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胡经与佛教的渊源

化胡经与佛教的渊源

老子的巨型雕像

人物说明: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佛教的创始人,公元前五百余年释迦牟尼出生于北印度迦毗罗卫国,是国主净饭王的太子。

时间说明:

道教兴盛时期: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

佛教从传入时期:后汉佛教,是佛教流行于中国最早的一个阶段。

争论摘录:

西晋惠帝时(公元290─306),天师道祭酒王浮每与沙门帛远争邪正,遂作《化胡经》。

北魏时(386—534年)的道教“楼观派”到元宪宗时(1251—1259年)的道士李志常,其间不少人还在坚持“老子化胡”。李志常在刊行该书的同时,还印发《老子八十一化图》,意思是说老子神通广大,他能“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变化为各种形象。

东晋时代(317—420年)的佛徒们先后抛出多篇论文试图反驳道教。《正诬论》妄言,老子到印度向佛陀请教,所以老子是佛的弟子。

支遁的和尚,写了一篇伪经《释迦文佛像赞序》说得更狠。他说,佛教比起道教来,不但资格老,而且道教的老子和庄子(太上老君和南华真人)还是佛祖的曾孙和玄孙。

从人物所在时间及宗教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上面来看,佛教跟道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绝对竞争的关系,2家之间的斗争有明面上的,也会文化上面的。公正的来说,2个教派之间的竞争,相互之间的贬低大家都有,只不过《老子化胡经》的影响更加久远一些。

关于老子就是佛祖的师傅的出处,源自西晋道士王浮 的《老子化胡经》。王浮是作者,完成了第一卷,后人陆续增广改编为10卷。成为道教优于佛教的依据之一,显示出道教地位于佛教之上。关于出处当前推论源自于《史记》老子传中“西出函谷关而去,莫知所终”。附带说一句,波尔.伯里在敦煌发现的《老子化胡经》残卷有一段说老子转世为摩尼,这与佛教的情况一样,是摩尼教徒为在中国人顺利布教所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因此不妨说化胡说和《化胡经》都曾被各种宗教团体利用过。

双方如此“论战”,无异于以脏话对骂。但从主观上看,双方紧紧围绕“谁教化谁”来辩论高低,实际意义不大,无论是谁教化了谁,整体的宗教思想也不太可能融合。试想,即使道佛两家的创始人真的有什么师徒关系或祖孙关系,那只能证明双方都是同一个品种,同一个物类,二者的区别仅在于谁先谁后,为此而辩论高低实在是毫无意义。

我不去评价《老子化胡经》的真伪,也不去辨别谁先谁后,更不去找史料去证明什么,因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对于黄老及道教 都做了借鉴及吸收,或者说可能在某一个历史时期佛教也是认可这种说法的,因为在国内传播的需要,在我写的《佛教初期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及 《早期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环境》 中都有涉及。希望大家能有一个相对明确的判断,有些说法是具有想象的成分,当然很多人说,无法证明不代表没有发生,那么至少当前的知识体系还无法证明这件事。换个角度说,2个教派之间的谁高谁低的争执,之后三武一宗灭佛,导致大量佛徒死伤,佛经被毁,在某些历史阶段道教也因为佛教经受了不少磨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