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虎狼之師!七八萬滿、蒙、漢三軍,尤其滿洲鐵騎無堅不摧

小說:虎狼之師!七八萬滿、蒙、漢三軍,尤其滿洲鐵騎無堅不摧

順治帝登基兩個月後,就是順治元年,按今天通行的說法,叫1644年。我們的故事就是從這一年的六月初一的早上開始的。

這天早上,北京城的天氣格外晴朗,霞雲如萬朵玫瑰在東方的上空一邊像波濤那樣翻卷,一邊像火焰那樣怒放,清新的鮮活的生命氣息飛向四面八方。雲雀在高空,知了在樹上,縱情歌唱並且熱烈議論。

和平終於回到了人間,萬千生命在人間重新找到了生存的位置。如果說真有什麼神聖的話,那麼,這就是神聖了。是的,沒有什麼比生命更神聖的了。

生命是神聖之最。

兩個月前,即4月30日,李自成給北京城留下一片廢墟,還有廢墟上久久散不盡的煙火,然後,他匆匆地逃走了。

現在,綠草長出來了,鮮花開起來了,京城裡的軍民們在大興土木,重建家園。全城內外,到處呈現復活與新生的景象。

披一身霞光,33歲的多爾袞闊步走進武英殿。他像皇帝上朝一樣,動作嫻熟地坐上了龍椅。多爾袞的表情威嚴而又略帶謙遜。這是個剛柔相濟的人,他至剛,也至柔。

這位攝政王看了看殿下朝臣一眼,突然縱聲大笑起來,“哈哈哈哈哈哈……”他的笑聲爽朗豪邁,暢快淋漓地表現了王者的氣度,笑聲在大殿上下飛旋,聲震屋瓦。

讓我們近距離地看一看這位叱吒風雲的大清第一王。

多爾袞,明萬曆四十年十月廿五日(1612)生,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是確立清初政權及各項政策的最重要的決策者,順治帝曾加封至“皇父攝政王”。

多爾袞在努爾哈赤的16個兒子中,他年紀較小,他甚至還沒有他的侄子如杜度、嶽託、豪格等人的年紀大,他與他大哥褚英的孫子,也就是杜度的兒子杜爾祜是同齡人,他只比人家大三歲。也就是說,他在愛新覺羅這個軍事家族中,他是個童子軍。但是,他十分卓越。他除了過人的勇敢之外,還有驚人的智慧。在明末清初那場轟轟烈烈的大戲裡,他登臺以後,迅速成長為男一號,他的政治地位飛快超過了他的兄長和侄子們。

還是在少年的時候,多爾袞就多次跟隨父親和哥哥出征蒙古,攻打明朝,是滿洲有名的娃娃英雄。因為屢建功勳,16歲那年,他獲皇太極賜予“墨爾根代青貝勒”(滿語“聰明王”)之號,並且成為正白旗的旗主,成為清代歷史上最年輕的將帥。這位身材高大體格健壯的英俊少年,騎在戰馬之上,不僅僅是光彩照人,他的目光還能夠穿過硝煙,看得比其他將帥更為遼闊。

作為一個兵馬大元帥,多爾袞還有豐富的思想和充沛的才情。

順治元年七月,南明弘光帝朱由崧派使者到北京,提出割山海關以外地和納歲幣等條件,企圖收回關內各地。多爾袞寫了一封《致史可法書》讓使者帶了回去。

予向在瀋陽,即知燕京物望鹹推司馬,後入關破賊,得與都人相接識,介南於清班曾託其手勒平安拳致衷緒,未審以何時得達。比聞道路紛紛,多謂金陵有自立者。夫君父之仇不共戴天,春秋之義,有賊不討則故君子得書葬新君不得書即位,所以防亂臣賊子法至嚴也。闖賊李自成稱兵犯闕、手毒君親,中國臣民不聞加一矢,平西王吳三桂界在東陲獨效包胥之哭。朝廷感其忠義,念累世之素好,棄近日之小嫌,愛整貔貅、驅除狗鼠。入京之日首崇懷宗帝、後諡號,卜葬山陵,悉如典禮,視郡王將軍以下一仍故封,不加改削。勳戚文武諸臣,鹹在朝廷恩禮有加,耕市不驚、秋毫無擾。方擬秋高氣爽遣將西征,傳檄西南、聯兵河朔,陳師鞠旅、戮力同心報乃君國之仇,彰我朝廷之德。豈意南州諸君子苟安旦夕、未審事機,聊慕虛名、頓忘實害,予甚惑之。國家之撫定燕京,乃得之於闖賊,非取之於明國也!賊毀明朝之廟主,辱及先人,我國家不憚徵繕之勞,悉索敝賦代為雪恥,孝子仁人當如何感恩圖報!茲乃乘逆寇羈誅、王師暫息遂欲雄視江南坐享漁翁之利,揆諸情理,豈可謂平!將以為天塹不可飛渡、投鞭不足斷流邪!夫闖賊但為明朝祟爾,未嘗得罪於我國家也,徒以薄海同仇特伸大義,今若擁號稱尊,便是天有二日,儼為勁敵。予將簡西行之銳轉轉旆東征,且擬釋彼重誅命為前導,復以中華合力受困潢池,而欲以江左一隅兼支大國,勝負之數無待蓍龜矣!

予聞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則以姑息,諸君子果識時知命,篤愛故主、厚愛賢王,宜勸令削號歸藩、永綬福祿。朝廷當待之以虞侯,統承禮物、帶礪山河,位在諸侯之上,庶不負朝廷伸義討賊,興滅繼絕之初心。

至南州諸彥翩然來儀,則爾公爾侯、列爵分土,有平西王典例在,惟執事圖利之。挽今士大夫好高名義,而不顧國家之急,每有大事則同築舍。昔宋人議論未定兵已渡河,可以為鑑。先生領袖名流主持至計必能深維始終,寧忍隨俗浮沉?取捨從違應早審定。兵行在即、可東可西,南國安危在此一舉。願諸君子同以討賊為心,勿貪瞬息之榮,而重故國無窮之禍,為亂臣賊子所竊笑。予實有厚望焉,記有之:“為善人能受盡言”。

敬布腹心,佇聞明教,江天在望,延跂為勞,書不盡意!

這封存信雖然是清廷內閣中書舍人李雯代筆,但王氣磅礴高屋建瓴情真義切動人心俯,並不是一酸儒秘書所能寫得出來的。

我們講的順治帝故事,相當大的比例來源於多爾袞的英明助推。

他的八哥皇太極逝世後,他和大他十三歲的堂兄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福臨即帝位。第二年,多爾袞以攝政王身份率八旗軍入關。順治帝七年(1650年)冬天,他病死在塞北狩獵途中,順治帝追尊他為成宗義皇帝,廟號成宗。不久,順治帝又追論其生前謀逆罪,削去了他的王爵。乾隆四十三年(1778),弘曆追念這位叔高祖的赫赫功勳,復還他睿親王封號,追贈諡號“忠”,神位列於太廟之中,配享列祖列宗。

多爾袞十五歲那年,父親努爾哈赤去世。他和同母哥哥阿濟格、同母弟弟多鐸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額娘阿巴亥按照古人傳下來的殉葬規矩,用弓弦釦環的辦法自縊。

孝烈武皇后阿巴亥(1590—1626),烏喇部的絕色美女,姓烏喇那拉氏。她是烏拉部滿泰貝勒的女兒,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四任大妃,皇太極的繼母。孝慈高皇后去世後,她被立為大妃,為努爾哈赤生下三位超級英雄,即第十二子阿濟格、第十四子多爾袞、第十五子多鐸。天命十一年九月,她發誓要為努爾哈赤殉葬。

九月三十日那天早上,太陽血紅地照著木窗的高麗紙上面,天地一片血紅。母親阿巴亥盛妝端坐在清寧宮的大殿裡,從容不迫地將弓弦環在頸上,扣在一條綾子巾上。那條巾子,是皇阿瑪努爾哈赤生前送給額孃的,巾子上灑著桃花紅點子。母親回頭深情地看了看跪在眾大臣中間的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表情裡面充滿了深深的眷戀。母親凝視了許久,才對他們說:“好好聽皇上的話,聽哥哥們的話,額娘侍候你們的皇阿瑪去了。”說罷,滿面微笑,引頸自縊。

這是女真人的古老風俗,認為女子殉夫是一種最高的光榮。兄弟三人和皇太極,還有諸王大臣一樣,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看著母親一步一步地歸去。

大殿裡的氣氛,莊嚴肅穆,宮廷樂師奏起了古樂,那樂聲彷彿從天上飛來,盤旋了一番,似乎簇擁著多爾袞的母親,又飛回了天上。

這個壯烈的場面,對少年多爾袞是最大的刺激,同時,也是他堅毅性格形成的根源。

皇太極看著這位十四弟在悲痛中長大,對他一向呵護有加。多爾袞不負皇恩,他參加了太宗時期幾乎所有的重大戰役,在每次戰役中他都有優異的表現,他逐漸成為著名的軍事統帥。

天聰五年(1631)在攻打大淩河城的戰役中,多爾袞像一頭獅子,奔馳到大淩河的城下。城上的炮彈和飛箭暴雨一樣潑下來,後金的軍隊一時傷亡慘重。他毫不畏懼,一邊猛衝,一邊命人攻城。八旗將士聽了他的吶喊,特別振奮,排山倒海一樣衝向古城。城,就這樣攻下來了。

戰鬥結束後,皇太極非常後怕,他在朝上怒斥多爾袞的部下說:“墨爾根戴青也衝鋒而入,倘有疏失,必將你等處以嚴刑,斷不寬容!”接著,他又對貼身侍衛安崇阿說:“以後每有大戰,卿即代朕督戰,你就是替朕看好十四爺!”阿崇阿從此成了督戰侍衛,專門負責多爾袞的警衛安全。

下朝後,皇太極私下規勸弟弟不要總是衝在前面,要注意保護自己,統帥要在統帥的指揮位置。

皇太極:“十萬兵馬我也不換一個十四弟。你懂嗎?”

多爾袞:“臣弟知錯了,下次再不這樣了。”

皇太極心疼地看著他,從腰間解下佩劍。

皇太極:“賜你護身吧。”

多爾袞:“謝皇上!”

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那天,皇太極不幸逝世。他生前沒有來得及立嗣,這就給大清國留下了點麻煩。多爾袞二哥代善的次子貝子碩託、孫子郡王阿達禮兩人站出來力勸多爾袞自立為皇帝。

碩託、阿達禮:“十四叔,你是大清第一王,這皇位非你莫屬!”

多爾袞:“嗯?……”

兩位王子的話音剛一落下,當即跳出來一個人,這就是護軍統領瓜爾佳氏.鰲拜,他的右手緊緊地握著腰刀。他的後面站滿了兩黃旗的大臣。

鰲拜:“我們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飯,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可從死先帝於地下!”

箭在弦上一觸即發。多爾袞似乎感到了大殿微微地在搖晃,惶恐一陣陣地襲來。而正是這惶恐,讓他飛快想到了國家的大政。

多爾袞一愣,思索片刻,當即向兩位後輩投去憤怒的目光。

多爾袞:“混賬,你們這是謀反,推出去,斬了。”

兩位王子眼睛裡充滿疑惑地回望這位睿王,多爾袞面如霜雪,紋絲不動。

就這樣,多爾袞權衡利弊,最後從大清的前途命運考慮,不但沒有聽從兩人的建議,反而認為這是謀反,他誅殺了侄子碩託和侄孫阿達禮。一場內亂,被他剿滅在萌芽狀態裡。隨後,他與諸王、諸貝勒、群臣擁戴小侄福臨即位。朝廷議定,由鄭親王濟爾哈朗與多爾袞左右輔政,等福臨年長後,當即歸政。多爾袞的這一舉動,顧全了大局,安定了朝野,大清江山搖了幾下,又穩如泰山了。事後,多爾袞帶著御酒親赴二哥禮親王代善王府,向二哥謝罪。老代善深明大義,他闊步上前,抱住了這位十四弟。

代善:“老十四,你做得對,我大清不能亂。”

多爾袞:“多謝二哥,小弟真的是為我大清的千秋大業呀,可是,我卻下令殺了你的兒孫,二哥,我……”

代善:“老十四,二哥知道國家為大呀!”

兄弟倆緊緊擁抱,許久之後,兩人同時把酒灑在了地上,獻給為國捐軀的碩託和阿達禮。

代善(1583年8 月19 日-1648年11月25日),是大清朝舉足輕重的人物。他是努爾哈赤的次子。曾因作戰英勇賜號“古英巴圖魯”, 天命元年(1616)被封為和碩貝勒,參與國政,為四大貝勒之首,以序稱大貝勒。他的兄長褚英被努爾哈赤處死後,他成了年齒上的第一王子。可惜,由於膽識的原因,他遠遠地落後於八弟皇太極和十四弟多爾袞。

努爾哈赤逝世後,在代善主持下,諸貝勒極力擁戴皇太極繼承汗位。崇德元年(1636),代善被封為和碩禮親王,世襲罔替。但皇太極逝世後,他堅決擁戴福臨即位,甚至不惜大義滅親,因此犧牲了一兒一孫。順治五年十月十一日(1648年11月25日)病死於北京,終年66歲 。代善的性格特點是老成持重,深諳進退。每到重大轉折的關頭,他都可以做出正確判斷。然而,他失去了與當年父兄並肩作戰那時的銳氣。他成了溫馴的老王爺,一隻不再發出吼聲的暮年滿洲虎。

明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攻克北京城。朱由檢皇帝慌慌張張地逃到煤山,一條綾帶把自己和明王朝活活勒死。消息傳到關外的清廷,上上下下一片歡呼,人們認為上天再一次給了滿洲人機會。

大智大勇的多爾袞看準了這一歷史契機,當即決定入關,在北京讓皇帝再登一次基,宣告從此一統天下。

一個看似偶然的事件,加速了順治遷都的進程。

有一天,原本已經投降了農民軍的鎮守山海關的明朝總兵吳三桂,突然聽到了一個令他咆哮的消息,李自成手下的愛將劉宗敏搶走了他留在北京的愛妾陳圓圓。這簡直太奇葩了。後院燒起了大火,而且是直接燒到了他的屁股。吳三桂跺腳嘆氣,哇哇大叫,他無法想象自己美麗的女人如何在劉宗敏的淫威下委曲求全的樣子,他對這種背信棄義的無恥行徑極為震怒,他怒吼道:“闖賊,我與你誓不兩立,不把圓圓奪回,何以為人?”吳三桂不是任何人的忠臣,他只是自己的忠臣,他能叛明,也能叛任何人,叛李自成,以至於後來又叛了清。這一點,他有點像三國時的呂布。就這樣,盛怒之下,他又背叛了李自成,公開聲稱要殺回北京,直取劉宗敏的人頭。

坐在金鸞殿上晃晃悠悠的李自成得到這一消息,他並沒有想到是自己的錯誤誘發了這個事件,相反,他竟然也震怒了。

在順治元年農曆四月十三日,李自成與這個事件的罪魁禍首劉宗敏率兵前往山海關征討吳三桂。

很快,吳三桂就接到了密報。他估算了一下敵我雙方的力量,認為自己不是農民軍的對手。反覆考量了一番之後,他跑到了多爾袞的大帳前,請求出兵援助。

吳三桂:“王爺,我願歸順大清。”

多爾袞:“唔,好哇……”

這個舉動正好合了多爾袞的心意,多爾袞當然要答應他,但同時又不能不考驗一下他。於是,對他說:“吳將軍,請等一下時機吧。”吳三桂聽了這話,發了一會兒愣,沒有辦法,只好回營耐心地等待。七天以後,順治元年農曆四月二十一日,農民軍抵達了山海關的一片石地區,草草紮下營寨,就破馬張飛地與吳三桂激戰。

農民軍攻打山海關的兵馬約有十萬人,吳三桂的兵馬約為五萬。總體的情形綜合起來看,雙方的行動都比較倉促,打的是意氣戰情緒戰,換句話說,出師的理由不具備大氣象。有點打架鬥毆的味道,其士氣難以達到同仇敵愾的境界。

在一旁觀戰的多爾袞,其戰略位置居高臨下。他統帥的滿、蒙、漢軍隊大約為七八萬人,其中以滿洲鐵騎最強,無論是士兵還是戰馬一律都披著甲冑,非常堅硬,百步之外根本無法洞穿。可是騎兵們射出去的飛箭,卻是無堅不摧。

這是一支虎狼之師。

當日的清晨,清軍開到離山海關城二里的地方停了下來。多爾袞微笑著跳了下馬,登上歡喜嶺的威遠臺,他大辮子往後一甩,倒背雙手,俯身觀看戰局。他想看看吳三桂與李自成到底誰是英雄。說心裡話,這兩個人,他誰也看不起,不過一個是純粹的文盲,一個是十足的武夫。可好奇的他,倒是想看看兩人打起來是什麼情形。他只掃了一眼,然後,笑著對身邊前來督戰的御前一等侍衛安崇阿說話了。

多爾袞:“安侍衛,你們覺得他們行嗎?”

安崇阿:“王爺,我看了半天,就沒有看出他們誰像是軍人,連我們滿洲最一般的獵手都不像。”

多爾袞:“是的,倒像是野夫村漢在打架鬥毆。”

兩人對視了一下,放聲大笑。

他們剛說到這裡,農民軍就與明軍交手了。

坐山觀虎鬥,多爾袞看到農民軍銳氣一些,喊殺聲也雄壯一些。比較之下,吳三桂的隊伍看上去有些疲憊。

果然,到了二十二日上午,吳三桂的軍隊勉強應付了一陣子,漸漸就露出了敗象。很快,守護在北翼城的一支吳軍守不住了,他們向農民軍投了降。無奈,吳三桂再次來到歡喜嶺請求投降。多爾袞看了看狼狽的吳三桂,說:“這樣吧,你先按滿洲的習俗把頭髮剃了,這樣,我就視你為大清的人,我還要將先皇的女兒建寧公主嫁給你的兒子吳應熊。而且,我還考慮封你為我大清的異性王,本王代表皇上,說了就算。”吳三桂一聽,喜出望外。在這之前,他一直認為多爾袞按兵不動是沒有誠意。現在聽了這話心裡有了底,他連連說:“好好好!”說罷,吳三桂就開始剔頭梳辮。多爾袞笑眯眯地欣賞剃頭師傅的手藝,同時也把吳三桂轉瞬之間變成了滿洲男人的過程看了個詳細。到了這個時候,他才向將士們一揮手,大聲高喊 :“入關!”於是,清軍從南水門、北水門、關中門三路進關。

明朝堂堂總兵大人,就這樣做了為清朝入關開門的門童。

安崇阿在隊伍裡實是等不得,他讓戰馬倒退數百步,突然猛抽三鞭,大喊一聲“飛!”那匹紅鬃烈馬衝向城門,騰空而起,四蹄著著牆壁,三下兩下,飛越了牆垛,立在了城牆之上。多爾袞忍不住大叫:“安崇阿,飛馬奪城,當朝的飛將軍哪!”話音剛落,安崇阿又衝下了城牆,直向南衝,他奔馳在鑲黃旗左翼的最前面。

一時間,喊殺之聲驚天動地。

李自成的部隊打吳三桂還勉強可以,與清軍對陣,無論是從士氣,還是從軍事技術,都顯得力不從心。士氣,清軍上上下下都看清了入主中原的前途,志在必得。而農民軍看到的卻是搖搖欲墜的大順政權,內心裡是一片沮喪。軍事技術,清軍從上到下都屬於專業中的專業。滿洲人,每個家族都是軍事家族,他們一代一代下來,已經打了數百年的仗。而農民軍中絕大多數將士都是業餘,他們是世代種地的農民,當兵打仗,都是半路出家。

幾場激戰下來,農民軍的大將劉宗敏胸口中了一箭,他大叫一聲,拍馬回營,兵卒損失了數萬。消息傳出,士氣一下子變得萎靡不振。李自成長嘆一聲,只好下令撤退。

順治元年農曆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帶人返回北京。三天以後,即這個月的二十九日,他在武英殿草草舉行了登基大典,算是在名義上和心理上過把皇帝癮。然而,就在這時,多爾袞已率浩浩大軍追到了北京城下。八旗將士的吶喊之聲,讓紫禁城像浪尖上的船,搖搖晃晃,好不顛簸。

又過了一天,到了四月三十日,李自成用郊外祭天的方法撤出了北京。這個人有點虛榮,他覺得這樣的自欺欺人,算是在將士們面前給自己弄回了一點面子。

公道地講,歷史給李自成和順治帝是同等的機會,可是,四十歲的李自成沒有能力駕馭江山,四十二天的時間就把他累趴下了,他只好讓給滿洲那個七歲的兒童。

順治元年農曆五月初二,八旗大軍浩浩蕩蕩進入北京城。

多爾袞下令全體將士一律駐在城外,絕不允許一兵一卒進入民宅。同時,為崇禎帝發喪三天。北京城內外的官員和百姓的情感,很快傾向了滿洲人。

遷都,首先是多爾袞的英明決策。

清朝遷都北京,既是出於彈壓中原雄霸九州的抱負,也是基於進可入中原退可出關外的戰略考慮。多爾袞認為,要“以圖進取”,必須遷都北京,只有佔據這個制高點,才能進而統一全國,“以建萬年不拔之業”。

我們現在說的這個順治元年六月初一早上的多爾袞的辦公會議,就是他要把自己遷都的戰略方針交給大家討論。

那麼,這位權傾天下的攝政王長得什麼樣呢?我們在《清實錄》《清史稿》裡看不到相關的描述。但是,在我們這部長篇小說女主人公德川慧子和國田等人所寫的《滿洲漂流記》看到了他的形象描寫——

“他是皇帝的叔父,是一位年紀在三十四五歲的人,身材瘦長,留有美髯,皮膚微黑,面貌英俊,目光銳利。他是皇帝下面第一個有地位的人,其他各王和所有的臣下,都尊重他,上上下下都怕他。有什麼事情都不能隨便參見。趁他上街的時候,我們這些人藉機會參見。街上的行人都得匍匐在地,不許抬頭仰視。 可是對我們,他卻是一個和藹和容易接近的人。他的態度很溫和,在問我們問話時,柔聲細語的。”

從德川慧子這個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得出多爾袞是個大帥哥。只是年紀上,她多說了幾歲,多爾袞那年只有三十二歲。

我們故事開始的時候,多爾袞正高坐在大殿之上,他要與群臣縱論遷都大事。

瞧,他大笑之後,開始講話了。雖然這時他的二哥代善、三哥阿拜、七哥阿巴泰、九哥巴布泰、堂兄濟爾哈朗都在殿上,但他一開口,這些位爵高勳大的人物,立即向他投去矚目禮。滿洲的人,從上到小,只崇拜英雄。

多爾袞:“今天本王與各位王爺大臣商議一下我大清遷都燕京的大事情。”

王公大臣們有點吃驚,他們各自思考著,又互相看了看,一時沒有人敢發言。

武英殿忽然變得寧靜了,而且靜得出奇。大殿裡面,顯得有點空曠。

突然,多爾袞的十二哥英親王阿濟格站了出來。這個時候,也只有這個痴王敢站出來。

阿濟格:“這個,我不能同意。依我看,還是屠城的好。我們當年剛剛佔領遼東的時候,就因為沒有進行屠城,造成好多旗人被漢民給殺掉了,有的被暗殺,有的被投毒,至今想起來,我都痛悔不及。我的意思是,應該趁我大清現在的赫赫兵威,對北京城進行屠城,以避免出現當日在遼東時的禍害。各位王爺留在北京,這樣可以用來鎮撫燕都。大兵要麼駐守盛京,要麼退保山海關,這樣的話,就可以杜絕後患。”

英親王的話一出口,更沒有人敢吱聲了。大殿之上,只有他敢和多爾袞的意見抗衡。

英親王阿濟格(1605年年8月28日-1651年11月28日),是努爾哈赤的第十二子,是多爾袞的同母哥哥。這個人打起仗來,所向披靡,但卻剽悍有餘謀略不足。順治元年(1644)晉封為和碩英親王。

此刻,大家互相看了一眼,卻並不參予評論。多爾袞見哥哥這樣說,心想,必須先遏制住這位猛王,別人才好說服。

多爾袞:“英親王,最不能要的就是你的這種想法。滿漢不是仇敵,而是兄弟。先皇太宗即位之初,就強調‘滿漢人民,均屬一體’,特別注重消彌和緩和遼東滿漢兩族之間的矛盾。他多次諭旨,強調寬待遼東漢人,他說‘我國中漢官、漢民,從前有私慾潛逃,及今奸細往來者,事屬以往,雖舉首,概置不論’明確規定‘漢人分屯別居,編為民戶……凡新舊歸附之人,皆宜恩養’,把故意擾害漢人的行為視為‘隳壞基業’。並規定‘管轄漢民各官,以撫養之善否’作為‘分別優劣’的考核標準。再三申諭‘今後來降之人,若諸貝勒明知而殺者,罰民十戶;貝勒不知而小民妄行劫殺者抵死,妻子為奴。’天聰二年十月興師伐明,他再三申諭‘歸降之明人,即我民人,凡貝勒大臣有掠歸降地方財物者,殺無赦,擅殺降民者抵罪。’

天聰五年,我們取得了大淩河之戰的勝利,歸降的漢官漢將多達百數十員,漢民更是難以數計。為了讓他們安下心來為大金國效力,我們的賢侄克勤郡王嶽託向太宗建議,優待禮遇大淩河地區的漢人,使天下人心歸附,大業可成。他認為應該以滿漢通婚為上,凡一品官降者以諸貝勒女嫁給他,二品官以國中大臣女嫁給他。兵士,要察明漢人女子配給他們,剩餘的,可以在八大貝勒下的莊頭女子中挑選。如果諸貝勒大臣女出嫁後,有欺凌漢人夫婿的,要治她的父母之罪。太宗皇帝接受了克勤王的這個建議。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打出了今天的局面,大清的天下,不只是滿洲人的天下,是全中國人的天下。”

聽到多爾袞談到克勤王嶽託,禮親王代善剛毅的面容上不覺地掠過了一絲悲慼。

嶽託王是他的長子,因為患天花已逝世六個年頭了。順便說一句,這位嶽託王的四世孫就是《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姑父納爾蘇。六十一歲的老親王代善注意到多爾袞在看他,馬上就調整了自己的情緒,並在心中暗暗罵了自己一句“沒出息!”然後,臉上又恢復了剛毅的表情。多爾袞看到了他的表情變化,親切地看了二哥一眼,表示安慰。但代善卻假裝沒有看到,他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柔腸。

阿濟格沒有注意到這一細微變化,只是自顧自地發表意見。

阿濟格:“有一天,我們滿洲人被人殺光了,你才會明白。”

多爾袞:“英王又在說酒話,哪裡會有那樣的一天?從天聰五年到現在,十三年過去了,我們滿洲人不但沒有被殺光,反而越來越多,現在已有二十多萬了。令人欣喜的是,我看到了好多人與漢人結成了一家,兩個強大民族的血流在了一起。漢八旗,已經成為我們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阿濟格:“反正我不同意遷都!”

阿濟格的聲音在大殿裡雖是有力量,但迴旋起來卻有點空蕩。

多爾袞見哥哥仍然犯倔,只好拿出撒手鐧。他看了一眼哥哥,語氣強硬地說這是先皇太宗的遺命,一邊說,一邊面色也變得有些嚴厲了。

多爾袞:“先皇帝生前曾經說過,若得北京,當即徙都,以圖進取。況且,現今人心未定,不可棄而東還。本王不過是依先皇遺言而定。好啦,不爭了。各位王公大臣,我大清將於順治元年八月二十日遷都北京。特命禮親王、鄭親王、英親王阿濟格、輔國公屯齊喀、和託、固山額真何洛會前往盛京迎駕。”

見弟弟說出先皇的遺命,阿濟格第一個反應就是服從。

代善、濟爾哈朗、阿濟格、屯齊喀、和託、何洛會等高喊:“嗻!”

在這六個人的應答中,英親王阿濟格的聲音最為宏大。他是為了讓弟弟聽清自己是多麼地服從地國家意志。

當天下午,攝政王多爾袞給順治帝寫了一道奏摺,他這樣寫道:“燕京勢踞形勝,乃自古興王之地,有明建都之所。今既蒙天畀,皇上遷都於此,以定天下,則宅中圖治,宇內朝宗,無不通達,可以慰天下仰望之心,可以錫四方和恆之福。伏祈皇上熟慮俯納焉。”

寫完了奏摺,多爾袞下令用“八百里加急”的方法將這份奏摺送到盛京。

戰馬從紫禁城飛出,奔向一個又一個驛站,更換了一匹又一匹,展開了一場飛行接力賽,六月初二的中午,最後一匹終於大汗淋漓地跑進了盛京皇宮的大清門。

順治帝接到了這份奏摺,他天真的小臉突然變得嚴肅起來。

順治帝,名為福臨。他是清太宗皇太極的第九子。

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1638年3月15日)戌時,福臨誕生於皇宮的永福宮,他的母親就是永福宮的莊妃,就是後來的孝莊文皇后。不過,現在稱聖母皇太后。史書記載,她在在懷順治帝時,夢中看到紅光繞身,盤旋如龍的形狀。在福臨出生之前,她夢見有位神人抱著一個孩子放進她的懷裡,說:“這是統一天下之主。”莊妃醒來後,把這個夢境告訴了皇太極,皇太極高興地說:“這是奇異的祥瑞,若是生個兒子一定能建立大業。”第二天福臨就出生了,據說他出生的時候,紅光照耀宮中,香氣經日不散。福臨相貌奇特秉賦異常,頭頂的頭髮直直地聳立著,有著龍鳳的姿態,他的心智彷彿天神教授過一般。

現在的順治帝只是個七歲的小男孩兒,他面目清秀,一雙細長的眼睛,總喜歡追問式地閃動。既表現了強烈的求知慾,又像是在享受智慧一點點長大的快樂。他總是習慣於閃著這雙大眼睛向叔叔多爾袞和母親皇太后提問題,多爾袞喜歡直接告訴他答案,而母后卻喜歡讓他自己思考出答案來。頂多是在遇到難題的時候,給他提示一下。

順治帝仔細看完了多爾袞發來的奏摺,然後,就交給了母親聖母太后,他眼睛一眨不眨地看著母親的臉,努力在母親的表情裡揣測答案。這位端莊秀美的太后手捧奏摺,仔細閱讀了起來。

聖母皇太后(1613-1688),她出身於蒙古黃金家族博爾濟吉特氏,她的名字是布木布泰,有的書也寫作本布泰,這是蒙古語,意思是 “天降貴人”她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薩爾的二十一世孫女。是蒙古科爾沁部(在今通遼)貝勒寨桑的第二個女兒,皇太極的敏惠恭和元妃海蘭珠的妹妹。出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二月初八日。天命十年(1625)嫁給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為側福晉。崇德元年(1636)皇太極在盛京稱帝后,她受封為永福宮莊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臨(順治帝)。崇德八年(1643),順治帝即位後,與其姑孝端文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順治八年(1651)上徽號曰昭聖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後尊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歲。葬昭西陵,諡號為:“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后”,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后。

後世的人們稱她是清朝的國母,康乾盛世的奠基人之一,為什麼呢?

她一生培育、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代明君,並間接影響了雍正、乾隆兩代英主。順治帝即位後,皇太后和多爾袞一起全力輔佐。她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威望,在諸王大臣的窺視中,在各種反清勢力的烽煙裡,她撫內安外左提右挈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終於使得政權平穩過渡,使順治成長為一代天驕。順治十八年,即公元1654年,順治帝英年早逝,他八歲的兒子玄燁繼承皇位,這就是康熙帝,皇太后被尊為太皇太后。她強忍失去兒子的悲痛,全心全意地教導年幼的孫子,使玄燁得健康成長,一個未來傑出帝王的特質,在少年時代打下了根基。鰲拜集團剷除後,太皇太后放手讓玄燁理政,讓他在實踐中得到鍛鍊,一再提醒他要謹慎用人、安勿忘危、勤修武備等。對於祖母的教誨玄燁非常尊重,重大事情無不先徵求意見,然後施行。康熙一天天成熟,大清王朝從動亂走向穩定,經濟從蕭條走向繁榮,為平定三藩、統一臺灣和邊疆用兵等大規模戰爭奠定了物質基礎。清王朝在康熙朝形成第一個黃金時代,千古一帝康熙因此而誕生。

這位皇太后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超級明星。在明末東北各族各部的混戰中,在後金的一步步發展當中,她捲入了一場又一場政治鬥爭的旋渦,為了國家的安危,這位巾幗英雄全面展示了自己卓越的政治天才,她剛柔相濟恩威並施,頻頻打出漂亮的招術,逐步確立了穩固的地位,先後兩次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成為清初政壇上的一個光芒四射的人物。她一生經歷清初三朝,都是由亂到治的關鍵歷史時期。她親手培育兩代偉大的君王,化解並解決了清宮內外各種矛盾和鬥爭,努力讓各宗各派的政治勢力為國家服務,對穩定清初社會秩序,促進國家的統一作出了重大貢獻。

各位讀者將在這部傳奇裡看到皇太后美麗、智慧、勇敢的生動形象。

皇太后讀完了奏摺,向年僅七歲的兒子投以期許的目光,她在等待兒子做出開天闢地的決策。順治帝在母親的目光裡看到了堅定的答案,更看到了大清國的未來,於是,他堅定地說出兩個字——

順治帝:“遷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