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科研专家的布艺情怀——张满举

家住清河的张满举先生,退休前是中国科学院电真空技术专家,如今她用科学的精神和方法作画,成为“布艺堆绣”非遗传承人。她深信,“非遗”文化蕴藏着传统文化的根脉,守住这条根脉,就能生生不息,永续荣光。

一名科研专家的布艺情怀——张满举

张满举奶奶现已 82 岁高龄,退休前是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工程师,一直从事电真空技术、大屏幕显示技术等科研工作,是电真空技术方面的专家。退休后,她积极参加中国科学院老年大学的学习,偶然之间接触到了“布艺堆绣画”,这门古老的技艺让她走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艺术世界,从此找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乐趣。

“布艺堆绣画”即用布做的画,又称“丝绫堆绣”,是中国古代流传的传统民间工艺。它起源于唐朝,到了清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色彩艳丽、层次分明、神态逼真、生动活泼,“故宫博物院”至今还收藏、陈列着很多“丝绫堆绣”作品。“布艺堆绣画”布贴画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一名科研专家的布艺情怀——张满举

如果说,张奶奶起初接触布艺画是兴趣使然和艺术情怀使然,那么,她后来的钻研和成就,就是一种责任和追求的使然。张奶奶过去操作电脑和精密仪器的双手,开始执拿剪刀和胶水,过去利用电脑绘制高精尖科技产品图纸,变成了依靠手工涂色创作色彩斑斓的艺术品。这些跨界和转变,对一位老人是极大的挑战。但正是由于她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责任,让她坚持下来,并痴迷其中。她系统学习了制作单幅作品,图样设计、色彩搭配、渲染技术、制作技巧。她越学越感觉到这门艺术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透过这一传统的民间工艺,她看到了民族的审美习惯,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她找寻着中华 5000 年文化的根。

她越来越感到,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需要一代代人的接续,但现在的新生代对它鲜有了解,必须扩大传承群体,确保薪火不断代。她开始在社区讲课传播,利用社区“当代巧娘工作室”的活动,义务给社区居民教授 布艺堆绣画。为了让初次接触布艺堆绣画的人能够喜欢它,快速掌握它,张奶奶费了不少心思。她自己动手制作实例分解图,将复杂的工艺化解为简单易学的局部图示,初学者按照图中的分解步骤进行操作,就能很快制作出自己的布艺堆绣画作品。张奶奶耐心地为大家讲解,手把手亲自辅导。“布艺堆绣画”锻炼了社区老年人手脑,陶冶了年轻人情操,丰富了孩子们的认识,更让“非遗”技艺得以传扬。很多人是从她的课堂上第一次知道了这门传统技艺,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布艺堆绣画。每当有年轻人特别是小孩子来找她请教如何制作布艺堆绣画时,她总是感到格外的满足和欣慰,她看到了这门传统“非遗”技艺薪火相传的希望。

一名科研专家的布艺情怀——张满举

张奶奶的家住海淀区清河街道当代城市家园社区,一个平凡普通、温馨和睦的家庭。她能投入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到“布艺堆绣画”的研究中,离不开背后幸福和睦的家庭为她做坚强后盾。她的老伴、子女都是她布艺作品的第一欣赏者、支持者、参与者和评判者。老伴的退休生活也很丰富,除了喜欢看新闻关心国家大事,还擅长“葫芦烙画”,这和张奶奶的“布艺堆绣画”相得益彰。为了让张奶奶专心研究布艺画,老伴主动承担了大部分家务。现在信息时代,儿女们也鼓励她学习电脑,打字、制表、画图,与学员网络互动……通过学习电脑和上网,张奶奶紧跟时代脉搏,感受与时代同步前进的和谐。

“能为传承发展布艺堆绣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做点贡献,能尽微薄之力为社会做点有益的工作,我觉得非常充实有成就感。”张奶奶正汲取着中国传统技艺的智慧,并与时俱进让其更有生命力的传承下去,在“布艺堆绣画”探索、传承的道路上,在为大家的奉献中,实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我们将为您带来更多资讯

感谢您关注海淀融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