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光采訪記:“久久為功”關鍵在作風

山東壽光,因“菜”而興。改革開放40年來,這裡建成冬暖式蔬菜大棚,引發了改變中國農業面貌的“綠色革命”;建設蔬菜批發市場,“買全國,賣全國” 的“中國蔬菜之都”美名傳遍天下,如今的壽光農產品物流園已發展成亞洲最大的綜合性農產品物流園,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以蔬菜產業化為龍頭, 帶動工業、服務業等多產業、多行業、多部門協同發展,實現了產業富民、產城互動和城鄉融合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肯定壽光的發展,並在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改革開放以來,山東創造了不少農村改革發展經驗,貿工農一體化、農業產業化經營就出在諸城、濰坊,形成了‘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壽光模式’。”

溯源“壽光模式”,必然要從被習近平總書記稱作“新時期縣委書記的榜樣”的王伯祥說起。在1986年至1991年擔任壽光縣委書記期間,他不僅徹底改變了壽光貧窮落後的面貌,而且為壽光未來的發展找到了新路。在2018年12月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王伯祥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改革先鋒”榮譽稱號,獲評“打造壽光蔬菜品牌推動農業產業化的典型代表”。

4月8日,王伯祥接受記者採訪,談起治理壽光的經驗: “一個地方的發展,要在符合當地情況、能讓百姓受益的產業方面,一抓到底,久久為功。”

這種“久久為功”的理念在壽光一脈相承30多年。濰坊市委副書記、壽光市委書記林紅玉對記者談起壽光未來的發展之路,依然是在講“久久為功”。“繪就一張藍圖,保持發展連續性,一任接一任,不動搖不徘徊,為發展贏得了寶貴空間,也推動壽光產業均衡發展,促成了品牌企業的群體成長,成為縣域經濟的‘壽光現象’。”

可以說,“久久為功”是破解壽光模式的一把“金鑰匙”。從王伯祥,乃至壽光30多年來歷任領導幹部身上,記者感受最深的就是“久久為功”關鍵在作風,必須始終抓作風,一脈相承弘揚好的作風。

壯麗70年 | 壽光采訪記:“久久為功”關鍵在作風

“新時期縣委書記的榜樣”王伯祥4月8日談壽光發展之路。 張少義/攝影

“久久為功”必須一片赤心,有情有義。“為官之道”,最能檢驗一名黨員幹部的政治本色。“要當就當‘為民之官’”,王伯祥始終把同人民群眾有無感情、感情深淺作為檢驗黨性的試金石。上任伊始,他想到的最多的是全縣人民的重託,“一定要改寫‘窮壽光’的歷史”。他組織全縣20萬民工開發壽北,自己也在人跡罕至的北大窪一住就是45天,千年荒灘最終改造成為聚寶盆,一舉改變了壽光經濟“半身不遂”的狀況。在成績面前,王伯祥感恩頌揚的卻是壽光的人民群眾,“戰鹽田哪怕天寒地凍,建新灘何懼風揚雪飛;幹群一條心,荒灘變成金”。他樸實的話語更讓壽光人感動至今,“我王伯祥是農民的孩子,是人民的一頭牛,我永遠不忘壽光父老鄉親對我的哺育和訓教。為了壽光人民能過上幸福的日子,我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過上了好日子的壽光人常說:吃水不忘挖井人,咱啥時候也忘不了伯祥書記的恩情!王伯祥說得卻很平淡:“為群眾辦事是當幹部的本分,不要把‘應該’看做‘分外’。”

壯麗70年 | 壽光采訪記:“久久為功”關鍵在作風

記錄王伯祥事蹟的圖書和王伯祥各個時期的學習筆記本。 張少義/攝影

“久久為功”必須一以貫之,有想法有辦法。“不為做大官,而為做大事”,這是王伯祥從政四十多年一貫的想法。“一切為了百姓,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有了這種觀念,再多的難題也總能想出解決辦法。”在他看來,幹事創業必須“心無旁騖,路無另條”,因為“形象工程”勞民傷財,“表面文章”欺上瞞下,“數字造假”得不償失。如果領導幹部為個人升遷,急功近利地這樣做,既愧對自己的良心,也會對地方遺患無窮。針對一些幹部“對上不對下”,不怕百姓哭,只怕上級罵;不怕群眾反對,就怕領導不高興,王伯祥不為所動。他告誡身邊幹部,我們是“為多數人乾的,不是給少數人看的”。“什麼招不招眼,露不露臉,共產黨的幹部能做到對人民負責、對歷史負責,足矣!”

提拔的“機會”曾一次次“錯過”,但工作的“機會”王伯祥一次不曾錯過。當王樂義帶領三元朱村黨員試種成功冬暖式蔬菜大棚後,他立馬在縣裡成立蔬菜推廣辦公室,請王樂義和技術專家韓永山在全縣推廣設施蔬菜技術,進而推動了影響全國的“綠色革命”。當農民自發形成的“提籃小賣”蔬菜交易市場難以滿足需求,他因勢利導推動建設九巷蔬菜批發市場,沒兩年工夫就發展成長江以北最大的蔬菜批發中心,“中國菜都”實至名歸。當蔬菜產業規模化初露端倪,他已開始謀劃全縣工商業的改革轉型和配套升級,如今壽光的工業在濰坊市首屈一指,產生了晨鳴紙業、聯盟化工、魯清石化、全福元商場等一批在全省、全國都名列前茅的“明星企業”。從“蔬菜大棚”到“農業產業化”的“綠色”發展之路上,幹部群眾紛紛稱讚王伯祥“有辦法”。他卻很淡定,“想法‘對’,辦法自然‘好’,幹部群眾才能接受,也才能一以貫之地堅持下去”。

“久久為功”必須一往無前,有思路有出路。思路一定,方向明。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壽光發展之初,劣勢很明顯。在這片讓王伯祥“恨得咬牙又愛得入骨”的土地上,佔土地一多半的壽北,“來了潮,水汪汪;退了潮,白茫茫;望著海水渴死人,守著土地去逃荒”;壽南是“昌濰糧倉”,農民也有種菜的傳統,但是囿於體制和技術等條件限制,不少農民還在貧困線上徘徊。上任後,他第一次以縣委書記身份參加濰坊市工業會議,壽光工業實際產值排全市倒數第三,讓事事爭第一、從不甘居下游的王伯祥如坐針氈。“知恥而後勇。倒數第三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爭先的勇氣。”王伯祥在深思熟慮後,同縣委一班人科學制定了“三大工作”,或者也可叫“三個思路”:南抓菜、糧、果,北抓鹽、棉、蝦,始終不懈抓企業。立足點就是,讓壽光縣富起來,讓老百姓有飯吃、有錢花,過上好日子。這樣的思路沒有花架子和空口號,也不想出奇制勝,但卻契合實際、行之有效,為壽光“破局”找到了出路。30多年來,壽光市順著這條路子保持方向不動搖、保持定力不鬆勁,實現了產業協調發展、經濟穩定增長、居民持續增收、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壯麗70年 | 壽光采訪記:“久久為功”關鍵在作風

“改革先鋒”王伯祥2019年4月8日接受“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大型主題採訪活動記者採訪。 張少義/攝影

“久久為功”必須一塵不染,有守有為。“我們不怕什麼?不怕困難。我們怕什麼?怕脫離群眾。我們不要什麼?不要見農民富了就伸手到他們腰包里扣錢。” 在金錢面前,王伯祥“壁壘森嚴”。他信奉一條樸素的道理:“吃了人家的嘴短,收了人家的手軟,不吃不收心理安然。頭上沒有小辮子,就不怕人家抓,就能理直氣壯同歪風邪氣鬥。心底無私天地寬,‘天地寬’才能無所畏懼!”憑著一個共產黨人的使命和責任,王伯祥常常告誡身邊幹部,幹事創業最大的報酬不是金錢,而是人民群眾對自己的信任和擁戴,“‘風氣’一開,傳統盡失”。浩然正氣的他為身邊幹部營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態,也為後任領導班子立起了思想作風的“金質標杆”。時至今日,壽光不少幹部接受記者採訪時,仍然感懷王伯祥書記,“幹得痛快,活得也瀟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