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里的中国(13):且亭且珍惜

修桥、铺路、造凉亭……,都是过去中国乡村中,常见的善举。

凉亭,也是茶亭、路亭。

村落里的中国(13):且亭且珍惜

曾经遍布乡野的路亭

过去很多地方民风淳朴,乐善好施。有能力的宗族或人家,或筹资,或捐地,或出力,在道旁、桥头、渡口,搭建凉亭,为出门的旅人,提供尽可能的方便。

有的路亭免费供应茶水,还有专门的民约,村民轮流在凉亭执守烧茶、设法照顾生病或有急事的路人。实在偏远的地方,也放个瓢,置个桶,让人能够取水、解渴。

这些亭子基本以实用为主,大小不过方寸,结构只求坚固,茅草瓦顶不论,要的只是能遮阳避雨。

当然,也有比较特殊的路亭,还弄些楹联匾额,雕花彩绘,宣扬节孝忠义,顺便担负些教化功能。

主客在这里告别,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归乡的游子,在这里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而对长途跋涉的旅客,在这里,多多少少能得到身心的一丝抚慰……

村落里的中国(13):且亭且珍惜

又见离家时爹娘送别的路亭,就知道,我回来了

既然是亭,自然要停。停下来,歇歇脚,躲躲雨,喝喝茶,聊聊天,闲闲话……

甚至,羞怯地躲在柱子后面,泼辣地唱道:“借问家中可娶嫂,要不小妹常往来?”

村落里的中国(13):且亭且珍惜

现代社会中不再有用、逐渐消失的路亭

然而,所有这些,随着现代交通、信息技术等的发达,都不再需要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湮没了荒城古道,远去了人声马嘶。

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形制简单,结构粗陋、材料质朴……没有“突出的价值”,很少纳入保护的范畴。

它们往往离村落的“核心区”、“保护范围”、“主要景点”较远,人迹罕至。

它们自然也随之废弃、倾颓、消逝……

村落里的中国(13):且亭且珍惜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结合文化线路的保护、全域旅游的开发,有足够的钱去修缮、再次发挥它们的作用当然上佳;钱不多也可以简单抢救一下,拿塑料布堵上漏雨的残瓦、砍根竹子支撑快要倾倒的墙体;如果只剩遗迹,最好也立个牌牌,等待有心的后人去发现;至不济也可以拍些照片,不要让它们就连在记忆中,也无痕无迹……

且亭且珍惜。

【相关链接】

村落里的中国(1):车盘坑村的云中梨花

村落里的中国(2):暗中之美

村落里的中国(3):最真不过烟火色

村落里的中国(4):小细节里有温度

村落里的中国(5):物性天然

村落里的中国(6):当二师兄已成往事

村落里的中国(7):灯笼高挂有讲究

村落里的中国(8):身边处处有神灵

村落里的中国(9):整齐就是罪过

村落里的中国(10):房前屋后有美能吃

村落里的中国(11):与天地共呼吸

村落里的中国(12):教化无声

【往期文章】

传统村落:应尽量避免“麦当劳化”的美丽

传统村落:可否有点平常心?

传统村落:文化是挽歌,还是幻象?

以中国乡土之道,营造中国乡村

传统民居与民居传统:落花与归燕

传统村落:莫让“洋脑壳”破坏了“土遗产”

传统村落:“价值”之外,更有意义

保护发展传统文化,构筑人性防御纵深

传统村落:只能存活在有深度的社会之中

传统村落顺口溜(之二):说道路

传统村落顺口溜(之一):说房屋

传统村落:文化的外求与内醒

传统村落:最深刻的破坏,是以“文化”之名

“民宿”:不要止步于“诗和远方”

传统村落:穷,就得想点穷的办法

传统村落:仅有“皮囊”是活不下去的

传统村落:需要的是另一种“旅游”

传统村落:最好爱她是懂她

传统村落:别为“颜值”付出太多

传统村落:我未必要过您那样的“好日子”

风貌协调?不,品质协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