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士兵在莫斯科冻死几十万,为何不抢苏联人的衣服穿?

张天承


德国人就算想抢,他也得有力气去抢啊。在进攻苏联之前,受德军在欧洲战场上接连取得重大胜利、以及苏军在战前扩编和改革后出现青黄不接现象的影响,德国高层对于进攻苏联的结果出现了严重误判,甚至连希特勒本人都认为能够在三个月内彻底击溃苏联。

因此,战前德军根本没有为冬季作战做好准备,这种盲目乐观的情绪造成了两方面的后果:第一,德军缺乏越冬所需的御寒被服,这是导致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大量冻伤、冻死的直接原因;第二,德军打完西线立刻调转方向打东线,这导致无论是战略、战役层面的准备还是人员休整都严重缺乏时间,结果致使进攻苏联时虽然前期势头不错,但随之越打越疲、且后勤补给也经常跟不上,到冬季时很多德军士兵已经严重缺乏继续为战的能力。

加之开战后斯大林命令在苏联境内的战区实施焦土政策,德军士兵根本就没有抢夺苏联民间物资的可能,即便德军士兵有能力掠夺苏联民众也只能是无处下手。非常讽刺的是,德军在战前本来为进攻苏联的部队准备了包括毛衣、绒毛、耳罩在内的御寒被服,但由于德军上下盲目乐观的情绪让决策者也冲昏了头脑,结果这些物资并没有及时配发给一线部队(当然按照1941年苏联遭遇的严寒天气来看,这点衣物也确实不够防寒的)。

因此,德军士兵在莫斯科战役中大规模出现因天气原因造成的减员完全是德军高层的决策失误,可以说是坐镇后方、能喝啤酒撑死也不可能冻死的将军们坑死了在前方作战的德军士兵。


军机图


有机会去实地考察一下。

2010年因工作原因,我在12月坐着大巴从莫斯科前往斯摩棱斯克,走的大型公路就是当年德国人进攻走过的路。当然今天的路况比当年好太多了,70年前这条路不过是四车道,而且经过破坏估计也坑坑洼洼,今天要宽得多了。沿途经过很多村镇,今天的房子也比当时好多了。按照过去俄罗斯农民的建房模式,有钱的基本是坚固耐寒的石头房子,红砖房子,一般农民住的是原木或者泥砖搭建的木屋,而且房顶是用稻草铺的,一个小镇最好的房子是教堂,制高点是钟楼。村镇以外,不建议刮风的时候去,零下30度的风雪堪比沙尘暴,衣服上眉毛上结霜都很常见。

想象一下当年德国人的遭遇。经过慈父的训令,凡是德国人有可能进攻到达的路线,人畜一律离开,房子全部烧掉,不给侵略者留下有用的东西。德国人能怎么样呢?进入村镇,估计就剩下教堂还留着没有烧完,有钱人的房子就剩残垣断壁,穷人的房子压根就没有了,粮食庄稼?大冬天哪来庄稼,当然有一些农民的地窖可能会存有来不及拿走的粮食,但是不会很多。德国人能做到的就是砍柴,拆了没烧完的篱笆,烧着取暖,防着帐篷不要被刮跑了,等着后面的马车拉来吃的穿的。

德国人还有一个地图的问题。德国人进攻苏联的军用地图很大一部分取自旅游地图,三十年代苏联的旅游地图并不会明确表明村镇的位置,这是当时国防的需要,凭着这样的地图,找到城市是可以的,公路是可以的,但是野外生存就够呛,也许走着走着忽然冒出一个镇子,也许真的什么都没有,也许村子距离公路也就十来公里,但是看不见钟楼也就真看不见了。


梦中穷人77019246


德军宁愿被活活冻死,也不去抢苏联人的衣服?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难道他们会选择被冻死?如果让他们战死沙场也许可以,但是如果能抢上衣服或者有衣服可以抢,我相信他们还是会抢的。不存在被冻死也不去抢衣服保暖这一说法。别忘记了,在战场上可没有那么多仁义道德。


其实最终出现这样的结果(几十万德军被冻死在苏联),还是可以预料到的。当时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友好条约》,开始进攻苏联。当时希特勒在空中轰炸英国的战略计划失败后,也就标志着德国的“海狮计划”趋于破产。那么既然德军当时刚刚遭遇前所未有的失败,士气低落的时候,希特勒为什么不做调整,却“回马枪”般地又在六月进攻苏联呢?

因为当时的德国已经战备资源极度缺乏了,又刚刚吃了败仗,所以急需补充调整,面对地大物博的苏联,希特勒贪婪的眼神瞄准了苏联。又因为当时是六月底七月初,苏联的天气相对暖和,不至于因为天气严寒给德军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所以苏德战争在1941年的6月爆发了。

第一点,当时在六月发动战争的希特勒,认为新生的苏联抵挡不住德军“闪电战”的攻击,因为当时德军灭亡波兰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灭亡法国也仅仅用了38天,这两个国家当时是欧洲比较强的国家。结果让德军大跌眼镜的是:希特勒万万没有想到,刚开始势如破竹的德军居然被迟迟阻滞在莫斯科。从六月份开始,原本希特勒打算“三个月灭亡苏联”却一直推迟,到11月的时候,德军就已经开始陆陆续续小面积的冻伤冻死。

第二点,难道是德军不愿意抢嘛?不是的!当时在希特勒没有进攻苏联的时候,斯大林等苏共领导人便已经开始准备防御措施了。早在德军一向凭借“闪电战”佼佼于战场,而苏联却前期节节败退,最终引诱德军深入苏联,而苏联此前早已将防御线外围物资转移殆尽。德军与苏联在苏联国内打消耗战,无疑于自取灭亡。零下40多度的严寒,德军又没有取暖保暖用品可抢,只能活活冻死。

第三点,苏德战争持续数月,德军前期攻势迅猛,势不可挡。苏军节节败退,死伤无数。但是苏联军队的基本武器服饰远远比不上德军,即便德军扒下死去苏军的衣服,一方面衣服薄、质量不好;另一方面,衣服经过战火也是千疮百孔、破烂不堪的。仍然对于当时的北方极地严寒起不到明显作用。

第四点,一方面希特勒大力主张“闪电战”,命令军队尽快结束战斗,便源源不断加强兵力,一直持续战斗,军队根本得不到有效缓冲;另一方面,德军一直在期待着、在等待着本国后勤部队的给养,奈何战线拉的太长,在天气极度恶劣的情况下,御寒物资迟迟没有来到。

综合各种条件,在如此艰难严寒的外土作战,即便战斗力再强,武器装备再好,都难以抵御水土不服和后勤缺乏的条件,何况苏联红军人数胜于德军数倍,在苏联本土打消耗战,根本是行不通的。


小镇月明


二战初期,德军的战绩过于耀眼,仅仅用了27天便征服波兰,1天征服丹麦,2天征服挪威,5天征服荷兰,即便是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在德军的钢铁洪流中也仅仅坚持了39天。



德军忙于战争的同时,苏联军队也没有歇着。斯大林为了扩大苏联的领土而入侵了芬兰,结果苏联付出了37万人的代价后获得惨胜,而芬兰仅仅损失10万人。

两者比较之下,德军傲人的战绩让希特勒陷入了疯狂,他认为苏联不堪一击。为此早在1940年12月希特勒便批准了德军入侵苏联的全部计划,并且准备在次年5月全面进攻苏联。




战前,德军准备了大量的物资,但没有准备冬季的装备,因为希特勒认为德军会在冬季来临之前结束战争。很可惜,第二年由于意大利进攻希腊失利,希特勒用掉了整个4月应付巴尔干战役,德军重新准备好的时候已经是6月。

1941年6月22日,德军全面进攻苏联,仅仅18天之后,德军已经深入苏联境内600公里。战争的顺利让希特勒认为3个月内便可以消灭苏联,因此德军再一次错过了大量制作冬季物资的可能。

不仅如此,希特勒在此时还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8月底,德军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继续向莫斯科推进,另一个选择是集中优势兵力围歼南方的苏联红军。

经过商议,希特勒放弃了集中力量攻取莫斯科的提议,反而是决定由中央集团军援助南方集团军,在乌克兰基辅围歼苏联的南方红军。



基辅会战确实是一次成功的围歼战,德军打的也非常漂亮,仅以少量代价俘获了65万苏军,但这也拖延了德军进攻莫斯科的时间。

9月底结束基辅会战以后,苏联进入了深秋季节。此时的苏联阴雨绵绵绵,导致道路泥泞不堪,德军的坦克、大炮,以及后勤装备供应也出现了问题。从这一时刻开始,德军的闪电战也宣告了破产。

斯大林看到基辅会战的惨败后,不仅仅要求将物资全部运往大后方,更是下达了“焦土抗战”的命令。莫斯科周围的人员、物资全部转移,不能转移的全部销毁。



当德军来到莫斯科时惊讶的发现,莫斯科周围已经成为一片焦土,基本上已经等同于无人区。所以德军根本没有任何可以劫掠的物资,同样也找不到任何苏联人。因此,即便是德军想去抢劫苏联人的衣物也不知去何处抢劫。

另外,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苏联的天气异常寒冷。据苏联的档案记载,刚刚进入12月之后,莫斯科气温就一直徘徊在零下20度左右,12月7号就达到了零下29度。如此寒冷的天气,苏联军队冻死、冻伤的人员达到了33.4万人,而德军冻死、冻伤的人数仅为11万人。由此可见,苏军的物资比德军更加缺少。



综合来说,德军没有抢劫苏联人的衣服和物资,并不是德军大发慈悲。而是在苏德战争开始阶段,希特勒错误的集中力量去应付基辅会战,导致苏军有充足的时间完成莫斯科的防御工事,并且做好了战略物资转移以及焦土抗战的准备,从而使的德军没有任何掠夺苏联物资的可能。


我是越关


苏联和德国的战争实在是太惨烈了。

惨烈到二战结束十几年之后,苏联依旧不能公布人口数据,并把人口统计当做自己的国家机密。由于青年人口的大量伤亡,战后苏联出现了大批的三十岁左右的省部级领导人。

也正是靠着苏联人的大量牺牲,德国的闪电战计划破产、被迫拖去入冬季。那个时候的苏联更像一座又一座血肉磨盘,每个城市、每个区域、甚至每一座房屋都要反反复复争夺好多次,哪怕在建筑因战火被损毁之后、德国和苏联还要进行反复的争夺。

图为,德国和苏联的城市战争



没有人想到苏联人如此坚韧、德国人也没有。

要知道当时苏联的总体实力并不强、而德国的攻势也一如继往的凶猛。战争刚刚开始之后,很多苏联人都没有反应过来,就丢掉了大量国土;很多苏联地区的战士还在苦苦等待援军、却被告知身后的数个城市早就沦陷了。

但是苏联人并没有软弱、更没有准备屈服,甚至原本因为斯大林大清洗、而有些分裂的苏联,也因为德国人的压力重新团结起来。

没有人知道苏联人准备打多久、没有人知道苏联人的决心。我们只能从一个又一个二战后封存的军备库中看出苏联人的意志,直到1960年、苏联还有大量的二战时期的装备可以提供给非洲朋友。

那个时代的苏联,食物不充足、在服装上甚至比不上没有准备度过冬季的德国人,但是每个人都有枪、每个人都有足够的子弹。



为了更好地发挥苏联战线长、苏联冬季寒冷的优势,为了更好的抵御德国人,苏联采取了强制性坚壁清野的方式、毁掉所有的村庄,所有的苏联人都卷缩在大城市里、靠着仅有的一点点物资顽强地抵抗着。

所以德国人并没有从已经占领的苏联农村获得任何补给。

而当德国人进入城市之后、又遭到了苏联人拼死地抵抗。其实很多苏联城市都曾被德国人攻破,但是德国人并没有顺利占领城市,德苏展开了激烈地争夺,所以德国人即便进入了苏联城市、也没有时间来搜集物资,即便是搜集好了、也会在下一次苏联人的进攻后被苏联人重新夺走。

所以最前线的德军也很难从城市中得到补给。

此外,因为苏联很多地方是冻土、风又大,所以公路设施不好,极大地限制了德军的运输能力,尤其是进入冬季之后、德国人的补给效率更低。

不过,德国的衣物问题,不久后就被解决了、并没有冻死那么多人。

主要还是苏联战线太长,进入冬季之后、补给难度加大,最关键还是苏联的民族精神、东斯拉夫人就是猛!

不过,那个时候的苏联真的太惨了,虽然在战争中是强国,但战争过后可以说是千疮百孔。千疮百孔之后,没有得到太多的喘息空间,就有面临着美英挑起的冷战。

又有谁知道?

至少那个时期、那个战争后的年代。苏联人最想要的,其实仅仅只是和平。

世界可以有冬季、可以有寒冷,但希望不要再有战争、至少不要再有大的战争。


注1:以德国为例子,二战之后苏联并不想分裂德国,只是要求德国统一之后保持中立。但是美国坚决不同意,美国坚持德国统一以后必须加入北约。


然后美苏就谈崩了,美国成立了自己的德国政府,再以后柏林墙就建起来了。

注2:古巴导弹危机也是,美国先在意大利、土耳其建基地,把苏联纳入自己的射程,然后苏联才在古巴建基地。

这几个例子充分说明,至少在二战后的十几年,苏联想要的真的只是和平。

至于后来,两国对抗的日子久了,什么也说不清了。


垂垂老马


怎么会没有脱下苏联人的衣服呢?1941年的冬季,莫斯科战场的德军陷入灾难,饱受伤痛且为伤冻所苦。

冰天雪地里谁都不好受,德国人会拿苏联人的衣服,而苏联人也会拿德国人的衣服,只不过多数是扒下死人的衣服。不得不说,当年的德军是比较惨的,莫斯科的天气异常,一度让他们产生撤军的念头。

1941年下半年,莫斯科的温度比往年更温和,带来致命伤害。10月6日起,中央集团军的地段下起大雨,持续的降雨让苏联的道路变成泥泞地,大军不得不收集马、驴来拉着车辆前行。

后来大雨变成大雪,尤其12月天气骤然降温后就更遭了,机械车辆瘫痪在地面、轻武器被冻住、机枪在低于华氏零下40度的气温中卡住。12月4日,帝国师侦察营抵达莫斯科市电车终点站,这是德军已经能抵达的最远之处,换句话说德军再也无法继续挺进了。

12月5日,苏军得到远东生力军的支持,对德军发动一次反攻,德军遭到重大打击。大家都预感到惨败的阴影……

“他们可以撤到哪里?往西50公里或100公里,会比较温暖吗?”希特勒钢铁般的意志,稳定德军溃败的战线,但是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大。

1941年12月底,德军折损50万人、1300辆战车、2500们火炮以及1600多辆各式车辆。根据德国陆军的报告,仅仅12月份就有10万人冻伤。冻伤还能够接受治疗,但是更多的人,直接丧命于低温。

在深及胸口的积雪里作战,有时候多穿一件衣服也不会产生暖意,最好的办法就是呆在屋里,当然可以烧火最好。但是,苏联人的坚壁清野,早就拆掉莫斯科城外的民房、拖走绝大多数的树木。不要说没条件,就算有条件,德国人也不可能大多数人都回屋啊,那岂不是等着被苏联人歼灭?

对于德军来说,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军需物资要跟上来,吃饱、穿暖、睡好才能提高抗寒能力。至于扒下苏联人的衣服,那只是“偶遇行为”,最重要的是自己家的军需品。

那么,德国军需部门有没有准备呢?这是废话,强调3便这个词,军品、军品、军品……

尽管希特勒发动莫斯科战役有些仓促,但是军需部门是专业的人士组成的,他们会立即考虑生产各类设备。而且,军品要应对战场的各种因素,有附合高质、稳定、普适的要求,你觉得生产者、运输者会吊儿郎当吗?

根据档案记载,武装党卫军在进军莫斯科的途中,已经沿路规划好几处全天候的仓库,里面预备有食物、燃料、弹药和冬衣等。实际上,德国其他部队也得到军需的补救,只是因为是头一年加上战线过长,并非所有适合在苏联冬季作战的军需品都被运到前线。

到了1942年时,德国军需部门克服运输难度,给德军前线部队拨付大量的补给,包括可两面反穿的高品质夹克、裤子、毛皮帽和白色迷彩罩衫等,还包括防冻液、坦克润滑油等其他军用物资。

德军在莫斯科城下的冻死冻伤,除了冬衣、燃料、食品等影响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骇人的环境。

德军在前线熬日子,后方的专家们也没闲着,他们以最快的速度编写出一本《冬季作战手册》,帮助官兵们在低温环境下的生活,以及克服战斗的恐惧。

《冬季作战手册》的许多章节的内容就在讲生存诀窍,比如积极探讨穿暖冬衣、户外用餐、建造炉子的正确姿态,提供照顾军用动物的方法,以及伪装车辆、隐藏战车履带痕迹的方法等等。

这本《冬季作战手册》运抵前线后,有效帮助德国官兵解决很多冬季作战里的问题,让官兵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就像1941年里死去的很多官兵。

因此,德军冻死冻伤于莫斯科城下,绝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并非只要有充足的冬衣就行,德军还要考虑食品、燃料以及生活技能。


子屠龙


德军一开始实际上对于苏联的严寒是有着防范的,特别是希特勒本人,吸取130年前拿破仑法军进攻莫斯科遭遇严寒袭击的教训,对此十分关注。

早在夏季的时候,希特勒就指示总参谋部和陆军军需部为东线部队筹集冬装,具体标准是每个官兵两件羊毛背心、护耳、手套、绒帽。但是由于德军推进速度太快,特别是在莫斯科战役期间,德军有限的军用列车都被军需部集中用来运送武器弹药,因为他们认为战争在冬季之前就结束,于是运送冬装的事情就滞后了。当时德军上上下下都认为莫斯科志在必得,所有人的心思都在打仗,自然顾不上抢劫。等到冬季来临时,德军部队获得冬装的只有1/3,大部分冬装滞留在后方的华沙。

苏联人的状况实际上也好不到哪里去,西部地区由于物资匮乏,冬装所需的原材料都需要从遥远的乌拉尔、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征集,甚至用军火从中国换取羊毛。因此,苏联人的冬装问题也迟迟得不到解决,莫斯科战役进行到十月革命阅兵节后都还有冻伤现象。为了赶进度,苏联政府在动员全市居民修筑防御工事的同时也赶制冬衣,并且是直到12月上旬德军停止进攻后才逐渐完成冬装的供应任务,由此可见欧洲部分的的苏联人冬装也是十分匮乏,德军即使是抢劫也抢不到多少,更不用说自战争一开始苏联马上转入战时经济体制,大量的居民和工业企业向东部大后方迁徙,实行彻底的坚壁清野,根本轮不到德军去抢。


大将军威武K


二战中,德军实行“闪电战”,仅用了14天便打下了波兰,一个月占领法国。

1941年6月22日开始的对苏战争,希特勒又想利用闪电战迅速占领苏联。战争前期,德军也占据了极大优势,却没想到苏联幅员辽阔,交通又不发达,特别是东部更是落后,都是坑坑洼洼的土路。德军的机械化装备快不起来,前头部队跑得越快,战线就拉得越长,军需供应不上,闪电战不灵了。

似乎老天也知道希特勒发动的是非正义战争,不愿意帮他。

先是连绵不绝的雨水把土路泡得泥泞不堪。本来可以快速运动的大规模机械化部队,是德军最大的优势。可如今德军的坦克大炮等重型武器反而成了累赘,陷入烂泥浆根本动弹不得,德军只能找来拖拉机、牛、马套着车走。

这“三套马车”不仅挪得慢,还引起交通堵塞,连士兵前进都受阻。这样的进攻速度,给了苏军转移军队和百姓转移物资的充足时间。

接着到了10月份,苏联提早开始降温,11月份,苏联的气温骤降到零下,12月道路结冰,大雪纷飞,有些地方积雪最深处齐胸。

气温低至零下,机械车辆没有防冻油,燃料被冻成冰渣子,士兵们必须找来木头和煤炭在坦克下面生火,烘烤很长时间才能够发动。

发动不了的,只能瘫痪在地面。所有火炮、机枪、坦克上面的瞄准镜,要么就是结冰,要么干脆就冻裂,完全无法使用。

连机器都冻成这样了,更别说是人了。根据德国的档案,德军冻死冻伤士兵为11万。

德军装备精良,士兵为什么会连棉衣都没有而被冻死呢?原来希特勒的作战计划是三个月占领苏联,他深信德军会在寒冬来临之前占领莫斯科,拿下这场战争。

所以德国军队只装备了秋装,并没有准备如此多的棉衣棉被。

那德军为何不抢苏联人的衣服穿?

1、找不到人可以抢

苏军在德军进攻之前,已经下令遣散当地附近的村民百姓,让他们不要留下任何物质,尤其是食物和取暖设备、棉衣棉被等,带不走的就是烧掉也绝不留下。

苏联本就地广人琋,德军好不容易找到个村子,却是没有人,没有食物,没有衣服,连木头柴火都没有的荒村。

有人的村子,藏着军队,那得先打赢了再说抢。

2、找到人了也没衣服抢

德军被冻死11万,而苏军则大约冻死冻伤33.4万人,是德军的三倍。可见苏联军队比德军还穿得差,德军想抢也没有衣服可抢,或者抢到了也不顶事,多穿件薄衣服并不抗冻。

3、德军准备了食物、燃料、弹药和冬衣等,可运送不到士兵手中。

希特勤以为苏联像英法这些国土面积小的国家一样,可以闪电突袭成功。没想到苏联面积太大了,战线拉得过长,交通又这么差,后方大量军需送不到前线部队。有时还在半路被苏联军以抢走。

4、冻死不仅仅是衣服问题,除了冬衣,还有燃料、食品、环境等重要因素。

试想在深深的积雪里作战,多穿一件衣服时间长了也不保暖,最好的办法就是呆在屋里烤着火。但是,苏联人的坚壁清野,早就拆掉莫斯科城外的民房、拖走绝大多数的树木。

德军士兵只能围在篝火旁,燃烧宝贵的汽油。而最早运到的棉衣,据说都没有扣子,因为用金属锡做的衣扣都被冻化成粉末掉了。

吃不饱、穿不暖、露天睡觉,根本就没有能力抗寒。至于没有棉衣,想“敌人给我们造”去抢苏联人的衣服,那概率真的很低。

比德军更能适应这极端天气的苏联军队,抓住机会反功,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希特勒天下无敌的神话,也提升了苏联在军事、政治方面的国际地位,为其后成为国际大国垫定了基础。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这些从远东而来的红军战士,刚下火车就进行阅兵…通过红场以后直接就开赴前线!

莫斯科保卫战紧要关头对苏军来说确实很危险!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由古德里安上将率领的坦克集群已经兵临莫斯科城下30多公里处,“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冯.博克元帅已经看见了克林姆林宫上的红星(确有其事),但是几个小时以后苏联从远东而来的“生力军”让古德里安上将的坦克集群败北…。
当时德军的一个先遣营抵达了莫斯科市郊,随后而来增援的德军有近一个师的兵力,图片里的两个黄圈是德军先遣部队与“克里姆林宫”之间的距离,大致在30公里左右…并且德军的一座教堂的塔楼上设立的炮兵观察点。

德军败于苏联严寒是这个问题被史书提及了许多次!其实,德军并不缺乏冬装因为德国也有冬天,而且1940年代的德军也不是“拿破仑时代”的军队,武器装备和衣帽、被服、军鞋…都是制式化和大规模生产化!理论上是不存在由于寒冷和缺乏冬装就失败的说法,

但就是在“莫斯科保卫战”的前盲目乐观的认为在11月初拿下莫斯科,而冬装准备不足才引起的大面积冻伤的情况!“苏德战争”是6月份爆发的(1941年6月22日),德军550万人开始确实是“势如破竹”,仅4个月的时间就消灭了苏军超过300万的兵力,由于战场上获得了极大的优势,德军统帅部认为10月初(实际上是9月30日)发动进攻莫斯科的“台风战役”对德军是有利的,因为10月初虽然苏联要进入了初冬,还不至于把人冻僵,德军参战部队虽没配发冬装也能坚持,并且根据苏军的战场表现,德军认为在11月低就能攻占莫斯科…谁知严寒未到,10月份的秋雨绵绵,道路变得泥泞不堪,德军所依赖的机械化“闪电战”也被迫停滞。
拿破仑皇帝的60万大军虽然攻占了莫斯科,但是也是被严寒、流感、缺乏粮食…等一切后勤保障问题困扰甚至折磨,最后败北!

为啥要提及这段呢?就是拿破仑皇帝和希特勒进攻莫斯科的路线基本一致,而苏联方面则采用了库图佐夫将军“坚壁清野”的方式,就是将大部分的苏联百姓撤往莫斯科方向、破坏道路,布设地雷…迟滞德军的进攻速度、将能带走的物质全部带走,不能带走的全部焚烧销毁…这些坚壁清野的战术和苏军的层层阻击确实延缓德军的进攻速度,本来想在11月低严冬到来之前结束的“台风战役”拖到12月份的严冬季节!
由于对战役充满信心和战役后勤准备不足,12月份严冬到来使德军遭受到了厄运,从苏联方面的资料显示,1941年12→1942年1月的气温就连苏联人都认为是严寒的天气,德国人就更受不了了,更为严重的是德军发动“台风战役”时没有准备车辆防冻液、机械防冻润滑油…致使德军的坦克、车辆的水箱冻裂或者难以打火发动 甚至枪也打不响的尴尬局面。


从图片里来看德军是不缺乏冬装的,莫斯科保卫战之后的战役德军配发冬装还是很及时的,再也没有出现大面积冻死冻死情况的发生。

战争期间“以战养战”的办法在各国都通用,就是利用占领区的资源为我所用,原则上来说德国在这方面做得不错,占领区所有与战争有关的轻重工业都被德国用于军品制造,但问题是他们被“苏德战争”初期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低估了苏联的抵抗力,自己准备不足,再加上苏联军民的层层阻击、坚壁清野,不把一寸布一粒粮食留给德军的战术才使得德国面对严寒时束手无策,大面积出现冻死情况的发生。

至于说抢苏联老百姓的东西,也是杯水车薪,进攻莫斯科的德军超过了100万人,抢是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需求,而且花花绿绿的非制式服装战场上根本起不到伪装的作用,反而成了很好的“靶标”!


皇家橡树1972


1941年6月22日,德军悍然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倾大军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在战争初期,德军如入无人之境,苏军一路溃败,损失了大量人员和物资。面对极为有利的战况,德军大本营的意见是直接攻取莫斯科,迫使苏联与德国谈判。但这个作战计划遭到了希特勒的反对,希特勒的要求是先拿下基辅,以防止苏军从后方包抄德军。(希特勒在德军总参谋部内讨论作战计划,不得不说,德军的军装太有型了)

希特勒的想法其实也没有错,但是基辅会战耽误了德军太长时间,直到9月底德军才完全平定乌克兰地区,此时距离苏联的冬天仅剩一个多月了。

在基辅战役结束后,德军迅速在莫斯科调集了100万人,莫斯科战役随即打响,莫斯科战役德军共计投入180万军队,试图一举拿下莫斯科,尽快解决战斗。但是面对全民皆兵的苏联人,德军的行动非常不顺利。

时间进入11月后,莫斯科地区开始进入冬季,气候也是越来越冷。对于苏联的冬天,德军是早有准备的,当年拿破仑就是兵败莫斯科,严谨的德国人自然是更加细心应对,例如大衣、军帽、手套、皮靴等防寒物品都一应俱全,德军不存在过冬物资紧缺的现象。(莫斯科郊外的德军,装备还是很齐全的)

可问题是,苏军在撤退时炸毁了几乎所有的铁路网,让德军的后勤保障只能依赖于公路运输,而苏联公路质量也实在是感人,一场大雪或大雨过后路面就会泥泞不堪,这给德军的后勤运输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苏联人正在拆铁轨)(苏联糟糕的路况给德军造成了极大的麻烦)

但即便如此,前线德军的物资供给还是比较充沛的。德军虽然出现了大量冻伤的情况,可苏联人的处境也好不到哪去。

上文刚刚说道,在战争初期,苏联人损失了大量物资,还有东部的许多工厂也被德军占领,除了一些从西伯利亚调来的部队以外,苏军过冬的装备甚至还不如德军。所以关于“德军过冬物资不充足”的说法,并不是很站得住脚。

当然,即便是德军的过冬物资不足,德军也不会去大规模的抢夺老百姓的衣服。这并不代表德军的军纪良好,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而是苏联老百姓也没有这么多大衣!

首先,当时苏联对德军施行兼并清野政策,德军在莫斯科周围根本找不到人,德军就只能抢点空气来呼吸。而当年苏联的老百姓是非常穷,冬天的衣服也很单薄,根本没有那么多衣服可供德军去抢,并且抢了也不一定合身。

军需物品和民用物品就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当时莫斯科的温度有零下二三十度,这个温度一般的棉质大衣和羽绒服根本扛不住。当过兵的朋友应该知道,在东北和新疆的边防士兵,他们穿的军大衣和内地的军大衣是不一样的。由于新疆和东北非常寒冷,如果没有质地优良的大衣,人在野外是坚持不了一天的。边防战士的大衣里面都是皮质的,暖和的很,靴子、帽子、口罩也都是特制的,咱们平常穿的衣服在当地就是个摆设。

虽然现在市场上也能买到质量很好的羽绒服,一些户外使用的羽绒服既保暖也耐磨,但这种羽绒服也不常见,一身“加拿大鹅”就六七千块钱,社会上哪有那么多加拿大鹅!再说这种衣服也不适合作战时穿着。(正在进行耐寒训练的黑龙江黑河边防战士,从图中可以看出,军人的防寒物品是非常完善的)

综上所述,德军去抢衣服是非常不现实的,在人类历史上除了蒙古人和突厥人以外,基本上所有军队都需要强有力的后勤补给。而在现代战争中,所有的军用物资都需要专业生产,就地掠夺补给已经是天方夜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