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行長劉連舸受邀出席葡萄牙總統與中國在葡投資巨頭晚宴

上週末,葡萄牙總統會見了在葡投資的中國企業家,共商中葡投資以及未來經濟的發展,中國銀行行長應邀出席晚宴。


中行行長劉連舸受邀出席葡萄牙總統與中國在葡投資巨頭晚宴


上週六葡總統與幾大中國企業巨頭共進晚餐,在北京故宮接受記者採訪時,馬塞洛總統提到已與中國銀行、中國長江三峽公司、國家電網、復星國際和海通國際公司探討在葡投資。中方企業領導人們一致積極看待葡萄牙商情,普遍認為葡萄牙經濟已經擺脫了爭議期,步入經濟穩步推進的正軌,這對雙方的投資者們都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聯合第三方國家的合作也為葡萄牙經濟做出極大貢獻,我們要繼續保持葡語作為官方語言國家間合作的勢頭。”


中行行長劉連舸受邀出席葡萄牙總統與中國在葡投資巨頭晚宴


馬塞洛總統上週日在京會見在葡投資華人時表示,收穫了一些在製造業和實業方面對葡實際經濟投資的想法。“這非常重要,因為這是中葡合作的宗旨之一,不只加強葡方企業購買力,或多或少我們要建立新的產出機制,我認為中方投資商們在這方面有意願和興趣,這很不錯。”

總統此次訪華中表示:“必須樹立競爭性投標規則,世界各地的企業公開競爭他們所想要的, 政府已多次強調這點。” 他補充道:“因此,沒有任何根據表明我們要與A、B或C家公司合作,大家公開競爭,擁有最好條件的最終勝出。”

此外總統希望中國企業家不要僅限於金融投資,他鼓勵中國企業在葡萄牙投資實體經濟等其他領域。

作為出席嘉賓之一,中國銀行行長劉連舸應邀出席晚宴,和其他中國企業巨頭一起受到了葡萄牙總統馬塞洛·徳索薩的接見。隨著中葡兩國領導人頻繁互動,中葡關係高速發展,劉連舸行長表示看好中葡經濟的發展。

在此之前,中國銀行行長劉連舸在北京接受新華網專訪,他以變化中抓機遇、發展中看問題和長短並重等辯證思路,解答了關於高水平開放、民營企業和金融科技相關問題。

以下附上採訪實錄:


中行行長劉連舸受邀出席葡萄牙總統與中國在葡投資巨頭晚宴


圖為劉連舸(左)與本次訪談主持人吳磊對話。新華網 郭小天 攝

新華網:劉行長您好,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和“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週年,今天您如何看待中國推進高水平開放?

劉連舸:改革開放40年,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的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水平越來越高。以“一帶一路”倡議縱深發展為契機,我國銀行業的全球化發展迎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經過五年的發展,共建“一帶一路”已經成為我國同世界共享機遇、共謀發展的陽光大道,一大批重點合作項目落地生根,催生了大量的金融需求,成為近年來我國銀行業國際化發展的重要方向。截至2017年底,中資銀行共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相關項目近2700個,累計授信近4000億美元,發放貸款超過2000億美元。

“一帶一路”縱深潛力巨大,推進高水平開放更是要推動多方合作共贏。越是多方參與、多種融資渠道和模式,越有利。要持續推動落實,還必須有第三方資金進入,同時我們要能夠審時度勢,選準投資方向和區域。比如,東南亞,中國東盟貿易額已經從建立戰略伙伴關係之初的782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5148億美元。中行在東盟10國都已建立了機構,在新加坡搭建了多個區域業務中心,馬尼拉分行發起成立了由14家當地銀行組成的菲律賓人民幣交易商協會。目前中行已為中泰高鐵、中老鐵路、葛洲壩東馬水電站、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火電廠、緬甸光纖通信、文萊恆逸石化和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等提供了全方位金融服務。下一步我們還會加強東南亞區域化一體化建設,加大重點項目投入,推動人民幣使用和搭建雙向投資商務平臺。

今天的中行是我國全球化水平最高的銀行,也是“一帶一路”上的主力銀行。目前中行已發行四期“一帶一路”主題債券,包含7種計價貨幣,募集資金達到百億美元。下一步,第一,中行將在印度、緬甸、蒙古、沙特等四個國家開展設行工作。未來中行覆蓋的國家和地區將持續擴大。第二,國家陸續出臺了各種政策,鼓勵外國對華投資。中行將進一步推動互聯互通,搭建貿易投資平臺,服務企業“走出去和請進來”。比如,首屆進口博覽會上,中行邀請了國外的1000多家和中國的500多家企業進行對接。第三,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人民幣國際化趨勢日益增強,中國消費者出國旅遊、留學和投資的需求也越來越高,也希望能更多、更方便地使用人民幣。中行將發揮全球化和海外人民幣主力清算行的優勢加強服務。中國經濟取得的巨大成就是靠幹出來的,“一帶一路”倡議下,區域合作一體化、互聯互通、綠色發展等也是一個個項目幹出來的,而且要多幹少說,講求實效,確實造福於當地社會。該盡的責任和義務我們一定要盡到。

新華網:緊抓機遇的同時,您如何看待和應對當前的挑戰?

劉連舸:當前國際環境複雜多變,中國也面臨一些新問題、新挑戰,但首先要看到變化中孕育了機遇,看清大局,擇機擇地而動就會是機遇,這是一個辯證的關係。

對於挑戰,一般大家關心的包括出海項目的安全、回報以及可持續性。從中國銀行實踐看,總體上,我們做的項目是有質量的,風險是可控的,也是講求核算有收益的。同時,我們也看到有些項目出海還存在盲目性,照搬經驗,對具體項目缺乏準確權威的分析判斷和量化的可行性論證。在海外做項目,需要對所在國家政策、經濟戰略與結構、產業方向等做綜合研究,這方面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亞投行等機構有規劃和數據可以借鑑。

同時,對於市場化運作項目,要善於尋找當地商業價值高、容易產生現金流的項目,有的可能還是“短平快”項目。銀行提供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也要因時因地制宜,比如貿易融資、保函等有時可能比貸款更好用、更見效。當然質量好的項目還可以搭配投資或基金,投貸聯動以增加整體回報率和持續性,同時對風控的要求也更高。這是我們過去的經驗,也是中行今天的優勢。

風俗文化和法規也很重要,過去有些企業因為重視程度不夠吃過虧。中行海外機構和客戶多,優勢是文化融合強,但風險點也高。我們更要秉持審慎合規經營的文化繼續深耕,保證我們在海外的聲譽,保證我們在海外資產的安全。


中行行長劉連舸受邀出席葡萄牙總統與中國在葡投資巨頭晚宴


中國銀行行長在北京接受新華網專訪 新華網 郭小天 攝

新華網:對於支持民營企業,您如何看待?中行又是如何務實推進支持的?

劉連舸:支持民營企業,我們既要從歷史的角度去看,也要從環境的變化來看。改革開放40年,我們可以看到,民營經濟作為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代表著經濟的活力,貢獻不可磨滅,今後更是如此。隨著金融市場競爭的加劇、產業結構的調整,民營企業更需要我們去支持,這既是國有大行的職責,也符合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屬性。同時我們要看到,銀行業未來發展的藍海在民營企業,在中小微企業。所以支持民營企業,既是中行作為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也是拓展業務新空間,捕捉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必然選擇,我們是有動力的。

要服務好民營企業,就要了解民營企業的訴求。我們制定了“四個一視同仁”,發佈了《中國銀行支持民營企業二十條》,優化機制與產品,促進基層機構“敢貸”“願貸”“會貸”。究竟如何做到?首先,保障“敢貸”。在風險可控的條件下,對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我們加強政策保障,從政策源頭打消顧慮,解決“不敢貸”的問題。其次,引導“願貸”。通過調整權重、規模、定價等方式,建立了支持民營企業正向激勵機制,讓基層機構“願貸”。第三,支持“會貸”。我們採取現代化手段,用大數據給客戶“畫像”,通過線上業務數據的彙集、加工、分析、研判,選準行業企業,再對目標企業進行更緊密的跟蹤,實現高效精準“會貸”。

此外,還要發揮中行全球化綜合化優勢,多種途徑拓寬民營企業融資渠道。採用債券、投資與信貸相結合的方式,推進資源跨境整合,助力中小企業發展。例如2014年,中行推出“中小企業跨境撮合”服務,為境內外企業搭建溝通交流平臺,幫助企業融入全球資金鍊、價值鏈、產業鏈。截至目前,中行已在海外13個國家、國內16個地區舉辦了50場跨境撮合對接會,服務了來自五大洲87個國家和地區的3萬餘家企業,贏得了企業家們的廣泛讚譽。

新華網:我們注意到,中國銀行剛剛在新加坡設立了首個全球化創新研發基地。目前,金融科技蓬勃發展,您如何看待這一趨勢?中國銀行如何衡量短長期投入產出效果?在短期和中長期上有哪些計劃?

劉連舸:這只是剛剛開始,研發基地也好,實驗室也好,這只是手段,金融科技最終落在金融產品、金融業務上,這是本質。新加坡金融生態好,金融科技環境也好,人才濟濟,國際大公司雲集,這就是我們第一個海外基地放在新加坡的原因。下一步我們還將充分發揮國際化優勢,讓金融科技在中行的雙向平臺上互通,例如把國外好的產品帶進中國,也將中國好的產品帶到國外去。

說到收效,人們習慣於偏向短期見效快的項目,而可能忽視長期佈局,這也體現在輕研發上。科技是支撐未來發展的大趨勢,現在不投入,你就沒有未來。我們要保持這個領先地位,而且讓更多的人享受到金融科技的成果,這已經成為大家的主流意識。今天面對金融科技的迅猛發展,中國銀行主動順應趨勢,將“科技引領”作為發展戰略首要工程。我們還要加大投入研發,兼顧短期見效、中期突破、長期發展的要求,制定了科技引領數字化發展戰略實施方案。

從長期來看,中行堅定大方向,在戰略上一定要跟上。像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等,現在所有的大行都已經將其當作一種戰略主攻了,不是幹不幹的問題,而是以什麼力度、速度去幹,以什麼為主攻方向去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