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為什麼可以排行影史第一?

家鄉二少


【肖生克】也只有在普通大眾作為評價主體的榜單才可能排名靠前,比如IMBD。【視與聽】每隔十年的影史十佳,【肖生克】、【阿甘】這類連top250都進不了。【肖申克】的確是被大眾高估的影片,究其原因主要是評價主體是大眾。大眾喜聞樂見的自然評分就高。



那麼大眾究竟喜歡看什麼呢?

1. 狗血情節,各種巧合、各種懸念來滿足人類天生的好奇心。

這是電影欣賞最低的一個層次,不需要任何門檻,因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不必後天習得。對大多數人來說其實就是看個故事,這是最容易接受和感知的東西,自然不會去分析什麼鏡頭語言和電影美學。好萊塢商業片模式說白了就是消費人類的好奇心。


2. 深度適中。

這點很重要。這使得片子不屬於那種純商業片,至少讓大多數人覺得好像有點深度,對這種深度的讚許和感同可以彰顯自己的情趣和內涵。可惜,這種深度太過淺顯直白,直白得可以討好大多數人。如果深度再深點,大多數人就會看不懂了。很多人看不懂一部電影的時候,會歸罪於電影難看,而不會反思自己的無知。我想如果看多了歐洲的藝術電影以及大師級導演的作品,那麼這種好萊塢電影的所謂深度和人文關懷只能是膚淺的。


3. 給人帶來良好的觀影心情。

表達的主題要是積極向上的,給人以雞湯般的慰藉的,結尾最好是皆大歡喜。很多電影大師的電影展示人性深處的晦暗或者探討讓人透不過氣的道德、政治問題,這種電影會讓人沉浸在一種難受的情緒中,大多數觀眾不會喜歡。因為大多數人看電影還是強調電影的娛樂性的,壓抑或者思考性太強的電影自然不討喜。



最後來談談“好“和“喜歡“,這兩個概念自然不同。以上說的都是大眾的喜歡的電影的特質。

可問題有兩點:

1.大眾混淆了喜歡和好的區別,自然覺得喜歡的電影就是好電影。

2.對於電影的評價,“是否喜歡”這是純主觀的,每個人都能做出判斷。

可“是否好”卻的確有一些客觀的衡量標準。大多數人是沒有能力判斷好不好的,因為判斷好壞需要很多後天的積累,是有門檻的。不一定是要學電影專業,但你得有文化積累(通過看書等方式) ,要有電影閱片量的積累,要有意識地觀看一些大師作品和影史名片。看過最好的,才知道什麼是好,就是這個道理。


君神穎寶


說到電影。我只服教父。下面比較三部基本上都在說男人的電影。

肖申克的救贖我看了五遍上下,毫無疑問,很經典,黑暗騎士看了八遍上下,毫無疑問,也很經典,直到後來教父看了十來遍,我才發現,排名第一的,只能是教父。

肖申克的救贖講的是希望,信念,二者讓人在絕望中生存,在絕望中反擊,並在絕望中勝利。此片勝在主題。表達了一種在絕望的環境中不放棄希望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並奮起鬥爭最終戰勝絕望取得勝利的中心思想,對觀看者影響不可謂不大,此片能夠引起大多數人的共鳴,經歷的風浪越多,看後越能夠感同身受,越能夠發人深省。很多初出茅廬的小牛犢在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難之後看到此片往往能夠熱淚盈眶。作為電影,它很成功。

黑暗騎士講的是正義與邪惡的相對性,完美的將超級英雄電影的主題上升到哲學思考的高度,不得不佩服諾蘭,說一句題外話,諾蘭是我最喜歡的導演,諾蘭出場,必有佳作,而其風格必獨樹一幟。黑暗騎士中的小丑,成為了史上最有魅力的反派,這種魅力,不在於手段,不在於智商,不在於情感,而在於信仰。這是一個毫無人性的殺手,做任何事情不帶有任何感情色彩,終其所有,只為一件事,打倒正義,打倒蝙蝠俠,有些人殺人放火不是為了錢,不是為了名利,不是為了報仇,只是為了看人間變成地獄。小丑是有信仰的,他相信人類如果沒有政府,沒有制度,只有回到原始社會,才能真正的人人平等。這難道不是很多大思想家,哲學家一致認同的麼?事實上,與其說蝙蝠俠是主演,不如說小丑才是最大的亮點。真正的悲劇,其實是蝙蝠俠。不顧自我安危,除暴安良,為懲惡揚善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布魯斯,卻被視為高譚市第一大罪犯,這本身就是一種人性的扭曲,當所有人站在法律的一邊,法律卻只能靠蝙蝠俠,這是政府的悲劇。小丑和蝙蝠俠本惺惺相惜,沒有蝙蝠俠,小丑的存在沒有任何意義,小丑終其一生就是要證明蝙蝠俠捨命維護的正義,其實就是一個笑柄。很明顯,小丑最後成功了,邪惡戰勝了正義。蝙蝠俠一敗塗地,為了所謂的正義,又背了最大的鍋,成為眾矢之的,成為了所謂黑暗中正義的騎士。同樣,作為電影,黑暗騎士也很成功,而遺憾的是,大多數影迷們給這部電影打高分只是因為他們喜歡小丑,喜歡這樣一個唯恐天下不亂的人,或是喜歡蝙蝠俠,無外乎心中都住著一個他,並沒有體會此片所蘊含的深意。用一句話講,蝙蝠騎士最大的成功在於意外。當然,再說一遍,作為電影,它很成功。

但我覺得,跟教父比,以上兩部還是略遜。教父被很多人說成是男人的聖經,事實上,深思熟慮之後會發現,何嘗不是女人的聖經?不同於以上兩部,這部電影表面上就是男人間的打打殺殺,為了利益不擇手段,為了權利爾虞我詐。但這部電影深刻的透析了責任二字的具體含義,同時圍繞責任這一思想主線展開了人生百態,是可謂眾生相。你會發現,電影中每個人的表情,都可謂經典,尤其教父本人,每一個神態,舉止,都蘊含了無數話語,看似平淡,卻是飽經風霜閱人無數吃盡苦頭後的為人處世的老套,霸氣側漏又魅力無比。電影中每一個人都可以拿出來做一個具體的分析,因為眾生相里,人人都是教材,深刻剖析之後總會在現實中找到原型,這是本片在塑造人物上的成功。而本片最大的成功在於主題,責任。這也是眾多男人為之傾倒不能自拔的緣由,在教父眼中,對家庭的責任永遠放在所有事情的第一位,也正是這種責任,讓兩代教父均為之耗盡畢生心血,一代教父終其一生建立了家族勢力,二代教父終其一生只為讓家族事業合法化。為此,不惜一切代價。此片可講之處太多太多,人世間忠、孝、情、仁、義、奸、詐、利等等皆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在此不一一贅述,此片如此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包羅萬象而又有血有肉的主題,二是兩位奧斯卡影帝無與倫比的演技,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這部電影具有非凡的教育意義。

篇幅有限,在此不一一贅述。總之,論第一,教父當之無愧。


第一墓


很遺憾,《肖申克的救贖》並不是影史第一的電影,並且,在權威的電影排行榜裡,《肖申克的救贖》不但不是第一,連前10都不一定能排的上。



會誤以為《肖申克的救贖》是影史第一,實際上是一種說法上的錯誤。

《肖申克的救贖》的第一,是在美國的電影網站IMDB上評分第一,在咱們中國的豆瓣上綜合評價也排第一,儘管如此,和影史第一還是不一樣的。


《肖申克的救贖》成為IMDB的第一也是一個很有趣的故事,當初《肖申克的救贖》只是IMDB的前三,還不是第一,當時第一的是《教父》。2008年諾蘭導演的《黑暗騎士》上映,許多影迷瘋狂地給它刷分,把《黑暗騎士》送上了第一的位置。



這引起了《教父》影迷的不滿,於是他們一邊給《黑暗騎士》刷差評、一邊給排在後面的電影刷好評,結果《教父》沒能重回第一,反倒是排在後面的《肖申克的救贖》成為了第一,這一當上第一,就一直當了下去。


事實上,會覺得《肖申克的救贖》是心中第一電影的一般是普通的觀眾,因為《肖申克的救贖》比較偏主流,看的人多。

但是如果去翻看各大權威的電影雜誌評選出來的影史第一,無論是影評人、導演還是演員,你會發現他們選出來的基本上也就是《公民凱恩》、《教父》、《迷魂記》、《八部半》、《東京物語》、《遊戲的規則》、《日出》 、《2001太空漫遊》《日落狂沙》、《持攝影機的人》這些,其中除了《教父》看的人多,其他的作品又有多少人看過呢,也許有,但是肯定不能和當年在奧斯卡上和天之驕子《阿甘正傳》競爭的《肖申克的救贖》多,因此《肖申克的救贖》才會成為很多人心中的影史第一。


當然,雖然《肖申克的救贖》並非影史第一,但是不能否認的是,《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絕對的佳作,這部電影由著名作家斯蒂芬·金的作品,在《四季奇譚》中收錄的小說改編而成。


片中展示了剝奪人自由、使人變成其中的麻木一員的監獄作為電影的場所,以主角安迪的經歷宣揚了“自由”和“希望”兩大主題,受到了觀眾們的瘋狂喜愛,在IMDB上,有超過160萬人為它投票,將它選為第一名。


所以,就算《肖申克的救贖》不是影史第一,也阻止不了它成為大量觀眾心中的第一呀。



陳亦飄


我眼裡的《肖申克的救贖》,當我第一遍看這部電影時,還在上大學。

跟大家一樣,被故事情節所打動,從事銀行工作安迪被冤枉殺了自己的妻子以及情人,被判無期。



安迪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接近獄長,結識瑞德,通過老布給傳遞的一把小錘,用了20年挖通了一條世人認為百年也不可能實現的事情,通過寫信財務做賬,將醜陋獄長的錢財轉到自己名下,改名換姓,成功越獄!

然而,當踏入社會再來看這部影片,讓我非常震撼!

我們又何嘗不是被無形的大枷鎖所束縛,渴望自由但又缺乏勇氣,懷揣希望而又不敢付諸行動。面對生活的不公,我們選擇抱怨不滿,還是力求改變?安迪用二十年的堅持挖通絕大多數人認為百年也挖不通的牆壁,鑽過小牆洞爬過臭水坑,掙脫牢籠,換來的是本該屬於自己的自由。

監獄,何嘗不是你現在所在舒適地帶,想改變卻又不敢去嘗試,內心充滿了恐懼。這個圍牆裡,有太多的人,被溫水煮了青蛙。獄長,監獄就是制度的化身,規則的制定者。

電影中,老布,終於獲得保釋,但是老布出去之後,夜不能寐,最終以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我們很多人何嘗不是像老布一樣,適應了這個舒適地帶,已經無法脫離這個地帶,離開就意味著死亡。

而安迪就是奇蹟的創造者,是我們學習的楷模。他身上的諸多特徵,成為我們學習研究的楷模與典範。

1.面對突然其來的災難,他沒有像其他入獄的獄友一樣,第一個晚上嚎啕大哭,而這也讓瑞德輸了賭注。

人生事,八九不如意。當面對生活的苦難,我們需要保持冷靜,泰然自若。理智的去想解決問題的辦法。

2.不要在意外界的看法與理論,相信自己。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堅持不懈。安迪用了20年挖通了別人認為百年也不可能辦到的事情。

3.找到自己的知己,相互扶持,一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要相信朋友的力量。在痛苦失敗面前,一個真心的朋友是你最好的精神支柱。

"有些鳥兒是註定不會被關在牢籠裡的,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

不拘而又智慧的靈魂啊,即使被禁錮在命運的牢籠,依然可以翩翩起舞,堅信終將爭到的自由。





最後,第一不第一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讀懂它。愛扒電影,越過自己的侷限看世界!從電影中獲得新的成長!


愛扒電影


記得前段時間和一個同學一塊吃飯的時候,討論過這個電影,那時我的說法是“《肖申克的救贖》還不錯,挺好看的”,對面那個理工科老哥馬上一臉暴躁加迷惑“還不錯?虧你還是學電影的,這麼棒的電影,影史排名第一,在你口中就還不錯?”我反問他“emmm……那你說它為什麼是第一?”理工科老哥有點不耐煩“我不知道,反正就是好看”

那個時候我就在想,《肖申克的救贖》怎麼就是影史第一呢?毫無疑問《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好電影,只是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電影歸根結底也是一種藝術,從沒有聽說過史上第一好聽的音樂,史上第一好看的畫的說法,怎麼就出來了一個史上第一的電影呢?

理工科老哥不知道它有什麼好的,可是我知道,《肖申克的救贖》有什麼過人之處呢?

①對比《教父》和《黑暗騎士》,《肖申克的救贖》劇情通俗易懂,老少皆宜。《教父》的劇情對於一些人來說,會有些拖沓,節奏有一些慢,同時,《教父》被標榜為男人的聖經,那麼男人的聖經關女人什麼事啊?《黑暗騎士》希斯萊傑之後再無小丑,其實在希斯萊傑的演技之外,《黑暗騎士》在劇情上也是有許多讓人深思的人性。簡單來說,《教父》的受眾偏向於較為成熟理性的男性,《黑暗騎士》則是熱血感性的大男孩的最愛。可是《肖申克的救贖》是真的男女老少通吃,看了就能有收穫

②令人深思的劇情,其實這是所有電影能被稱為好電影共同的標準,我始終認為電影不完全是一種消遣,而是能讓人感到一種啟發,改變一個人甚至一種現象。許多人說能在《肖申克的救贖》中得到啟發,看到希望,學會向上,說得並沒有毛病,這也是很多人吹爆這部電影的原因。可是講道理,能給人啟發的電影太多了,現在已經不是《工廠大門》和《水澆園丁》那個矇昧的電影時代了

③權威的認證,輿論的影響。互聯網資料庫IMDB評選的第一名,像是一種輿論導向吧,人是一種群居動物,很容易被他人的思想影響自己的思維,舉個例子,《肖申克的救贖》在剛剛上映的時候,雖然得到大大小小七項奧斯卡提名,可是一個獎項都沒有拿到,輸給了同期的《阿甘正傳》,過了幾年在電視放映上二度火了起來,被稱為“無冕之王”,可以說這部電影有滿滿的情懷。讓我想起了《大象席地而坐》和《速七》,“see you again”很好聽嗎?保羅沃克去世之前,有多少人知道他?

其實並不是說《肖申克的救贖》配不配得上第一,《肖申克的救贖》絕對是一部好電影,只是說藝術這種東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喜好,每個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第一,沒有理由是因為你覺得它很棒,而我覺得還不錯就要被遭受鄙夷。

希望大家能做一個客觀的人,和其他人不同並不是一件很low,很丟臉的事

希望是美好的,也許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文傳小學弟


首先要問,有真正的影史第一嗎?

AFI美國電影學會2007年評定的百年影史百佳里,第一是[公民凱恩];


《帝國》雜誌2018年評定的百部最偉大的電影裡,第一是[教父];


BFI英國電影學會2012年評選的50部影史佳片,第一是希區柯克的[迷魂記]……


各執一詞。“影史第一”,誰都沒有資格評選,但誰又都有資格去評選,原因是同一個——看電影是一件太私人的事情。

至於[肖申克的救贖],很難看到它在任何一個傳統媒體的榜單上,被評選為影史第一。它常年佔據的,是各大評分網站的第一。

或者可以說,它是“互聯網影史第一”。

它在IMDB如何登頂的故事,廣為流傳。

IMDB原本的頭名,是[教父]。[蝙蝠俠:黑暗騎士]上映前夕,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的影迷,開始為這部電影打高分,同時將[教父]的評分拉低。

[教父]的影迷奮起反擊,以同樣的操作對待[黑暗騎士]。你來我往之後,原本的第三名,[肖申克的救贖]登頂。

雖然有這麼個插曲,[肖申克的救贖]成為互聯網上最受人喜愛的電影,也不能完全歸咎於偶然,畢竟此後多年,它仍然穩居第一。

而且,不止是IMDB或豆瓣,英國一家民意調查網站,也在2015年做了問卷調查,發現英國網民最愛的電影,也是[肖申克的救贖]。

在上映之初,它在評論界的反響平平。

比如《洛杉磯時報》就不客氣地評論道:“它講述著希望和友誼,又充斥著難以言喻的暴力,只想說服觀眾,他們看到的東西不是一大坨棉花糖。”

它的票房也不好,花了2500萬美元的製作費,僅收2834萬美元的票房。

它和昆汀的[低俗小說]同一天(10月14日)開畫,而後者從5月拿下戛納金棕櫚以來,就口碑爆棚,備受期待,自然收割了更多票房。

還有[肖申克的救贖]後來的“宿敵”,[阿甘正傳],同年7月6日上映,聽起來有些日子了,但[阿甘正傳]受歡迎到,熱映了42周才下映。此時是它上映的第14周,這才哪到哪呢,且熱乎著呢。

直到得到奧斯卡提名,[肖申克的救贖]才稍稍緩過勁來。但它真正的反殺,要從三年後,1997年開始。

1997年,華納下屬的特納電視網,開始在電視上播放它,鋪天蓋地播放它。主角之一摩根·弗里曼說,“有人形容,任何一天,只要你打開電視,就能看到[肖申克的救贖]。”

美國國會圖書館稱,它和[綠野仙蹤]、[生活多美好]一樣,都是史上被觀看次數最多的電影,雖票房慘淡,但電視放映,都助了它們一臂之力。

與這兩部電影不同的是,[肖申克的救贖]在電視上播放的1997年,也是互聯網高速發展的起點。這讓它在評分網站上,有了更廣泛的影迷基礎。

以上都是外因。

那麼從[肖申克的救贖]本身看,它為什麼能在互聯網上收穫如此多的好評?

說回之前英國民意調查網站的問卷。

那次調查相比豆瓣、IMDB的數據,更為系統。它顯示了,在不同年齡段、性別等統計學分組中,[肖申克的救贖]都不是第一。

比如[星球大戰]和[低俗小說],在18-39歲年齡組裡排名相當高;[亂世佳人]則是高齡組的最愛。

但只有[肖申克的救贖],在幾乎每個年齡段裡,都在前15中,佔據一席之地。

[肖申克的救贖],做到的是一種平衡。

很多電影,都在某些趣味點上做到極致,因此受到一部分人的狂熱追捧,在另一些人處,可取之處卻不多。

而[肖申克的救贖]所宣揚的希望、友誼、自由、夢想,是任何年齡、任何性別、任何文化背景的人,都難以拒絕的。

“希望是美好的,也許是人間最美好的,而美好的東西永不消逝。”這幾乎就是[肖申克的救贖]成功的原因:它所歌頌的東西,永遠也不會消逝,在任何時代任何人群中,都有迴響。

更重要的是它的表達方式。

不妨將之與[綠野仙蹤]、[生活多美好]比較。它們同樣,都有一個光明的結尾,歌頌善良,歌頌希望,歌頌愛。但影片裡,又若有似無地有一種情緒:苦悶。

[肖申克的救贖]裡,人們被監獄的鐵門困住,自由顯得遙不可及。安迪(蒂姆·羅賓斯飾)說,“要麼忙著去活,要麼忙著去死。”

[綠野仙蹤]中,桃樂絲(朱迪·加蘭飾)被龍捲風吹走,找不到回家的路,到哪裡都只是過客。她說,“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和家相提並論。”

[生活多美好]中,喬治(詹姆斯·斯圖爾特飾)總是無私助人,自己卻走投無路,決定自殺。

他絕望地向上帝祈禱:“親愛的天父啊,我不是個總祈禱的人,但如果你真有靈,聽見我的希望……為我指明方向吧,為我指明方向吧……”

每個人都會有苦悶的時刻,正是這種情緒,讓人心有慼慼焉。而在這種情形下,不放棄希望的結尾,也更令人暖意融融,靈魂共振。

這就是為什麼[肖申克的救贖],能在互聯網上,成為“影史第一”。



看電影週刊


我不知道《肖申克的救贖》為什麼會排行影史第一。真的。

我之所以回答這個問題,是因為我看過這部電影,很喜歡,所以又追本溯源,看了這部小說,也很喜歡。

我最欣賞的是男主人公的不屈不撓。戴著綠帽子,蒙受冤屈被送入監獄後,他沒有一蹶不振,沒有一刻放棄過希望,被同監犯人欺凌後也不退縮,二十多年,用一柄小錘子鑿出一個逃跑通道。二十多年啊,多麼難以想象。很多人在二十多年裡早早就崩潰了,或者中途放棄,破罐子破摔認命了,而他從未有一時一刻放棄出逃的希望。

為了這個希望,他發揮自己的財務特長,為監獄官們製造各種逃稅盈利憑證,幫助他們處理日常財稅事務宜,在目擊者因為想幫助自己而被監獄官殺害後,仍不動生色,堅定目標,最終成功。有時候,我都不得不停下閱讀,在頭腦中假設自己身處那種場景的情形,我無法想象是什麼使男主人公具有了這種堅決不在此駐留的決心和毅力,還有隨時可能會被發現後的風險,以及身藏秘密不能與人說的隱忍,他的腦子裡好象只有一根筋一條線通向一個目標——離開這裡。為此,無論冒再大的風險也不足惜。我完全相信,假使那一天巡檢時洞口被發現,被加刑,被換監囚禁,他依然會重複這樣的過程。

我喜歡這部電影,還有一個原因是喜歡這本書的作者——斯蒂芬·金,當代驚悚小說之王,通俗小說大師。他的很多作品都成為好萊塢製片的商的搶手貨。有超過七十部電影和電視節目取材自他的作品,包括《閃靈》《綠裡》《肖申克的救贖》等等,這三部劇我都看過,印象深刻。

另一個原因是喜歡裡面的男一號和男二號,蒂姆·羅賓斯和摩根·弗里曼,尤其是後者,我看過他的《七宗罪》和《驚天魔盜團2》,實力派演技,美國電影學院終身成就獎名副其實。

綜上所述,我非常喜歡這部電影。對於喜歡的電影我心裡就有個名錄,我毫不懷疑,將來,這個名錄會越來越長。在這個名錄上,哪部排第一我認為都不重要,就像音樂無國界一樣,喜歡的電影也不分先後,他們都像我寫的文章一樣,哪個都是第一。


木木愛電影


《肖申克的救贖》一直高居IMBD和豆瓣電影Top250第一名,稱它是影史排名第一的電影一點都不為過。其中豆瓣有超過130萬影迷為它打分,足見其質量和影響力。雖然各官方從未將《肖申克的救贖》定為第一名,但在影迷心中,它是當之無愧的影史最佳。



《肖申克的救贖》之所以被影迷奉為神作,除了幾乎完美的劇情,精湛的演技,最重要的是加入了嚮往自由,反抗不公,永不放棄,歌頌友誼的精神內核。《肖申克的救贖》並非一部簡單的越獄片,在片中,暴力、壓迫、反抗、友誼、越獄、復仇等各個精彩的元素被導演用140分鐘娓娓道來,故事簡單明白,並無太多燒腦的劇情,也無嘮叨的說教,這也讓更多的觀影者接受,看完彷彿經歷著安迪的一生,從被壓迫到結識善良正義的黑人瑞德,再到衝破漫長的下水管道,在風雨中撕破上衣,猶如撕破長久禁錮自由的黑夜,衝向理想的自由。

小編同很多影迷一樣,看到頭條視頻有《肖申克的救贖》片段,便果斷點進去,百刷不厭,這樣的電影,還需要誰承認是不是第一呢?


孤鴻影視


因為是美國拍的,所以有些精美人士就覺得是第一,而凡是我國拍攝的,即便再好也總有人挑毛病。



這不,流浪地球在豆瓣的評分從8分多跌落到7分多,足見一些電影評分背後的黑幕。其實,看來今年春節檔上映的幾個電影,都覺得還可以。但不知為何,這些電影在豆瓣的評分出奇的低,有些影片的排片量僅僅一天三場!而且還排在中午吃飯、晚上吃飯、晚上十點多等不是很方便的場次。可以說,豆瓣已經不是以前的豆瓣了,豆瓣現在變成了一群精美人士,所謂的優質影評人聚集地,而且這其中也不排除是否有些評分收到某些集團的操控。至少我覺得流浪地球是被黑了,周星馳的電影也是被黑了,反正豆瓣上面的影評已經不具有全民代表性了,所以肖申克的救贖,也就是一些崇美人士、精美人士自認為的絕對經典,絕對第一。當然了,這群人只要是美國大片,都基本是跪舔。



影片好壞根本沒有誰第一誰第二的說法,一百個人心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只要你認為好的,給你開心給你啟發給你觸動的,都是第一!比如流浪地球。


科學探秘頻道


《肖申克的救贖》最多隻是IMDB和豆瓣評分第一,翻遍各類電影榜單,從沒見過將《肖申克的救贖》排在影史第一的,所以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


認為《肖申克的救贖》《阿甘正傳》這些電影可以排進前十的,大多是入門級別的影迷,如果你看過1000部電影了再回頭想想,一定會覺得自己很可笑。



在這裡無意引發戰爭,但在各大權威排行榜上,《肖申克的救贖》甚至進入不了前100,這不是因為《肖申克的救贖》不夠優秀,而是因為偉大的電影實在太多了。

經常進入各類影史榜單的導演是斯坦利·庫布里克、奧遜·威爾斯、費德里科·費里尼、馬丁·斯科塞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維托里奧·德·西卡、安東尼奧尼、楊德昌等等偉大導演。

經常進入影史榜單前列的是《公民凱恩》《迷魂記》《日出》《東京物語》《八部半》《偷自行車的人》《教父》《2001太空漫遊》《教父》《晚春》《精疲力盡》等等偉大的電影。



可能會有人反駁我了,說我裝,但你反駁之前想想,電影自發明以來已經有100多年,這期間有過多少次電影運動,產生過多少偉大的導演和作品,而自己又知道多少。

知乎上前段時間有個收費很高的live,主講人是一個我很尊敬的影評人,講的標題赫然寫著《肖申克的救贖》為什麼是影史第一,我是非常失望。

他這是明擺著迎合觀眾,推銷自己的課程,《肖申克的救贖》影史地位難道他不知道?說白了是在利用大家的情緒做營銷。

我承認《肖申克的救贖》《阿甘正傳》《辛德勒的名單》都是好電影,我自己也喜歡看,但這些電影並不能排在影史前列。

同樣的,我也認為《活著》《鬼子來了》這些電影是華語電影中的經典,但華語電影的前幾名,永遠是《神女》《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和《一一》。



小編不是為了吸引眼球才特立獨行,只是看不慣互聯網上的無腦吹和無腦黑。

如果對我的觀點不贊同,咱們大可以認認真真的討論交流。

記得一位前輩說過,作為影迷,千萬不可驕傲,不能裝,因為分分鐘可能被別人打臉,這個世界好電影太多了,在沒達到一定閱片量之前一定得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