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当初汉字简化是为了快速扫除文盲,如今是否可以恢复繁体字了?

老枪荣一沣


可以,简化字,从古至今一直在简化,问题是由政府还是民间自然而然的简化。政府强制简化,会割裂很多文化,民间简化会根据此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而然的简化的!不需要政府介入主导。就像经济,计划经济我们抛弃了。文字,当我们成为世界第一时,我们发现,我靠,会说中文的都是中国人了,我们鲜明的民族文明没了!现在简体字为什么会割裂我们的文化,成为国际化的一份子了,没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征。先别喷,去学习自己的民族文明成果你就知道了,可是呢,你,我,我们大家都没时间,全部是西方文明,尤其哲学和原理(西方一就是一,我们一是一,也非一),这是要命的。


天头


根據有人說的邏輯,那就不但掃盲有功,成功簡體功勞更大。不是嗎?比如:體 体 ;聽 听;漢 汉等,請有人說給幼稚園或小學生,問他們喜歡書寫繁體字或簡體字?就知道啦!還有,有說是把臃腫的繁體字庫也給整合精簡了,也是一種進步。不是嗎?雖然我是偏用繁體字。簡體字大陸用得好好的,沒有法律問題,沒有工業問題,沒有任何問題呀!就如台灣,香港,你執著,你堅持用繁體字,就用唄!也沒問題呀!不要再糾結,不要再煩這問題是啦!


simon155877756


汉字简化的目的,是为了书写便捷,提高书写效率,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新气象的彰显,是社会的一大进步。扫除文肓只是一个方面而不是汉字简化目的的全部。

汉字简化后的几十年,人们已经认可并习惯了使用简化字,为什么要恢复繁体字呢!如果恢复繁体字,那是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就是社会的倒退。

简化字,古代已有之。唐人颜真卿就创造出不少简化字的,请各位朋友看下图:

上图中的“处”字,有一繁体字“處”和一简体字“处”,源自法帖,是唐人颜真卿所书。汉字改革时,对“處”的简化就是参考了颜真卿的楷书中的“处”。

上图中的三个“岁”字,都是唐人颜真卿所书,这说明在唐代就有简体字“岁”了。

根据以上两例说明,汉字改革在唐代已经开始了,只是那个时候不是官方提出的,而是文人在繁体字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的。古人当时写的简化字,也是被官方认可的。这也是社会的进步。

还有就是,恢复不恢复繁体字,须官方规定,不是老百姓说了算的。建国初期,汉字改革已经立法,既然已经立法,就有立法的道理,怎么能轻易改变呢?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中州耕牛堂主


不邀自来,先表一个态度,强烈要求恢复使用繁体字,不管政府使用与否,但是你不能因此拒绝他人使用,比如学生在试卷中使用,公司合同中使用等。在说明理由之前,我们先看一下支持简体字的理由,看完你会觉得特别可笑!

支持使用简体字的理由

一、推动扫盲

支持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推动的汉字简化其实并非是一项新的主张,而是早在民国时期就有的既定主张,其中,最为重要的动机之一,就是汉字复杂的笔画结构影响国民教育的推动,因此,有必要进行汉字简化。也正是因为如此,官方在推动汉字简化的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采纳或参考了民间俗字,作为汉字简化的方向之一。

二、增加效率

支持者认为汉字简化,汉字复杂的笔画结构不仅是国民教育层次低或者文盲多的原因,而且还是造成了书写时间的浪费,从而影响到了工作的效率,而经过简化的汉字不仅使得原本笔画复杂的汉字变得容易识别,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极大节省了书写的时间,增加了书写的效率,对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功可谓不可没。

三、汉字落后及其他因素

支持者认为汉字产生于奴隶社会,成熟于封建社会,其中,作为方块字的汉字相比较于字母文字是一种未完全符号话的落后表达方式,而这种落后的表达方式中,汉字笔画结构反应了古代落后的思想,如“群体”的“群”字,左边是一个“君”象征着统治者,而右边的“羊”则象征着被统治者,这种根深蒂固的理念必须废除,才能解开中华民族千年来的思想枷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解放,挽救民族、国家于存亡危难之际!然而,鉴于思想解放并非一日之功,而救亡图存却急于救火,折中一下,先把汉字原本的结构什么的破坏一下,比如上文提到的“群”,原本是“君”在上“羊”在下改为左右结构,这样大家就平等了,等到将来有一天时机成熟了,再一口气灭了汉字,彻底废除!

以上,差不多就是支持简体字的原因,欢迎补充!

分析

一、国民教育程度低、文盲多的原因是什么?

国民教育程度低、文盲多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经济发展的程度低,国家无力推动国民教育,而国民对于教育的要求程度其实也不高,比如楚霸王项羽曾经说过:书足以记名则已!

众所周知,那时候的中国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社会,自古皇权不下县,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是太平盛世的两大招牌,这意味着政府不仅没有足够的财力去推动国民教育,而且这样的教育可能会导致政府过分干涉人民的生活,产生王安石表达类似的负面效果。

更重要的是,现代教育是建立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的,推动国民教育和扫盲对整体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然而过去的小农经济条件下,教育的支出成本与社会获得相应的效益是不成正比的,大部分农民的儿子读书并不是为了增加土地产出,而是为了求取功名,光宗耀祖,封荫子孙,为种地的人不受政府过度干扰如推动为国民教育而增加苛捐杂税,迫使农民的儿子离开田地去学堂念四书五经等等之类事情奋斗。

另一方面,正如事后诸葛亮的后世人批评的那样,其实上统治者出于统治的迫切需求,也没有推动国民教育的动力,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民教育程度的较低和文盲过多的现象。

总而言之,教育程度低下、文盲多的原因主要在于经济发展程度低,政府无力也无意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教育也不是人民日常生活的刚需。

鸦片战争以后,尽管国家面对的情势逐渐发生了转变,但总体上并没有改变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社会,更重要的是,社会对于政府的一般态度并没有随着洋人的来势汹汹发生根本上的改变,他们并不希望政府大兴土木搞建设,因为这意味人民负担的增加。

晚清政府官员其实并不像大家想的那么笨,他们也想改变国家落后的面貌,但政府的财力无法支撑政治家伟大的理想落地,他们不得不以非正常的方式增加财政的收入,一方面采取惯例,不增加税收,但在国民的赋税之外派捐,增加财政收入去修铁路、铺设电报、购买新式火器、轮船和军舰。另一方面,他们也知道农民家里的几亩地的产出,是供应不了现代的资金需要的,于是,他们开始来办洋务,建立矿场、纱厂和轮船招商局。但尽管如此,他们从农民身上索取的,尽管是以国家、民族的名义拿走的,也同样惹得名怨沸腾,最终酿成了不规模的农民暴动,甚至后来的国民政府也没有能避免相似的厄运,最终,他们双双被农民伯伯送进了历史。

当然,民国时代的情与晚清相比是不同的,按理说政府应该也必须推动国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正如大家在初中历史课本上看到的那样,列强亡我华夏之心不死,封建余孽尚未全部铲除,国内军阀彼此争抢战事不断,而不堪压榨的农民伯伯在他们苦难的工人兄弟的鼓励下也决定搏一搏,在这样的情况下,纵使蒋中正心怀中山遗嘱,也无力达成愿望。事实上,纵观整个国民时期,政府对教育的态度还是相当端正的,不仅涌现出一大批教育家如陶行知等,也涌现出一大批世界级的文学家、科学家,我们现在熟知的许多社会主义建设功臣如钱学森等,也都是民国时期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成果之一,甚至有人认为,中国能在短短半个世纪就建立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也多半仰赖于国民党教育出来的这批世界级的专家!

说了这么一大段,貌似国民教育程度低、文盲多,貌似跟汉字没有半毛钱关系啊,由此可见,把推动国民教育和扫盲工作当做简化汉字的理由,不仅显得可笑,也不足以彰显我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教育工作中伟大贡献!事实上,在没有汉字简化的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繁体字似乎也没有阻碍他们推动教育、扫除文盲!

二、繁体字影响工作效率吗?

繁体字的笔画确实是影响书写效率的原因,尤其是啥都靠手抄的年代,但我国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早在唐宋时期,就发明一种改进抄写效率的技术,叫做印刷术。该项技术传到欧洲,被视为是敲响中世纪丧钟的关键技术,那么,为什么文艺复兴300年后的中国人,会认为汉字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效率呢?难道打字机、印刷技术更落后了吗?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就个人层面而言,汉字书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工作的效率,不过,聪敏的中国人在二十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里,解决了这项困扰中国人两千多年的难题,这就是拼音输入法等电子输入法!

在当今的办公环境下,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把自己的工作定义为手写,当然,除特殊情况外。在信息化时代,简体字和繁体字的使用有工作效率的差异吗?答案是否定。而从未简化汉字的港澳台地区,似乎繁体字也并不那么想象他们的工作效率,也并未阻碍他们的现代化,即便在今天祖国大陆崛起的背景下,以他们目前的状况也足以媲美北上广深,这些我们认为最能代表祖国发展最前沿的地区!

三、汉字落后吗?

这个问题似乎问韩国人和越南人比较合适,因为他们放弃汉字的原因,差不多都有这么认为过,毕竟那时候我们的知识分子也这么认为过,只是今天的我们,是不是也这么认为,这就不清楚了。

四、为什么支持繁体字?

1.因为文化的传承,虽然简体字在一定程度也能做到,但无疑繁体字可以做得更好。我们可以在今日头条嘲笑越南人和朝鲜人对历史的无知,为什么不反应一下自己对待繁体字的态度呢?中华上下五千年,繁体字记录的东西数不胜数,你觉得你能读懂多少?为什么中华书局的很多出版物都用繁体字,你觉得仅仅是因为那样看起来典雅吗?

2.对华语圈的整合,不可否认,尽管目前大陆在海外强势推动,但华人世界仍然以繁体字为正宗。繁体字和简体字的争议,甚至成为了两岸同胞交流的障碍和战场。facebook和推特上,使用不同的汉字,甚至成为敌我阵营的标志,为什么要做这种无谓的争端呢?!何谓大国,有容乃大,以我堂堂华夏,泱泱大国,难道竟没有繁体字的立足之地?

3.审美上的需要。汉字的简化过程中,尽管参照了许多民间俗字的成果,但许多简化的汉字只顾识字,不顾审美,确实很丑,比如“广”、“厂”等,这就不多说了。更重要的是,也丢掉了汉字最为动人的地方,比如亲不见,爱无心等。

手机打字,很累,觉得有道理请给赞,不足请补充,不同意就算了。


香罗书馆


首先我们简单的拿一个字来看看汉字的演变过程

这是小篆的舌,舌头的舌,古人造字为什么要怎么造呢?这是什么的舌头?

这是蛇的舌头,因为人的舌头、猪的舌头、鸭的舌头、狗的舌头都是圆的,蛇的舌头是开叉的,所以蛇读若舌,我们古人造字的时候就把蛇的舌头来做舌头的象形。

言就是在舌头里面出东西。言一般说只指人说话,阿猫阿狗的话不叫言。

音就是在口里面加多一横。音是指一切音。

这是草书的言。再简化就成了我们今天的言字旁的“讠”了。这样的关系我们一看就都很清楚了。然后我们看谐声的诗,诗词的诗,言字旁一个寺院的寺,寺是声符字,表示它的声音读法,从言字旁表示跟语言有关系。这样我们就很清楚这些字的关系了。

我们看看一些字简化后的问题

小篆的牙,牙是大牙是上下两个相咬的是牙。

小篆的齿,齿是前面的门牙。

所以我们今天看繁体的牙齒、简体的牙齿两个字你能看出什么来?繁体的齿还能看出点东西,牙已经都看不出什么来了。我们说唇亡齿寒,没有说唇亡牙寒的。笑掉大牙,没有说笑掉大齿的,因为牙比齿大个。为什么今天牙齿很多人都不分了,也搞不清楚了,看牙医,牙科医院,那只看牙?齿出了问题不管了?

小篆的声、繁体的聲、简体的声,我们看看小篆的声是一个编钟一样的乐器在左边,然后挂着,右边是一只手拿着一个东西敲打它,然后中间包围一个耳朵的耳,表示敲打出来的声音是要听到耳朵里面去的。繁体字我们还能看出一点东西来,而简体就只有那个挂着的乐器了,当然我们现在可以说因为我们是数字时代播放的是数字文件,我们不需要敲打也能发出声音来。这样的解释也很合理。

小篆的酷、繁体的酷、简体的酷,这个简体和繁体没有什么改变,但是我们看那个小篆左边是个装酒的东西,右边那个告是一个上面说舌头的舌中间伸出来,伸出来干嘛?品尝酒的味道咯。所以酷【說文】酒厚味也。汉·司马相如《上林赋》芬芳沤郁,酷烈淑郁。汉魏·曹植《七启》酷烈馨香。酷的本意是味道浓厚、厚重的意思,所以说今天你请我喝的酒真酷,今天你给我泡的茶真酷。后来拿来说残忍、暴虐到极点:~刑。~吏。残~。严~。冷~。~滥。~虐。极,甚,程度深:~暑。~热。~寒。~爱。~似。都有厚重,浓厚的意思。至于今天说你这个人很酷,你做的动作很酷那都是因为源于外来文化“cool”表示帅气的,时髦的,令人羡慕的。跟原来的酷的本意已经完全是两码事了。

我们来看看古人改变汉字犯错和今天简化汉字所犯的错对比一下

繁体字,腳、腿、背、肝、肥、肺、腎等等这些从月字有关的,是从月吗?跟月亮有关系吗?

这是小篆的月。

这是小篆的肉。

发现问题了没有?所以那些个从月的脚、腿、背、肝、肥、肺、肾等等,其实都是跟肉有关系,从肉不是从月,只是后来汉字书写的改变把两个很相近的字写成一个字了。这样我们就能知道我们的脚跟月亮根本没什么关系,还有我们的腿,我们的背,我们的内脏就更不用说了,都是肉啊!

小篆的听、繁体的聽、简体的听,我们来看看小篆左上是个耳朵,左下是个人跪坐在哪里,右上一个什么东西右下一个心字,这个字就是人用耳朵听什么东西装入心里,因为我们古代的人认为心是用来干这个事的,当时的人还没有用脑子这个说法。我们看繁体的听也能看出点东西来,而简体的听,一个口加一个斤是什么意思?希望有文字学家好好给我上一课,反正我看不懂。

小篆的闻、繁体的聞、简体的闻,我们看小篆很清楚无需解释打开门用耳朵听。为什么那么我们今天经常说你闻闻这个东西什么味道?闻东西的味道跟耳朵有什么关系?

小篆的臭xiu,繁体的臭、简体的臭,我们无声无臭,这个臭不是念臭chou,是念xiu,看小篆多清楚,上面是个鼻子下面是个犬就是狗的鼻子,狗的鼻子是嗅觉最灵敏的,这不是很清楚吗?现在还闻吗?臭味相投,是chou吗?应该是臭味相投,xiu味相投,意思是这个人的嗅觉味觉跟你一样,和你品味一样,所以你俩相互投缘。这不是很明白的事吗?

我们看看一些简化后字的谐声问题

時【时】从寺声,標【标】从票声,國【国】从或声,等等一堆乱七八糟的问题。

我们来看看不懂字音和字义后发生的一些问题

举例:

我们就拿这个后字说:

小篆的后。

小篆的司。

发现了没有?后和司就是一个字镜像着写,是一个手做一个动作,下面一个口,为了让声音传播更远所以做怎么一个动作。

看看我们的刘三姐,清楚这个后字,和司字怎么回事了吧?在上古时期是母系社会,后发号施令者为后。司令。懂了吗?

小篆的看字。

看看我们的大圣在干嘛?这才是看字,古人说看是远看,近看是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老子》第十四章:“视之不 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明白了没有?

一个诗词的案例

宋•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红酥手,

黄縢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

欢情薄。

一怀愁绪,

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

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

闲池阁。

山盟虽在,

锦书难托。

莫、莫、莫!

其它都好说,关键就那个错、错、错。这三个错字,错是错误的错吗?是错吗?看看我们现在很多教材资料都怎么说的?要么就是避而不谈,直接忽略过去,反正他也不知道。要么就是乱说,我们看看这个乱说的一连三个“错”字,连迸而出,是错误,是错落,更是错责,感情极为沉痛。至于到底是谁错了,是自己当初“不敢逆尊者意”而终“与妇诀”,还是对“尊者”的压迫行为的否定,或者是对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否定,词中没有明说,也不便于明说,这枚“千斤重的橄榄”(《红楼梦》语)留给了读者来噙,来品味。这一层虽直抒胸臆,但又不是一泻无余,其中“东风恶”和“错,错,错”几句就很有味外之味。谁错?就他自己错了。

小篆的错。

【說文】金涂也。【前漢·食貨志】錯刀,以黃金錯其文,一刀直五千,與五銖錢𠀤行。

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犬牙交错、纵横交错。是错误的意思吗?人家陆游的三个错明明就是,很复杂,很复杂,很复杂的意思,感情的事也复杂,世俗的事也很复杂,反正各种就是很复杂,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宝宝心里哭啊,宝宝不想长大。

至于到底是小篆好,还是繁体好,还是简体好?上述的例子不是我们今天的人才拿汉字开玩笑,古人也有,但是不管怎么样这是一个社会型的东西,它有约定俗成在里面,既然我们今天已经用了简化字,也大部分情况下并没有给我们带来什么不变,相反还书写更简单了,只不过很多时候汉字本来的意思变了,从字形上你也看不出什么线索了。但是我们还是有资料供我们参考的,所以我们要学习,要知道我们的汉字本来是怎么回事,至于用嘛,随它社会怎么发展,明白本意不管它如何的改变都不会有什么影响,字本身只不过是一个带有义的语音单位而已,不管它怎么变,我们学习了知道了它的义就好。土狗和洋狗交配出来一直狗,我们只要知道那是只狗就好。


九砖学士


简化字与繁体字,自两岸交流后,成为议论的热点。特别是那些来自台湾的人,自认为自己是中国文化的正统,记得有次大陆学者去访问,那些不知天高地厚学生,傲漫的语气,使人受不了!

关于简体字推广,对我国十多亿人口扫盲,它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如果不信!我们来个听写比赛,谁的速度快,现在讲速度的年代,效率就是金钱!

关于简体字,不是大陆解放后才推动的,历朝历代名人都一直在推动文字改革。最简单的例子:我国历代书法家写的草书,不是很多都是用简笔字来替代的吗?台湾人应该知道于佑任先生吧?他就是规范草书的推广者,这里面有很多简笔字与大陆简体字是相通的。

再说, 简体字是大陆解放后才推广的吗?不是的!在解放前,就有文字改革委员会,推行简体字,在杂志上常有特别介绍。

虽讲了很多简体字的好处,但现在时代进步了,人民文化也普遍提高了,与时俱进,伥些修正也是必要的。例如大家常讲的爱字缺心等字,这改正不难,是可以的。再说:我国有大量的古代文献,因是繁体字,而看不懂,别造成象韩国人一样的困惑。

我个人认为:应该繁简体字并用,丰富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梅轩先生


现在正确的做法是:识繁用简。繁体字难写难记,我们现在用的简化字已经非常成功汉字简化,在不失掉原意前提下的汉字改革,这包含着多少老一辈文学家的心血和汗水。如果,现在继续重新使用繁体字,那就是我们人类文学史上的一次倒退!认识繁体字~是让我们知道汉字简化的经过和必要性;继续使用我们现在使用的简化字,也是在享受汉字简化后的给我们带来好处和福利。纵观历史,当年的秦始皇统一文字,也是对不同的文字一次规范处理。当时对国家也起到了一个积极的促进作用。岁月沧桑,人类文明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到现在却要使用繁体字,不知道提这个问题的初衷是什么?


我爱我家


【再说“恢复”繁体字】

有人说当被汉字的简化是为了快速扫除文盲,如今是否可以恢复繁体字了?

这句话的前半句最多说对了一半。当初推出简体字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扫除青壮年文盲的需要。但后半句我是持反对意见的。我国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简体字,如今中止而去恢复繁体字,那可是完全没必要,实践上也行不通的事情。

需知,过去公布的简体字相当部分本身已是国人在民间流行着的,从某种意义上看,实在已经是约定俗成了的。

愚以为,没有必要强调恢复使用繁体字,特别是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如果有人硬是需要这样做的话,那一定是个劳民伤财的事情。

对于繁体字,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学,靠自己学。

从我的自学经验看,找一两本用繁体字排版的书看看,一个句字念下去,夹杂其中的繁体字便自然就认识了。如果极小数的繁体字前后相联“猜”不出来的话,借助字典便知晓了。

普通百姓书写繁体字就更没有必要了,除非研究中国文字的专家们。

对研究中国文字的专家们,那就要从高、从严要求了。他们不仅要会读,会写,还要了解繁体字的“进化”(演变)过程及其改革方向。是不是?


穆子20160818


扫除文盲与汉字简化是有直接的关系,但汉字几千年了没简化前不是照样读书识字不是?这种思维模式是错误的。

之所以要简化汉字,是因为有些汉字的笔划太复杂化了,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得到普及运用,因为不细心就会弄错它,那样给工作交流带来不便。

过去读书的的人终究是比较少,一般人条件差没法读书,这是事实。从新中国成立后就不同了,国家需要强大,而强大的首要条件就是文化知识的普及。由于有些繁体字复杂不便于书籍的排版,故将它简化也是一种最好的适用性。何况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人也应在跟着进步呀!这种自然而成的事是符合发展趋势的。

由及是现实高科技时代了,信息的传输更需要大功率成效,恢复繁体字并非是明知之举。所以提倡恢复繁体字的人们,你们认为还有那个必要吗?那只不过是复旧让台湾和海外人知道而已,并没有实际的大用处。中国的改变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就在不断的实施中,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而加快而已。现在考虑的是中国的速度和前进的步伐,而不是顾及那些不愿认识中国简化字的人群。如果他们有心向着中国,就一定会克服困难自己把简化字学好,这是一个思想意识问题,也是一种精神力量问题。为什么为了那些海外和台湾人要改变这种复古问题呢?这完全不需要。只要中国大陆的人认识和运用就成了,因为这是我们必须的首要责任。


碧野28


无需恢复繁体字,推广简体字教育是在原有汉字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原来就有的,总体上也是利多弊少。繁体字走向简化是自然淘汰的结果。只要在字典里保留繁体字,就可经由解决繁体字交流问题。

解放后,都是简体字教育,但我阅读近代古文和繁体字没有障碍。因为自己多读读古书就会了。加之语文里有很多古诗词,完全可以满足使用。提出这一问题的人,可能是港台的那些分裂势力,他们以此为荣呢,但新加坡就和大陆一样的简体字。没听说人家要怎么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