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

墙外苍竹


“尽信书,不如无书”出自《孟子》的《尽心下》。 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独立思考就在于不要拘泥于书本不要迷信书本,要敢于挑战权威,要辩证的去看待问题,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书籍作为知识的载体,是我们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书籍是人写出来的,人不是万能的,人不是没有错误的,所以谁能保证书中的知识没有问题呢?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必然会参数一下错误陈旧的知识。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观测天空,看到太阳、月亮每天从东边升起来,在西边落下去。所以当时人们就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是围绕地球转的。人们开始形成“地心说”的世界观,这个观点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也为后世推翻它增加了难度。

直到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一切行星都在围绕太阳旋转,为了维护“日心说”,坚持真理的学者仁人与黑暗的神权统治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并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为了捍卫这一学说,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被教会用火活活烧死;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被宗教法庭判处终身监禁;最终这场捍卫真理与科学的战斗胜利了,统治1300年之久的“地心说”在历史的车轮中湮灭,事实证明了“日心说”是对的。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人人都坚信的“地心说”也不一定是对的,而且信念约坚定,那么改变的难度就越大,可能最后付出的代价也就越惨痛。如果哥白尼也是坚信“地心说”没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考,可能发现“日心说”吗?

读书是为了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提高我们的智慧。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不能被作者的个人态度左右,失去自我判断,不然小到个人轻则成为书呆子,重则形成所谓“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唯书主义”的作风;大到社会处于一个停滞不前,可能还会倒退的状态,如果这样我们读书还有什么意义呢?

读书是为了实践,只有经历了实践的检验才是真理。我们要敢于质疑权威,我们要善于独立思考,我们要勇于实践前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以致用的读书才有意义。


文学学文


看到这个问题,我是忍不住想要回答。

小的时候我一直有几个问题想不明白,在那么多敌人的围追堵截下,那么恐怖的战争年代,咱们的人究竟是怎么活下来的?吃的什么?最初开始起来干事情,革命的这批人,他们的经费从什么地方来?他们究竟是怎么开始的?

从我产生这些疑问开始起,我就寻找各种书,希望能从中找到这些答案,可惜,等到我把这些问题想明白,弄清楚已经是二十几年以后的事。

如果从我这段经历中去判断这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好像挺有道理的。但是如果没有这么多书,提供了这么多材料,我最后也不可能弄清楚,能解决我的疑问!

每一个作者的创作都不可能做到完全绝对的客观,无论是多么公正客观的作者,书里设定的内容都会有作者天然的个人倾向。读者在阅读的时候,除了自己应该有客观理性的态度,还应该通过多种渠道阅读!

读者没有怀疑的态度,“尽信书”,那你会被作者的个人态度左右,失去自我判断,还“不如无书”,但是如果无书,也没有可供你参考学习的资料,也不行!

所以,这句话给我们提供的一个警示,读书要有独立思考的态度,要有多渠道查证的精神,要有完全自由的灵魂,别受到作者个人倾向的影响。

我是陈志国,网络用名“蜂闻言事”,关注我,和你一起用不同的视角看世界,咱们换个角度赢。



蜂闻言事


“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是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批判,问题的核心和本质是提出了应该怎样读书这样一个问题。

当下,有一种文化现象值得思考,所谓的“心灵鸡汤”、这个指南,那个励志之类的文章充满了人们的阅读视野。有没有道理?不该全面肯定,也不该全盘否定,确有真知灼见,也有鱼目混珠,有的纯粹是废话,更多的则是语义重复。处

在这个多变的社会里,人们充满了迷茫,似乎都不知道怎么生活了。因此,这些所谓的“心灵鸡汤”,“励志”类的短文,才有了阅读市场。

相信书本,这本身没有错。因为书本里有前人的智慧与经验,用这些智慧和经验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话,会有很多的益处。人,作为生命的个体存在,与自然、社会以及人际之间必然会产生这样和那样的多种联系,而这种联系又决定着人的生存质量。怎样与自然、社会以及与別人相外,该有一个怎样的位置摆放?这的确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面对这一课题,求解只有两个办法。其一是靠自身的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出了规律及办法,这比较真实可信。其二是借鉴前人的经验,这种借鉴,读书是最好的选择。

而过分相信书,一切依赖书,一切唯书,则不可取了。因为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事物也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总是爱客观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彼时的认知是对的,而此时则可能就是错的,在这个前题下,“尽信书”就不是明智之举。在已经变化了的客观条件下,再套用前人的书本经验,肯定就是一种错误的选择。

正确的读书方法,应该是具有理性的。就是应该用科学的态度、批评的方式,有取有舍,才能读好书,用好书。

好读书,善读书,会用书,这是读书的三个不同境界和层次。





徐文枢


“尽信书,不如无书”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原意是要求读者阅读时要善于独立思考问题,不要拘泥于书本或迷信书本。古往今来,人们崇尚读书,书是我们人类拥有专利的恩物,但是,读书是为了吸取前人的智慧结晶和经验教训,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和思维层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启发我们对问题判断和行动的指导。不能完全信书,唯书本是从,这样轻则成为书呆子,重则形成所谓的“教条主义”和“唯书作风”,误人误事,贻害无穷。


听爷爷的话2019


回答。尽信天书。有人信。有人不信,唯有体验,感受灵验。验证后印证了。才相信。天书主要传送能量。身体接收到能量。全身有电感。有电流,激活细胞。有舒畅感觉,信夭书理由。


承椿888


上午我回答了一个问题。跟这个差不多。以前上学的时候,特别相信,学习的那些知识!。自从毕业,踏入社会后。亲身经历,世界,自然万物以后。再也不相信,那些死知识了。学习的八年,没多少有用的。。真正的知识!智慧!都在古代经典里,古典著作里。《圣经》,《道德经》,易经,论语,中庸。这些,才真正是:智慧的天堂!真正有用的知识。这些著作,了解一本?!你就没白活一生。😔🙏🙏🙏。


12025日期08015


完全相信书本上的知识不如没有书。我们对于书本上的知识要敢于质疑,有分辨,有判别。(意对即可)


赵潘东


读万卷书,必须行万里路,方能不白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