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你最深刻的一句名言是什么,令你大彻大悟的那种?

很安慰你终于来了


我不是一个聪明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走过很多的弯路,并且在觉得很努力的情况下,得到的收获,让我心灰意冷。有段时间我真的认为聪明脑袋这会事,可能真的是天生的,不聪明没办法谁让是天生的呢?

看到这样的一句话:学习并不是模仿某些东西,而是掌握方法和技巧——高尔基。

是的,是的,这不是在说我吗?我虽然看了很多书,但是,有真的理解书的精髓吗?有真的掌握他说的方法吗?我心里凉凉的。经历过很多事,但是,都是凭自己的感觉认为应该怎样,怎样。那么,这样做真的是对的吗?做到最好了吗?经过,这句话的洗礼,让我认真的反思之前的种种。

后来,读书,我会做读书笔记并把主要的地方背下来,写感想。每隔断时间温故而知新,慢慢的我发现真的我学会了很多的技能。并且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活学活用。

碰到需要做的事情,不会马上就干,我会先思考,这件事情做的流程梳理下。会遇到的问题以及会如何做到解决。

现在,我的生活工作有个很大的改变,给人感觉是个聪明有想法的人。一句醍醐灌顶的名言,是改变人思维方式的点金石。



一杯咖啡的香气


影响我最深刻的、对我造成醍醐灌顶般冲击的,不是那些励志的名人名言,而是佛教《金刚经》里的这四句谒:“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当初年轻的六祖惠能,在山上砍柴的时候,无意中听到山中居士正在诵读这句佛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没读过书的惠能,居然在听到这四句谒之后,豁然开朗,大彻大悟。从此他的智慧仿佛开了天眼,对天地乾坤人情世故都通透澄澈,通体佛性,成为第六代佛家衣钵传人。

我是凡辈,当然无法拥有这么高的觉悟。但是,在读到这句名谒的时候,也是略有所悟,杂念消除,心灵清透。

人生是无常的,每一天都有太多的喜怒哀乐上演,影响着凡人的情绪和生活质量。在已经开悟的大师的智慧中,我们得到一定的启示,得以跳出如露如电梦幻泡影般变换的俗世和烦恼,内心能够保持平和清醒,对万事万物能够接纳和通融,才能不慌不忙,不急不躁;才能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读一遍《金刚经》,就是对充满尘垢的心灵的一次洗礼,每读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时候,我都有一种让观音菩萨用柳枝洒上甘霖渗入脑中那样的清爽,清醒,清透,感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冲击和浸透,于是乎百读不厌,每日诵之。

那种感觉,就如同开悟了一样,一切人间苦乐不再缠扰,浮华琐事不再纠结。

做人不易,拥有出世的智慧,通透的活出自己更加不易。让我们在这个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世界里,活出清醒、睿智的人生。

《小窗幽记》里说:“安得一服清凉散,人人解酲?”金刚经里的四句谒,就是我们的一剂清凉散,给我们烦躁喧嚣的尘世带来如甘霖般的浇洒。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在这里用六祖惠能的诗句,给人们再来一剂清凉剂,让人们参透,悟透,好好的在红尘中把握自己,超然洒脱,轻松上阵。




烟醉湖


对于我来讲,对我影响最大的,不是什么名言,而是两首诗。第一首是,

世人都说路不齐,别人骑马我骑驴。

回头看看推车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字面意思很简单,相信大家都明白。别人骑着高头大马,我骑着小毛驴,心里难免羡慕,但是回过头来一看,发现后面还有推车的,心里顿时释怀,最后一句点睛之笔,阐述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当然了,还有一首和这句非常的接近,相信大家也听过,

《解人颐》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

县丞主薄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作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

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道理和第一首诗一样,人要知足。

但是呢,很多人就不这样看,昨天看了一篇文章,姚合有一首诗道:

晓上上方高处立,路人羡我此时身。

白云向我头上过,我更羡他云路人。

原来自己在高处。正受到脚下路人的羡慕,哪知一阵白云飘过,想想云路上更有飞黄腾达的人,使自己原先的得意瞬间化为乌有。心里全不是味道。其实想想,何苦呢?

其实,我们可以往上比只不过比的是精神、品德、学问层面,精神的天空是无穷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其实很多时候,人都要知足,每个人都是在负重前行,都不容易。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

当你抱怨自己没有鞋子穿的时候,却发现有些人没有双脚。其实,人生在世,如果这样想,每个人都会很开心。


几度新凉123


影响你深刻的一句名言是什么,令你大彻大悟的那种?

有很多的名言句子值得我们大彻大悟:我们都有缺点~彼此包容!

我们都有优点~彼此欣赏!

我们都有个性~彼此谦让!

我们都有差异~彼此接纳!

我们都有伤心~彼此分享!

我们都是过客~彼此珍情!

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和心灵,把生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

话再漂亮~不守诺言~也是枉然~友情再浓~不懂珍惜~也是徒劳~

人生

因缘而聚,因情而暖:因不珍惜而散

时光走了不会再来!做自己该做的事!珍惜该珍惜的人!别在乎其他/她太多!

做心灵捕快……迎接美好的未来,这些文字让我大彻大悟,理解人生的价值。




黎明小志7696


影响我一生的名言是只问耕耘,莫问收获。

1人生是一场马拉松,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赢在起跑线上,是商家的噱头,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2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当然风光无限。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过程更引人如胜。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意境无穷。

3成功,不是一天二天,一万个小时理论。成功是99%的汗水加1%的天才。厚积薄发。大器晚成,后来者居上。

4科学研究发现,笨鸟先飞,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是有道理的,长期坚持不懈的训练,能促进脑回路,神经末梢的生长。人一之,己百之,人十之,己千之。曾国藩天资愚笨,三次落第,最终考上秀才。一勤天下无难事。

5人生不要功利性太重,嗜欲深者天机浅,傻人有傻福,好好努力,上天自有安排。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求功名利禄,但求无愧于心。孙中山,为中国革命奋斗,一生漂泊,最后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文天祥的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成功有许多种,标准不在外面是自己的内心深处,格局不是天下大事,而是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找到自己的爱好,休息和工作结合起来,或者互补,沿着这条胜利的路,不停的前进就行了。徐霞客不走科举道路,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写下徐霞客游记。李时珍,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救民间疾苦,写下本草纲目。

7活在当下,活在今天,知足常乐,今天耕耘,今天做好事,就是开心,满意,充实的一天。昨天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明日之事不可说。

8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能忘了休息,列宁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

先哔哔几点。与大家共同努力每一天。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切在烽火阑珊处!谢谢大家。


天天扎心13君


不讲废话直接讲核心。记下来这句话:当你失败了1000次都还没成功,那么也能世界文明,也算成功。

直接讲核心:天下人的钱都是你的,只是目前别人帮你代管而已。你的钱也是天下人的,只是目前你帮别人代管而已。

什么是失败就是成功之母啊,就是给自己设计失败经历,当你失败了100次你都还没成功,那么就是千古奇葩。当你失败了1000次,都还没成功那么你直接超越了史泰龙,史泰龙经历了999次的失败在第1000次时终于成功进入影视业。你还超越了爱迪生,爱迪生研究灯丝经历了100次失败最后在101次研究时终于成功。如果你经历了1000次失败你都还没成功,那么恭喜你,你是失败界的高手,世界文明。



凡辰大师讲佛商学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这句话是道德经的核心,既简单又深奥,是老子运用辩证法,在历史变迁中总结出的历史教训。可以说一句话讲完了历史,全面替代了文人政客们的千言万语,彻底震撼了三千大千世界。迄今为止,还没看到过正确的解读。

历史唯物主义者善于通过历史的变迁来发现问题,但马列主义重视和发现的却是起间接作用的物质因素,而老子更看到了起直接作用的思想心理因素。相比之下,精神因素的影响更深刻而长久,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贯穿和决定人类古今历史变迁的核心思想因素,老子只用这一句话就彻底概括了。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美是世间最玄妙而具吸引力的东西,几乎人人都对它趋之若鹜。所以老子以此为论点,一下就抓住了最根本性的东西。但美的内涵可谓至大,而美的概念也经历了从本质到表象、从内容到形式的变化过程。因此,美原始的辩证性概念并未被后世人所理解,使美的概念逐渐被世俗化。

美在多数世人心中的概念实际是模糊的,甚至是虚妄和错误的,所以美早已成为古今世人共同讳莫如深的隐私性目标和动力,所造成的误解和混淆也早就直接破坏了人类的根本利益。我们几乎很难理清和说明美在人类社会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无所不在的作用。因此,为了理解和弄清五千言深刻的思想内涵,我们必须分析美原始的辩证性概念被世俗化的过程,才能牢牢把握住这句破解五千言和人类历史的金钥匙。

汉字和上古的太极图,易经,中医和黄帝书,都是上古道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而美字原始的辩证性概念如同止戈为武一样,在造字的时候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

美字,是源于三皇为人民呕心沥血之功德(如神农尝百草,日中七十毒等)所受到的怀念和赞誉,故称其形象为美。而氏族社会时期的所谓三皇,其实都是普通劳动人民的一员,与人民是水乳交融的一体。所以那时人类的社会体制是一不是二,是平面而不是立体。美字羊在上,象征人民是个善良温顺的群体,大在下,即三皇视百姓为天而成其大的意思,这就是上古时期辩证的思想。如老子所说“大者宜为下”。“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等”。都把凡圣之间这种水乳交融一体的关系, 以一个美字作了科学的定位,这就是美字原始辩证性的概念。

三皇以百姓为天的大君之美与老子百谷王精神之美,实际上都是符合道内涵性质的美。只有这种美才是真正的美,无形的美,永恒的美,也是令人无比尊重和敬仰的美。但这种美所产生的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却逐渐失去了它实际的内涵,被形式高高在上的权利地位所取代了。

美的作用其实就像酒一样,可以醉人,醉了之后,人们把本来“大者宜为下”的辩证内涵理解成高高在上的幻觉性权利欲望,把视百姓为天而成其大的玄德变成了追求荣誉地位的虚伪面子。所以美在人心目中虽然与它实际的内涵渐行渐远,变成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普遍性追求。所以高高在上的权势“美”逐渐成为多数人想要的面子和潜意识中向往追随的目标。美辩证的内涵既需要无我的付出,又需要智慧的担当,就像阳春白雪一样令人望尘莫及,使多数人知难而退。而象征优越的权势地位却成了可以通过某些手段的运作来获取的东西,如下里巴人一样使人群拥而至。如《唐·吉诃德》所说“美德的小径是狭窄的,恶德的大道却是宽阔的。”如尚书所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随着美内涵概念的被世俗化,造成爱美趋势出现了巨大反差,就为美与恶的最终转化架好了桥梁。

综上所述,美被世俗化的过程就是把原本辩证性的概念变为失去深刻内涵的表象化概念,追求高高在上的权利所带来的荣耀。尤其是家天下之后将权力与地位财产荣耀等欲望合为一体,使权力变成了权利,使美的世俗化过程彻底完结,但这在中国历史上却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老子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人类社会由“太上,不知有之“,发展到“其次,亲而誉之”都属于公天下社会的时代。而“其次,畏之”则是在公天下社会结束之后,最高统治权利变成了统治者个人腐化堕落的工具。如夏启夺权之后公开腐化,他把三皇五帝“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所形成的服务管理型权威变成了家天下统治者靠武力镇慑来维持的淫威。从此后人心不古,天下开始了为美之为美而争夺最高统治权柄所上演的一幕幕阴谋暴力的大比拼。

启死后首先出现“五子争权”,太康得帝位后又被觊觎者后羿所篡夺;后羿称帝不久又被同样觊觎帝位的亲信寒浞所杀,而寒浞政权后来又发生内乱,夏启曾孙少康又乘机夺得政权……。“天下神器”变成了各种势力为了美之为美而进行武力角逐的玩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彻底失去了公天下时期服务管理型政权的稳定性。直到后来的商汤灭夏,武王伐纣,本质上都不过都是武力角逐最高统治权利的继续而已。

总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导致几千年之久的上古公天下社会变为家天下社会,随着上层统治阶级生活上的腐化堕落,人民群众越来越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同时,奴隶主阶级内部为争夺最高统治权利的斗争也日趋激烈,于是出现了老子所言的“智者”(就是现代人说的阴谋家和野心家)。他们为了篡权窃国而以伪善的面目吸引大众的眼球,对自己进行各种美化和包装,于是出现了夏商周那些被捧上了天的所谓“圣王”和所谓的“圣人”,骗取人民的信任,通过发动使千万人家破人亡的战争,最终却只肥自己美之为美的一己之私,窃国后又反过来以各种酷刑镇压人民。所以道德经才会有“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的时代反映。这种为颠覆政权进而改朝换代的阴谋争斗,这就是美被世俗化之后最突出的历史反映。

因此,老子在这里说的美之为美主要是在揭露和批判夏商周改朝换代历史上那些为窃国而刻意进行的智者伪善包装行为,它们在给人类带来的各种战争灾难的同时,也将善恶的历史观念搅得天翻地覆,对人心所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至今还在。

因此,美就是指那种大多数人都引以为美的风光体面和舒适惬意的感觉,包含了令人刮目相看的“面子”上的含义;而美之为美是说追求这样的感觉就必须有出人头地的名利资本或权利待遇作为本钱,非此不美,也美不起来。

德国人叔本华几乎也看到了这一点,他说“几乎所有人毕生不息的奋斗,历经千难万险,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别人对自己刮目相看。人们拼命追求官位头衔证书,还有财富,其首要目的是为了赢得别人对自己更大的敬意,甚至人们掌握科学艺术,也是从根本上处于同样的目的。”

在这种共同的社会心理作用之下,社会风气也开始被羡慕嫉妒恨的攀比争斗所充斥,思想也变得浅薄庸俗,狭隘势力,急功近利;人与人之间开始勾心斗角,相互倾轧,发展下去就失去了人性,从而使人与人之间原本正常和谐的思想感情变成了十分稀缺的东西,社会开始在这种错误的思想理念中循环往复,同时也忘记了人生本来真实的意义。

当然,美被世俗化之后的概念实际上非常广泛,甚至包罗万象,体现出人与人之间各种美之为美的不同,也都符合这句话的含义。如作用于人的感官和心理的美酒美味、美玉美观、美姬美眷;代表利益的美除美授、美差美缺、美迁美禄…。除此而外,美还演化为以下相互渗透着的意思,如: 心里美滋滋儿的、看把他美的! 2、夸奖赞美的意思。如:美言美咏,美名美誉,美德美俗、美政美选等。

道是寂静无为的,美却可以使人产生心理动势,而最终走向它的反面。社会随着人共同的心理趋势向前进展,于是美在观念上也不断混淆,五花八门的美之为美可谓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三皇是美的创造者,他们是以奉献的功德被称之为美,五帝是这种美的继承者。但后来的夏商周窃国大盗,却以个人的享乐甚至是活人陪葬为美;所以史上流传的颛顼沉静之美,帝喾仁威之美,唐尧禅让之美,虞舜孝悌之美,大禹治水之美,最终变成了夏启“钧台之美, ”汤武“革命”之美,伊姜辅佐之美……等。

春秋诸子,以各自的学问主张为美;列国游说的张仪苏秦,以惑人的言辞为美;煮酒论英雄的刘备曹操,沉醉于对酒当歌之美;水浒中的宋江吴用,以封妻荫子青史留名为美;牟取功名的士子,以“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为美;当今社会,以象征事业成就的豪车别墅酒局包装为美;新郎新娘,以豪华气派的婚礼为美;党派团体,以各自的影响力,号召力为美,同时也包含着个人的身份地位之美。

纵观古今,有以奉献为美,有以玄德为美,有以明德为美,有以功德为美,有以成功为美,有以能力为美,有以学问为美,有以相貌为美,有以诗文为美,有以技艺为美,有以官势为美、有以财富为美,有以心灵为美,有以风度为美;有以服众为美,有以取宠为美,有以潇洒豪爽为美,有以妩媚婀娜为美,有以洁廉忠信为美,有以奸巧诈伪为美……。

总之,只要得到身边人一时的欣赏和认可,美就成为一种自我满足的心理而植入到我们骨髓DNA和意识之中,随时随地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之中。而努力也好,能力也罢,德行也好,因果也罢,美的就是出人头地,显贵得意,舒适自在,优越尊荣……。所以,美和善成了大众性趋利避害的偏执,人心走向追求面子虚荣的极端,早已脱离了奉献与功德的内涵。产生出羡慕嫉妒恨与尔虞我诈口蜜腹剑的相互打压和排斥,变成恶的根源和世俗化的内涵。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不但造成篡权窃国和战争的历史悲剧。而且,窃国大盗伪装成救世主和圣人,对自己进行各种美善的包装,使无知感恩的百姓心理失衡,产生出盲目崇拜,给各种智者以可乘之机,还造成人性的不平等。所以老子在第三章开头就说“不尚贤,使民不争”。

佛教释迦牟尼在《四十二章经》中,利用对比的手段把所谓的佛置身于亿万万人之上,暴露出唯我独尊的心理本质,使鄙人这个受过五戒的佛教居士彻底不再相信佛教。因为在这种情况之下,必然会产生出不平等的奴隶制度,殉葬制在夏朝出现就是商汤自我包装造成的后果。任何时代,这种盲目崇拜都会造成人性的不平等甚至是草菅人命的现象。

关尹子批判夏商周历史时说:”言之如吹影,思之如镂尘。圣智造迷,鬼神不识”。又说,“无一物非天,无一物非命,无一物非神,无一物非元。物既如此,人岂不然。人皆可曰天,人皆可曰神,人皆可致命通元。不可彼天此非天,彼神此非神,彼命此非命,彼元此非元。”所以说,在圣人眼里,天地万物,本为一体,世间众生,同根同源。而人世间为美之为美而争斗,是变恶的开始,分别计较善恶,是变恶的继续。

苏轼在《伊尹论》中说:“今夫匹夫匹妇皆知洁廉忠信之为美也,使其果洁廉而忠信,则其智虑未始不如王公大人之能也。惟其所争者,止于箪食豆羹,而箪食豆羹足以动其心,则宜其智虑之不出乎此也。”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生活,需要相互依赖,共同应对事物和环境,因而组成了社会。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皆知善之为善,就会产生官僚主义,本位主义、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大国沙文主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皆知善之为善,心里才开始分别、执着和攀比,才会产生出轻慢或羡慕,骄狂或自卑的心理情绪,才有舍与贪、爱与嗔,痴与智、善与恶、虚荣自大美、羡慕嫉妒恨的各种情执。

人性的善恶,自古就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有主张人性本善的,也有主张人性本恶的。但这些说法都是脱离实际唯心的说法。因为存在决定意识。所以人性善也好,恶也好,都与客观社会的潮流和实际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实际上,社会潮流造成的客观环境对人性善恶的趋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老子说“道莅天下,其鬼不神”。老子既没有主张人性善,也没有认为人性恶,而是在社会历史的变迁中,找到了人性善恶变化的根据。可以说,老子的善恶观是唯物辩证的,最科学的。

美之为美的观念使很多人从生到死也不知道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所以老子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又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所以,老子的话,字字句句如泣血吐珠,情真意切。怎奈我们受面子操控,被利欲蒙心,不识庐山真面目。

“反者道之动”,有得必有失。

美之为美的东西实际就是一种精神上的鸦片,得到后心理满足,得不到心生嫉妒,发毒誓也要追求,于是所有人在无意之间就全部染上了毒瘾,成为破坏人类健康肌体的蛊毒,变成一切社会矛盾的心理根源。如夏商周历史上争权夺势斗争的激烈残酷,如周族窃国成功之后,各诸侯国的手足亲情之间为了权利也如同仇敌一般不断的自相残杀;如女人中的吕雉将戚夫人变为人彘,男人中李林甫出了名的口蜜腹剑,都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的最好验证。

那么,老子为什么还要说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呢?其实这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造成的社会趋势密切相关。由于天下都知道了风光体面舒适惬意及其所需的资本,人性恶的一面被彻底激发出来了。而人性恶的社会必然会要刻意推崇仁义道德忠孝礼之类冠以名分的东西,统治阶级也会专门通过礼乐调节人心理情绪的作用,来达到维持社会安定的目的。所以最懂老子的文子说“故仁义礼乐者,所以就败也,非通治之道也。”

仁义道德的说教本来就是出于无奈而企图通过冠以名分进行补救的措施,实际上根本无法改变美之为美的社会风气,反而却成了美之为美的一个社会前提。这对早已远离了本性的人类来说,实际起到了饮鸩止渴和火上浇油的社会作用。于是夏商周社会才出现了权谋智伪巧立名目的运作行为,善的名分变成了“智者”们投机钻营骗取民众信任的伪善工具。

西周开国功臣,军师姜尚的杰作《六韬》《阴谋》,是为天下阴谋大行其道所创建的理论体系,也是为巧立各种善的名目而作,充分反映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而《尚书·周书》则反映了具体的实施过程。

《六韬 ·文师》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呜呼!曼曼绵绵,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远。微哉!圣人之德,诱乎独见。乐哉!圣人之虑,各归其次,而树敛焉”。

《六韬》中还有一段更加迷惑人心的话:“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总之,姜太公之仁,之德,之义,之道,都是以窃国篡权为宗旨,肥一己之私为目的,为了取得民众的信任,才暂时而为之。就是这样一个满口仁义道德,自称圣人的智者,同时又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混世魔王,除了在颠覆商政所进行的各种战争中杀人如麻,还残忍地主张对被俘的商族人全部斩尽杀绝。分封后又马上对齐国的名仕视为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其伪装之下的真面孔令一切善良人感到毛骨悚然。所以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商周奴隶主发动各种以大灭小倚强凌弱的残酷战争,让各种无辜的人饱尝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苦果,千方百计的实现颠覆现有政权的目的,都是在仁义道德的名目之下堂而皇之的干出来的。所谓的“汤武革命”就是这种社会形势催生出来的结果。

所以说,某些阴谋家之所以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大行其恶,首先是通过巧立各种善的名目来实现的,而这些名目概念上的是与非也正是大多数人难于把握和分辨的。就像日本侵略中国打着“大东亚共荣圈” 的旗号实施明目张胆的侵略行为一样,巧立各种善的名目进行杀人放火的行为比没有名目的杀人放火行为更加明目张胆,更加人多势众和肆无忌惮。但为了美之为美的目标,不仅巧立各种善的名目是必须的,被篡权者(或利益冲突者)所具有的优点长处是必须当众抹杀的,对其缺点错误是必须当众渲染而利用的。所以文子说“立仁义,修礼乐,即德迁而为伪矣。”

周朝是夏商以来,阴谋盗取天下谋略手段的集大成者。西周的奴隶主贵族集团在夺取天下之前,千方百计的美化自己,收买人心,文王临终之时,嘱咐周武王“见善而弗怠,时至而勿疑,去非而勿惮”。时隔近千年的《史记周本纪》中记载:西伯阴行善,……诸侯闻之,曰“西伯盖受命之君”,制造出周文王这个为了骗取民众信任而伪装成圣明之君的形象。周族在《六韬》“嘿嘿昧昧”“以家取国”的大政方针指导下,像一只潜伏而伺机捕捉猎物的虎狼,时刻窥视着商朝的动静,最后终于抓住商纣王远征东夷,朝歌空虚的机会,趁机采取了最后的军事行动,所以史记说:“太公佐周,实秉阴谋”。

周族窃国是从季历就开始积极扩张,又经过周文王,周武王三代“大智大勇”的智者“圣贤”集团蓄谋“取天下而为之”的美之为美善之为善之举,发动的战争次数和伤亡人数,都要远远超过商汤。最终才以无数个部族的躺枪和家破人亡,换来了自己家天下的统治地位。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皆知善之为善的历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在争权夺利的斗争中失去人性。但名誉上,却要以压倒性的声音,扬己为善,斥人为恶;而实际上,又企图以压倒性的暴力,排除异己,镇压不满。这种做法,实为天下的是非之源。其流毒的扩散,导致世人皆见利而不见害,见人恶而不见己恶。甚至思想上对战争杀人习以为常,忘记了这是一件最为残忍的事情。胜利者长以此自居,以消灭对立面的庞大数字为荣,似乎不知这样庞大的数字实际上意味着什么。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战争也许是必要的,因为战争可以消除人心中那些多余的东西,也就是人心所执的那些狂妄的东西。而无论胜者败者,也都会留下一些刻骨铭心的惨痛记忆。所以老子说“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美之为美善之为善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出现尊卑贵贱的不平等心理,使人与人之间失去和睦自然的感情和属性,最后争取和比拼的,就是美之为美善之为善的资本。因此 美之为美善之为善的心理就成了每个人淳朴心灵的蛀虫,人与人关系的超强腐蚀剂,人类社会一切丑恶的基因和动力。甚至只要混淆了“美与善”的概念,就什么恶都敢做。如文革时期曾以穿军装,充当造反派为美,以打砸抢,反潮流为善。而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之后,取而代之是当今的以发家致富为美,以官商勾结为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赶时髦、要面子,豪车别墅,烧钱露富,各行各业各种犯罪,害国害民害人害己。

总之,懂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句五千言的核心思想理念,再去理解五千言笔下的历史和五千言本身,也就不难了。


古始之道


清朝作家蒲松龄的自勉对联: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干越甲可吞吴。上下对联各含一个成语典故。上联中的破釜沉舟指项羽在带领士兵攻击敌方时,故意毁掉战船,携带少许粮食饮水,表示自断后路,作决一死战的决心,结果人大获全胜。下联中的卧薪尝胆,则指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国吴勾践战败后在被被吴国关押期间,每晚身卧柴草堆,每日尝苦胆,下决心复国灭吴,最终成功。这副对联非常励志,也因其经曲而长久传承下来。


文字评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意思,自己不乐意的事,不要强加于人,当然也得分时候,三观不正还不说,书都白读了,我自己认为,正能量不是批评別人而行,也不是自己对而行,乃是对得起良心,党,人民,善心,人从来都没有完全人,我都有错误的地方,但勇于改正,也是正能量体现,我也不怕别人说我傻,但不作,良心更没了,我劝你们读好道德经就可以心静,再读论语更有一翻体悟,你们愿意怎么认为都行。


无名13044461


对我影响最深的名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在我心中很有位置。

相信大家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生活环境对一个人影响甚大;一个人在未成年之前,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未完全形成,环境对其影响甚大,对自身以后的成长影响颇深;故孟母三迁便是基于此理。

环境影响一个人的思维、进取心、意志力、为人处事方式等,一个人处在一个积极的环境中,他的潜意识便是积极向上的,一个人处在消极的环境中,潜意识便会指向阴暗面。

环境对人影响巨大,很少有人不受环境影响,故人们喜欢读书、旅行来充实自己,增长见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