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茶是什麼茶?

金樓家Kening


我是一枚專注於烘焙的美食博主,我個人也很喜歡抹茶味的甜品,比如說抹茶冰淇淋、抹茶慕斯蛋糕🎂,抹茶戚風蛋糕,抹茶餅乾。

抹茶味甜品就是在材料裡添加抹茶粉,讓甜品的口感自帶抹茶味,口感清新!

抹茶是天然石磨研磨成粉狀、蒸青的綠茶。比起綠茶粉,抹茶粉的材料都是綠茶嫩葉,但是抹茶的粉狀更細,綠茶的目數一般在幾百目,抹茶是目數一般在幾千目,更細。綠茶粉顏色比較暗沉,抹茶粉顏色比較翠綠。


在烘焙中我也常用到抹茶,也製作了很多抹茶美食,這款抹茶餅乾,清新又美味,色澤靚麗!

抹茶酸奶雙色蛋糕卷,初春給你美味又清新的口感。

抹茶費南雪

抹茶提拉米蘇

在日本茶道,有沖泡的抹茶,還有製作甜品的抹茶,等級分類很明確。更多關於抹茶的知識,歡迎大家一起探討。

夥伴們,你喜歡抹茶美食嗎?哪款是你的最愛呢?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美食心得!


吃貨小築Vivi


首先,先說一下,抹茶是綠茶。

如果去日本旅行,大家帶回來的紀念品裡面一定會有抹茶,抹茶似乎已經成了日本的一張名片,就像到了四川不吃火鍋一樣,到了日本也要嚐嚐抹茶的味道。這是標配。

但關於抹茶經常會出現兩個誤解,今天也在這裡說一下。

第一個是關於抹茶的概念問題,

很多人認為日本茶就是抹茶,而抹茶就是綠茶粉。

這是不對的。

從飲用方式上分類,日本茶分為“抹茶”和“煎茶”。抹茶的成品形態是粉末,是將採摘的茶葉蒸熱乾燥後,在茶臼中磨成粉末狀,而不是直接用綠茶茶葉碾壓成粉末。在飲用時在茶碗中加入沸水,用茶筅攪動,在茶的表層形成細密均勻的泡沫。

煎茶的成品形態是茶葉,不是粉末。

另一個誤解是關於抹茶的歷史。

有人說抹茶最早在中國出現,抹茶等於點茶。那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先來說說日本是什麼時候有飲茶歷史的,在日本的奈良時代(710-794年),相當於中國當朝,當時日本派遣了大量的使者、留學生、求法僧來中國學習,其中有一些僧人將茶種帶回了日本,日本飲茶史也就此開始。

鎌倉時代(1185-1336),遊學宋朝的榮西禪師到天台山學禪和學和茶有關的知識,。1191年回國,也將茶種、茶具、飲茶方法帶回了日本。除了廣植茶樹意外,他還著有日本第一部茶書《吃茶養生記》。

之後飲茶之風由村田珠光和武野紹歐奠基發展,千利休進行豐富,形成了一套嚴謹的儀軌與精神標準。現在在千利休的基礎上後來又形成“裡千家”、“表千家”等多個不同流派。千利休提出的“和、靜、清、寂”的精神內涵甚至影響了整個日本的生活美學。日本茶道就此深深的打上了千利休的烙印。

值得注意的是,抹茶雖然起源於中國宋朝的點茶,但抹茶和點茶不能劃等號。

《宋史.食貨志》中記載:“茶有二類,曰片茶,曰散茶”。宋代的“片茶”,也要研磨成粉衝點而飲。後續的點茶環節,和今天日本的抹茶沖泡方法類似。但宋代這種茶要在飲用前才可以研磨成粉,這和現在日本的抹茶,以粉末狀出廠銷售是兩回事。就像我們現在喝的普洱茶餅,也需要分解拆成塊來品飲,但我們喝的仍然是餅茶而不是散茶。“抹茶”是日本的的名稱,點茶是抹茶的親戚,長的有點像,但“性格”絕對不一樣。

我們的歷史上沒有出現過“抹茶”字樣的記載。


楊多傑


很多人都吃過或者聽說過抹茶,這種綠油油粉末狀的東西是日本的特產。那麼它到底是用什麼做的,又是怎麼做出來的呢?

其實,抹茶是起源於隋唐的一種飲茶方式。只不過我們那時把它叫做末茶。在宋朝抹茶是一種非常高端有逼格的喝茶方式,受到了皇室成員和文人雅士的推崇。不過抹茶的製作實在很複雜,後來就慢慢退出了中國飲茶的主流,反而在日本流傳了起來。

要製作出優質的抹茶,在茶芽時期就得給茶樹搭建專門的遮陽棚。這樣長出的茶葉才不會那麼苦澀。營養價值也更高。抹茶茶葉的採摘過程也比綠茶末講究,需要當天採摘當天完成蒸青烘焙篩選等步驟。然後用石墨以一分鐘60轉的速度慢慢研磨,這樣才能生產出清香不苦澀的抹茶。

現在有很多商家用顏色相近的綠茶末來代替抹茶,但在口感上綠茶末會比抹茶苦澀不少。小夥伴們你們覺得自己平時吃的是綠茶末還是抹茶呢?


找靚機科普君


很多人可能一聽到抹茶就會想是日本的!其實非也,抹茶起源於中國隋唐,古時候也叫末茶!

古時:將春茶嫩葉,用蒸汽殺青(現在中國的茶葉大部分是炒青,說來話太長,不是今天主題,下次有機會再講這個做茶的的工藝)然後做成團茶(餅茶)保存,就有點像現在的普洱茶餅一樣,但是那時候茶葉是上層階級的享用之物,非常講究,上貢的茶餅還有龍和鳳的模印,所以也叫龍鳳團茶


然後,喝的時候放在火上烘焙乾燥,然後用天然石磨研磨成粉末。

古人磨粉的工具那是相當齊全的。

首先用茶臼(jiu)把茶碾碎.


其次茶碾。


欣賞一下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皇家茶碾。


其次茶磨繼續




經過三道程序,茶葉就成末末了~

然後就可以開始點茶了,點茶師先用一茶勺,將粉末茶盛入建盞,衝入沸水,用茶筅快速擊拂,使之產生沫浡。


哦對了,這玩意也不是日本的,早在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裡就有記錄茶筅。茶筅是古時烹茶時的一種調茶工具。“茶筅,以勁竹老者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動,本欲壯而未必眇。當如劍背,則擊拂雖過而浮沫不生。”可見茶筅即是一種調茶工具。


宋朝的鬥茶,就是看誰用泡沫做的圖畫更漂亮,更持久不散,古代文人那可不是一般會玩。

就在宋朝的時候日本人過來把這種喝茶方式學去了!後來我們明朝老祖宗覺得這種方式太繁文縟節就取締了,不破不立,於是有了我們現在的六大茶類!



05茶學陳扯扯


說起來,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日本,我們所知道的是抹茶來自日本,但是事實上抹茶源於中國,興起於唐,盛行於宋。九世紀末隨著遣唐使傳入日本,隨後在日本發展起來,後來堪稱日本國粹。


抹茶是綠茶的一種,但是又有別於一般的綠茶粉,

為了保證茶葉的鮮亮和鮮嫩,春天當茶葉長出一芽兩葉之後,進行第一次遮光處理。等茶葉長到一芽四五葉之後進行採摘和蒸青環節,即採摘當天用蒸汽殺青,再經過冷卻、烘焙、篩選等多道工序,最後用石(以每分鐘60轉的速度,在19℃的恆溫中,緩緩(出翠綠色的粉末就是抹茶。綠茶粉的原料基本上是普通的炒青,使用的是金屬粉碎機,無一例外的都是瞬間粉碎法。)

  普通茶葉粉和抹茶的價格天壤之別。抹茶平均價格在2000元/斤左右。而普通的綠茶粉價格,每斤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



經過高溫蒸汽,覆蓋殺青,石磨碾磨,超微粉碎,低溫乾燥而成的抹茶粉,最大限度地保持茶葉原有的天然綠色和營養成分。事實上早在唐朝,人們就發明了抹茶,也就是所謂的蒸青散茶當時稱之為煎茶。及至宋朝,名為末茶,蔡襄在《茶錄》中提到:將茶團碎成小塊,碾成碎末,將茶末篩出,放入茶盞,倒入沸水,觀色、聞香、品味。

但是,很可惜大致在明朝的時候,抹茶就已經沒了。不曾想傳到日本在日本被髮揚光大,並衍生出現在很多的抹茶飲品和糕點。


偷花的貓


很多人平時非常喜歡吃抹茶蛋糕、抹茶巧克力、抹茶餅乾。

抹茶是由漢族人發明,用天然石磨碾磨成超微粉狀的、覆蓋的、蒸青的綠茶。綠茶採摘前10-30天進行覆蓋遮陽,抹茶的加工方法是研磨。抹茶更多的用於加工業。一般咱們吃的抹茶味道,就是加工(烘焙)用粉。

抹茶,從性狀上來分類,屬於末茶(茶葉磨成的粉),是加工成特定形態的一種茶葉,並且如今的抹茶已成為末茶中單獨而又特殊的一類。

日本茶葉指導師協會對於抹茶的定義:

用作抹茶的茶菁必須是覆蓋栽培的茶葉;用於碾磨抹茶的原料——碾茶,其製作

工藝不經過揉捻直接進入碾茶爐乾燥;抹茶是乾燥後的碾茶經茶臼碾磨成的粉末狀的綠茶

現代的抹茶體系是由宋代的點茶進化而來的。點茶法,大約從晚唐至五代時開始出現,由於陸羽《茶經》的理念和當時飲茶習慣的轉變給飲茶指明瞭一條方向,人們開始越來越多地關注茶本身的滋味和品飲藝術,越來越懂得享受飲茶。點茶也就應運而生了。


懂茶帝


作為一個茶鄉之人,很樂意跟你聊聊與茶有關的話題!

抹茶是什麼茶?

抹茶指的是將春天綠茶的嫩葉,用蒸汽殺青之後,做成餅茶或者團茶保存,在食用的時候,再加以烘焙乾燥,碾磨成粉。後面經過多方改良,在春茶採摘前的20天搭棚架子,覆蓋蘆葦簾子和稻草簾子,讓綠茶的遮光率達到98%,這樣製作而成的抹茶顏色更為翠綠,香氣也更濃郁。

抹茶的歷史

抹茶控的親們都知道目前世界上,抹茶方面比較出名的基本都是來自於日本,特別是日本這四個地方出產的抹茶那可算稱得上佳品,分別是愛知縣西尾、京都宇治、福岡八女和靜岡縣。在日本的街頭巷尾,有關於抹茶類的東西隨處可見。可以說,抹茶在日本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是一種已經浸潤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文化。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種現在已經在日本成為尋常美食的東西,其實在中國出現的歷史比日本早了可不是十年八載,可以說抹茶起源地就是我們大天朝。


抹茶古時候稱之為“末茶”,最早出現於中國的隋唐時期。在當時用抹茶製成的茶水,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一種飲料。有唐代詩人盧仝(tóng)的詩為證“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麵。”他的詩歌中對抹茶的形狀、顏色進行了詳細的描述,足可以看出他對抹茶的喜愛。

到了宋朝,可以說是抹茶的一個鼎盛時期,抹茶更是發展成為了茶宴。北宋的四大書法家之一、著名的評茶專家蔡襄在《茶錄》中評述了抹茶的飲茶方法:將製作好後的團茶直接擊成小塊,然後再碾成細小的粉末狀,用篩子仔細篩出茶末,取出一定的劑量放進茶盞當中,然後注入燒開的沸水,泛起湯花,這時候的色、香、味那可是極佳的。也就是在宋朝的時候,抹茶由日本的僧人榮西禪師帶到了日本,同時帶回的還有當時的種茶、製茶、飲茶的方法和茶籽和茶器。


如果說在這之後,抹茶在日本處於一個發展的時期,那麼在中國則正好相反。於宋朝之後,抹茶在中國的地位就不斷下降,尤其是在明朝,更是直接對抹茶下了禁令。赤腳皇帝朱元璋是貧苦人家出身,他知道抹茶的製作工藝十分地繁瑣,尤其消耗人工,茶農又苦於徭役,老百姓可以說是怨聲載道。當時處於開國階段,百廢待興,朱元璋為了安撫人心,體恤勞苦百姓的辛勞,於是直接對抹茶下了禁令。因此明朝也是抹茶地位直線下降的時期,直到近代才又被國人所重視起來。

抹茶的價值

其實抹茶之所以能在中國市場上重拾往日地位,這與它本身的營養價值高、文化內涵深厚,同時又是百搭款,可以與眾多的食物進行搭配不無關係。日本可以說將抹茶的事業發展得特別龐大,被廣泛運用於化妝品、食品、日常生活用品如牙膏、保健品當中。可以說,日本是世界人均壽命最長的國家之一,與廣泛食用茶類、飲茶和用茶相關的產品不無關係。

如果你是一個抹茶控,如果你也喜歡具有如此健康、養生作用的抹茶,那麼你也可以多去關注一些抹茶製作而成的產品,不論是食品類,比如抹茶瓜子、抹茶麵條;亦或者飲料類,抹茶牛奶、抹茶拿鐵、抹茶酸奶;還有日常用品,抹茶麵膜、抹茶肥皂、抹茶粉餅等等,數也數不過來。


以上純屬本人的個人看法,如果你有更好的信息或者看出不當之處,歡迎關注、留言評論,也可以直接添加微【yunxiang312】瞭解更多茶葉相關訊息。


雲想茗茶


開始聽這個詞感覺很洋氣,尤其是一些加工食品“抹茶口味”跟我們傳統的茶好像沒有那麼相似的口味,其實抹茶就是中國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中的一種。

在成品茶的製作過程中,有采收、發酵、揉捻、焙火等多個程序。而剛採摘下來的茶叫茶青,茶青在製作時發酵得越少,成品茶沖泡後的湯色就越綠,期間最綠的要屬蒸青的綠茶了。因為茶青採下後,立即以蒸汽或開水燙煮,茶青沒有什麼發酵的機會,所以湯色自然是綠色。尤其是這類茶的碾茶(用碾磨),研磨成粉後就成末茶,其中,用以直接攪擊成茶湯飲用的特別稱為【抹茶】(有的食品加工不那麼講究的直接使用綠末茶),由於湯中含有葉肉襯托,湯色顯得更是翠綠。


花大臉


最早見到抹茶類食物的時候,我曾把它當做一種口味特別的茶葉。對於出生在茶葉之鄉、家附近就是陸羽故居的我來說,抹茶=綠茶=用沸水沖泡茶葉,而非這種綠色的奇怪粉末。宇治抹茶更是聞所未聞。後來我到京都生活,宇治成了後花園一樣的存在,這才開始漸漸對抹茶有了比較深入的認識。

有點像散粉,還配個刷子

很多抹茶控可能認為“宇治抹茶”是一個品牌,其實宇治是位於京都府南部的一個小城市,這裡所產的茶都叫宇治茶,類似於咱們地西湖龍井、安溪鐵觀音等等。而日本所產抹茶大多都來自宇治,因此也就有了世界抹茶在日本,日本抹茶在宇治之說。

通常來講,宇治茶和靜岡茶、狹山茶並稱為日本三大茶。

戰國時期:

一生致力於結束戰亂,重建封建秩序的“ 日本三傑 ”之一織田信長途經宇治,被採茶和製茶的場景感動,於是任命茶師森彥右衛門擔任宇治鄉的茶頭。後來,著名茶人千利休也任過這一職。最後,在同為“ 日本三傑 ”之一豐臣秀吉的扶持下,宇治茶的地位水漲船高,成了“高級茶”的代名詞。

那個時候,只有皇族,貴族和少部分高級僧侶才能享用,抹茶妥妥地站在日本茶鄙視鏈地頂端。

江戶時代後期:

課稅日高,宇治主動尋變,遂走出高級茶的小框框,增加了許多為大眾飲用而開闢的茶園,這才廣開銷路,為日後大量販賣做了鋪墊。

明治維新後:

抹茶終於從有規有矩的茶道象牙塔中飛出來,全面大眾化,而現在所說的“混合宇治茶”,基本上宇治茶佔50%以上,另外混合奈良、滋賀或三重產的茶葉。

抹茶就這樣走下神壇,不但在日本國內成了大眾消費品,也成了“日系”標籤,走出國門,擁抱世界。

在日本的語境中,抹茶也叫碾茶,將一種遮陽栽培的茶葉新芽,去除莖和葉脈,用石磨碾成非常細的粉末後沖泡而成。關鍵的一步是用“茶筅”來點茶,即用它在碗裡來回刷打出泡沫,使抹茶粉均勻地融入水中,這樣喝起來才不會有一小糰粉沒化開的感覺。

但直接喝抹茶這件事,不僅需要整套繁複的流程和工具,還要系統學習複雜嚴苛“茶道”的技巧,在當今日本也不算家常。

日本茶道

所以,即便在日本,普通人也只是偏愛抹茶味的點心以及飲品,但真正願意喝抹茶的人,還是非常小眾的那一撮。

所以,比起單純的喝純正的抹茶,“吃抹茶”才是最時髦的做法。都說愛抹茶,但你愛的可能不是這種茶,而是各種“抹茶”味道的甜點。

在日本國內都是這樣,就更別說在國外了。

要想甜點好吃,抹茶粉至關重要

抹茶甜品的高下,最關鍵的還是抹茶粉的質量。但對於抹茶質量,目前還沒有教科書般的量化指標。一般從色香味來判斷——好的抹茶色正綠或翠綠,香氣有明顯的覆下香,味呈鮮甘二味,不苦不澀,回韻綿長。

而真正高級的抹茶粉做出的抹茶卷,蛋糕體呈現黃綠色,在不P圖的情況下,不可能有特別鮮豔的綠。

但低等級的抹茶,苦、澀,不鮮不甘,為了色綠就要增加投茶量。投茶量大就意味著苦味和澀味。所以,為了取悅食客的味蕾,店家就要放更多的糖來中和苦味和澀味。這也是為什麼,一眾抹茶甜品連鎖店的蛋糕類出品都會偏甜。

所以,要做好的抹茶甜品,首先要從抹茶粉的品控開始,而不是胡亂用一些號稱來自宇治和京都的“低等級抹茶”。如果沒有日本的優質抹茶資源作為穩定供給,根本沒辦法鋪天蓋地開店。


Enjoy雅趣


提起抹茶,我們首先都會想到日本,但其實抹茶最早源於我國,唐朝陸羽的《茶經》記載了抹茶的做法:將春天茶葉的嫩葉用蒸汽殺青後,做成茶餅保存,食用前放在火上再次烘焙乾燥,用天然石磨碾磨成粉末。

抹茶起源於隋朝,興盛於唐宋時期,在宋朝已經有了完整的寺院抹茶茶道,被稱為點茶。南宋末年,日本高僧南浦昭明從浙江餘杭徑山寺將抹茶技藝連同茶具等一同帶回日本,由此,抹茶在日本逐漸發揚光大。

提起日本抹茶,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宇治抹茶。但是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宇治抹茶並不都是正宗的抹茶,因為製作抹茶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每人每小時手磨出來的抹茶粉大約40g左右,不可能用於大批量的食物製作。所以市面上所謂的抹茶粉,絕大部分都是機械化生產的茶粉,遠遠達不到抹茶的製作標準。


您對這個問題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如果您覺得回答得還不錯,歡迎點贊和轉發~

一隻愛吃的小肥蝦,帶你領略美食背後的趣味與文化。^_^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