置于滁州,致使应天险遭不测,又为其称帝之路留下祸根,着实懊悔。

如今,若不让出皇位辅佐小明王,是为不忠不义,必为天下人所不齿,但要将此血汗江山拱手让人,又心有不甘。

朱元璋辗转不眠,彻夜思量,如何才可神不知鬼不觉除去小明王,终得两全其美之法。

朱元璋连夜召见刘伯温、李善长、徐达商议:“眼下战事平定,江山即将一统,有两件要事需尔等帮忙。其一,兴建帝王宫殿;其二,接回小明王即皇帝位。”话音刚落,众人议论纷纷,唯独刘伯温一言未语。

朱元璋瞥了一眼刘伯温,补充道:“先生精通阴阳八卦、风水玄学,这兴建宫殿之事就全权委托先生了。”

至于前往滁州,接回小明王之事,李善长等人极力反对,倏然跪地道:“我等跟随吴王出生入死,浴血杀敌,才有今日之江山,却为何要拱手让人?”

朱元璋漫不经心道:“本王自有打算,听命行事即可,无需多言。”

李善长、徐达仍欲据理力争,但被刘伯温拦下。从朱元璋的眼神及话语中,刘伯温已猜到几分,朱元璋并非真心请回小明王,而是另有它意,遂拉着李善长、徐达离开营帐。二人推开刘伯温,不解道:“先生着实奇怪,当初小明王被困,先生极力反对救援,如今要迎其回来,却又一声不吭,难道先生就不怕小明王登基之后第一个问罪先生吗?只怕到时,免不了一死。”

刘伯温笑道:“二位不必多虑,主帅并非糊涂之人,怎会做出荒唐之事?此江山姓朱不姓韩,二位不妨静观其变。”

二人心中虽仍有疑虑,但刘伯温之言未曾不灵,便不再多言。

次日,朱元璋命大将廖永忠率兵前往滁州迎接小明王,并暗中授意廖永忠溺死小明王,廖永忠遂奉命携熟悉水性之心腹一同上路。

见到小明王后,廖永忠恭敬有加,以表朱元璋及其部下愿臣服于他,使其放下戒心。小明王跟随廖永忠折返应天,途经长江,便登渡船。行至江中,两名心腹潜入水中,凿穿小明王所在之船,不多时,水满舟覆,小明王溺水而死。

廖永忠抵达应天,回禀小明王溺亡之事,自请受罚。

朱元璋闻讯,故作悲痛,掩面而泣,虽定其护驾不力之罪,却并未实施重罚。朱元璋又命人厚葬小明王,以示敬重,此事便不了了之。

而刘伯温奉命监造宫殿楼宇,观测地形,察看风水,挑选吉地,绘制图形,之后募集工匠,破土动工,填湖筑城,砌墙造殿。在其日夜监工之下,方才数月,琉璃宫殿、亭台楼宇便拨地而起。

元至正二十七年除夕,皇宫建成,朱元璋召见刘伯温等人,商议即帝位、定国号之事。朱元璋道:“诸位不必拘谨,有何想法,但说无妨。”

刘伯温道:“国号已有,正待主君钦定。”

“先生不妨直言。”

“‘大明’如何?”刘伯温答道。

朱元璋皱眉不解,问道:“为何取‘大明’?可有深意?”

刘伯温回道:“昼有日,夜有月,日月合‘明’字,国号‘大明’,寓意主君与日月齐辉,光明普照,上承天意,下顺民心,此其一。主君起兵濠州,将士多为信奉明教之徒,明教有‘明王出世,国泰民安’之说,况主君曾受小明王封爵,而小明王之父韩山童即为明王,今定‘大明’为号,有继承明王之意,更得部将、义士拥戴,此其二。主君姓朱,朱为赤,赤乃火,火生于南,则有火神祝融庇荫,圣火不灭,光照四方,因而‘明’字正应天时、地利、人和,最为恰当。”

朱元璋听后,拍案称绝。

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府即皇帝位,定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封刘伯温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