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是大国,为什么武安君能够直岛郢都?

开心每一天2064634236427


楚国是战国七雄中响当当的大国。不仅人口众多,而且国土面积也是最大的。巅峰时期的楚国,其统治面积比其他六国的总和还多。楚国拥有的战略纵深和潜在国力,是包括秦国在内任何一个战国不敢也不可能忽视的。难怪项燕在秦灭楚时说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是说明楚人的倔强和抗争意识很强,另外也是一种战略底气的自然抒发!毫无疑问,楚国一直是一个超级大国的存在。但是,楚国却很难称得上是超级强国。

楚国有过短暂的强盛时期,如“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时期,楚国国力超群,足以制霸中原!但时间拉长到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则变得不那么耀眼了。更多时候是一种大而不强的尴尬存在。不然也不会被敌国轻易拿下首都。其实首都被敌国占领不是楚国的唯一一次。

春秋时期,楚昭王任上,吴王阖闾攻破楚国都城郢都,楚昭王被迫迁都于“鄀”;前279年,楚顷襄王任期,秦军攻破楚国都城,楚国再次迁都“陈郢”;楚考烈王时期,为了躲避秦国兵锋,前253年又迁都矩阳, 前241年,迁都寿春。合计一下,楚国曾经被攻破了两次国都,为了逃难先后迁都4,5次。国都为国之根本,世界上有迁都如此频仍的超级强国吗?

楚国大而不强是各国心底的猜测,但均不敢轻易招惹这个大块头。真正失掉遮羞布是因为一场战争——鄢郢之战,这是秦楚争锋的里程碑战役。是役秦军攻破楚国别都鄢(湖北宜城)、都城郢(湖北江陵),重创楚军主力的大规模作战。至此,其他各国终于摸清了楚国的底牌,楚国再也没有问鼎天下的雄心。

鄢郢之战,秦将白起选择最佳出兵时机和进军路线,利用楚王城池不修,采用掏心战术攻入楚国,用决水攻城的战术攻克楚国别都鄢城,然后沿长江东下深入楚境,攻陷楚国国都郢,焚毁楚国的宗庙和夷陵。这场战争是白起的封神之战,秦兴楚衰自然有白起的重大作用,但根本原因还在楚国自己身上。

准确说就是楚国没有处理好自己的问题!

其一,楚国的改革不彻底!

楚国是一个上古遗风特别重的战国,其国内氏族力量非常强大,比其它诸侯国大得多。楚国兵力除了一部分掌控在君王手中,其他大部分都分散在氏族手上。楚王想要调动他们,就需要征求各个大氏族的意见,意见相左时往往会遭遇障碍。因此楚国虽大,却是一个松散的集合体,导致行政效率很低。 正是因为看到这点,战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吴起来到楚国得到楚悼王的赏识,决意在楚国实施一场深刻的改革。改革主要有四个方面:废掉世袭制度,推行封建法治,整理财政和巩固国都。这样的改革,尤其是前两项无疑是动了氏族的利益,因而遭到很大反对。这样的反对在楚悼王在世时还可以克服,但不幸的是,改革刚刚取得一定成效,楚悼王就逝世了。失去最大依靠的吴起,不仅改革事业法继续,而且自己还遭遇了惨死的命运。这不仅是吴起的悲剧,更是楚国的悲剧,自此楚国失去了角逐天下的底气。

其二,楚国缺乏明君和持久的治国方略!

楚国也有非常了不起的君王,如一鸣惊人的楚庄王,锐意进取的楚悼王。但是这样的明君比例还是太少。而且相较于秦国,楚国不仅明君少而且的没有持续的治国方略。同样是改革者遭遇横死,但秦国的国君是一代代把改革进行到底;楚国则不然,在挑战面前其君主往往选择了妥协退让,最后都变成了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庸君昏君。

其三,楚国缺乏一个明确的文明中心!

一国之都必然是国家文明的中心,往往是国家最繁荣富庶也是权力最集中的地方。战国七雄中,楚国是变换国都最多的。据不完全统计,楚国先后有7个都城。楚国人爱迁都当然不仅是因为他们喜欢搬家,也是内外因合力的结果。但客观上造成了楚国没有形成一个长期连续的文明中心,这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楚国的大而不强。

鄢郢之战是战国中后期秦楚国力演变的缩影。楚国之所以惨败,根子在于秦楚国力的差距。在冉冉升起的秦国面前,楚国很像是一个破旧的大屋,外强中干,白起不过是对着门踹了一脚,结果整个大厦都差点倒下了!



周周说古今


其实当时范雎在白起临死的时候,去问白起,说你为什么不带兵攻打赵国首都邯郸,白起就告诉他他这一生打的最重要的三场战役,伊阙之战,鄢郢之战,长平之战,这三场战争,他在打之前就已经有信心,或者是看出了对方的破绽,他才敢打这一场战争,至于说长平之战结束以后,想要进攻赵国的邯郸,他觉得没有什么希望,所以他不想去打。

由此可见,白起在进攻楚国以前,楚国已经露出了破绽,白起如同一只嗅到了血腥味的野狼一样,顺着血腥味儿一路咬到了楚国的最要紧的勃颈处,也就是他的鄢郢,很多人都会觉得疑问了,说楚国一个诺大的国家,战国末期可以跟秦国掰腕子的国家,白起就率领几万的士兵,就把人家首都给攻下来,而且还刨了人家祖坟这铁件事情,当时平原君的门客毛遂,曾经在楚王面前羞辱过他,他是怎么做到的?他看到了什么东西,她才敢去进攻楚国,他才敢做这么一个大胆的军事行动?

首先第一点,楚国本身已经被削弱这个削弱不是说追溯时间,楚庄王结束以后,楚国的削弱,而是在楚怀王慢慢的将楚国带上一个鼎盛时期的时候,由于楚怀王在战略上的失误,最后导致楚国衰弱,直至白起率军攻打楚国。

在这之前,张仪不起游说楚国,让楚国放弃了和齐国的联盟,并且在这之后戏耍了楚怀王,楚怀王恼怒之下,命令10万楚军进攻秦国,结果招致大败,8万处经被杀,而且大将屈丐被浮,秦国顺势拿下楚国600里地,汉中之地,汉中之地是何地?那相当于整个西南地区之巅,秦国在与楚国的作战行动里面,立刻就掌握了主动出兵的优势。

大家试想一下,如果楚国手里面哪有汉中之地,这600里土地,(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白起的军队孤军深入的话,楚国完全可以截断其后路,关门打狗,白起军队就算再厉害,没有粮食吃,面对敌人坚壁清野的作战策略,那白起的军队也只有溃败的道理,所以这件事情第一个原因得怪到楚怀王的头上他把这个东西,这个战略优势直接转让给了秦国,秦国才在白起率军攻打楚国的时候,占据这么大的主动优势。

第二点,白起率领军队攻打楚国的时候,楚国已经经历过惨败,战争失败的阴影弥漫在楚国人的头上,导致什么情况?白起的军队在楚国首都下面驻扎了很长一段时间,楚国没有任何一支军队敢站出来,说我跟白起的军队正面硬干,白起只有几万的军队啊,就算是几十万头猪,也能够把这几万人给拱死,楚国的几十万人就死死的守在自己的都城里面,死活不出来,白起就算是要一把大水淹了楚国首都,楚国军队完全可以派出军队来袭扰或者是阻止都行,可是楚国军队就一直呆在城市里面,希望白起能够撤并。

第三点楚王不休城池,这点是事实,白起的军队,如果每一座关隘,每一处关口都是坚城,白起想要率领军队到达楚国,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几万的大军可能在一座又一座的攻城战里面就已经损失殆尽了。

第四点。楚国本身的政治形态,楚国除了楚王以外,其手底下大部分都是氏族大家,他们并不鸟楚王的仗!这些人猖狂到什么地步?吴起本身是一个改革大家,他要将楚国政治进行改革,结果在楚王死了以后,吴起遭到楚国贵族的追杀,他本人躲到了楚王的灵前,结果仍然没有阻止这些楚国贵族将他给宰杀。

第五点,也可能得归结于白起这个人的逆天,杀了100多万人,这样的屠杀效率也没谁了,而且她屠杀的大部分都是手握着兵器的军队,一生无败,此次出击很有可能是源于他对自己军事领域的自信。


漩涡鸣人yy


楚武王大启群蛮后,吞并了南方的蛮地蛮民仅仅是地盘大。中原南下的楚贵族带领一帮数量多的蛮民有什么用?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充分说明被赵国弃用的廉颇即使被楚国迎回去,但廉颇分明看不上楚国的战力。

战国时期,楚国外的六国的政治制度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秦国施行了举世闻名的商鞅变法。而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的贵族势力已经在几代国君的内乱中被严重打击,就算没有变法,秦国的君主集权程度也是很高的。韩赵魏齐四国本就是卿大夫建立,体制已经比较优越了,此后还有李悝变法、赵武灵王改革、申不害变法、齐威王新政,等于变法了两次,虽然都没有秦国彻底。

而楚国国土广袤人口(蛮民)众多的“大帝国”楚国,还是个西周的翻版,楚王之下,各县都有世袭的“公”管辖,基本可类比西周的诸侯。旧贵族实力异常强大。楚悼王引进吴起实行变法,还被旧贵族反扑失败。国君的集权程度堪比西周。从战国时期的能臣武将出身就能看出来,楚国外的六国,活跃着大批出身士阶层的人才,都能身居高位,各国活跃的客卿更是层出不穷。而楚国,整个战国时期,阶级固化严重,主要官职被同姓贵族昭、景和外姓贵族黄、项等家族把持,客卿只是个摆设。

所以秦将王翦采取了坚壁自守、避免决战、养精蓄锐、伺机出击的作战方针,说白了就是由于楚国地盘大,多带些兵采用“围楚”的方式就灭了楚,远远比不了秦灭赵的长平、邯郸之战,灭魏时大梁的城防工事死守,秦军强攻毫无奏效,于是引黄河水灌入城内的战役。


鸟言夷面


白起在直捣郢都之前,秦楚之间已经有过数次大战了。

楚怀王在位时楚国吞并越国后成为超级巨无霸,国力大增,奈何没有出色的大将,与秦国几次大战都被打得大败。

白起攻打郢都之时,楚国也拼死抵抗了,但是白起太优秀,秦国军队又善战,结果又被打得大败,楚国精兵强将损失殆尽,这才被人家直接打到都城之下,要不是没办法,谁肯放弃国都不顾祖坟被刨的风险跑路,实在是对手太强大,正面刚不过,只能苟了。

岂止楚国,其他国家也没少被直捣都城啊,魏国强盛的时候庞涓也曾直捣赵都邯郸,韩都新郑,后期强如赵国,长平之战也差点被武安君直捣邯郸灭国。

所以,实在是武安君太强大,想直捣谁就直捣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