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學生弒母案:標籤背後的學歷崇拜與心理自卑

北大学生弑母案:标签背后的学历崇拜与心理自卑

北大学生弑母案:标签背后的学历崇拜与心理自卑

文 / 李沁錚

來源 / 南方傳媒書院

“北大學子弒母案嫌犯吳謝宇落網警示我們,寧要平庸子,莫要學霸兒”

“故意發短息給舅舅,讓他知道謝天琴死了,因為不想母親在房間裡待太久,要她離開那個地方。”

“吳謝宇的父親家族有著精神方面疾病史,吳謝宇的三個姑姑,則或多或少都存在著神經系統方面的異常。”……

近日,逃亡三年的北大學生弒母案嫌疑人吳謝宇落網,在媒體上掀起軒然大波。此人在公安機關處尚且被稱為嫌疑人,部分媒體卻已經迫不及待地想為這樁案件找到蓋棺定論的理由。這固然是一場子弒母的倫理悲劇,只是案件內情不明,結論塵埃未定,起因從何而起不得而知;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隱藏在輿論背後的種種警示。

“名校”與“弒母”的標籤

案件熱度一起再起,嫌疑人生活細節被媒體再三挖掘,無非是因為案件的幾個惹眼的關鍵詞在大眾心中掀起波濤洶湧:“北大”、“弒母”、“逃亡三年”。北大代表名校,是中國的最高學府;弒母代表不可饒恕的罪過;而逃亡三年被曝出來的種種細節,都顯示著嫌疑人所謂的高智商。

在傳統觀念裡,名校就是優秀的代名詞,代表著前途光明、品學兼優。無意地,我們給了名校這個標籤太多可以原諒的餘地。彷彿成績好,做什麼都有理由,都可以有從頭來過的機會。這樣的雙標又真的公平嗎?

北大学生弑母案:标签背后的学历崇拜与心理自卑

(一旦被貼上標籤,你就很難擺脫——王爾德)

而此案的辯護律師好像也是這樣想的,辯護時竟然使用“成績好,請求寬大處理”這樣的理由。面對弒母這種罪無可恕的行為,還要把名校變成堅不可摧的金鐘罩,以求逃過懲處嗎?抱歉,名校沒有那麼堅固,法律不是普通觀念,不會罔顧罪惡。

北大彷彿不可能與弒母聯繫起來,一旦聯繫上了,大眾又要給這個人貼上除了成績好之外的所有惡劣標籤,彷彿這樣才顯得故事合理。

自以為獨到的見解,是大眾的集體意淫

吳謝宇以異常縝密的手段殺死了自己的母親。他將屍體用塑料包裹了數十層,並在每一層縫隙中,放入了活性炭吸臭;他在房間內安裝了監控,並且連接電腦,能用手機監控現場情況;他帶著母親的手機,以便及時回覆他人短信,並且連接了電腦;他剪切了母親的親筆字,拼成了一封母親的“親筆”辭職信,使母親“消失”的合理,欺騙了親朋眾人;編造了留學美國的謊言,借貸了144萬元的鉅款…值得玩味的是,部分輿論奇異地陷入一種對高智商犯罪的獵奇,甚至崇拜心理,好像這種犯罪都顯得高級許多。可是高智商犯罪給破案帶來的困難,灌溉罪惡滋生的土壤,這些都可以罔顧嗎?

說到底,還是名校這個標籤賦予這場案件太多獵奇的色彩。不像會做這種事的人做了這樣的事,大眾就自發地給案件加上種種自認為合理的猜測,貼上自認為合理的標籤。

看起來特立獨行見解獨到,卻早已陷入大眾意淫的狂歡。

北大学生弑母案:标签背后的学历崇拜与心理自卑

同樣在這場標籤意淫中受難的,還有那個可憐的母親。心理學上有個“公平世界謬誤理論”,這個謬誤指的是,這個世界絕對公平,而罪惡不會無緣無故的降臨到你身上。如果你受到罪惡的傷害,那麼一定是做了什麼錯事,活該受罪。即完美受害人。這樣的心理,讓大眾給這個母親加上種種不好的性格、各種可能被殺害的理由。這難道不荒謬嗎?出了事不去譴責那個犯下罪行的人,居然來給兇殺找理由?這難道不是幫兇嗎?

不論這個母親是脾氣怪,或是性格友好,我們都不能再去打擾她,更不能用完美受害人的標籤來揣測她。她無力辯駁,就讓逝者安息。

標籤背後的學歷崇拜

當看到大眾不加猶豫地為事件貼上名校的標籤,我們不禁思索,名校標籤的背後是什麼?為什麼名校的標籤會引來如此大的關注?

名校標籤的背後,是大眾習以為常的學歷崇拜。

北大是中國的最高學府,是名校中的名校。在大眾眼裡,北大就是神壇,裡面的人都有著一張閃閃發光的名片。直接一步登天是再容易不過的,大好前途、光明無量也是很平凡普通的。

可是人生哪有那麼容易?名校畢業生一批又一批,畢業就失業的也不在少數。世界上芸芸眾生,哪管你名校普本,不都是要經歷社會的打磨洗禮才能成長嗎?難道在名校生的眼裡,就世界一片美好嗎?難道名校裡的人,就像神仙一樣無憂無慮了嗎?

北大被神化了,名校被神化了。所以,在所有人眼裡都品學兼優,完美到不出差錯的吳謝宇——這個北大里的神仙之一——墜入凡塵,才會引來那麼大的關注,那關注裡絲絲縷縷都是獵奇。崇拜學歷卻求而不得的人,在看到這些名校裡的不堪就想要迫不及待地踩上一腳,行為舉止裡都是得不到就逮住機會毀掉的矛盾與扭曲。

北大学生弑母案:标签背后的学历崇拜与心理自卑

更何況,學歷高可能只是成績好的代名詞,卻絕對不是德才兼備的代名詞。多少父母在誇讚名校裡別人家的孩子時,總會在“你看人家學習多優秀”的後面,又加上一句“”性格也好”。內向的說成文靜沉穩。外向的說成活潑禮貌。而對於成績學歷沒那麼優秀的人呢?內向就成了靦腆、不會來事兒,外向就成了上躥下跳一點也不乖。

學習成績好並沒有什麼錯,內向外向也都是個人的性格不可褒貶。癥結在於人們把學習成績與性格甚至人品牢牢掛上了鉤,導致這樣一種雙標的評價影響深遠,而眾人還習以為常。成績好就雙標了,名校這個實打實證明成績的符號,就更容易被予以寬容對待的餘地。

北大学生弑母案:标签背后的学历崇拜与心理自卑

(圖源:知乎)

可是把名校與品質掛上鉤是絕不可取的,如果有好學歷就有好人品,學歷低就否定一切,那麼未來,所有人成長的道路會越來越狹窄,我們所倡導的多元也就不復存在

。如果只倡導才華與學識,那麼淵博的才華所帶來的驕縱與過度自信,會讓人生路越來越走越狹窄,甚至走到盡頭。正所謂,德為才之帥,才為德之資。

學歷崇拜到底仰賴著什麼?

學歷崇拜如此不可取,但還有那麼多人對此趨之若鶩。學歷崇拜這樣的心態,到底仰賴什麼而生存?

這個板子或許還是要打在應試教育制度的身上,或者說是人們對於應試教育的態度,還未發生相應的轉變。

古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態度,而今天有“哪怕頭破血流,也要給我衝進一本大樓”的無聲廝殺。在過去,人們在應試教育身上賦予了太多跨越階級的期待,那些應試製度下的勝利者也確實嚐到了傳說中的甜頭。

可在時代發展迅猛的今天,人生的方向已被開闢出一條又一條的康莊大道,成功之路也絕不僅止於讀書好學歷高這一條。對於應試教育的態度,實在沒有必要再與“美好成功的人生”捆綁到底了。

北大学生弑母案:标签背后的学历崇拜与心理自卑

我國人口數量龐大,高考已經是目前來看,較為公平的出路了。但高考也只是一條出路,被賦予了太多神話色彩的這個制度也很不平,為什麼一出事就要怪到它身上呢?因為人們所有的崇拜心理都仰賴著高考制度。人一多就只能量化評價,連帶著人們的心態也量化處理:高考勝利就幸福一生,如果不勝利,也就直接責怪上這個制度,多麼輕鬆,多麼容易!

可是人生的美好與否成功與否是不能把賬完全算在教育制度的頭上的,我們應該警惕的不應只是應試的量化弊端,更應警惕人們對於應試教育的態度。

應試教育體制下的成功者只是擁有了跨越階級的優先敲門磚,而跨越階級後,你我也都還是普通人,也一樣有生活的艱辛要揹負,有社會的黑暗要面對,有人生的困難要跨越。

THE END

這次的吳謝宇不只是一次惡性案件,更是一記耳光,打醒了滿懷學歷崇拜的人;更是一記警鐘,敲醒了對應試教育懷抱過度期待的人。

北大学生弑母案:标签背后的学历崇拜与心理自卑

對應試教育的態度,“多一分則肥,少一分則瘦”,這教育體制可以篩選出學習能力強的人,勤奮刻苦的人。但人生路上所需要的品質,也絕不僅僅只有學習能力與勤奮刻苦。

鏈接: 南傳網友觀點對沖

學歷崇拜是一種文化變態。

對“學歷”這塊金字招牌的盲目推崇,很多人讀大學,就是為了將來謀得一份體面的工作,至於讀大學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卻很少認真思考。

對名校的執念有時候更多地只是一種虛榮罷了!

唯學歷化的今天,這一張紙代表的是一張過目即可的通行證,而不是一枚需要檢測的門禁卡。

功利化教育,助推學歷崇拜。越是高水平的大學,越不關心實用。

教育應該跳出“學歷崇拜”的魔咒,回到最初的原點,尋回教育的本真,待之以一顆平常心。

畢業生在進行擇業時,以自我為中心,沒有看到個體與社會是一個相互作用的有機體,在職業選擇上單純地依賴社會,被動地適應社會需求。

學歷崇拜的人把人簡單的分為三六九等。

世俗主義功利傾向,缺乏真才實學,認為名校一切就都是好的,高分就是優秀。認為一個人學習好就是品行好道德好,一切都好?

這是一種偏見,講學習好文化成績與人品素質劃上等號,畢業於非211、985的總覺得矮人一等,自慚形穢。

需要消除社會偏見,需要社會各方共同努力,摒棄 “學歷崇拜”,英雄不問出處,只要有真才實學,名校也有大把水貨人渣,不一定迷信每個人都是多麼優秀!何況還有很多高分低能的,所以不能看標籤,要看個人,名校的標籤也不要過度迷信,平常心對待,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北大学生弑母案:标签背后的学历崇拜与心理自卑

加入南傳交流學習群,為小夥伴們答疑解惑啦!

只要你渴望媒體展示的舞臺,南方傳媒書院就是你的目標!

別再猶豫,南傳需要你的參與!

(詳情請參考推文最後一條的招募令

北大学生弑母案:标签背后的学历崇拜与心理自卑

文章精選:

熱點 | 母親藏匿“失聯”兒子:家庭關係與社會信任的兩支利劍刺出的汩汩鮮血

熱點 | 無處方、無監管、假身份可購,網售/購處方藥系違法!

熱點 | 抑鬱症的鍋怎能由外賣來背? 大學生抑鬱心理探析

熱點 | 猥瑣、噁心、醜陋... ...揭露女孩拒加微信被打背後的卑劣人性!

熱點 | 沒點心理承受能力,你敢網絡維權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