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虎狼之师!七八万满、蒙、汉三军,尤其满洲铁骑无坚不摧

小说:虎狼之师!七八万满、蒙、汉三军,尤其满洲铁骑无坚不摧

顺治帝登基两个月后,就是顺治元年,按今天通行的说法,叫1644年。我们的故事就是从这一年的六月初一的早上开始的。

这天早上,北京城的天气格外晴朗,霞云如万朵玫瑰在东方的上空一边像波涛那样翻卷,一边像火焰那样怒放,清新的鲜活的生命气息飞向四面八方。云雀在高空,知了在树上,纵情歌唱并且热烈议论。

和平终于回到了人间,万千生命在人间重新找到了生存的位置。如果说真有什么神圣的话,那么,这就是神圣了。是的,没有什么比生命更神圣的了。

生命是神圣之最。

两个月前,即4月30日,李自成给北京城留下一片废墟,还有废墟上久久散不尽的烟火,然后,他匆匆地逃走了。

现在,绿草长出来了,鲜花开起来了,京城里的军民们在大兴土木,重建家园。全城内外,到处呈现复活与新生的景象。

披一身霞光,33岁的多尔衮阔步走进武英殿。他像皇帝上朝一样,动作娴熟地坐上了龙椅。多尔衮的表情威严而又略带谦逊。这是个刚柔相济的人,他至刚,也至柔。

这位摄政王看了看殿下朝臣一眼,突然纵声大笑起来,“哈哈哈哈哈哈……”他的笑声爽朗豪迈,畅快淋漓地表现了王者的气度,笑声在大殿上下飞旋,声震屋瓦。

让我们近距离地看一看这位叱咤风云的大清第一王。

多尔衮,明万历四十年十月廿五日(1612)生,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是确立清初政权及各项政策的最重要的决策者,顺治帝曾加封至“皇父摄政王”。

多尔衮在努尔哈赤的16个儿子中,他年纪较小,他甚至还没有他的侄子如杜度、岳托、豪格等人的年纪大,他与他大哥褚英的孙子,也就是杜度的儿子杜尔祜是同龄人,他只比人家大三岁。也就是说,他在爱新觉罗这个军事家族中,他是个童子军。但是,他十分卓越。他除了过人的勇敢之外,还有惊人的智慧。在明末清初那场轰轰烈烈的大戏里,他登台以后,迅速成长为男一号,他的政治地位飞快超过了他的兄长和侄子们。

还是在少年的时候,多尔衮就多次跟随父亲和哥哥出征蒙古,攻打明朝,是满洲有名的娃娃英雄。因为屡建功勋,16岁那年,他获皇太极赐予“墨尔根代青贝勒”(满语“聪明王”)之号,并且成为正白旗的旗主,成为清代历史上最年轻的将帅。这位身材高大体格健壮的英俊少年,骑在战马之上,不仅仅是光彩照人,他的目光还能够穿过硝烟,看得比其他将帅更为辽阔。

作为一个兵马大元帅,多尔衮还有丰富的思想和充沛的才情。

顺治元年七月,南明弘光帝朱由崧派使者到北京,提出割山海关以外地和纳岁币等条件,企图收回关内各地。多尔衮写了一封《致史可法书》让使者带了回去。

予向在沈阳,即知燕京物望咸推司马,后入关破贼,得与都人相接识,介南於清班曾托其手勒平安拳致衷绪,未审以何时得达。比闻道路纷纷,多谓金陵有自立者。夫君父之仇不共戴天,春秋之义,有贼不讨则故君子得书葬新君不得书即位,所以防乱臣贼子法至严也。闯贼李自成称兵犯阙、手毒君亲,中国臣民不闻加一矢,平西王吴三桂界在东陲独效包胥之哭。朝廷感其忠义,念累世之素好,弃近日之小嫌,爱整貔貅、驱除狗鼠。入京之日首崇怀宗帝、后谥号,卜葬山陵,悉如典礼,视郡王将军以下一仍故封,不加改削。勳戚文武诸臣,咸在朝廷恩礼有加,耕市不惊、秋毫无扰。方拟秋高气爽遣将西征,传檄西南、联兵河朔,陈师鞠旅、戮力同心报乃君国之仇,彰我朝廷之德。岂意南州诸君子苟安旦夕、未审事机,聊慕虚名、顿忘实害,予甚惑之。国家之抚定燕京,乃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国也!贼毁明朝之庙主,辱及先人,我国家不惮征缮之劳,悉索敝赋代为雪耻,孝子仁人当如何感恩图报!兹乃乘逆寇羁诛、王师暂息遂欲雄视江南坐享渔翁之利,揆诸情理,岂可谓平!将以为天堑不可飞渡、投鞭不足断流邪!夫闖贼但为明朝祟尔,未尝得罪于我国家也,徒以薄海同仇特伸大义,今若拥号称尊,便是天有二日,俨为劲敌。予将简西行之锐转转旆东征,且拟释彼重诛命为前导,复以中华合力受困潢池,而欲以江左一隅兼支大国,胜负之数无待蓍龟矣!

予闻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则以姑息,诸君子果识时知命,笃爱故主、厚爱贤王,宜劝令削号归藩、永绶福禄。朝廷当待之以虞侯,统承礼物、带砺山河,位在诸侯之上,庶不负朝廷伸义讨贼,兴灭继绝之初心。

至南州诸彦翩然来仪,则尔公尔侯、列爵分土,有平西王典例在,惟执事图利之。挽今士大夫好高名义,而不顾国家之急,每有大事则同筑舍。昔宋人议论未定兵已渡河,可以为鉴。先生领袖名流主持至计必能深维始终,宁忍随俗浮沉?取舍从违应早审定。兵行在即、可东可西,南国安危在此一举。愿诸君子同以讨贼为心,勿贪瞬息之荣,而重故国无穷之祸,为乱臣贼子所窃笑。予实有厚望焉,记有之:“为善人能受尽言”。

敬布腹心,伫闻明教,江天在望,延跂为劳,书不尽意!

这封存信虽然是清廷内阁中书舍人李雯代笔,但王气磅礴高屋建瓴情真义切动人心俯,并不是一酸儒秘书所能写得出来的。

我们讲的顺治帝故事,相当大的比例来源于多尔衮的英明助推。

他的八哥皇太极逝世后,他和大他十三岁的堂兄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福临即帝位。第二年,多尔衮以摄政王身份率八旗军入关。顺治帝七年(1650年)冬天,他病死在塞北狩猎途中,顺治帝追尊他为成宗义皇帝,庙号成宗。不久,顺治帝又追论其生前谋逆罪,削去了他的王爵。乾隆四十三年(1778),弘历追念这位叔高祖的赫赫功勋,复还他睿亲王封号,追赠谥号“忠”,神位列于太庙之中,配享列祖列宗。

多尔衮十五岁那年,父亲努尔哈赤去世。他和同母哥哥阿济格、同母弟弟多铎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额娘阿巴亥按照古人传下来的殉葬规矩,用弓弦扣环的办法自缢。

孝烈武皇后阿巴亥(1590—1626),乌喇部的绝色美女,姓乌喇那拉氏。她是乌拉部满泰贝勒的女儿,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四任大妃,皇太极的继母。孝慈高皇后去世后,她被立为大妃,为努尔哈赤生下三位超级英雄,即第十二子阿济格、第十四子多尔衮、第十五子多铎。天命十一年九月,她发誓要为努尔哈赤殉葬。

九月三十日那天早上,太阳血红地照着木窗的高丽纸上面,天地一片血红。母亲阿巴亥盛妆端坐在清宁宫的大殿里,从容不迫地将弓弦环在颈上,扣在一条绫子巾上。那条巾子,是皇阿玛努尔哈赤生前送给额娘的,巾子上洒着桃花红点子。母亲回头深情地看了看跪在众大臣中间的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表情里面充满了深深的眷恋。母亲凝视了许久,才对他们说:“好好听皇上的话,听哥哥们的话,额娘侍候你们的皇阿玛去了。”说罢,满面微笑,引颈自缢。

这是女真人的古老风俗,认为女子殉夫是一种最高的光荣。兄弟三人和皇太极,还有诸王大臣一样,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看着母亲一步一步地归去。

大殿里的气氛,庄严肃穆,宫廷乐师奏起了古乐,那乐声仿佛从天上飞来,盘旋了一番,似乎簇拥着多尔衮的母亲,又飞回了天上。

这个壮烈的场面,对少年多尔衮是最大的刺激,同时,也是他坚毅性格形成的根源。

皇太极看着这位十四弟在悲痛中长大,对他一向呵护有加。多尔衮不负皇恩,他参加了太宗时期几乎所有的重大战役,在每次战役中他都有优异的表现,他逐渐成为著名的军事统帅。

天聪五年(1631)在攻打大凌河城的战役中,多尔衮像一头狮子,奔驰到大凌河的城下。城上的炮弹和飞箭暴雨一样泼下来,后金的军队一时伤亡惨重。他毫不畏惧,一边猛冲,一边命人攻城。八旗将士听了他的呐喊,特别振奋,排山倒海一样冲向古城。城,就这样攻下来了。

战斗结束后,皇太极非常后怕,他在朝上怒斥多尔衮的部下说:“墨尔根戴青也冲锋而入,倘有疏失,必将你等处以严刑,断不宽容!”接着,他又对贴身侍卫安崇阿说:“以后每有大战,卿即代朕督战,你就是替朕看好十四爷!”阿崇阿从此成了督战侍卫,专门负责多尔衮的警卫安全。

下朝后,皇太极私下规劝弟弟不要总是冲在前面,要注意保护自己,统帅要在统帅的指挥位置。

皇太极:“十万兵马我也不换一个十四弟。你懂吗?”

多尔衮:“臣弟知错了,下次再不这样了。”

皇太极心疼地看着他,从腰间解下佩剑。

皇太极:“赐你护身吧。”

多尔衮:“谢皇上!”

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那天,皇太极不幸逝世。他生前没有来得及立嗣,这就给大清国留下了点麻烦。多尔衮二哥代善的次子贝子硕托、孙子郡王阿达礼两人站出来力劝多尔衮自立为皇帝。

硕托、阿达礼:“十四叔,你是大清第一王,这皇位非你莫属!”

多尔衮:“嗯?……”

两位王子的话音刚一落下,当即跳出来一个人,这就是护军统领瓜尔佳氏.鳌拜,他的右手紧紧地握着腰刀。他的后面站满了两黄旗的大臣。

鳌拜:“我们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饭,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

箭在弦上一触即发。多尔衮似乎感到了大殿微微地在摇晃,惶恐一阵阵地袭来。而正是这惶恐,让他飞快想到了国家的大政。

多尔衮一愣,思索片刻,当即向两位后辈投去愤怒的目光。

多尔衮:“混账,你们这是谋反,推出去,斩了。”

两位王子眼睛里充满疑惑地回望这位睿王,多尔衮面如霜雪,纹丝不动。

就这样,多尔衮权衡利弊,最后从大清的前途命运考虑,不但没有听从两人的建议,反而认为这是谋反,他诛杀了侄子硕托和侄孙阿达礼。一场内乱,被他剿灭在萌芽状态里。随后,他与诸王、诸贝勒、群臣拥戴小侄福临即位。朝廷议定,由郑亲王济尔哈朗与多尔衮左右辅政,等福临年长后,当即归政。多尔衮的这一举动,顾全了大局,安定了朝野,大清江山摇了几下,又稳如泰山了。事后,多尔衮带着御酒亲赴二哥礼亲王代善王府,向二哥谢罪。老代善深明大义,他阔步上前,抱住了这位十四弟。

代善:“老十四,你做得对,我大清不能乱。”

多尔衮:“多谢二哥,小弟真的是为我大清的千秋大业呀,可是,我却下令杀了你的儿孙,二哥,我……”

代善:“老十四,二哥知道国家为大呀!”

兄弟俩紧紧拥抱,许久之后,两人同时把酒洒在了地上,献给为国捐躯的硕托和阿达礼。

代善(1583年8 月19 日-1648年11月25日),是大清朝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是努尔哈赤的次子。曾因作战英勇赐号“古英巴图鲁”, 天命元年(1616)被封为和硕贝勒,参与国政,为四大贝勒之首,以序称大贝勒。他的兄长褚英被努尔哈赤处死后,他成了年齿上的第一王子。可惜,由于胆识的原因,他远远地落后于八弟皇太极和十四弟多尔衮。

努尔哈赤逝世后,在代善主持下,诸贝勒极力拥戴皇太极继承汗位。崇德元年(1636),代善被封为和硕礼亲王,世袭罔替。但皇太极逝世后,他坚决拥戴福临即位,甚至不惜大义灭亲,因此牺牲了一儿一孙。顺治五年十月十一日(1648年11月25日)病死于北京,终年66岁 。代善的性格特点是老成持重,深谙进退。每到重大转折的关头,他都可以做出正确判断。然而,他失去了与当年父兄并肩作战那时的锐气。他成了温驯的老王爷,一只不再发出吼声的暮年满洲虎。

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克北京城。朱由检皇帝慌慌张张地逃到煤山,一条绫带把自己和明王朝活活勒死。消息传到关外的清廷,上上下下一片欢呼,人们认为上天再一次给了满洲人机会。

大智大勇的多尔衮看准了这一历史契机,当即决定入关,在北京让皇帝再登一次基,宣告从此一统天下。

一个看似偶然的事件,加速了顺治迁都的进程。

有一天,原本已经投降了农民军的镇守山海关的明朝总兵吴三桂,突然听到了一个令他咆哮的消息,李自成手下的爱将刘宗敏抢走了他留在北京的爱妾陈圆圆。这简直太奇葩了。后院烧起了大火,而且是直接烧到了他的屁股。吴三桂跺脚叹气,哇哇大叫,他无法想象自己美丽的女人如何在刘宗敏的淫威下委曲求全的样子,他对这种背信弃义的无耻行径极为震怒,他怒吼道:“闯贼,我与你誓不两立,不把圆圆夺回,何以为人?”吴三桂不是任何人的忠臣,他只是自己的忠臣,他能叛明,也能叛任何人,叛李自成,以至于后来又叛了清。这一点,他有点像三国时的吕布。就这样,盛怒之下,他又背叛了李自成,公开声称要杀回北京,直取刘宗敏的人头。

坐在金鸾殿上晃晃悠悠的李自成得到这一消息,他并没有想到是自己的错误诱发了这个事件,相反,他竟然也震怒了。

在顺治元年农历四月十三日,李自成与这个事件的罪魁祸首刘宗敏率兵前往山海关征讨吴三桂。

很快,吴三桂就接到了密报。他估算了一下敌我双方的力量,认为自己不是农民军的对手。反复考量了一番之后,他跑到了多尔衮的大帐前,请求出兵援助。

吴三桂:“王爷,我愿归顺大清。”

多尔衮:“唔,好哇……”

这个举动正好合了多尔衮的心意,多尔衮当然要答应他,但同时又不能不考验一下他。于是,对他说:“吴将军,请等一下时机吧。”吴三桂听了这话,发了一会儿愣,没有办法,只好回营耐心地等待。七天以后,顺治元年农历四月二十一日,农民军抵达了山海关的一片石地区,草草扎下营寨,就破马张飞地与吴三桂激战。

农民军攻打山海关的兵马约有十万人,吴三桂的兵马约为五万。总体的情形综合起来看,双方的行动都比较仓促,打的是意气战情绪战,换句话说,出师的理由不具备大气象。有点打架斗殴的味道,其士气难以达到同仇敌忾的境界。

在一旁观战的多尔衮,其战略位置居高临下。他统帅的满、蒙、汉军队大约为七八万人,其中以满洲铁骑最强,无论是士兵还是战马一律都披着甲胄,非常坚硬,百步之外根本无法洞穿。可是骑兵们射出去的飞箭,却是无坚不摧。

这是一支虎狼之师。

当日的清晨,清军开到离山海关城二里的地方停了下来。多尔衮微笑着跳了下马,登上欢喜岭的威远台,他大辫子往后一甩,倒背双手,俯身观看战局。他想看看吴三桂与李自成到底谁是英雄。说心里话,这两个人,他谁也看不起,不过一个是纯粹的文盲,一个是十足的武夫。可好奇的他,倒是想看看两人打起来是什么情形。他只扫了一眼,然后,笑着对身边前来督战的御前一等侍卫安崇阿说话了。

多尔衮:“安侍卫,你们觉得他们行吗?”

安崇阿:“王爷,我看了半天,就没有看出他们谁像是军人,连我们满洲最一般的猎手都不像。”

多尔衮:“是的,倒像是野夫村汉在打架斗殴。”

两人对视了一下,放声大笑。

他们刚说到这里,农民军就与明军交手了。

坐山观虎斗,多尔衮看到农民军锐气一些,喊杀声也雄壮一些。比较之下,吴三桂的队伍看上去有些疲惫。

果然,到了二十二日上午,吴三桂的军队勉强应付了一阵子,渐渐就露出了败象。很快,守护在北翼城的一支吴军守不住了,他们向农民军投了降。无奈,吴三桂再次来到欢喜岭请求投降。多尔衮看了看狼狈的吴三桂,说:“这样吧,你先按满洲的习俗把头发剃了,这样,我就视你为大清的人,我还要将先皇的女儿建宁公主嫁给你的儿子吴应熊。而且,我还考虑封你为我大清的异性王,本王代表皇上,说了就算。”吴三桂一听,喜出望外。在这之前,他一直认为多尔衮按兵不动是没有诚意。现在听了这话心里有了底,他连连说:“好好好!”说罢,吴三桂就开始剔头梳辫。多尔衮笑眯眯地欣赏剃头师傅的手艺,同时也把吴三桂转瞬之间变成了满洲男人的过程看了个详细。到了这个时候,他才向将士们一挥手,大声高喊 :“入关!”于是,清军从南水门、北水门、关中门三路进关。

明朝堂堂总兵大人,就这样做了为清朝入关开门的门童。

安崇阿在队伍里实是等不得,他让战马倒退数百步,突然猛抽三鞭,大喊一声“飞!”那匹红鬃烈马冲向城门,腾空而起,四蹄着着墙壁,三下两下,飞越了墙垛,立在了城墙之上。多尔衮忍不住大叫:“安崇阿,飞马夺城,当朝的飞将军哪!”话音刚落,安崇阿又冲下了城墙,直向南冲,他奔驰在镶黄旗左翼的最前面。

一时间,喊杀之声惊天动地。

李自成的部队打吴三桂还勉强可以,与清军对阵,无论是从士气,还是从军事技术,都显得力不从心。士气,清军上上下下都看清了入主中原的前途,志在必得。而农民军看到的却是摇摇欲坠的大顺政权,内心里是一片沮丧。军事技术,清军从上到下都属于专业中的专业。满洲人,每个家族都是军事家族,他们一代一代下来,已经打了数百年的仗。而农民军中绝大多数将士都是业余,他们是世代种地的农民,当兵打仗,都是半路出家。

几场激战下来,农民军的大将刘宗敏胸口中了一箭,他大叫一声,拍马回营,兵卒损失了数万。消息传出,士气一下子变得萎靡不振。李自成长叹一声,只好下令撤退。

顺治元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带人返回北京。三天以后,即这个月的二十九日,他在武英殿草草举行了登基大典,算是在名义上和心理上过把皇帝瘾。然而,就在这时,多尔衮已率浩浩大军追到了北京城下。八旗将士的呐喊之声,让紫禁城像浪尖上的船,摇摇晃晃,好不颠簸。

又过了一天,到了四月三十日,李自成用郊外祭天的方法撤出了北京。这个人有点虚荣,他觉得这样的自欺欺人,算是在将士们面前给自己弄回了一点面子。

公道地讲,历史给李自成和顺治帝是同等的机会,可是,四十岁的李自成没有能力驾驭江山,四十二天的时间就把他累趴下了,他只好让给满洲那个七岁的儿童。

顺治元年农历五月初二,八旗大军浩浩荡荡进入北京城。

多尔衮下令全体将士一律驻在城外,绝不允许一兵一卒进入民宅。同时,为崇祯帝发丧三天。北京城内外的官员和百姓的情感,很快倾向了满洲人。

迁都,首先是多尔衮的英明决策。

清朝迁都北京,既是出于弹压中原雄霸九州的抱负,也是基于进可入中原退可出关外的战略考虑。多尔衮认为,要“以图进取”,必须迁都北京,只有占据这个制高点,才能进而统一全国,“以建万年不拔之业”。

我们现在说的这个顺治元年六月初一早上的多尔衮的办公会议,就是他要把自己迁都的战略方针交给大家讨论。

那么,这位权倾天下的摄政王长得什么样呢?我们在《清实录》《清史稿》里看不到相关的描述。但是,在我们这部长篇小说女主人公德川慧子和国田等人所写的《满洲漂流记》看到了他的形象描写——

“他是皇帝的叔父,是一位年纪在三十四五岁的人,身材瘦长,留有美髯,皮肤微黑,面貌英俊,目光锐利。他是皇帝下面第一个有地位的人,其他各王和所有的臣下,都尊重他,上上下下都怕他。有什么事情都不能随便参见。趁他上街的时候,我们这些人借机会参见。街上的行人都得匍匐在地,不许抬头仰视。 可是对我们,他却是一个和蔼和容易接近的人。他的态度很温和,在问我们问话时,柔声细语的。”

从德川慧子这个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多尔衮是个大帅哥。只是年纪上,她多说了几岁,多尔衮那年只有三十二岁。

我们故事开始的时候,多尔衮正高坐在大殿之上,他要与群臣纵论迁都大事。

瞧,他大笑之后,开始讲话了。虽然这时他的二哥代善、三哥阿拜、七哥阿巴泰、九哥巴布泰、堂兄济尔哈朗都在殿上,但他一开口,这些位爵高勋大的人物,立即向他投去瞩目礼。满洲的人,从上到小,只崇拜英雄。

多尔衮:“今天本王与各位王爷大臣商议一下我大清迁都燕京的大事情。”

王公大臣们有点吃惊,他们各自思考着,又互相看了看,一时没有人敢发言。

武英殿忽然变得宁静了,而且静得出奇。大殿里面,显得有点空旷。

突然,多尔衮的十二哥英亲王阿济格站了出来。这个时候,也只有这个痴王敢站出来。

阿济格:“这个,我不能同意。依我看,还是屠城的好。我们当年刚刚占领辽东的时候,就因为没有进行屠城,造成好多旗人被汉民给杀掉了,有的被暗杀,有的被投毒,至今想起来,我都痛悔不及。我的意思是,应该趁我大清现在的赫赫兵威,对北京城进行屠城,以避免出现当日在辽东时的祸害。各位王爷留在北京,这样可以用来镇抚燕都。大兵要么驻守盛京,要么退保山海关,这样的话,就可以杜绝后患。”

英亲王的话一出口,更没有人敢吱声了。大殿之上,只有他敢和多尔衮的意见抗衡。

英亲王阿济格(1605年年8月28日-1651年11月28日),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是多尔衮的同母哥哥。这个人打起仗来,所向披靡,但却剽悍有余谋略不足。顺治元年(1644)晋封为和硕英亲王。

此刻,大家互相看了一眼,却并不参予评论。多尔衮见哥哥这样说,心想,必须先遏制住这位猛王,别人才好说服。

多尔衮:“英亲王,最不能要的就是你的这种想法。满汉不是仇敌,而是兄弟。先皇太宗即位之初,就强调‘满汉人民,均属一体’,特别注重消弥和缓和辽东满汉两族之间的矛盾。他多次谕旨,强调宽待辽东汉人,他说‘我国中汉官、汉民,从前有私欲潜逃,及今奸细往来者,事属以往,虽举首,概置不论’明确规定‘汉人分屯别居,编为民户……凡新旧归附之人,皆宜恩养’,把故意扰害汉人的行为视为‘隳坏基业’。并规定‘管辖汉民各官,以抚养之善否’作为‘分别优劣’的考核标准。再三申谕‘今后来降之人,若诸贝勒明知而杀者,罚民十户;贝勒不知而小民妄行劫杀者抵死,妻子为奴。’天聪二年十月兴师伐明,他再三申谕‘归降之明人,即我民人,凡贝勒大臣有掠归降地方财物者,杀无赦,擅杀降民者抵罪。’

天聪五年,我们取得了大凌河之战的胜利,归降的汉官汉将多达百数十员,汉民更是难以数计。为了让他们安下心来为大金国效力,我们的贤侄克勤郡王岳托向太宗建议,优待礼遇大凌河地区的汉人,使天下人心归附,大业可成。他认为应该以满汉通婚为上,凡一品官降者以诸贝勒女嫁给他,二品官以国中大臣女嫁给他。兵士,要察明汉人女子配给他们,剩余的,可以在八大贝勒下的庄头女子中挑选。如果诸贝勒大臣女出嫁后,有欺凌汉人夫婿的,要治她的父母之罪。太宗皇帝接受了克勤王的这个建议。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打出了今天的局面,大清的天下,不只是满洲人的天下,是全中国人的天下。”

听到多尔衮谈到克勤王岳托,礼亲王代善刚毅的面容上不觉地掠过了一丝悲戚。

岳托王是他的长子,因为患天花已逝世六个年头了。顺便说一句,这位岳托王的四世孙就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姑父纳尔苏。六十一岁的老亲王代善注意到多尔衮在看他,马上就调整了自己的情绪,并在心中暗暗骂了自己一句“没出息!”然后,脸上又恢复了刚毅的表情。多尔衮看到了他的表情变化,亲切地看了二哥一眼,表示安慰。但代善却假装没有看到,他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柔肠。

阿济格没有注意到这一细微变化,只是自顾自地发表意见。

阿济格:“有一天,我们满洲人被人杀光了,你才会明白。”

多尔衮:“英王又在说酒话,哪里会有那样的一天?从天聪五年到现在,十三年过去了,我们满洲人不但没有被杀光,反而越来越多,现在已有二十多万了。令人欣喜的是,我看到了好多人与汉人结成了一家,两个强大民族的血流在了一起。汉八旗,已经成为我们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阿济格:“反正我不同意迁都!”

阿济格的声音在大殿里虽是有力量,但回旋起来却有点空荡。

多尔衮见哥哥仍然犯倔,只好拿出撒手锏。他看了一眼哥哥,语气强硬地说这是先皇太宗的遗命,一边说,一边面色也变得有些严厉了。

多尔衮:“先皇帝生前曾经说过,若得北京,当即徙都,以图进取。况且,现今人心未定,不可弃而东还。本王不过是依先皇遗言而定。好啦,不争了。各位王公大臣,我大清将于顺治元年八月二十日迁都北京。特命礼亲王、郑亲王、英亲王阿济格、辅国公屯齐喀、和托、固山额真何洛会前往盛京迎驾。”

见弟弟说出先皇的遗命,阿济格第一个反应就是服从。

代善、济尔哈朗、阿济格、屯齐喀、和托、何洛会等高喊:“嗻!”

在这六个人的应答中,英亲王阿济格的声音最为宏大。他是为了让弟弟听清自己是多么地服从地国家意志。

当天下午,摄政王多尔衮给顺治帝写了一道奏折,他这样写道:“燕京势踞形胜,乃自古兴王之地,有明建都之所。今既蒙天畀,皇上迁都于此,以定天下,则宅中图治,宇内朝宗,无不通达,可以慰天下仰望之心,可以锡四方和恒之福。伏祈皇上熟虑俯纳焉。”

写完了奏折,多尔衮下令用“八百里加急”的方法将这份奏折送到盛京。

战马从紫禁城飞出,奔向一个又一个驿站,更换了一匹又一匹,展开了一场飞行接力赛,六月初二的中午,最后一匹终于大汗淋漓地跑进了盛京皇宫的大清门。

顺治帝接到了这份奏折,他天真的小脸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顺治帝,名为福临。他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九子。

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1638年3月15日)戌时,福临诞生于皇宫的永福宫,他的母亲就是永福宫的庄妃,就是后来的孝庄文皇后。不过,现在称圣母皇太后。史书记载,她在在怀顺治帝时,梦中看到红光绕身,盘旋如龙的形状。在福临出生之前,她梦见有位神人抱着一个孩子放进她的怀里,说:“这是统一天下之主。”庄妃醒来后,把这个梦境告诉了皇太极,皇太极高兴地说:“这是奇异的祥瑞,若是生个儿子一定能建立大业。”第二天福临就出生了,据说他出生的时候,红光照耀宫中,香气经日不散。福临相貌奇特秉赋异常,头顶的头发直直地耸立着,有着龙凤的姿态,他的心智仿佛天神教授过一般。

现在的顺治帝只是个七岁的小男孩儿,他面目清秀,一双细长的眼睛,总喜欢追问式地闪动。既表现了强烈的求知欲,又像是在享受智慧一点点长大的快乐。他总是习惯于闪着这双大眼睛向叔叔多尔衮和母亲皇太后提问题,多尔衮喜欢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母后却喜欢让他自己思考出答案来。顶多是在遇到难题的时候,给他提示一下。

顺治帝仔细看完了多尔衮发来的奏折,然后,就交给了母亲圣母太后,他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母亲的脸,努力在母亲的表情里揣测答案。这位端庄秀美的太后手捧奏折,仔细阅读了起来。

圣母皇太后(1613-1688),她出身于蒙古黄金家族博尔济吉特氏,她的名字是布木布泰,有的书也写作本布泰,这是蒙古语,意思是 “天降贵人”她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二十一世孙女。是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寨桑的第二个女儿,皇太极的敏惠恭和元妃海兰珠的妹妹。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二月初八日。天命十年(1625)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后,她受封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临(顺治帝)。崇德八年(1643),顺治帝即位后,与其姑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顺治八年(1651)上徽号曰昭圣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岁。葬昭西陵,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

后世的人们称她是清朝的国母,康乾盛世的奠基人之一,为什么呢?

她一生培育、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代明君,并间接影响了雍正、乾隆两代英主。顺治帝即位后,皇太后和多尔衮一起全力辅佐。她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威望,在诸王大臣的窥视中,在各种反清势力的烽烟里,她抚内安外左提右挈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终于使得政权平稳过渡,使顺治成长为一代天骄。顺治十八年,即公元1654年,顺治帝英年早逝,他八岁的儿子玄烨继承皇位,这就是康熙帝,皇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她强忍失去儿子的悲痛,全心全意地教导年幼的孙子,使玄烨得健康成长,一个未来杰出帝王的特质,在少年时代打下了根基。鳌拜集团铲除后,太皇太后放手让玄烨理政,让他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一再提醒他要谨慎用人、安勿忘危、勤修武备等。对于祖母的教诲玄烨非常尊重,重大事情无不先征求意见,然后施行。康熙一天天成熟,大清王朝从动乱走向稳定,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为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和边疆用兵等大规模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清王朝在康熙朝形成第一个黄金时代,千古一帝康熙因此而诞生。

这位皇太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超级明星。在明末东北各族各部的混战中,在后金的一步步发展当中,她卷入了一场又一场政治斗争的旋涡,为了国家的安危,这位巾帼英雄全面展示了自己卓越的政治天才,她刚柔相济恩威并施,频频打出漂亮的招术,逐步确立了稳固的地位,先后两次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成为清初政坛上的一个光芒四射的人物。她一生经历清初三朝,都是由乱到治的关键历史时期。她亲手培育两代伟大的君王,化解并解决了清宫内外各种矛盾和斗争,努力让各宗各派的政治势力为国家服务,对稳定清初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

各位读者将在这部传奇里看到皇太后美丽、智慧、勇敢的生动形象。

皇太后读完了奏折,向年仅七岁的儿子投以期许的目光,她在等待儿子做出开天辟地的决策。顺治帝在母亲的目光里看到了坚定的答案,更看到了大清国的未来,于是,他坚定地说出两个字——

顺治帝:“迁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