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裡的中國(13):且亭且珍惜

修橋、鋪路、造涼亭……,都是過去中國鄉村中,常見的善舉。

涼亭,也是茶亭、路亭。

村落里的中国(13):且亭且珍惜

曾經遍佈鄉野的路亭

過去很多地方民風淳樸,樂善好施。有能力的宗族或人家,或籌資,或捐地,或出力,在道旁、橋頭、渡口,搭建涼亭,為出門的旅人,提供儘可能的方便。

有的路亭免費供應茶水,還有專門的民約,村民輪流在涼亭執守燒茶、設法照顧生病或有急事的路人。實在偏遠的地方,也放個瓢,置個桶,讓人能夠取水、解渴。

這些亭子基本以實用為主,大小不過方寸,結構只求堅固,茅草瓦頂不論,要的只是能遮陽避雨。

當然,也有比較特殊的路亭,還弄些楹聯匾額,雕花彩繪,宣揚節孝忠義,順便擔負些教化功能。

主客在這裡告別,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歸鄉的遊子,在這裡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而對長途跋涉的旅客,在這裡,多多少少能得到身心的一絲撫慰……

村落里的中国(13):且亭且珍惜

又見離家時爹孃送別的路亭,就知道,我回來了

既然是亭,自然要停。停下來,歇歇腳,躲躲雨,喝喝茶,聊聊天,閒閒話……

甚至,羞怯地躲在柱子後面,潑辣地唱道:“借問家中可娶嫂,要不小妹常往來?”

村落里的中国(13):且亭且珍惜

現代社會中不再有用、逐漸消失的路亭

然而,所有這些,隨著現代交通、信息技術等的發達,都不再需要了。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湮沒了荒城古道,遠去了人聲馬嘶。

它們中的絕大多數,形制簡單,結構粗陋、材料質樸……沒有“突出的價值”,很少納入保護的範疇。

它們往往離村落的“核心區”、“保護範圍”、“主要景點”較遠,人跡罕至。

它們自然也隨之廢棄、傾頹、消逝……

村落里的中国(13):且亭且珍惜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結合文化線路的保護、全域旅遊的開發,有足夠的錢去修繕、再次發揮它們的作用當然上佳;錢不多也可以簡單搶救一下,拿塑料布堵上漏雨的殘瓦、砍根竹子支撐快要傾倒的牆體;如果只剩遺蹟,最好也立個牌牌,等待有心的後人去發現;至不濟也可以拍些照片,不要讓它們就連在記憶中,也無痕無跡……

且亭且珍惜。

【相關鏈接】

村落裡的中國(1):車盤坑村的雲中梨花

村落裡的中國(2):暗中之美

村落裡的中國(3):最真不過煙火色

村落裡的中國(4):小細節裡有溫度

村落裡的中國(5):物性天然

村落裡的中國(6):當二師兄已成往事

村落裡的中國(7):燈籠高掛有講究

村落裡的中國(8):身邊處處有神靈

村落裡的中國(9):整齊就是罪過

村落裡的中國(10):房前屋後有美能吃

村落裡的中國(11):與天地共呼吸

村落裡的中國(12):教化無聲

【往期文章】

傳統村落:應儘量避免“麥當勞化”的美麗

傳統村落:可否有點平常心?

傳統村落:文化是輓歌,還是幻象?

以中國鄉土之道,營造中國鄉村

傳統民居與民居傳統:落花與歸燕

傳統村落:莫讓“洋腦殼”破壞了“土遺產”

傳統村落:“價值”之外,更有意義

保護髮展傳統文化,構築人性防禦縱深

傳統村落:只能存活在有深度的社會之中

傳統村落順口溜(之二):說道路

傳統村落順口溜(之一):說房屋

傳統村落:文化的外求與內醒

傳統村落:最深刻的破壞,是以“文化”之名

“民宿”:不要止步於“詩和遠方”

傳統村落:窮,就得想點窮的辦法

傳統村落:僅有“皮囊”是活不下去的

傳統村落:需要的是另一種“旅遊”

傳統村落:最好愛她是懂她

傳統村落:別為“顏值”付出太多

傳統村落:我未必要過您那樣的“好日子”

風貌協調?不,品質協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