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怎麼看網文和文學?

岑寂xcl


它們之間最大的區別當然是載體,網絡文學最大的特點就是它是在網絡上發表的,而“經典文學”不是。當然,我相信這個不是您想得到的答案。“網絡文學”除了早期的一些作品以外,大多數是通過每天更新5000字左右的形式連載的,這造成了絕大多數網絡小說連貫性比較差,結構也比較鬆散,同時注水嚴重的現象。而“經典文學”幾乎都是結構嚴謹,語言流暢的——當然,也有不少通俗小說家通過連載來發表作品,但即使是連載的作品,功力也不見得差太多(比如《基督山伯爵》)。

至於小說趣味,格調方面,當然有高下之分,不過這點很多網絡文學讀者不同意。

第二個問題,無論你讀的是什麼書,除非有一個契機讓你對這本書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不然怎麼說也是會遺忘的。我上個假期為了搞一篇漂亮的讀書筆記,把加繆的《局外人》看了大概十遍以上(百來頁的小說),現在你問我書中的角色誰是誰,我還是得想半天才能想起來;小時候特別喜歡《水滸傳》,以背得水滸傳一百單八將的姓名諢號為榮,現在連三十六天罡都記不全了。是我沒有用心麼?顯然不是。但是我就是記不住。

至於網絡小說,我為了編一本書大概看了50部以上的“精品”網絡文學。看完以後,no offence,我覺得把裡面的情節記住,幾乎是對自己大腦的侮辱。模式化的劇情和粗糙的文筆,幾乎沒有什麼值得記住的地方。 不過也有例外,《新宋》在劇情架構,寫作語言等方面就很不錯——不過情節還是記不住。

第三個問題,這個主要跟你的專注力有關。給一個我自己的例子:前段時間我比較煩躁,看不進書。最後選擇把手機丟保險箱裡,開始看,效率頗高。

當然要是你看的是《芬尼根守靈夜》這種東西就當我沒說好了=。=


日本鐵壺3雨澤


其實網文如同人吃快餐,而紙質書就好象品紅酒慢慢品出滋味,各自都有優勢,看網文的種類較多,無論雜文,評論、詩歌、故事,都力求短而小的篇幅,有些為圖寫文最絕妙的就是一、二句話有寓意深刻、或妙言妙語,彰顯水平。因為網絡上各種視頻、網文充其量多,讀者的選擇範圍廣,長篇幅的文字不是很受歡迎,而短小精悍的文章加上視頻受歡迎。但這種快餐文化也象是一種滿足感觀的消費文化,當然也有好的觀點觀念的傳播,網文的營養輸送太多,而讀者消化不了這麼多,所以浮躁之心依然存在,而紙質書籍多是二百多頁以上的書,要專心閱讀,細心品味箇中滋味,在安靜的時光裡慢慢品讀,遠離塵囂,是靜態的生活方式。所以網文和紙質書,有不同的人群在閱讀。看網文的就好比是去西藏走馬觀花的幾天旅遊,而讀紙質書卻是去西藏半月以上的深度旅遊。


Amy16281


網文是網絡時代的產物,現在社會人手一部手機,每個人生活中幾乎脫離不了手機,不分層次,不分學歷,不分水平高下,城市,農村一個樣,文化層次低點的人,也許寫不出什麼東西或不會寫什麼,文化層次高點的人能寫出一定的文字或好的文字,形成一定的文章,甚至還發表,或專門利用手機或電腦這些網絡工具寫文,貫以網絡寫手,網絡作家之稱謂,不排除有的人是貨真價實並取得了一定的名聲或取得了收益,即賺到了錢,但只是一部分或極少數而已,很多人水平很高,或思想性、文學修養達到很高境界的人,根本不屑或不習慣於網文,因為他們喜歡,習慣於傳統紙製筆寫創作,發表也不是藉助手機,電腦,而是象舊時代,傳統投稿,向正規,全國有影響的刊物出版社發表,比如《當代》、《收穫》等,他們會認為那才是真正,正式,正規的創作,有真正的文化載道象徵,在網絡上,他們認為複雜,不乾淨,最主要的是不能充分,盡情表示,表現,表達他們的言語,情感,內容,因為他們認為網絡,洗澡穿了,說白了,說到底只不過是一種生活便捷工具,手段,或娛樂而已,他們不會也不習慣於把自己真實情感,喜怒哀樂表達出來,首先他們心裡就不願意,其次網絡上五花八門,包羅萬象,千奇百怪,良莠不齊,不象舊時代傳統投稿方法,即便被退稿也是心甘情願,樂在其中,對自己也是一種鞭策,激勵,還很安全,無所顧慮,而網文呢,恰恰相反,他們認為人們在網絡上更多的只是發表簡單文字,短文,還暴露隱私,如果表達真實情感的話,顧忌很多,而且言不盡意,不能象傳統紙製文字,可以長篇發表,充分,盡情,痛快,酣暢淋漓的表達自己的一切,甚至他們認為網文寫幾個字,簡單的段落還要配圖啥的,非常不理解,不習慣,更不屑於這樣做,因為他們覺得這非常無聊,可笑和膚淺,文字不好之外更覺得配圖這個方式簡直不可取,配圖還多以文字,配圖比文字還重要,這純粹就是譁眾取寵,博人眼球,娛樂而已,特別是那些不健康的,亂七八槽,五顏六色的圖,他們更覺得這個不是什麼真正的文學,文化和創作,攝影不象攝影,遊戲不象遊戲,姑且稱之為是一種商業包裝,炒作,運作,手段而已,這哪裡是什麼文學啊!這個是教有興趣的人們怎麼樣學會在網絡上賺錢,搞商業,博粉絲眼球啊!也就是說,他們會認為這純粹就是一種商業,跟文化,文學絲毫不沾邊,所以,他們根本不會也不想在網絡上正式發文,創作,他們不會把屬於自己真正的一面,好的東西在網絡上出現,有的甚至根本不想玩網絡!





納蘭自強


網絡文學同過去紙質版的文學作品,都是通過文字表達作者,對世界的描繪和意識的敘述。不同的是紙質媒體時代,作者的作品要通過很多編審的審核,或者要寄給行業內的成名的前輩,大家來求得認可,方才有機會出版發行與讀者見面。

而從互聯網平臺搭建好了信息平臺後,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的訴求和意見,包括文藝作品發佈傳播出去。這當中也不乏優秀的文藝作品,但是有別於傳統文學的網絡文學也隨之興起,年輕作者用超現實主義的筆觸,寫出了玄幻,三體等等文藝作品,有些得到了年輕讀者的喜愛,其中也有粗製爛造和毫無營養的作品。但是讓讀者有了更多閱讀的,不同風格的文學作品。


河床裡的樹


網文和文學不能分開來看,網文本身就是文學的一部分。就像,我們不能說,你怎麼看詩歌和文學一樣,詩歌也是文學的一部分。

網文是由於現在環境、介質、創作方式、科技進步等綜合改變,文學隨之發生的改變和調整,網文,本身也是文學本身。

文學作品,本身就分為好的文學作品和一般的文學作品。你不能說,一般的文學作品,就不是文學作品了,這是狹隘的看法。

網文本身就是文學,只不過,網文作為最近20年的新生事物,還沒產生經典性的文學作品。

網文的文學路,還很長。


董江波


網文大多是隨自己心意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天馬行空一般,更多是現實社會所不能滿足的發洩。現實社會中不能輕易做到的,或者所禁止的,在網文中可以往往就是隨意發揮的重點。不注重內在聯繫,反正就是自己怎麼痛快怎麼來,這樣反而更能引起人們的注意。

能成為文學的,除了文筆之外,更重要的是都有現實依據,讀了這本書之後,你有時往往會感到當時時代的壓抑以及孤獨。這也是文學名著不及網絡小說更加受眾的原因。能稱為文學的絕大部分都是和社會緊密聯繫的。書中也大多是講述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人們的思想行為,以及由此所表現出來的生活方式。亦或是在當時條件下人們的期盼所在。


不讀書的小童


網絡小說中所寫的大多都是單純的順應人性中慾望的幻想,以此給予讀者較為輕鬆而方便的閱讀快感。經典文學,往往帶有作者對於社會以及人性本質認識的投射和反思,由於其中的人物角色往往源自作者自身對於人性的理解,於讀者看來往往較為豐滿。

絕大部分的網絡小說在目前的內容上來看,都是商品。它旨在於為讀者帶來輕鬆的閱讀體驗和感受,通過劇情給讀者一種愉悅的精神享受。它的功能中並沒有讓你傷春悲秋或者明白什麼樣的人生道理,是單純的休閒類娛樂。

而經典文學所承載的功能要更多,所包含思想性和情節方面的考量都和網絡小說不同。有深度的思想,有力度的文學 ,會讓讀者能夠從中領會到更多東西,順帶提升個人修養和情懷。


蔡平安的藝術人生


本質上沒有區別,都是以文字來表達和創作,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在載體上的差異有了文學區別的稱謂。

網絡文學以網絡作為平臺進行創作和發表,由於網絡平臺的開放性,人人參與的屬性,造成了良莠不齊的現狀。

傳統文學是專業的文學創作人員作為主體,被戲稱為主流文化。相對於網絡文學的普及,傳統文學的創作人員在理念和水準上相對於網絡文學,水平普遍高於網絡文學。

網絡文學的全民參與性決定了作品本身的走向,以閱讀的快感完成文字的表達。

筆者曾一度以傳統文學作為創作思路,先後在全國一些報刊發表散文隨筆。現在也有意進行網絡文學的創作,如玄幻武俠小說和言情小說的創作都在積極的構思和創作中,在創作初期,首先考慮到閱讀的屬性和作品的傳播性,在構思中有意為影視提供選擇途徑和依據。

為名利竭盡全力,這是網絡文學背後的迫不及待。我也是如此,不能免俗。


在塵埃裡相遇


網文和文學雖說表面上似乎看起來只是載體的不同!但是就是因為載體有可能走上不同道路。個人認為兩者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就是網文對受眾群體不僅方便看到,更能隨時互動。而且更為容易商業化!網絡作家更能快速的迎合讀者的口味。從而造就出來作品的娛樂化更為嚴重!文學性不高!畢竟當代社會娛樂媒體已經太多了!如果文學這塊最後的淨土也淪陷的話!那這個社會真的要進入“娛樂致死”的年代了!


海邊的雪人


網文和傳統文學已經形成了兩種不同的風格和特點,網文結構鬆散,隨意性大,對文字水平要求低,但腦洞大,創造性強,爽點多,給人帶來更多的精神上的愉悅。而傳統文學結構嚴謹,對文字水平票求高,但想像力稍低些,而且不如網文爽點多。

兩種作品都是適應不同市場而產生出來的,隨著互聯網發展,獲取難度下降,快餐文學成為一種潮流,快餐文學帶來的影響就是網文興起,而網文就是為了滿足這種需求而產生的。

傳統文學依然延續以前文學的特點,而網文卻是一種新的需求下產生的文化,它的好處是更容易各式人群中傳播,是對傳統文學的一種補充,它可以填補以前傳統文學覆蓋不到的地方,它可以滿足人們心中的幻想,能滿足人們精神上的需求。

網文就像下面圖片一類的文學,創作要求低些,可以讓更多人參與創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