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次艰苦创业,我的农民父亲奋斗一生


致敬劳动者|几次艰苦创业,我的农民父亲奋斗一生


致敬劳动者|几次艰苦创业,我的农民父亲奋斗一生

© Allef Vinicius Ig Seteales

- 职 业 故 事 -

于是父亲去学习了按摩,50多岁的学徒,不管在哪个店里面,都是年纪最大的那个。他同十几岁的学徒工一起招呼客人,迎来送往,吃着外卖,住着集体宿舍。父亲心态好,这么多年的起伏生活让他很快适应了学徒工的作息。

1


我出生于冀南的一个小乡村。20世纪90年代,我家在我们那个小村子里,属于经济条件不错的。别人谈起我的父亲来,都说那人脑瓜活,聪明。


那个时候,外出打工的风潮还没有刮到我们村,大多数农民都是靠着自己家里那几亩薄田为生,一分钱都要掰成两半花。


父亲当兵复员后,在战友的帮助下,做起了倒卖玻璃器皿的生意。说是生意,其实就是从一个小工厂订货,贴上父亲买的各种商标、合格证,打包,再倒卖到北京的一家大一点的公司,在中间赚个差价。


那时我还没上小学。我依稀记得,每年大概会有那么一两次,在来活的时候,我们全家上阵,不分昼夜地做纸箱、弄包装、贴商标,有时甚至还要拉上邻居一起帮忙。


这小小的生意,每年能带给我们家约1万元的收入,让我们一家在温饱的基础上,可以活得稍微滋润一点。很快,我们不仅还上了家里盖房所借的钱,还成了村子里第一批安装电话的人家。


父亲每次去北京,都会用蛇皮袋装些家乡的特产背着,作为给北京那家要货公司的采购联络人的礼物,好多要点活。


没过几年,北京那家公司搬到了上海,父亲与这家公司的合作也终止了。


这件事一度让我父母感到焦虑,那个时候,村里渐渐开始流行外出打工,很多人外出做木匠、瓦匠,靠一门手艺吃饭,而我父亲,没有什么特殊的技能。


2


随着我和哥哥年龄的增长,家里的花销多了起来。


父母没有其他的进项,只能从农田上费脑筋。不久,父亲就买了一个收割机头。我们家一直有个拖拉机,挂上收割机头就能收麦子了。


那时,村里很多人都靠人力割麦,一是为了省钱,二是因为村子里先前没有收割机,要等外村的收割机就来不及了——这时节,大家都在抢收。


来年麦子熟了的时候,父亲就忙起来了。刚开始我还能见到邻居来我们家,预约父亲收麦子,后来随着麦子全熟,我在家里也见不到父亲了。


割麦的日子里,父亲几乎都是深夜或凌晨才回家,而四五点钟天一亮,他就又要出门,去给别人割麦子,一天都待在拖拉机上,午饭则是母亲做好后给他送过去。


有时候,母亲去了农田,会发现父亲已经割好这一家,去往下一家的麦地了。



致敬劳动者|几次艰苦创业,我的农民父亲奋斗一生


© Jed Owen


我曾经趁周末跟着母亲去给父亲送过一次饭,远远便听到机器的轰鸣声。近前,我看到午日下的父亲戴着墨镜,脖子上搭着一条毛巾,开着拖拉机在麦地里“突突”地前进,拖拉机前面的麦子一排排整齐地倒下。


父亲看到母亲过来,在割完一畦后就停了下来,跳下拖拉机,拍拍我的头,然后迅速地吃完母亲送来的饭,喝上几口水,再继续回到他的拖拉机上战斗。


回去的路上,我问母亲为啥父亲拖拉机的后面跟着好几个人,母亲说那都是等着排班的,大家都是直接去麦地找父亲,然后排上班,就怕不在的时候,父亲这边一割完,就会被别人喊走,我们自己家的麦子都是排了好久才排上的。


一场麦收下来,父亲的脸上留下了两块白晃晃的眼镜痕迹。


过了麦收时节,父亲刚歇息了几天,又和母亲商量着买了个旋耕犁。


旋耕犁是放在拖拉机后面的,可以在每个播种季之前用来犁地,和牛拉、人力相比,机犁无疑提高了速度,减轻了劳力负担。


就这样,除了冬天农闲的时候,父亲基本上都在开着他那个拖拉机到处干活,虽然辛苦,但也保证了我们家庭的收入。


后来,联合收割机及旋耕播种机出现在周边村子,虽然价格贵点,但是收割完直接就能运回家晒,中间少了好几道工序。于是,找父亲干活的人慢慢变少了。


父亲也曾想过买个联合机器,可是几万元的价格又让父亲望而却步。


正在父亲再次为生计犯愁的时候,《河北农民报》为我们家打开了一个新大门。


3


在我们村,大多数人并没有经济作物这一概念,家家户户种的大多都是粮食,顶多种些棉花。


我们家当时每年都会订阅《河北农民报》,是村子里除了村支书家外,唯一有邮递员上门的农户。



致敬劳动者|几次艰苦创业,我的农民父亲奋斗一生


© Ihor Malytskyi


父亲经常在午后小憩之前眯缝着眼睛看报纸,看到觉得有价值的东西,会和母亲讨论一番,而种辣椒,就是在这种讨论之下决定的。


这在当时算是一个大胆的决定,因为当时没有听说周围任何一个农户种辣椒。


我们家有十亩地左右,父母决定用六亩地种辣椒,这让周围的邻居都觉得不可思议。


种子好买,关键是怎么种,没有人能给指导,也不像现在可以从网上查。父亲就给“农民报”打电话,说要买资料,找到了当时写那篇辣椒种植人采访的记者,联系上了那个种辣椒的人。


为此,父亲特意买了礼品去拜访了那位种辣椒的人。回来后,他兴致很高地对母亲说,我有预感,今年一定能行,咱们大胆种吧!


整个过程比想象中顺利,在父母精心的照料下,加上当年气候比较合适,秋天的时候,辣椒的收成非常不错。


但最有挑战的是,辣椒要卖掉,必须得自己先分类,将之分成A级、B级、C级,每种级别的辣椒,价格也不一样,而这对于没有经验的父亲来说着实有些困难。


父亲特意去收购辣椒的地方学习,问收购员具体的标准,回来后自己尝试分好后,再拿去请收购员查看。当然,这中间肯定少不了白眼和怠慢,但是在父亲的坚持下,几次往返后,他终于能分清什么叫A级辣椒,什么叫B级辣椒了。


为了能及早卖掉,我们雇了很多邻居帮着剪辣椒。


令人高兴的是,那年的行情非常好,A级辣椒已经达到了四块多一斤的价格,而同期的棉花单价只有两块多,我们家那年算是赚到了。


父亲意气风发,第二年的时候又要种,这次打算种八亩地,他认为辣椒的市场仍然很大。


此时,村子里的人看到我们家种植辣椒很成功,已经有一部分人跃跃欲试,来跟父亲请教种植经验了,在听到我们家打算拿出八亩地种辣椒的消息后,更是坚定了他们种辣椒的信心。


果然,第二年辣椒行情仍然不错,收成也还好,我们家成为我们村辣椒第一大户,那时候辣椒商贩来我们村里收辣椒,第一站就是我们家。


第三年的时候,母亲劝父亲不要再种辣椒了,说目前辣椒产量上来了,加上很少有东西连年畅销的,让农田先休养一下。


父亲不听,前两年的成功以及周围人的吹捧让他失去了判断力,他仍然固执地将家里的八亩地种上了辣椒。


这一年,辣椒的病虫灾害很严重,父母大多数时间都在打药,加上雨水过多,最后辣椒的收成惨不忍睹,价格更是不尽如人意,用母亲的话说,就是最终连农药钱都没挣回来。


这一年的秋冬时节,家里的烟蒂尤其多。


4


种辣椒失败后,父亲颓丧了一段时间,又开始到处跑,看看有什么可以干的。


没多久,父亲便找到了新项目——养殖貉子。


貉子、貂以及狐狸都有点像,平时大家对貉子不是很熟悉,我除了在一丘之貉这个成语上听过貉子外,更是对貉子一无所知。


父亲第一次买回来十只貉子,每只花了200多块钱。


貉子到我们家那天,很多邻居都聚在我们家院子里,来一睹传说中的貉子。


从此,我们家的院子里每天都能来几个邻居,观看一下貉子怎么睡觉、吃饭、玩耍。


到了节假日,我和哥哥也成了帮工。父母给貉子做好一大锅的饲料粥,我和哥哥就负责拿着食槽盛饲料,再透过笼子的小开口给貉子送进去。等貉子吃完饭,我们还要把食槽刷干净,放在一边,等着下次用。


我们家又成了村子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第二年,村民看到我们家赚了点钱,也开始有人跟着养了。这一年,我们家养的貉子数量已经到了50只,为此,父母把房子前面的宅基地都用来养貉子。


那会我在镇上读初中,很多同学听说我家里养貉子后,纷纷趁着周末来参观,在和别的人说起我的时候,对我的称呼也成了“那个家里养貉的同学”。


养了三年多,貉子的行情不行了,父亲吸取了种辣椒的教训,趁价格大跌之前,将貉子全部转手卖掉了。


后来听说獭兔的行情不错,父亲又入手了一百多只獭兔,在我们的偏房里养。


只不过,这些獭兔可着实让父母受了一茬罪。


獭兔娇气,那两年又灾多,很容易感染,母亲现在每次说起养獭兔,都会提起给兔子打针到凌晨三点的事,她的手和小臂上都被兔子抓花了。


那拨兔子养大卖掉后,父亲没有再买入。


母亲信佛,记得母亲那个时候经常和父亲唠叨,说咱们不管是养貉子还是养兔子,最后都是为了杀掉它们赚钱,咱别干这种残忍的事了,凡是这种靠杀害动物赚钱的事,以后我是不会再同意你做了。


母亲的话有她的根据。兔子和貉子都是皮毛值钱,来收购貉子的商贩,都是直接在我们家的门外坡地上将貉子摔死,然后扒皮。


父亲每次都不让我出去看,可是那些商贩走后留下的血淋淋的坡地,还是能让我想象到当时残忍和血腥的场景。


后来父亲有一次骑摩托车出了点事故,右腿养了一个多月才能正常走路,母亲每每说到,都叹那是报应。


5


我有一个比较有能耐的二婶,在东北倒卖钢铁的下脚料之类。由于门路广,性格果敢,早些年赚得盆满钵满,在东北、河北、山东都有工厂。


二婶性格果敢,但同时也是个暴脾气,那会儿她手底下有个厂长,由于受不了她的脾气辞职了。


过年的时候,二婶考虑到我家的处境及父亲的性格,邀请父亲去帮着她管厂子。说是“厂长”,父亲去了后才知道,这厂长就是个光杆司令。


父亲先是去了山东,在聊城郊区的一片厂房那,每天指挥着来干活的各种工人,晚上还得盯着,防止铁料被偷。在那待了半年后,父亲把库存的铁料都卖了出去,而且价格都不错,二婶这才放心地让父亲去她的东北大本营。



致敬劳动者|几次艰苦创业,我的农民父亲奋斗一生


© Priscilla Du Preez


去东北的时候正是秋天,河北这边还不是很冷,而东北的温度已经快到零下了,父亲很不适应,每天都想缩在屋子里不出来,可是他又不得不快速熟悉周边的一切,只能强打精神,每天指挥工人干活,捡料。


除了不适应气候,父亲一个人在东北也甚感孤独。东北的天黑得早,他在那里没有人说话,每天晚上都要和母亲打一个多小时的电话,说一下白天发生的各种事情。母亲是个少言的人,多亏父亲健谈,才能支撑住这一小时的通话。


父亲一个外地人在东北,母亲终归是不放心。年后暖和的时候,母亲也跟着父亲去了东北,她想着,最起码可以在那帮着父亲做做饭、洗洗衣,让他不至于太劳累。


只不过半年多后,母亲便回来了。


母亲不适应东北的水土饮食,得了胃下垂,只得回来疗养。这些年,她没怎么出过门,早已和华北平原融为一体,适应力当然比不上常年东跑西颠的父亲。


2013年初,父亲和二婶由于对厂子管理的理念不同爆发了激烈的争吵,父亲觉得两人矛盾无法调和,就坐火车回了家。


那一年,也是哥哥买房结婚的一年。父母偶尔会和哥哥说,不管怎样,都得感谢你二婶,如果没有在她那待的这几年,那么你买房子就困难了。


哥哥结婚后,父亲又开始寻找新的工作。


6


已经50出头的父亲,觉得哥哥结婚后肩上的担子轻了,很想找个轻松一点的工作,比如看大门。


这想法刚一说出来,母亲便严厉地说“不行”,倒把父亲吓了一跳。


“半辈子下来,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是为了孩子考虑,不敢冒险。你说去看大门,难道我们后半辈子就这么度过?还是说,你想老了后直接去儿子、女儿家里待着?成为他们的负担?”


母亲这些话把父亲说愣了。确实,这么多年,父亲一直想的是,把我们供完大学,再帮助哥哥成家,任务就完成了。加上我大学毕业后工作也还可以,父亲更是觉得以后光剩享福了,母亲说的这些话,让他一时转不过弯来。


其实这些年,父亲一直都是在前线打仗的那一个,但很多事情的决策都少不了母亲的功劳,父亲做很多事情时,都会考虑母亲的意见。


父亲在母亲的坚持下,终于没有成为看门大爷中的一员。


母亲好养生,希望父亲能从事此类行业,比如去学习推拿按摩。恰好村子里有个邻居在外面做推拿按摩,干得还不错,这更让母亲坚定了信心。


于是父亲去了石家庄学习按摩,50多岁的学徒,不管在哪个店里面,都是年纪最大的那个,人们对他倒也还尊敬。


父亲同十几岁的学徒工一起招呼客人,迎来送往,吃着外卖,住着集体宿舍。父亲心态好,这么多年的起伏生活让他很快适应了学徒工的作息。



致敬劳动者|几次艰苦创业,我的农民父亲奋斗一生


© Connor Wang


父亲喜欢在闲暇时候到处转悠,每个月会有两天的休息时间,他就会到处看看,在这个过程中,他认识了一个修脚店的老板。


修脚店老板和我们是一个县的,年龄与父亲相仿,两人一见如故。父亲去了几次,都发现他那生意很好,父亲就动了学修脚的念头,和母亲一商量,母亲也觉得这个手艺不错,不会像按摩那么累。


就这样,父亲再次成为了新学徒,这个老板知道父亲将来要回老家发展,所以教起父亲来倒也大方,这让父亲很是感激,直到现在,逢年过节他都会给那老板打电话问候一下。


一年半后,父亲回到了我所在的城市,和母亲开了一个修脚店。


父母很珍惜这个得来不易的机会,对待客户很真诚,价格也公道,两人买了很多的书籍,趁晚上不断学习,给自己充电。就这样,父母的小店很快便积累了一批客户。


父母把房子租在了一个城中村附近,周围还有集市,母亲闲时就会去赶赶集,买点菜,回来给父亲做点可口的饭菜,有客人的时候还会留客人一起吃饭,因而很多客户都成了父母的朋友,逢年过节还会送点东西过来,给父母很多生活用品。


开店一年多,父母竟然都胖了几斤,脸也圆润了不少。


父亲多年来东跑西颠的生活总算告一段落。这对为了生计为了家庭常年奋斗操劳的农村夫妻,总算在老年时,迎来了安稳平和的生活。


我每次到父母的修脚店去,看到父母脸上满足的笑容,都感到很欣慰。


7


如今,国家对农民的政策越来越好,现在,农民可能都不用像父母似的那样辛苦,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期望看到的。


不过,不论在哪个年代,不论在哪个产业领域,都有那么一群为美好生活劬劳不息的劳动者,他们用脚踏实地的努力和诚恳待人的性情,使子女后代的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安定富足。就像我的父母那样。


希望每一个为生活辛勤奋斗的劳动者,都能劳有所得,能实现少有所依,壮有所用,老有所养。


-END-


渔姐生于80年代末,喜欢新鲜事物,用文字记录生活,一直在努力成长的老少女。

(本篇题图来自《大江大河》剧照)

------

“我故”2019故事练习生培养计划,详情请戳:


致敬劳动者|几次艰苦创业,我的农民父亲奋斗一生

/新书推荐/

《在南极的500天》

我跋涉在广袤无垠的冰原上,

站在深邃绚烂的星空和极光下




About us

Contact us

微信后台留言 or 邮箱:[email protected]

我们是有故事的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官方故事平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